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完美生活,他人展现的生活或者我们展现给别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是经过修饰的,相比将自己的痛苦展现给他人,我们更愿意晒幸福。
一、听说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开心了
我曾经在文章中说到,安慰他人的方法之一便是“共鸣比较法”,通常以“朋友,你不是独自一人”开头,然后声泪俱下地将自己悲惨的故事说给需要安慰的人听,并且一定要说比他更惨的事。比如他说失恋了,我就会说我从来没恋可失;他说遭窃了,我就会说窃贼来我家,在冰箱上贴一张“你真是个穷人”的字条走了……
这种方法似乎颇具安慰人的功效,许多人都在用,比如朋友向你倾诉他对目前工作的不满,觉得收入太低,你极可能会对他说:“你的工作收入虽然不高,但稳定又比较轻松,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吗?”朋友向你抱怨他在大城市里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你极可能会对他说:“买不起房的又不是你一个人,有多少人在这个城市里还住着群租房呢,你现在一个人租住一个单间,该知足了。”
居委会里的一些社工也在用这种“安慰法”:“你虽然出车祸伤了脚,现在走路样子难看,但你看看别人的状况比你更惨更糟,像张家的儿子、李家的女儿,都在车祸中断了腿,人家不是都还活得好好的吗?相比那些在车祸中丧命的,你真的算得上幸运啦!”
认真探究这些言论,你会发现其核心是:原来比我惨的人还大有人在的优越感和幸运的心理,但他们为什么之前不会有这种优越感和幸运的心理呢?为什么他们之前会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不幸福呢?
原因在于比较。比如,一个人在上海月入五千,他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他在比较,与身边月入八千或一万的朋友、同学、亲戚进行比较,或者跟网上公布的“上海白领平均月薪”进行比较,然后他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了。
那些安慰人的话并未脱离比较的本质,只是换了一个比较的对象,让你从原本的“比上”变成了“比下”,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比上”就产生了不满和不幸,“比下”就产生了优越感和幸福心理。“比较安慰法”只是让人跟比自己更差的人进行比较,从而让人感觉“我更好”“我拥有更多”“我更幸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我不禁怀疑,这样的安慰真的能帮到一个人吗?这样的安慰产生的效果是不是如肥皂泡,转瞬就会破灭呢?如果每一个人都要通过与比自己更差的人进行比较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满足的、幸福的,那是否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阴暗的逻辑:我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或者像网络上所说的,“把你的不开心说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听说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开心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这些话语展现了因为比较造成的人际间的攻击和暴力。
我们可以由此看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比较,学生之间比分数的高低,大人们则比谁的房子更大,谁挣的钱更多,谁开的车子更好,甚至谁嫁得好谁娶得好也要比较,身材、样貌、消费账单样样都要拿出来比较。
这样做我们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比较只会带来无穷的压力和困扰,甚至有人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有个网友写信给我,说她因为以前常和单位里的同事比较谁更有钱,谁发展得更好,患上了强迫症,无法停止,心里总觉得同事在嘲笑自己不如他们,整个人焦虑抑郁,内心痛苦,甚至想过自杀,以此摆脱强迫症的折磨。
二、我们习惯于理想化他人的生活
有一位女友告诉我,她决定再也不刷微信朋友圈了,因为每次看完朋友圈就会心情抑郁,对自己和生活更加不满。这是因为她看到的不是朋友A晒出的美美的结婚照,就是同学B发出的欧洲七日游的旅行照,或者是同事C在看车展准备买车,还有很多人在晒买房了,恋爱了,涨工资了,有人送鲜花了,参加比赛获奖了,等等。对比之下,她觉得工作忙碌,单身多年又没有特别丰富生活的自己活得很失败很悲惨,对别人的生活更加羡慕嫉妒恨。
在Facebook上,一个很火的短片《我的鞋子》曾在微信公众号上疯狂转发。一个男孩穿着一条破烂的裤子以及一双开着大口露出全部脚趾的鞋子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想象别人会如何嘲笑他,心情很苦闷,随后,他看到另一个也坐在椅子上的男孩,衣着干净整洁,还有一双崭新好看的球鞋。这下他更郁闷痛苦了,他从那个男孩身边走开,坐在树下,将破烂的鞋子脱下来套在手上开始和自己对话:
为什么我的鞋子是这样的?
我不知道。
这不公平。
是的,我知道,但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
我不想像现在这样。
我也是。
我希望我能像他一样!
然后,这个男孩闭上眼睛开始用力祈祷:我想变成他!我想变成他!等他睁开眼睛,他坐在长椅上,衣着干净,穿上了崭新好看的球鞋。这时,一个大人推来轮椅,说抱歉让他久等了,不远处的树下,另外一个男孩正开心地欢呼和奔跑着。
显然,这个短片也是在用比较的方法告诫人们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你虽然穿着破烂的鞋子,但你好歹还能自由奔跑,和那些双腿残疾的人比起来你幸福多了,但从这个短片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理想化他人的生活是如何让我们自己不快乐的。
短片中穿破烂鞋子的男孩和前面提到的女网友一样都在羡慕别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那些被自己羡慕的人其实也有他们的痛苦和悲伤。我们看待别人的生活总是片面的,我们总在无意识地美化和理想化他人的生活,他人的生活在我们眼中是过滤掉痛苦和缺憾的,只呈现出完美幸福的一面。我们总在不自觉地将他人的生活修饰过之后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然后觉得自己活得更惨了。
我们将生活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别人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另一部分是自己痛苦和不幸的生活。这就像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的那句话:“世界现在为了我而分为两半:一半是她,那里充满了欢乐、希望、光明;另一半就是没有她的世界,那里充斥着沮丧与黑暗。”
一直以来,我会收到一些读者和网友的来信。他们表达了对我的文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对我现在从事的自由职业的羡慕,他们羡慕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前几天,我又收到一封类似的邮件,这位网友问我:“怎样才能做到像您这样呢?”他还说:“我向往的生活就是像您一样:写作、阅读、跑步、旅行和享受美食。”我把这封信念给家人听,他们说:“这位读者把你理想化了,你的生活除了写作、阅读、跑步、旅行和享受美食这些美好的事情,还有其他不美好的东西他没有看到。”
我只好老实地告诉他:“写作与跑步并不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今天早上跑了三公里,又累又热,每天伏案写作也让我备感孤独,因为工作很忙,我有两年没有长途旅行了,每次只能短途旅行。我想你把我的生活理想化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快乐,但一定也有痛苦。”
理想化他人会有一些好处,即获得一种精神鼓舞。美国心理学家朱瑟琳在《我和你》一书中说,“我们可能会指望别人来扩展我们的意识,我们也可能希望用某种方式拥有另一个人的完美,或者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认同并试图变成像我们敬仰的某个人”,“一旦我们把他人理想化,我们自己也就通过与他们或者他们的某些象征之间的联系而获得鼓舞”。但理想化有一个更大的危险,那就是它让我们对自己更加不满,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他人与世界,而活在自制的幻觉中。
三、当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着你
我们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这种“更好的生活”往往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别人的生活。我们觉得别人的生活、别处的生活,会比自己此时此地的生活更好。漂在“北上广”的人们总是觉得大城市压力大,生活孤独,回到家乡生活会更幸福,那里空气质量好,生活压力小,亲朋好友可以彼此支持,而留在家乡待在小城市里的人们总是抱怨家乡的落后,受困于环境的单一和乏味,渴望出去闯荡,憧憬着外面自由又美好的世界。
很多人认识不到,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完美生活,他人展现的生活或者我们展现给别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是经过修饰的,相比将自己的痛苦展现给他人,我们更愿意晒幸福,所以朋友圈里晒幸福的居多,不信你看看自己发到朋友圈里的是好消息多,还是坏消息多?当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就像短片中的那两个男孩,一个羡慕对方有漂亮的新鞋子,一个羡慕对方可以自由奔跑。
一个做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朋友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班级里的两个学生A和B在不同的时段来找他做心理咨询。A羡慕B学习认真,成绩好,性格沉稳内敛,觉得自己贪玩不努力;B羡慕A活泼开朗,人际关系好,希望自己能像A一样快乐,他为自己严肃和内向的性格而苦恼,他们都不知道对方其实也在羡慕自己。
我有一个年纪轻轻的来访者,开着高档汽车在亲戚的公司上班,被单位的同事羡慕嫉妒恨,大家觉得她生活无忧无虑,又有背景。她为此很困扰,她说这些同事完全不知道她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也不知道她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正被父母逼着去相亲。
很多时候,别人的生活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美好。那些秀恩爱的夫妻中有人正在为没有性生活而烦恼;那些晒旅行照的朋友中有人正在为找不到酒店而哭泣;那些发布买房消息的同事中有人正在为房贷和家人争吵……我们习惯于理想化他人的生活,但真相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谁的生活过得特别容易,每个人都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和不如意。
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第一要务恐怕就是停止与他人进行比较。有比较就会产生优越感,但更多的是痛苦,你一比较,就容易失去当下的快乐与幸福。比较会让你陷入追逐的游戏中,像一只渴望刺激、无法停下来的小白鼠,永远不满足,想要更多。你的生活并不是要跟谁一决高下,要学会跳出比较的怪圈,学会诉诸内心,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紧盯着别人的生活。
你也不必羡慕和理想化他人的生活。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只是人和人的选择不同,而每一种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看看自己想要的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再好好审视这样的生活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然后低头努力,让自己每一天的付出都更靠近理想一点点。过好自己的生活,珍惜和感恩是重要的,这也是幸福生活的秘诀。
与其理想化他人的生活,不如把自己的生活过成理想。与其羡慕别人有漂亮的鞋子,不如穿着自己的鞋子潇洒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