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西方一位著名的学者Victor G.Rocine Circa曾经说过如下一段话:“如果我们吃的东西是错误的话,没有医生能够帮助我们!如果我们吃的东西是正确的话,那么要医生又有什么用呢?”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在城镇等经济发达地区,“吃饱”早已不成问题,有些家长认为老一代挨过饿,所以一定不能亏了孩子,误以为吃工业加工的食品,价格贵的食品就是“好”食品,孩子长得“胖乎乎”的才健康。由于怕自己的孩子“吃不好”,于是在饮食上纵容孩子,什么食物包装漂亮、价格贵,广告里介绍过,就给孩子吃什么。饮食不仅成了炫耀财富的象征,也成为追风的时尚。由此造成的饮食误区和不良饮食习惯触目皆是。在广大农村,许多农民群众则认为讲营养是有钱人的事,农民群众由于缺乏相关膳食营养知识,忽略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拿鸡蛋去换白糖或可乐给孩子们吃。所以,剖析当前存在的各种饮食误区,对祖国的下一代——少年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大有裨益!
有人说,优秀的素质立足于优良习惯的养成。同样,强壮的身体也要依靠健康的饮食习惯。前面提到经常吃“洋快餐”会对健康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偶尔吃一次没关系吧?我却要反问大家,明知是不健康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去吃呢?要知道,很多人患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所造成的损害日积月累而成!难怪有人说,一个癌字三个口——海吃、傻喝加瞎抽!所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会让子女受益终生。父母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及早教育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 喝得健康,非常重要
1.白开水有利儿童健康发育!
随着饮料工业产品的不断翻新,年轻的父母变着花样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饮品。然而这种“汁”、那种“液”真像宣传的那么“神奇”吗?有关调查发现:70%的学龄前儿童和50%在幼儿园就读的孩子一直以饮料代水,而大约有90%的父母对孩子喝饮料的坏习惯并不在意。他们忽略了饮料中含有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许多化学合成物质,过量饮用可乐和果汁饮料等饮品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人体高血糖与造成痴呆症的退化性大脑疾病密切相关,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后,可以产生异常的“糖交联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扰乱细胞的功能。人们发现,喝饮料多的孩子,几乎每餐都要使性子,但唯独早餐除外,这是因为孩子一夜没有喝饮料的缘故。长期过量饮用可乐会扰乱消化系统,导致孩子不能正常进食,造成营养不良。美国科学家指出,一罐335毫升的可乐含咖啡因50~80毫克。众所周知,咖啡因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具有成瘾性。成人尽管对咖啡因的排泄作用比较强,但如果一次口服剂量超过1克,也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失眠和耳鸣。同时由于咖啡因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眩晕、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婴幼儿由于脏腑稚嫩,对咖啡因尤为敏感,因此非常容易成瘾。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多次发现国外的家长禁止儿童喝可乐,原因即在于此。怀孕期和授乳期的妇女更应慎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咖啡因能迅速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咖啡因还可随乳汁分泌,产后正在授乳的母亲如果饮用这种饮料,会间接伤害婴幼儿。
2006年,美国政府禁止在中小学出售可乐等碳酸饮料,这一举措是为了抑制儿童肥胖的增长!过去30年中美国2~5岁的儿童和12~19岁的青少年肥胖症发病率都翻了一番以上,而6~11岁孩子的肥胖症发病率大约增加了3倍!
2007年9月3日,韩国教育部官员宣布:为了控制学生过度肥胖等问题,从2007年12月开始,将禁止在韩国所有的中、小学出售可乐等碳酸饮料、方便面以及油炸食品。韩国教育部期望通过这一举措,在2010年,能够将韩国学生的肥胖率从2005年的18.2%降低到15%!
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人体组织平均含水量约65%。由于水溶解各种物质的能力非常强,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无一不在水环境中进行,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也必须溶于水才能被吸收,体内的各种代谢废物,也必须随水才能排出体外。水还能够参与体温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水量约2500毫升左右,主要来自饮水和食物。同时水是人体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营养素的主要来源!专家近年研究了水的活性,发现温开水能提高脏器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迅速降低累积在肌肉中的“疲劳素”——乳酸,从而能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有鉴于此,所以建议少年儿童的饮料应该首选白开水!
饮白开水不光能满足少年儿童对水这种最重要的营养素的生理需要,还能够辅助孩子的机体排毒!不管是碳酸饮料、营养保健型饮料,还是纯净水和矿泉水,都不宜代替天然自来水,作为少年儿童的主要饮用水。将自来水烧开后,冷却到25℃~35℃,此时水的生物活性增加,最适合人的生理需要。由于少年儿童生理代谢迅速,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要比成人多,同时由于幼年期肾脏功能还发育不健全,因此,饮用白开水对孩子的健康最为有益!
2.过量食冷饮,儿童易伤身
在炎热的夏天,许多孩子经常大量食用冷饮,常常一下子吃四五个冰淇淋,喝两三瓶汽水,这对儿童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在暑热季节人体胃酸分泌减少,消化系统免疫功能有所下降,而此时的气候条件又恰恰适合细菌生长繁殖,因此,夏季往往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过食冷饮会引起儿童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减缓,损伤胃肠功能,影响对摄入的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甚至导致儿童消化功能紊乱,造成孩子发生经常性腹痛。另外,冷饮市场有些产品的卫生状况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过食冷饮自然会增加儿童患病的机会。
“食宜暖”,指的是要注意膳食的冷热平衡。夏天好多小孩子闹咳嗽,为什么呀?在夏天吃了一肚子冰淇淋、喝一肚子冰凉的饮料,胃里温度比外面低了30度,胃的温度一旦降下去,它把临近的器官——肺脏的温度也降了下来,由于肺部毛细血管不扩张,自然会发生咳嗽。所以生冷、寒凉的食物进食过多,就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素来体虚胃寒的孩子,特别是在夏日则更应慎重。难怪古人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古人云:“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特别强调要注意膳食的冷热平衡。
3.儿童“果汁饮料综合征”
近年来,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发现了儿童“果汁饮料综合征”。这类儿童任性,感情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发现大都与食用人工合成色素有关。这些儿童大的7岁,小的只有两岁,他们每天从可乐等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中摄取的热量,达到了膳食提供总热量的1/3。这些孩子食欲不振,坐不住、好动、情绪不稳定、吃饭时经常吵闹,时常发生腹泻。调查发现,这些症状与滥用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有关。研究发现:日常偏爱碳酸饮料的儿童,有60%因为缺钙而影响正常发育,由于可乐等饮料中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骨骼生长,造成儿童发育迟缓。1973年,美国医学会就提出儿童的多动症与食品添加剂有关。许多人工合成色素和香精可引起过敏,如哮喘、喉头水肿、咳嗽、鼻炎、荨麻疹、皮肤瘙痒及神经性头痛。
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中普遍含有大量白糖,白糖由于被高度提纯了,所以没有任何营养,只有热量,被称为“纯热能食物”。日常饮食中,人们是通过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获得热量,而喝饮料是直接从白糖中摄取热量,由于白糖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这种热量营养学家叫“虚卡路里”,一罐可乐(335毫升)所含的热量为144kcal,相当于孩子吃一两馒头或散步4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孩子摄入这些毫无营养的热量后,就会不停地折腾,发生坐不住、静不下来的多动症状!所以,什么饮料也代替不了水,大家永远别忘了,我们日常喝的水是第一营养素,是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对少年儿童而言,只有每天饮用足量的水,才能保证孩子健康!
在短短几十年中,美国成年人从饮料中摄入的热量翻了一番,美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比值是,饮料提供的热量应小于10%日摄入总热量,但目前饮料提供的热量已经超过美国居民日摄入总热量的21%。1977年,一项针对两岁以上的美国人的调查表明:含糖饮料供给美国居民的热量达到每天摄入总热量的3.9%;到2001年,该项数字已经上升为7.1%。这导致在美国肥胖病大规模流行,而肥胖又给少年儿童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备受孩子们喜欢的饮料易拉罐是以铝(Al)合金制成的。为避免铝合金与饮料接触,其内层大都涂以有机涂料。如果保护涂料未完全涂满罐壁,或者在封盖、灌装和运输途中出现涂层的破损,都会导致饮料与铝合金直接接触,使铝离子溶解于饮料中。调查显示,用易拉罐装的饮料中,铝元素含量比瓶装饮料要高出3~6倍。若儿童经常饮用易拉罐装的饮料,铝元素摄入过多,容易导致儿童智力下降、行为异常,且不利于儿童骨骼及牙齿发育。
4.人工色素对儿童的危害与含铅汽油不相上下
人们早已了解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会诱发儿童行为障碍,如儿童多动症等。2008年4月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南安普敦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人工合成色素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柠檬黄和落日黄等7种化学添加剂会使儿童的智商下降5分。柠檬黄是豌豆泥和棉花糖中含有的黄色食用色素,其禁止在3岁以下儿童的食品和饮料中使用;而喹啉黄则是果汁饮料、汽水和感冒胶囊中常添加的食用色素;落日黄就是泡泡糖和软糖中都含有的橘黄色的色素;二蓝光酸性红是许多润喉糖中含有的红色食用色素;胭脂红则是梨形硬糖和孟买混合小吃中含有的红色食用色素;诱惑红是在水果软糖和冰棍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红色食用色素。而苯甲酸钠则是在果汁饮料、汽水、碳酸饮料和止咳糖浆中广泛应用的防腐剂。
市场上出售的彩色汽水,其五颜六色的成分无一例外都是人工合成色素,再加上在饮料中添加各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香精,加充二氧化碳后制成的。所以彩色汽水除含一定热量外,几乎没有什么营养。相反,饮料里面添加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对人体无益,食用过多还对健康有害。特别是过量的人工合成色素和香精进入儿童体内、吸收以后,容易沉着在未发育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并且干扰体内多种酶的正常功能,对机体新陈代谢和少年儿童的体格发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所以,为了健康,彩色冰棍、彩色冰砖、彩色袋冰和彩色汽水都不要轻易让孩子吃!
5.饮用含糖软饮料和果汁增加患痛风的风险
2008年1月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发布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联合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大量饮用含糖软饮料和果汁会显著增加患痛风的风险。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用了12年的时间,跟踪调查了4.6万名40岁以上、无痛风史的男性居民。发现每天喝2~3罐软饮料的人,比每月饮用量不足一罐者患痛风的风险要高85%,比摄入酒精对健康的危害还要大。大量摄入果糖丰富的果汁,或苹果汁、橙子汁的男性患病率相当高。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解释了美国几十年间痛风患者成倍增加的原因。众所周知,痛风是因体内尿酸积聚所致,尿酸在关节累积、沉积、结晶,就会导致疼痛,痛风的症状通常从脚趾开始。要预防痛风发作,痛风患者需限制能转化为尿酸的嘌呤类物质,这类物质在肉类和啤酒中含量很高。由于软饮料和果汁中含有大量果糖,所以饮用后也会提高尿酸水平。英国饮食协会的沙恩·波特先生说:“医生通常建议痛风患者要增加液体摄取量,甚至达到每天3.5升,但是如果患者喝的不是水而是饮料,就可能要出问题。”而如果少年儿童从小就养成了不喝水、而是喝饮料的坏习惯,那么将来很可能成为痛风病的受害者!
6.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儿童健康不利
蒸馏水、纯净水、太空水等产品在除去水中工业污染物时,也将水中相当大部分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除去了。长期饮用,必然导致体内某些矿物质或微量元素失衡,这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健康影响非常坏。某大城市的报纸曾经报道,发现许多长期饮用纯净水和太空水的孩子,由于缺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眼皮都抬不起来了!
矿泉水与自来水的主要区别在于矿泉水中富含某种矿物质或微量元素,所以矿泉水只对特定的人群有保健作用。因此,饮用矿泉水也要有某种针对性。例如,有缺锌症的儿童如果饮用高锌矿泉水就会有益处;反之,饮食中的微量元素锌供给很充足,就没有必要饮用这种矿泉水。所以,让孩子坚持饮用用自来水烧制的温开水,不失为家长明智的选择!
二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1.把牛奶当水喝就能长个子吗?
美国的居民原来大都是英国清教徒的移民,他们当时不是美国人现在的这种饮食习惯——把牛奶当水喝,大量地吃牛肉。早在1914年,在美国完成了一个营养学界非常著名的动物实验,就是发现幼年的大白鼠用动物蛋白饲喂以后,其生长发育的速度特别快。美国的食品企业发现这个实验结果之后,感到机会来了。他们立刻成立了一个所谓“非营利机构”,把上述研究结果印成了花花绿绿的小册子,发到了美国所有的中学和小学。到1920年,所有这些宣传内容都发酵了,美国的青少年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吃动物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才能发育得快,才强壮!所以美国人就逐步演变成了现在这样的饮食结构,即少年儿童把牛奶当水喝,一个成年人一年要吃掉100公斤牛肉!
2005年6月,美国《儿童青少年医学文献》刊载了哈佛大学最新的研究报告:对1.2万名9~14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发现:“喝牛奶多的儿童,体重比喝奶少的儿童要高!儿童喝的牛奶越多、长得越胖!”研究发现,脱脂奶(脂肪<1%)比全脂奶(鲜奶含3.8%的脂肪)更会令小孩发胖!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少年儿童普遍把牛奶当水喝,造成发胖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牛奶中的脂肪,而是热量!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沃尔特·威利特博士对铺天盖地的牛奶广告感到担忧,他指出:“少年儿童基本的饮料应该是水,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孩子根本没有牛奶喝,但他们长大成人后却有着健康的骨骼。”
2006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认:过去该组织制定的有关新生儿的发育指标——《婴儿发育指南》存在重大缺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这一错误使世界各国的年轻母亲被误导了40多年,结果造成全球喂养出大量肥胖儿童!由于吃母乳的婴儿体重偏轻,家长为了使自己孩子的体重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婴儿发育指南》中的“标准体重”,就盲目地给孩子添加各种辅助食品——特别是滥用“配方奶粉”。一位职业女性妈妈告诉我:因为要上班,我六个月就给孩子断了奶!但是发现只用“配方奶粉”喂养了两周,小孩就被催胖了好多。
2.提倡用豆制品作为孩子蛋白质的来源
小孩喝酸奶和牛奶都绝对不要过量,古人云“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正确的饮奶方式,一天应该不超过半斤,为什么呢?因为牛奶吃多了,孩子同样会获得大量的热量。哈佛大学研究发现,225毫升脱脂奶含热量85千卡,如果是1%的低脂奶,225毫升的热量是100千卡,全脂奶则有150千卡热量,所以如果把牛奶当水喝,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一天会获取多少热量,之所以现在64%的美国人肥胖,把牛奶当水喝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6年12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著名营养学专家柯林·坎贝尔先生,公布了一项历时27年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他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坎贝尔教授的主要观点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被披露。坎贝尔教授完成的动物实验表明,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可以促发癌症。此外,过量摄入牛奶还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而安全的蛋白质则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这类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因此他向广大消费者发出呼吁:“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的,应该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摄入量。”
2006年8月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以“曾经消瘦的巨人,如今肥胖成倍增长!”为题发表文章指出:“目前全世界10亿肥胖人群中,大约有1/5是中国人!曾经被认为是全球最瘦的人群之一的中国居民,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快速地追赶西方,尤其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变化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中国肥胖人群的增速惊人!特别是青少年肥胖的比例已逼近美国!而盲目听信牛奶公司的广告,让孩子把牛奶当水喝,是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大批少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美国最新的《育儿宝典》一书的作者、著名小儿科医师班本杰明·史巴克指出:牛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过高,不容易被人类吸收。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血栓发生,造成幼儿听觉和呼吸系统损伤,使婴儿尿频。史巴克博士认为婴儿应该食用母乳,或豆浆和米粉糊之类的营养物质。虽然乳品企业花费数千万美元吹嘘牛奶对减肥的好处,并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低脂牛奶,但美国出版的《儿科和青春期医学档案》一书明确指出,每天饮用三次以上牛奶的孩子,更容易得肥胖症,饮用低脂牛奶也不例外。因此应当提倡儿童多喝水,而不是把牛奶当水喝。
牛奶中富含乳糖,纯鲜牛奶中乳糖含量的正常标准为4.2%~5%,据哈佛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大约90%的亚洲黄种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约70%的黑人和15%的白人也存在这一问题。为什么婴儿到一岁以后要断奶呢?就是因为授乳期结束后人体会产生“乳糖不耐受”,而“乳糖不耐受”会造成腹胀、腹泻,感觉肚子不舒服。所以婴儿成长过程中,也要注意多摄入植物性食物,特别是用大米、小米熬的粥!李时珍说“米油(浓米汤)是穷人的人参汤,婴儿食米油,百日则肥白”。当然,中国人更没有理由抛弃我们的传统的健康食品豆浆,而都去喝牛奶!
国际第四大出版商——布拉克威尔出版社的特约作者克伦·道恩指出,人们在喝牛奶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为奶牛多产奶采取的措施,一年一次的人工授精、流产、注射催乳素……除此之外,加州的一些奶牛场还给奶牛注射“控孕催乳剂”,使奶牛不怀孕就大量产奶,其产量竟然能够达到自然产奶量的10倍之多。人类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牛奶中所含大量雌性激素对妇女健康产生的危害,因为过量的雌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男性性功能障碍,及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克伦·道恩认为,美国政府不应当为了经济利益而站在乳品企业一边,必须提倡用豆制品代替牛奶作为蛋白质的来源。他认为中国人经常食用的豆浆和豆腐就是不错的选择,道恩甚至描绘出如下一个美好的远景——将来当人们来到“星巴克”咖啡厅时,会自然而然地点一杯豆浆而不是牛奶咖啡。
三 高温烹饪加工的食物危害健康
1.油炸食品不健康
油炸食品如炸鸡翅、炸鸡腿、油条、油饼、油炸花生仁、煎鸡蛋等口感好,许多人爱吃,对孩子也特别有诱惑力,长期大量食用则对健康有害,尤其会祸及儿童,这也要注意。因为油脂的共同特点是含热量高,100克植物油的热量高达869千卡。我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小胖子,他们的共同嗜好是爱吃炸鸡翅、炸鸡腿,个别孩子竟然一顿饭就可以吃掉十几只炸鸡翅。
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物有以下3点危害:
(1)许多油炸食物(如油条、油饼等)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含铝的膨化剂,已有研究发现铝元素在脑细胞中的沉积与老年痴呆症有关;
(2)食物经高温煎炸处理,可产生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如炸薯条中发现会产生高浓度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3)油炸食物用的食油往往都是反复使用的,因此非常容易导致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累积,这些脂质过氧化物可促使脑细胞早衰。
2.西式糕点高温烹饪,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前面我们提到“洋快餐”危及食品的慢性安全,曾谈到高温烹饪会产生天然副产品——致癌物质丙烯酰胺的问题。所以,要坚持食用我国传统食品,米饭、面条、包子、馒头、饺子等。这些在水环境中低温烹饪的食品,由于是在100℃烹饪的,所以根本不会产生丙烯酰胺,因此是非常安全的,作为主食,对孩子的健康也是有益的!
四 多吃肉才有营养,才健康吗?
1.饮食结构不合理是疾病之源
朝鲜战争时期,曾经有人对年龄在20岁左右的美、朝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然存在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幼年开始,膳食结构的差异给美国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使他们日后患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隐患大大增加。所以许多人在中老年时患“文明病”,并非完全由于发病前一段时间饮食不合理所致,而是年轻时就已扎下了祸根。
目前国内有许多家长反映:一些男孩不到6岁就出现了第二性征,女孩子三四年级就来例假。究其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一些家长认为吃肉才有营养,特别是许多孩子爱吃炸鸡,天天不离,所以肯定会造成上述恶果!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指出,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这一论述框定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此膳食模式一直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2.人类牙齿神秘的比例—7:1的奥秘
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膳食动物蛋白和脂肪摄取量偏低。于是,似乎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丰富的饮食才有营养,于是以肉食为主的“洋快餐”备受推崇。由于“洋快餐”的错误导向,孩子们个个都成了“肉食动物”,不仅平时不吃蔬菜、连主食也吃得很少,许多家长对此非常担心。那么孩子吃多少肉才合适呢?答案就来自人类的牙齿。
人类消化系统在各个方面都与肉食动物截然不同,同人最相像的是有杂食习性的动物。古生物学家在判断动物摄食种类时,首先分析牙齿结构。人有32颗牙齿,其中两侧有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包括门牙在内的切齿8颗,用于咬食膳食纤维丰富的果蔬;唯独4颗犬齿、即中国人说的“虎牙”是为了撕咬肉类所用。按照不同牙齿的比例,臼齿:切齿:犬齿=5:2:1。以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无疑是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B1、生物素和泛酸的来源。适量肉食有利脑发育,因为脂肪类物质被列为脑的“第一需要”,蛋白质则是“第二需要”。上述这些健脑物质在鱼肉中高达30%~70%,在猪、牛、羊等畜肉中约含10%~20%,因此,荤素搭配的食谱,才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所以,英国营养学家主张每日肉食以85克为宜。同时千万别忘了,一定要搭配足量的蔬菜。
3.过量肉食危及中华民族生存
中国现有人均农业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21世纪人口与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将更为尖锐,我国农业将面临空前未有的困难和挑战。21世纪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持续增加,而生产1斤鸡肉或猪肉需要分别投入约3~5斤粮食,这种耗粮型的肉食生产模式,无疑将给我国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美国的能源消费按石油换算,每人每年达7905公斤,而中国仅为707公斤,如果我国人均消费达到美国的平均水平,那么就需要整个地球的资源。面对人口众多,耕地日减,不可能有更多的粮食转化为肉类食品的严峻局面,中国人的消费欲望不能太高,在吃的方面绝不能盲目“西化”、仿效欧美“高肉食”、营养严重过剩、不健康的膳食方案。中国人民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坚持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保持艰苦奋斗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世代相传。
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大家知道,韩国的人口密度列孟加拉国和台湾之后,居世界第三位。20世纪60年代,韩国人的膳食热量供给还比较短缺,20世纪70年代以后达到了推荐膳食供给量(RDA)的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蛋白质的供给才可以满足需求。根据韩国的饮食标准,在膳食纤维、非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方面较发达国家占有优势。由于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下降,液体食品和脂肪占了总热量的20%。20世纪90年代,韩国人的营养摄入量和膳食平衡总体适度。由于坚持传统膳食结构,饮食中非营养类物质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足以提供膳食纤维、抗氧化剂、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等各种有益于健康的物质。这些成分位于营养价值和美味可口之后,体现了食物的健康功能。不难看出,同发达国家相比,韩国居民中“文明病”的低发病率应归功于坚持了健康的饮食习惯,韩国传统饮食依托半素食的饮食结构为基础,提供适度的、而不是过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我认识一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女处长,她素来身体比较胖。一次有机会被安排到韩国的汉城(现在叫首尔)参加为期60天的技术培训,回国后见到她,发现这位女处长秀气了许多。她告诉我,在韩国这60天体重一共减掉了5公斤。因为在韩国吃的伙食并没有在中国到处可以见到的韩国烤肉,也很少有炒菜,而是每天都要吃好多韩国泡菜和水煮菜。
五 零食迷人眼,幼儿难分辨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食品就迈不动腿,蹲在货架下哭着、闹着要这要那,家长为了安抚孩子,只好要什么就买什么,听之任之。其实这些包装得光鲜亮丽的食品是为了吸引消费者,长期摆在商场里售卖而不腐坏,为了口味甜美,刺激招徕小朋友,都要加入各种添加剂。所以,在孩子无法辨别食品优劣的情况下,家长尤其要担负起第一道屏障的保护作用。自己要会辨认食品的性质和优劣。同时,要经常向孩子传授健康的饮食理念,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让孩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食品。
许多地方中小学生吃零食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学生睡觉前也吃。吃零食虽然能够满足“嘴”的要求,但到正餐吃饭时,却吃不下去了,造成主次颠倒,影响食欲,妨碍消化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结果损害了健康。孩子整天零食不离口,会使胃液分泌失调,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造成孩子对正餐不感兴趣,结果必需营养素得不到保证,热量摄入也不够,自然影响了膳食平衡。另外吃零食时,孩子们往往是“随手拈来”,最容易由于食品不洁而引起感染,导致肝炎、腹泻等疾病的发生。下面是对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调查后提出的建议。
1.食用果冻要注意婴幼儿安全
许多家长以为果冻是水果制品,富含各种维生素,小孩吃了有好处,这完全是误解。果冻并非水果制品,而是由增稠剂、香精、着色剂、甜味剂等材料配制成的,主要成分是藻酸钠及琼脂、明胶和香精、色素等。儿童摄入过多果冻会影响机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干扰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可导致味觉异常、异食癖等症。而使果冻产生诱人香味的香精,是由脂类和醛类等化合物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的,果冻的鲜艳色泽则是加入人工合成色素的结果。进食添加了人造香精、人工色素的果冻,不仅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而且由于小儿肝脏、肾脏的解毒排泄功能较低,容易使毒性物质蓄积在体内,妨碍机体新陈代谢,影响少年儿童发育。
近年来,国内因为吃果冻造成幼儿窒息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2005年以来国内有多名4岁以下的儿童食用果冻后,因气管被堵窒息死亡。这些致命的果冻直径大多3厘米左右。为此我国第一个颁布了果冻食品的国家标准,禁止生产体积过小的果冻,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3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切勿一口吞食,老人儿童应该在监护下食用”等警示语。
2.炸薯片含致癌物丙烯酰胺
炸薯片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油炸小零食,淡淡的咸味,嚼在口里“喀吱喀吱”的清脆口感,让许多人难以释怀。日本还专门有一种“Potato chips bar”,在此场合供应啤酒和炸薯片。美国并且由此诞生了“Couch potatoes一族”,他们一边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边嘴里嚼着炸薯片或炸薯条,这也成了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行的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难怪20世纪90年代,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斥责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沙发土豆文化”!
炸薯片的营养价值很低,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能量,多吃不仅破坏食欲,还容易导致肥胖,它同时也是皮肤健美的大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2004年3月24日公布了对750种食品的检验结果:报告再度证实了炸薯条、炸薯片、爆玉米花及饼干中丙烯酰胺这类致癌物质含量最高。从24个国家收集的食品中所含丙烯酰胺的平均数据可以看出,每公斤煮土豆里面只有69微克丙烯酰胺,而每公斤炸薯片中却有4080微克丙烯酰胺。所以炸薯片绝对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当作零食吃!
3.膨化食品不利儿童健康
膨化食品营养是不全面的,它具有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高味精含量的特点。膨化食品容易造成饱胀感,影响正常进餐,妨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膨化食品通常含铅量比较高,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铅的吸收量是成人的5倍,但机体对铅的排泄功能却比较弱,所以铅特别容易蓄积在儿童体内,造成长期、慢性的危害。铅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于一些神经系统的行为,如注意力低下、记忆力差、多动、容易冲动、爱发脾气等等。如果中毒程度比较深,就会危害智力的发育和神经系统。
雪饼、虾条、虾片、鸡条、玉米棒等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膨化食品。膨化食品虽然口味鲜美,但属于高油脂、高热量、低纤维的食品,只能偶尔食之。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若同时加之运动量不足,就会造成孩子体内脂肪积累,出现肥胖。膨化食品普遍是含高盐、高味精,同时有许多食品添加剂,如色素等,经常食用将使孩子成年后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肯定是不利的。
4.鱼干、肉干孩子要少吃
肉干和鱼干是将畜肉或鱼肉经过调味和干燥后制成的产品。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其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浓缩,蛋白质含量高达45%以上。所以,食用肉干和鱼干可以补充蛋白质。在正餐缺乏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或出门旅游途中,用面包、方便面之类食品充饥时,搭配点肉干、鱼干,可以有效地补充营养。不过,如果认为吃肉干和鱼干越多越好,并给孩子作为零食,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鱼干和肉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摄入太多,超过了人体的利用能力,就会在体内形成氨、尿素等一系列代谢废物,增加肝、肾的负担,成为肾病的催化剂。消化吸收不完的蛋白质,还会停留在大肠,促进肠道腐败菌的增殖,形成粪臭素和致癌物质,影响肠道的健康,是大肠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肉干是热能非常高的食品,吃肉干与吃肉没有区别。如今出售的肉干中脂肪都不少,孩子多吃肉干非常容易引起肥胖,同时还会增加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造成高脂血症。鱼干、鱿鱼丝之类小食品也是孩子们常吃的零食,为了便于长时间储存,制造鱼干和肉干时都要加入盐进行腌制,所以吃肉干和鱼干会摄入大量食盐!额外的钠进入体内,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功能;夏天这些食品吃得过多,还会造成口渴,加剧脱水,造成上火。故酷暑时孩子应少吃这类食品,吃了鱼干或肉干后应当多喝水、豆汤或淡茶,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以保持膳食平衡!
5.泡泡糖、口香糖危害大
大多数儿童都喜爱泡泡糖,因为它既可吃又可玩,殊不知,泡泡糖对身体的危害比吃一般糖果更大。泡泡糖或口香糖的营养价值几乎为零,泡泡糖的主要成分是橡胶和增塑剂。天然橡胶一般是无毒的,但制作泡泡糖所用的胶是加了硫化促进剂、防老剂等添加剂的。这些添加剂均有一定毒性,国家规定了每日的允许摄入量。此外还含防腐剂、人工甜味剂等。儿童过多地吃泡泡糖,有毒物质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危害。在泡泡糖中一般需加入7%的增塑剂,一块泡泡糖即含有350毫克。如果一个儿童一天吃两块泡泡糖,就会摄入700毫克的增塑剂,对儿童的健康肯定会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儿童在吃泡泡糖时,吃一会儿就吐出来,用手拉薄,吹起泡后再吃进去,手上的脏物沾在泡泡糖上被吃进去,这种不卫生的饮食习惯,难免会造成寄生虫病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因此,家长要注意教育少年儿童少吃或不吃泡泡糖。
6.方便面不宜顿顿当主食
方便面脂肪含量很高,但营养价值却比较低,其中还含有对人体非常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剂。方便面中的食品添加剂起着增色、漂白、调节胃口、防止氧化、延长保存期等作用,偶尔吃点方便面可能无关紧要,但用方便面拿来当正餐,长年累月地吃方便面,这就肯定有碍健康了。
为了延长保存期,大多数油炸方便面都用棕榈油炸过,棕榈油的成分是饱和脂肪酸,多食对健康不利,而油脂经过高温处理后,由于过氧化作用变成了氧化脂质,积存于血管或其他器官中,加速了组织器官的老化,引起动脉硬化,容易诱发心脏病、肾脏病等疾病。一包方便面含盐约6克,一个人每天食盐的摄取量以5~6克为宜,所以常吃方便面,会因摄入食盐过多而诱发高血压。方便面中添加磷酸盐改善方便面的味道,但人体摄取磷太多会使体内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吃方便面时,可以将第一次泡方便面的开水倒掉,再兑上开水或别的汤,以减少其中的盐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浓度。另外,可搭配些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如菠菜、油菜、青椒等,以便减少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当然,非油炸方便面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7.海苔也不能多吃
海苔中含有很高的碘,少量地吃海苔可以起到补碘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广泛推行碘盐——即在所有的食盐中都强化碘,但是由于有些人在日常膳食中还大量食用海带、海虾、海鱼等富含碘的食物,所以就大大增加了碘的摄入。世界性的调查发现,在全民普遍补碘的地区,虽然缺碘的问题得到了纠正,但是某些人群由于过高地摄入了碘,导致甲状腺亢进的发病率上升。所以,如果放任孩子无限制地把海苔当作零食食用,就容易造成微量元素碘摄入过量,从而诱发甲亢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所以孩子们食用海苔也要谨慎。
8.吃巧克力也不宜过量
巧克力是含能量非常高的食品,儿童食用巧克力不宜过多,因为巧克力吃得过多,会使中枢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发生焦虑不安、肌肉抽搐、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并且直接影响食欲。
9.话梅、话李要警惕
话梅、话李在加工过程中,水果中所含维生素C等生物活性物质完全被破坏;话梅、话李除了热量外,几乎没有其他营养。其中还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化学合成的香精、防腐剂、盐、糖、甜味剂等各种食品添加剂,同时还含亚硝酸盐,因此少年儿童食用会损伤肝脏,对健康非常不利。同时话梅含盐也过高,长期摄入大量的盐分又会诱发高血压。
总之,调查研究认为,多吃零食对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教育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能够控制住自己,少吃或者不吃零食,从而才能保证健康,集中精力,学有所成。
六 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
从1986~1996年,我国城市儿童肥胖人群以每年7.8%的速度快速递增,肥胖已成为中国城市儿童首要的健康问题。专家认为,儿童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与特殊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营养失衡,营养过度,活动减少和行为不良有关。
1.营养失衡促使儿童性发育异常
哈尔滨市组织的“男性少年青春发育前期体格检查”结果显示,所查303名12~13岁的男性少年,发育异常者达93人,其中,肥胖儿综合征19人,精索静脉曲张34人,性早熟24人。这一结果使有关方面人士忧心忡忡。少年肥胖使脑垂体后叶脂肪化,导致脑垂体功能减退或丧失,不能释放男性激素,出现睾丸缩小,阴茎发育不正常,形成小睾丸、小阴茎症,以及女性化等病症。与此相反,男性儿童早在12.5岁之前,出现生殖系统的提前发育,也属于性早熟,其病因也同饮食失衡、营养过剩、运动量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小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不是越快越好,孩子发育过早、成长过快,成年后越容易得慢性病。有些家长想尽办法拼命给孩子多吃,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也许就给肥胖病、高血压埋下了祸根。已发现女孩月经初潮越早,成年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需要建立的正确认识是,儿童的生长发育要适度。
2.“饱生众疾”—过量饱食导致大脑早衰
20世纪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完成的实验就很具有说服力:他首先限制一组小白鼠的热能摄取量,但保证其他必需营养素的摄入;另一组小鼠则自由进食。结果自由进食组的小白鼠175天以后骨骼便停止生长,在两年半内竟全部死亡;而限食组的小白鼠,在1000天以后骨骼还在缓慢生长,其生命存活期达到3~4年,而且该组小白鼠的肿瘤发病率比自由进食组少得多,这就是著名的“麦卡效应”。应当防止学龄儿童三餐顿顿饱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因为,饱食会致使血液过久地存积于胃、肠道,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妨碍脑细胞发育,降低智商。更糟糕的是饱食可诱发大脑中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质大量分泌,促使血管壁的细胞增殖,造成管腔狭窄、供血能力削弱,从而加重脑缺氧。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限制这种损伤脑组织和功能物质的分泌,只有靠节食来预防。
日本关东大学调查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性痴呆病人,发病与其从小和年轻时食量偏多有关。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的动物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给实验大鼠摄入过量食物后,大鼠脑中的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比实验前增加了数万倍,实验检测发现人的大脑也是如此。人体进食过饱后,脑中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较进食前可增加上万倍,该因子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增殖,并能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是促使机体组织细胞衰退的惰性因子,它可使大脑皮质的血氧量减少。脑神经细胞因缺氧而逐渐退化,甚至坏死,致使大脑发生早衰。现已了解,只有通过限食才可以控制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生成,延缓大脑衰老。
“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是古人关于儿童饮食起居的座右铭,如果孩子从小饮食奢侈、营养过剩,会过早地患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常饮食有节制的人胃肠吸收能力比较好,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接受合理膳食的儿童,比从小“奢侈”的孩子创造力更强,体力更好,也更健康!
七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1.不吃粗粮,饭白了,脸却黄了
现在许多孩子不愿吃粗粮,由于粗粮纤维多,口感不好,不容易接受。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吃精米白面是生活条件改善的标志。至于少年儿童,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粗粮为何物。但是,随着长期拒绝粗粮,光吃细粮之后,大量地出现了少年儿童患高血压、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已知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伴有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损失,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丢失也很明显。将小麦精制成富强粉后,仅保留了原来小麦中20%的镁、13%的铬、12%的锰、50%的钴、37%的钼和21%~31%的锌。我国民间传统食品红糖中含铬及多种微量元素,而精制白糖中不仅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素含量极低,还可刺激尿中铬的排泄。微量元素铬长期摄入不足,可增加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由此可见,“食不厌精”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当下许多人不是精制大米不吃,不是富强粉馒头不买,结果是孩子的饭白了,脸却黄了。有趣的是,正当我们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由细粮复归粗粮。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日本,烤红薯的香气重又飘散在城市街头;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全麦面包放入“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国际营养学界提出“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长寿的关键”,与我国“粗茶淡饭,吃出铁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粗粮包括小米、黄米、大麦、荞麦、玉米、高粱、青稞、黄豆、毛豆、蚕豆、绿豆、红小豆、豌豆、土豆、红薯、山药、栗子、菱角、花生米、芝麻等。过去,粗粮含有的膳食纤维,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没有营养作用的成分。70年代西方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的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肠癌、阑尾炎、便秘、痔疮、糖尿病、心脏病、高胆固醇症及肥胖病等。同时也认识到粗纤维的概念已不适用,因而将这一名词废弃,改称膳食纤维。西方发达国家主食选择上的反复告诉我们,与其撞上“南墙”再“回头”,不如注意坚持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才对孩子健康有利。
2.过量甜食“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西欧和美国人每天食用蔗糖约100克左右,人们很关注食糖对健康的影响。蔗糖的安全性虽被公认,但过量会导致肥胖和慢性病。糖的摄入量以不超过食物总热量的10%为宜,应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众所周知,胰岛素可以诱使细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辅酶合成。糖吃多了,剩余的葡萄糖正是借助胰岛素的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脂肪组织分布在皮下及各个脏器内外,最终难逃肥胖病的羁绊。
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喝饮料,这些食品中含糖较多,吃多了必然影响正餐。人类生性爱吃甜食,有的孩子甚至嚼糖睡觉。不仅不利于牙齿保健,高糖饮食还易使蛋白质糖化变质,造成神经损伤,削弱智力,加速大脑老化。习惯高糖饮食的孩子智力测验成绩差,情绪不稳定。调查表明,饮食中蔗糖的比例与学习成绩和智商呈负相关,营养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对学习状况有明显不良作用。所以,正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言:过量甜食,其结果必然是“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3.“口重”诱发高血压
在德国法兰克福市举行的医学会议上,食盐被指控为“秘密杀手”,在工业化的国家,被食盐送进坟墓的人比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还多。高血压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等疾病是同“口重”——吃盐过多有联系的。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是控制高血压患病的重要措施。
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2%,仅此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就有约1.3亿人!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每天以1万人的数值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由北方至南方,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资料表明,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3.5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每人每天摄入5克以下食盐的标准相比显然太高了。以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山东(平均17.3克)和最低的广西(平均7.5克)相比较,两地农民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别为15.3%和8.2%。我国对5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限制食盐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每天食盐量限制在4克时,有10名患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限制食盐确实是非常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食盐摄入量如能减少到每人每天5~6克,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就可以明显减少。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山东的农民一天吃多少盐呢?吃17.8克盐,山东农民高血压发病率是11.8%。广西的农民一天吃7.5克盐,高血压发病率是8.2%,居住在北极圈里边的爱斯基摩人吃4克盐/日,高血压发病率只有4%,而日本北海道的秋田地区由于习惯吃咸鱼,他们每天要吃26克盐,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28%,所以吃盐量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在烹饪时菜里的加盐量是1%比较合适!其实对食盐的味觉感受是由习惯养成的,“口重”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口轻”的正确饮食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
4.牙齿长得乱,根子在吃饭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牙齿矫正,许多人不禁问:现在矫正牙齿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造成牙齿错牙和畸形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据临床统计,其病因中遗传因素占29%,环境因素占71%。而咀嚼功能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家长曾经带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来看病,原因是婴儿到现在还不会咀嚼,询问后才发现,家长认为亨氏婴儿食品是价格昂贵的贵族食品,所以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只吃各种糕状的亨氏婴儿食品,由于孩子从来不吃天然食物,所以到了将近一岁半时,还不会咀嚼。
现在儿童食品越来越精细,由于大量食用奶制品、面包、膨化食品等精制食物,孩子越来越懒得咀嚼硬东西,致使孩子咀嚼功能越来越弱,使得口腔内外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颌骨也不能很好地发育,由于牙齿数量没有减少,所以造成错牙和畸形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细的食物还容易诱发龋齿,造成牙齿缺损,致使乳牙过早地丢失,导致恒牙萌出的间隙不足,从而造成儿童牙齿排列不齐。
因此,预防儿童牙齿畸形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儿童咀嚼功能的训练,达到充分锻炼口腔肌肉功能,进而有效刺激下颌骨生长发育的目的。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给孩子吃一些比较坚硬、耐磨的食品,如锅巴、干馒头、苹果等。
(2)孩子出生后到2岁左右,乳牙基本完全萌出,此时应定期到医院的口腔科进行检查,留下纵向时间的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治疗处理。
5.儿童饮食六忌
少年儿童的日常饮食有六忌。
一忌“快食”,即吃饭速度太快:“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会加重胃的负担,容易发生胃炎和胃溃疡。食物咀嚼不细,必然导致消化吸收不完全,从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由于吃饭过快,唾液分泌不足,也会影响消化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
二忌在进食时与孩子嬉笑打闹,古人说:“食不言,寝不语。”边吃饭边嬉笑打闹,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三忌孩子养成边走边吃的习惯,因为这既不文明,又非常不卫生。
四忌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图书等。许多孩子消化不好都与此习惯有关,边吃饭边看电视,会影响消化液分泌,日久天长容易造成小儿消化不良。
五忌让孩子蹲着吃饭,因为蹲姿会造成腹部受挤压,肠胃不能正常蠕动,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六忌“烫食”,因为食物太烫,不仅容易烫伤舌头、口腔黏膜,还会烫伤食道等部位,食道烫伤还会留下斑痕、造成炎症。
6.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常听到家长抱怨,最发愁的就是孩子吃饭。平时挺可爱的孩子,一到吃饭的时候,什么毛病都来了。如挑食,青菜不吃、鱼不吃、苦味的不吃;好不容易吃了两口饭,转身就跑,还得大人哄着、追着喂饭,一口饭能放在嘴里5分钟还没有吃下去。在儿童中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吃饭时精神一定要集中,不要听任孩子边吃边玩。要为孩子创造安静、愉快、有秩序的进食环境。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说与吃饭无关的话,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饭前一定不能让孩子太兴奋,不要边看电视边进食,不要让孩子满地跑着吃饭,也不要勉强让孩子进食。特别是不要在吃饭时责备孩子,以免影响孩子情绪,干扰正常的消化功能。
(2)对孩子进行自己独立进食的训练。1岁半的孩子应该已经能掌握勺子,可以试着让孩子独立动手吃饭。家长要鼓励孩子这样做,不要因为孩子吃饭比较慢,或食物流溢口外,就剥夺孩子学习独立进食的机会。
(3)孩子模仿力强,家长吃饭的时候要做个好榜样,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某种食物好、哪个食物不好,让孩子形成挑剔饭菜的习惯。家长还要切忌议论某种食物不好吃,以免造成孩子对食物产生偏见,因为偏见就是挑食的前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认为,爸爸妈妈觉得不好吃的东西一定不好吃。
(4)可以鼓励孩子同大人一起,参与烹饪与餐前的各种准备活动。三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让他帮助大人一起洗菜,饭前端端菜、拿拿碗筷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孩子对日常做饭等活动产生兴趣。现在许多青年人从小都没有进过厨房,不会做饭,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对一生的发展都没有益处!
(5)家长在吃饭前,要主动、积极、耐心地向孩子逐一介绍各种饭菜的有关食疗知识,激发孩子对进餐的兴趣和好感,引发食欲。并且要与孩子一起品尝食品的味道、观察食物的颜色,点评和讨论饭菜的健康功能。
(6)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把水果、蔬菜装饰成孩子喜欢的各种形状,如“水果娃娃”、“蔬菜公公”等不同形象。利用这些“娃娃”、“公公”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逐渐从情感上喜欢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
(7)现代双职工家庭很多,许多人一日三餐多半靠外面采购食品解决,不少父母也经常会给孩子钱,让他们自行在外面购买午餐等。建议父母尽量安排孩子在家中吃饭,特别要注意孩子自行外食的情况。因为如果无法掌握孩子的饮食情况,就容易造成孩子营养状况失衡,危害健康!
八 鼓励孩子使用筷子进餐
1.用筷子进餐是中国饮食的特色
在饮食习惯里,还要强调用筷子进餐。因为使用筷子进餐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两根不起眼的小棍儿,在国人手中运用自如,将食物夹起并送至口中,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能掌握这个技巧,这让用惯刀叉进餐、不会拿筷子的“老外”望尘莫及!
从医学解剖学角度来分析,用筷子进餐,牵涉从手指、胳膊到肩部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在大脑指挥下,完成这个复杂而精细的动作需要“手脑并用”。科学研究表明,用筷子进餐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开发,使他们变得更聪明!中国人使用筷子进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事件。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对筷子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
使用筷子,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却是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须用力得当,动作协调,才能够夹起食物,并送至自己口中。手和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连的神经区域所占的面积最广泛,大拇指运动区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如果经常活动手指,可以激发大脑半球的神经细胞活动,丰富大脑血管的数量,增加血流量,提供脑细胞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有助于大脑发育和增强记忆力,开发智力。
2.用筷子进餐能打开智慧之门
如果把负责各个器官的脑细胞根据数量比例还原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有一双巨大的手和一张巨大的嘴!也就是说手和语言功能占据了大脑相当多的细胞活动。一位曾对手与脑的关系作过多年研究的学者指出,要想培养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儿童,就必须要让他们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因为孩子手指的活动能强烈刺激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促使某些特殊的、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区域更加活跃,从而增强少年儿童大脑的思维能力。手脑并用的结果,必然会使儿童心灵手巧,打开智慧的门户。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反映在手指头上”。
一日三餐坚持用筷子进餐,对促进智力开发非常有益。有位学者调查50个不同文化层次的家庭,让家长回忆自己的子女用筷子进餐开始的时间,调查发现,72名子女中有9人用筷子进餐极早,结果其中6名考上大学,3人考上中专,这8个人都在做专业技术工作;而其余63名用筷子较晚的子女,结果都只是进入普通中学学习,其中有59人从事一般工作。儿童能否用筷子进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发育水平和智力水准。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已不再满足用小勺进餐了,而要模仿大人拿筷子的动作,所以家长应因势利导,手把手地耐心地教孩子用筷子,不断地纠正其姿势,直到他们能够正确、灵活地掌握筷子为止。
婴幼儿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训练儿童手脑并用的关键时期。大脑皮质细胞在3岁时就已经基本分化完成,故绝对不应错过3岁以前智力开发的大好时机。儿童心理学家都主张,对3岁前的幼儿开展早期教育,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所以让儿童学习用筷子进餐,用筷子做游戏,进行夹豆子比赛等,都可以作为训练手脑并用的教育内容,这样既有生活趣味,又有实际应用价值。
但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让孩子用筷子进餐,要特别注意安全,筷子造成的意外事件触目惊心,闻者足戒!
九 教育孩子坚持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习惯
1.“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进程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天然食物,即保证食物生物来源的多样性,才能满足人体膳食营养平衡的需要。中国有食用蔬菜140多种,食用豆类20多种,能食用的动植物200多种。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能促使土壤中更多的营养物质进入自然食物链的循环。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不利,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30种不同的食物!由于微量元素和某些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杂食的饮食习惯充分体现了食物互补的原理,是获得平衡营养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2.“食宜细缓,不可粗速”
教育孩子养成“一口饭嚼20次,一顿饭要吃半个小时”的习惯,可以获得多重健康效应,有健脑、减肥、美容、防癌的功效。《养病庸言》一书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记述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杀菌解毒。唾液在咀嚼过程中与食物混合,以及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避免出现因“狼吞虎咽”而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的状态。因此,“食宜细缓,不可粗速”,掌握就餐的节奏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大学生,为了保证健康,每顿饭进餐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别让孩子总用一侧牙齿吃饭,要坚持使用双侧牙齿轮流咀嚼。
3.素食为主——青菜豆腐保平安
经验告诉我们荤腥的食物吃多了,人很容易晕!难怪古人说“五畜适为宜,过则害非浅”。孩子的日常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非常有利健康。当然并非一点荤也不吃,可以适当搭配,这一食物结构也是人的消化系统结构决定的。日常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当作为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日常膳食中,要提倡荤素搭配、粮菜兼食、粮豆混合、粗粮细作等方法,调配一日三餐,以下3点值得注意:
一是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提高食欲,促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也能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一般而言,每天应该保证摄入30种以上的食物才能保持健康!
二是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最好包括鱼、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等,还有菌类和藻类食物,组合搭配、混合食用。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单纯依靠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搭配组合,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三是最好几种食物同时食用,这样可以摄入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使得所吸收的适量的部分,能够在体内重新合成,构成人体需要的组织蛋白质。
4.食物寒、热、温、凉四性要平衡
大家要注意吃海鲜的时候,特别是吃螃蟹的时候,一定要配有生姜。前两年辽宁兴城曾经发生食物中毒,我正好有机会在兴城疗养院讲课,就顺便实地考察了一下。我发现兴城这一带有一个不太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是吃海鲜的时候并不搭配生姜,这跟接受的传统饮食教育有关系。如果这个方面能够调整过来,我相信对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非常有好处。
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因此同中药一样,平衡组合,才能有益于健康。比如,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用于发热、口渴、尿赤。羊肉甘苦大热无毒,补虚祛寒,效同人参。我国百姓夏天喜喝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涮羊肉;螃蟹性寒,生姜性热,吃螃蟹时一定要佐以姜末。这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所以,如果破坏摄食时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孩子的健康。
5.“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饮食量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工作种类不同各异。如果摄食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就会出现全身乏力、气短等症状。我的一位同事,几十年来,有不吃早餐的习惯,所以曾经患了心脏房颤,但是当他纠正了不吃早餐的习惯后,房颤竟然很快消失了!
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导致脂肪堆积,也会引起“富贵病”。古人云“饱食伤肠胃”是非常有道理的,饮食不定量,忽多忽少,还会造成胃溃疡的发生。因此千万不要饥饱失常,而且顿顿要注意“吃到八分饱”。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每日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所以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早餐不仅应当保证,而且要注意吃好,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是大脑一天的“智力开关”,上午是脑力和体力活动集中的关键时间,早餐马马虎虎、瞎凑合,九十点钟就会饥肠辘辘,大脑兴奋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同时由于胃排空后,夜间分泌的胃酸需要早餐吃下的食物中和,如不吃早餐,胃酸就会刺激胃壁,所以不吃早餐也是胃溃疡等胃肠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许多人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健康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一日三餐的分配要根据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如果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话,早、晚各吃150克、午餐吃200克,即3:4:3的分配比例是比较合适的。
“晚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因为晚餐进食过多,会引起肥胖,对健康无益。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的饮食秘诀则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她将这套饮食习惯称之为“羊吃草”,这一进食方法适用于需要减肥的个体。
食用能量充足、配比均衡的早餐后,学生在数字运算、创造性、想象力及身体耐力等各个方面,都优于早餐搭配不合理的学生。因此,对少年儿童而言,早餐的质量绝不能忽视。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当前许多城市儿童由于饮食习惯存在误区,造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得不到纠正,导致营养不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缺乏体育运动,造成了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而许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身体却非常健壮,他们并没有像城市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吃那么多“山珍海味”,而是青菜豆腐,粗茶淡饭,从小简朴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们刚毅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所以从小教育下一代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纠正少年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整个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