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预见
14407300000002

第2章

序一 在混沌中预见方向

曹玉书

好书如良师,或传道,或授业,或解惑,或兼而有之。从种类和数量上看,中国的书不可谓不多,但要从内容的价值上看,怕是该另当别论了。中国的人均读书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与缺少好书不无关系。

摆在我案头的《预见》可以说是本好书。《预见》一书集合了2012年到2015年间作者就社会、经济、民生等各方面问题所发表的观察、预测和评论性文章。由于要为这本书写序的原因,我可以先睹为快,并且很愿意向读者推荐。

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各种经济评论的热情与日俱增,然而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中国当今最为匮乏的是有思想、有见地、有担当、有预见的经济评论专家。面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困惑,有许多人试图通过阅读各种理论或专业书籍去寻找答案,大多数情况下,读来读去还是无功而掩。但读了《预见》,却会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鲜花与掌声掀起的只不过是世俗的喧嚣,而理性的思考才不会让人迷失方向。

在历史和现实的聚光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沉静的体认:为什么我们的股市会断崖式跳水?为什么我们的楼市会疯狂攀高?为什么电商不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什么开放性成长是做强中国经济的必然路径?为什么智能机器人将改变全球经济版图?在这些经济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深层次的秘密?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整个世界是一盘大棋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和政府,乃至每个国家,都会是这个棋局中的一颗子。因此,只有预见到每一步棋的真实走向,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判断,才对经济趋势做出了惊人准确的预见。回头望去,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其几年前的预见性文字,也正是中国经济评论界的一个硕果。

非但如此,《预见》一书还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近乎于美学的经济学表达模式。经济学深奥的原理、枯燥的模式与复杂的公式,常常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经济学原本是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有趣。

经济学本来就是经世济用之学。大到宏观政策的制定,小到个人创业、求职、爱情和婚姻,从本质上讲,无不涉及经济学,无不可以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找到更好的选择。但是,一些貌似高深的经济学专著,把经济学神秘化了,使得普通百姓对经济学望而生畏;另外,也有一些经济学“专家”,信口发表对于股市、楼市等方面不靠谱的预测,让人们对经济学大失所望。凡此种种,既让老百姓远离经济学,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经济政策的选择需要理性的经济分析,绝不能够从感情出发。比如,因为房价上涨过快,社会上有很多人痛恨房地产开发商,对于政府收紧土地供应、提高相关税费等“打击”开发商的政策拍手叫好,但由于收紧土地供应会导致供求关系更加不平衡,其结果必然是房价越调控越高。

针对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民众身边的经济现象,作者在本书里尝试着用最浅显的经济学常识,为读者还原经济学的本来面目。本书对于工资和社保、教育和医疗、股市和楼市、金融和税收、实体经济和电商经济、传统模式和新常态等和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做出了全新的思考和判断,跳出了传统的认识误区和窠臼。

经济学的朴素美妙和深刻在哪里?在于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民众的快乐和幸福。民众的经济学素养,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直接收益,还会影响到经济政策的质量,从而在更宏观的范围上影响到其间接收益。如何提升民众的经济学素养?必须要从民众最关心的一切入手引导,独辟蹊径。就像教学法那样,如何把知识的本真轻松传授给受众才是永恒的王道。而《预见》一书则做到了这一点。

纵观《预见》,这一文风朴茂的鸿篇,不仅令人对所迷茫的经济、社会问题顿开茅塞,同时也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快感。例如,《2016:中国经济的屠狼之战》中:“跃跃欲试的勇士们已经按捺不住进攻的冲动。只有凶猛的猎物,才能激起他们的血性和斗志;只有惨烈的搏杀,才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赢得艰难,才能让他们感到痛快和骄傲。”“既然2016注定有一场屠狼之战,那就把这场战斗打成教科书式的经典。这会是一场激烈的恶战,也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背水之战。”“荣誉将归功于所有的战士。荣誉将属于这个年代。”

在《银行业高利润是资本市场偏瘫所致》一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有生活常识的人都观察到一种现象:一条腿有残疾的人,其用来走路的那条腿必定粗壮有力,原因是,正常情况下两条腿所承担的重量和任务,现在都由一条腿所担负了,过度地使用起到了强化锻炼的效果”。一个是银行的高利润现象,一个是单腿残疾的现象,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读者看见题目,一下子就会被吸引。“银行业为什么会那么发迹”——这或许是他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是当他读完这个跛脚的比喻时就已经恍然大悟了……而如果作为一个沾沾自喜的银行业大佬,当他读完这个比喻后,也必然会对自己所谓的业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加自知之明。

我过去读过的所有论述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文章,“四话”或兼而有之,或者具备一二,这“四话”就是“空话、套话、假话、大话”。读《预见》中的每篇文章,却感觉“四话皆空”。它的每篇文章,题目要么一针见血,要么直击主题,内容表述干净利落,阐明道理,旁征博引,以理服人。通篇作品中没有虚浮华丽的辞藻掩饰,更没有哗众取宠的动机指使。但语言精辟,遣词准确,逻辑严谨,观点客观,说理充分,这些,铸就了本书朴实的文风。

《预见》为对经济感兴趣的读者寻找预见性思维提供了方法论,而通过预见,则可以找到更精准的发展方向。这无疑是一种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智慧历程。全书都渗透着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热忱拥护,预见精准独到,分析入木三分。经济学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事后的分析总结,而在于事前的预测和判断。判断一个经济研究者的价值,不是看他说了多少让人兴奋的话,而是过了三五年或者更长时间之后,看他当初说对了什么,说对了多少。预见,精准独到的预见,是本书的精髓所在,也是作者学术水平之体现。

在2015年3月下旬,沪市股指尚在3700点左右时,作者就指出《股市虚火的本质是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恶化》。针对一些专家所大肆鼓吹的“国家牛市”,作者反驳道:“近期股市红火与实体经济衰落的强烈反差,显现出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已经呈现出高度分裂的征兆”;“中国股市的一路上涨,非但不能证明中国经济逐步向好,反而却表明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没有实质性改善,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将是长期性的”;“不难判断,此次股市上涨不是因为中国股市具有投资价值,而是因为实体经济没有投资价值”。

如果投资者不是听信“4000点仅是大牛市开始”等言论的鼓动,而是接受本书作者的观点,及时收手,就不会在此后的暴跌中被深度套牢,更不会因为盲目加杠杆而遭受血本无归的惨痛损失;如果决策者注意到这种理性的声音,及时为高烧的股市降温,就不会有后来的股灾,国家队也不必在市场的恐慌中匆忙救市。

即便不是经济学家,普通人也有蒙对的时候。因此,难得的不是偶尔一次说中,而是一直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从作者较早地对经济增长做出“将呈现L型走势”的预测,到对中国经济需要在供给侧发力的判断;从对“下水道”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建议,到对互联网金融可能爆发大面积风险的预警,作者都是先于市场做出了超前的判断。

再看《大消费隐藏在难题中》一文,仅是从题目中就可以充分领略到作者的眼界和哲学思维。他指出,“中国百姓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住房、就医、上学……每个难题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每个难题背后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进而作者说道:“中国从来不缺市场,缺少的是发现……只有立足于解决消费者的难题,才会拥有永远的市场。”当我们被这句话提醒而恍然大悟时,可能会发现它揭示的道理似乎应该是常识,可是那绝对是作者入木三分才掘到的“常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明豪笔下生出这类精品不是偶然的,毫无疑问,与他平时不断地学习、思考、积累密切相关,与他注重深入实际探寻事物真相和长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切身经历密切相关,与他朴实的为人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密切相关。在他的身上确实凝聚着许多著书立说的人所应该学习和具备的东西。

智者往往是孤独悲壮的。不错,当抽丝剥茧后,当作者又发现很多经济问题是在经济之外时,给予他的又是一种既痛苦又无奈的结果。但真的猛士,决毅慨然前行。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没有回避箭镞,更没有违心求媚。发性情中人之才情,秉笔直书,以鲜活和适当塑造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者的独特品位:大道至简,不惧变化,和而不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行走在经济的密林里,中国人需要一种极致之乐,从任性走向理性,从迷茫走向明朗,从当下走向预见。

是为序。

(本文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