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我觉得我是悲观的。不是为赋新辞强要说愁,不是玩酷,而是几乎与生俱来的、骨子里头的悲和凉。那种莫名其妙的、不由人的心往下沉,太阳要落了你不高兴,太阳要升了你还不高兴。在别人的高兴之中和高兴之后,我看到的大多也是空,是无意义和不可能。后来意识到这感觉虽真诚,但依然可笑,我才见过几个高兴?我又进入过多少个高兴?想要走出这种“悲壮的不高兴”之前,有一种强烈的冲动突如其来地贯穿了我,就是出走。我同样不清楚这连绵不绝的冲动从哪里来。十八岁时写过一个小东西叫《出走》,二十岁左右写《走在路上》,二十三岁写《沿铁路向前走》,然后年既长,写《跑步穿过中关村》《长途》和这个《夜火车》,分别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及刚出版的散文集《到世界去》。这仅仅是从题目里就能看见“出走”的,还有躲在题目后面的更多的“出走”。有人问,为什么你的人物总在出走?我说可能是我想出走。事实上我在各种学校里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没有意外,没有旁逸斜出,大概就因为长期规规矩矩地憋着,我才让人物一个个代我焦虑,替我跑。这两年我突然喜欢把“理想主义”这个词挂在嘴上,几乎认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质。我知道既为“理想”,就意味着实现不了,但于我现在来说,我看重的是那个一条道走到黑、一根筋、不见黄河不死心、对理想敬业的过程,我希望人人有所信、有所执,然后真诚执着地往想去的地方跑。如此说似乎与悲观相悖,一点都不,这“理想主义”是凉的,是压低了声音降下了重心的出走,是悲壮的一去不回头,是无望之望,是向死而生。现在,它们都在《夜火车》里。
2011.12.22 知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