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八级考试”中的一段对话红极一时,对话中主人公小明那地道的中国式语言足以让老外感觉云里雾里。比如小明去找领导办事,于是产生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明: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明白以上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确实体现了中国人说话的含蓄。小明和领导都不愿意把话说明,全文没有一个“礼”字,“礼”却已经送了出去,而且不留把柄。
中国文化向来以含蓄为美。西方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西方人喜欢直接讲重点,而中国人则讲究铺垫,熟人见面还要寒暄个半天,七拐八拐才能谈到正事,就连说相声都喜欢在最后抖包袱。
这样看起来,中国人活得还真累,一辈子都要揣摩别人的心思,懵里懵懂的人多半会被人在背后嘲笑。举个常见的例子,你到别人家去做客,如果主人看看时间,说:“该吃晚饭了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值得你从主人平时的个性、两人的关系、当时的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主人说出这句话有多种可能性,也许是你坐得太久了,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暗示你该走了;也许是他觉得你该请他到外面吃一顿;也许是他有心留你在家里吃顿便饭。
总之,一旦揣摩不准,弄错了主人的意思,就会给人留下“不识趣”的印象。朋友之间或许没什么,但如果这个“主人”是你的领导或者某件事的关键人物,日后他想起这件事,难免会认为你这个人话都听不懂,能干什么大事?所以,一句话听不懂,就有可能丧失一次机会。
现实虽然如此,但是,一旦你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诀窍,你会因此获益良多,他人会觉得你机灵、懂事、体贴,你在职场或是生活中,一定会人见人爱。
我们无须责怪那些不喜欢明着说话的人,“明人不说暗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有时候话不讲明也是为给他人留面子,过分礼貌的背后也许是强烈的不满。一定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称赞,要体会它背后隐含的是什么。
职场更是如此,领导、同事都习惯了话不明说,这就要求你凡事多动动脑子,多考虑一下。职场也像篮球场一样,最忌讳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很多项目都需要团结协作,一个人完成不了所有的工作。假如太自我,不仅惹得同事讨厌,领导也会看不惯。这样的错误经常发生在新人身上,他们总是过分自信,又急于做出成绩。这也无可厚非,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深谙职场之道的,慢慢成长自然会好,就怕听不懂别人的指点,继续犯错。
我们公司最近新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小王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是因为刚参加工作,小王急于想表现自己,工作起来总是过分努力,大包大揽,不太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几个月下来,与他同时入职的年轻人开始慢慢疏远他,带他的老同事也不是很喜欢他,经常半开玩笑地跟他说:“还是你能干,要是每个招进来的人都像你一样能做事,我们也可以下岗了。”这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无奈这个年轻人根本听不懂,还以为这只是前辈的玩笑话。
这位老同事私底下跟我说:“这人是什么意思?什么事都揽着做,做又做不好,总需要我来收拾残局,大家给他提出的意见他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有的话说了一两次,再说就没意思了,老同事也懒得当面说他,只是向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简单提了几句这个问题。领导更是精明,几个月下来自然也看得出来。有一次全部门开会,他把小王单提出来“夸奖”了一番:“这段时间你确实很努力,对工作的态度也很积极,不过也别忘了多和同事们交流,大家一起进步嘛!”
小王听到“夸奖”自然非常欣喜,他完全没听出领导的意思,把领导的话当成了对自己的勉励。从此,他做事更加勤奋了,连下个班都要暗暗观察别人,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走,他绝不离开办公室。工作中他继续大包大揽,抢着做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小王被调离了部门,安排到一个闲职上。按部门领导的话说:已经忍了他太久,要不是因为合同,早就把他炒了。
小王身上的问题还真不能怪领导和前辈不指明。这个社会人人都不愿得罪人,都想明哲保身,话说得太明白了有可能得罪人,你好不好与他们完全无关,提醒一两句那是责任心,但常常会是“言尽于此”。如果个人的领悟能力不够,理解不了弦外之音,那么领导和前辈就会觉得你妨碍了他们,你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一个社会人,除了要面对老板和同事,我们还要和许多人打交道。是人就会计较,无论是有利益牵扯的客户,还是亲密至极的恋人,或者是各种老朋友、新朋友,言语之间难免会有善意或恶意的“算计”。和客户谈判,听不懂,生意就一拍两散;和恋人相处,一句话没听懂,一顶“你不理解我”的大帽子就扣上来了;和老朋友交流,有事搁在心里,说起话来相互试探,友情就在这虚虚实实之间散光了……我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生活。
人际暗语从古到今都有,想要用得得心应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布满了各种微妙的陷阱,想要绕开它们,我们不仅要听“懂”,也要会“接”,即对方说出什么,一听即懂,并且马上聪明地接话。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和沟通上下点功夫,不仅仅耳朵和嘴在工作,大脑也要飞速运转,在含蓄的言语中,迅速抓住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