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忠诚 干净 担当:做最好的干部
14474000000002

第2章 修炼政治理论素质,做信念坚定的党员干部

坚定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扎信仰之根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60年代、70年代,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对于自身及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理想是导向、是灵魂,看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第一位就是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能耐再大,也不是党需要的好干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忠贞的政治信仰,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一个政党攻坚克难的法宝。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五千年,是因为我们有“天下大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实际上,我们党的成功之道,也是理想信念的成功之道。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红军长征的历程进行采访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红军能置生死于不顾,跟随红旗一路前行,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就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有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有着革命理想必定实现的坚定信念,有着为理想的实现而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大庆铁人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发挥着巨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让我们党度过艰辛岁月,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地写下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震撼”。

2014年7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拧紧“总开关”,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我们来说,这个魂就是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建功立业的精神之魂和力量之源。信之愈深,行之愈笃。党员干部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大志向,因而就能有大视野、宽胸襟、高境界。吴仁宝这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党员,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沧桑巨变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他常说:“我信仰共产党,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因为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共产党总是为人民谋幸福。”正是凭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几十年如一日,忠诚党的事业,立足农村,一心为民,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牵挂着华西村的发展,弥留之际仍不忘嘱托全家:“你们要坚信共产党。”熟识他事迹的人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八五风云,爱党爱国爱村民,艰辛创业,时代先锋;一生仁义,慈亲慈友慈百姓,奉献无私,道德楷模。我们学习吴仁宝,就要像他那样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化作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实际行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作奉献,恪尽职守干事业。

理想信念是人生之帆、固本之石、引路之光。理想的动摇是最致命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可怕的滑坡。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理想动摇,信仰滑坡、模糊、缺失,甚至倒退,丧失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存疑虑,甚至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有的党员干部思想空虚,道德失范,精神不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和膨胀,认为“理想是空的,政治是假的,吃喝玩乐才是真”,沉醉于吃喝玩乐,迷恋于声色犬马,只讲“金钱”,不讲信仰,消极颓废,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有的党员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当前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都是理想信念变质的具体表现。信念不坚,地覆天翻。细看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腐败轨迹,他们腐败堕落行为的发生,无一不是“总开关”首先出了问题,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把理想信念抛到了九霄云外。

一位英国作家认为:“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和伟大,只有虔诚的信仰。”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2007年,温家宝同志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曾这样深情赋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共产党人信仰的星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清楚。理想信念就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个形象生动、朴实贴切的比喻是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经常强调的。党员干部应该多一些“仰望星空”,少一点“只顾眼前”,将自己的需求层次从物质向精神层面拓展提升,努力做到理想信念坚定,这种坚定性要表现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压力下、任何考验下、任何诱惑下理想、信念、立场都毫不动摇,真正把理想信念熔铸在生命之中,达到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

坚定理想信念,要胸怀远大理想。有了远大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不甘平庸,永不懈怠,奋力拼搏;有了远大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找准人生坐标,不懈追求进取,从而获得成功。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四个能否”就是新时期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最根本的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自觉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划清公与私、荣与辱、对与错的界限,实现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奉公守法、勤勉工作,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追求中去,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要矢志不移,志不强者智不达。坚定理想信念,需要超强的毅力,并非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一辈子的事情。党员干部要始终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无论前进中出现多少曲折,征途中遇到多少艰难,都要以坚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终不渝地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奋斗终生。新中国卫生护理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解放军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从24岁踏上兰州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在祖国的大西北整整奉献了66年,培养护理人才上万名。临终之际,黎秀芳又将自己一生积蓄的8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了“为兵服务奖励基金”,还拉着前来看望她的兰州军区总医院领导的手说:“我一生无儿无女,别无牵挂。死后,请组织在我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吧,让党旗伴我上路……”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方向。黎秀芳同志一心向党、立志报国,源于对党和人民的深深挚爱,源于她坚如磐石、朗如日月的崇高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还要在各方面守住底线。理想信念是基础,是底线,是精神支柱。大家都知道,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党员干部就是要善于找到短板,守住底线,防患未然。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这是在要求全体党员树立行为和精神的“防火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走私者为躲避警察的追捕,被迫闯进一家农场。他请求农场主答应他把走私的货物藏入农场的仓库里。这一要求被农场主断然拒绝,农场主要这个走私者立即离开,否则就要报警。走私者哀求道:“我给你20万来报答你,怎么样?”农场主坚定地说:“不!”“50万怎么样?”走私者忍痛加码。农场主依旧拒绝。“100万好吗?”走私者仍不死心地问。农场主突然大发雷霆,把那人推到门外:“你快给我滚出去!你开的价钱,快接近我心理承受不了的数目了!”不可否认,这个农场主心中是存有贪念的,但他能够在最后关头抵制住贪念的诱惑,而断然拒绝做有违法律和有悖良知的事情,说明他的理智最终战胜了他的贪欲,没有使自己的贪欲跨过思想的底线。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做人、干事的标准应该超出底线越高越好,即使做不到高很多,最起码也要坚守底线,不能搞变通,不能“闯红灯”。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像大厦失去了支柱,大坝动摇了根基一样,必然带来生活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堕落、法纪上的失范,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纪的惩罚。为此,党员干部要筑牢思想底线、精神防线,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固于心、外践于行,成为精神自觉。

忠诚党和人民:永葆忠诚可靠的政治品格

忠诚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忠,是崇敬、恪守的意思;诚,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意思。那么,忠诚就是始终如一地恪守信仰、职责和情操,绝不背叛自己的誓言,尽心尽力、全力以赴。

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东汉经学家马融说:“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北宋理学家程颐也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对忠诚的最好诠释。

忠诚对于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政党之成其为政党,具有关系存亡续绝的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失去了忠诚的组织、政党,都将陷入混乱崩溃。中国共产党这个当初只有几十人的弱小组织,能够创造彻底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间奇迹,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忠诚的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忠诚”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底色。医生要忠于“救死扶伤”,教师要忠于“传道授业”,军人要忠于“保家卫国”……党员干部的“忠诚”,就是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当今社会,党员干部要带头奏响忠诚这个时代旋律的主音符。8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说:“我这一生有两个最正确的选择,一个是留在新中国,另一个是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冬,黎介寿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1979年,55岁的黎介寿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为了这一刻,他写了29份申请,追求了30年。坚信真理、追求崇高、不改初衷,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职责,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

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强化忠诚品质的修炼,才能始终定住心神,站稳脚跟,挺起脊梁。“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患有高血压,不能过度劳累,不能在高海拔的地方工作,但他却仍然在高原上长期坚持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先后在多个乡镇工作11年多。2012年5月9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去世,年仅33岁,在生命最后16小时里,他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他用实际行动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深深地刻在了他热爱的藏区大地上,把促进当地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梦想转化为服务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被当地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最美基层干部”。正是因为他始终如一忠诚于党,矢志不渝跟党走,真情实意报党恩,才能一直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培养起来的民族干部、基层干部,才能做到扎根高原、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也正因为他始终坚信党、热爱党、跟党走,才能对群众、对家乡、对祖国产生炽热的感情,也才能做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计个人条件、不谋个人报酬、不讲个人代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歌德说:“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和最高贵的品质。”忠诚既是一种坚守、一种执着、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力量。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在随中国国产舰载机成功归来的航母辽宁舰上,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于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辞世,终年51岁。罗阳1982年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下海”经商风起云涌的年代,与他一同分到企业的同事,有的调离转行,有的另谋出路,有的出国镀金,但他却坚定地留下来。即使是在“找米下锅”最艰难的日子里,他都初衷不改,以对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直至为中国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他的坚守,是对航空报国志向的践诺,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工作中,我们要有罗阳“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忠诚坚守,对信念、对事业、对情感执着不移,笃信笃行。放眼当今社会,五光十色的各种诱惑实在是太多,党员干部真得要靠忠诚去拒绝左顾右盼,拒绝患得患失,做到始终不渝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做一名忠诚的党员干部,要保持最根本的信仰纯洁。人生如屋,信仰是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忠诚源自信仰,只有信仰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纯洁而坚定的信仰是党员干部精神家园之本,没有纯洁的信仰,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为此,党员干部一定要纯洁和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与党同心同德,赤胆忠诚,忠贞不渝,自觉践行入党誓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务实为政,造福于民。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忠诚于党,而忠诚于党又必须体现在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上,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铭记党的恩情,牢记人民的重托,听党指挥,热爱人民,服务群众,为党尽忠,为国效力。要进一步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绝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歪了,更不能走偏了、走错了。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对能力和作风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履职尽责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大。为此,要戒懈怠、戒浮躁、戒安逸、戒虚假,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知责思为、履责能为、尽责善为,心无旁骛,恪尽职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真践行党的宗旨,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品德上的纯洁性、行为上的先进性,不断增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坚决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始终做到政治方向明晰、胸怀大业全局、服从组织安排,千方百计干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应有品格、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更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个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党员干部,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任。相反,那些“有唱功没做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党员干部,往往是说话无人信、做人无人服、干事无人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同事和群众中有公信力、有说服力、有感召力,就得要做到言必正、言必行、行必果,坚持以“实”立身行事,做人不对付,做事不应付,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正、真、实”的先锋模范。党员干部带头诚实守信,说话表态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可行,凡是答应群众的事情,就要言而有信,绝不能给群众开“空头支票”。言出行随,躬身力践,要有干的过程和结果,更要有好的成效,不让群众失望。

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还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现在有一些干部思想疲劳、精神厌倦、暮气沉沉,对工作无所用心,对事业无所追求,不出事也不干事,满足于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过日子。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坚守,不是一种平庸的坚守,不是一种煎熬的坚守,而是要在工作中迸发激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以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高昂的斗志、理性的思维、饱满的精神、务实的态度,积极投身到各项事业发展中去。要拿出超乎寻常的劲头和动力,用闯的魄力、抢的劲头、争的意识、拼的勇气,立发展之志,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求发展之效,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敢于坚持原则:当好人不当“老好人”

“好好先生”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隐士,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人短处和问题,凡事都说好,别人就送给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好好先生”式的党员干部并不少见,败坏党风政风,影响工作,耽误发展。“好好先生”学不得、做不得,党的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遇到问题敢面对,遇到矛盾敢处理,遇到歪风敢斗争。

所谓“原则”,是指人们说话或做事应该依据的标准或法则,是人与人相处及整个社会得以成立的必要规范。原则与法则、规则、守则、通则、准则是同义词,就是毫不例外地、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和必须遵守的依据和标准。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党员干部要立场坚定,明辨是非,襟怀坦荡,只要是有利于组织,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尽管可能会得罪个别人或少数人,也要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暴露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坚持自己的行为和做法。

党员干部必须大公无私、一身正气,这样才能有坚持原则的底气。古人云:无私者无畏。摈除私心杂念,不怕个人利益得失,在原则问题面前,就能挺得起腰杆、讲得起硬话。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党员干部要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树立正气,不能“只唯上、不唯下”,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能不讲原则、好人主义严重,不能说话看“天气”、做事看“风向”,不当“墙头草”、不做“圆滑官”。要坚持原则面前人人平等,“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要秉公用权、清正廉洁,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党员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刀枪不入”,铁骨铮铮。在真理与权势的较量中,要义无反顾地维护真理,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一边。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任长霞同志,面对犯罪分子妄图用金钱开路、让她高抬贵手时,她严词呵斥:“在我这儿没有金钱能打通的关节,只有公正的法律!”当各种说情风刮来,让她“灵活处理”时,她始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给自己以任何可以放松的理由。任长霞同志就是一面镜子,党员干部就要拿她的言行来认真对照一下自己,看一看能否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做一名原则性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党员干部。

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可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中不坚持原则、不敢抵制歪风邪气、奉行“老好人”、“和事佬”的现象比较普遍,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有的对违法乱纪、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不敢“言”,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有的遇到工作疲沓、不负责任的人不敢“批”,你好我好大家好,怕得罪人;有的遇到大事、难事、棘手的事、群众烦心的事绕道走、滑过去,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能推就推,得过且过,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还有的甚至公徇私情,拿原则做交易。党员干部不坚持原则,对党的事业危害很大。有人认为,讲原则容易得罪人,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和自己的前途,因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处处为自己留后路,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甚至对有问题的人和事袒护、包庇。相反,为自己做事快马加鞭、极其认真,甚至为了私利拿原则做交易。实践证明,这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抑或对一个单位乃至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究竟是做好人还是做“老好人”,对一个人特别是对一个党员干部而言,不仅仅体现的是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更涉及党性原则和责任担当。

党员干部要敢于讲原则,敢于动真碰硬,疾恶如仇,敢于去得罪该得罪之人,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不出错,确保我们的事业正常发展,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共青团石家庄原市委副书记王亚丽,身份、年龄、履历、档案均涉嫌造假,在王亚丽案件中,违反原则为其造假骗官“放行”的10多名领导干部受到了严肃处理,多名干部因此丢掉了自己的“乌纱帽”。这一案件的处理告诉我们:谁拿原则做交易,谁就要付出个人代价。王亚丽造假骗官长达十多年,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关键在于背后有一群“帮手”。他们有的把原则当作顺水人情,对王亚丽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把原则当作讨好领导的手段,鞍前马后地帮王亚丽做推手;更有甚者,把原则当作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与王亚丽沆瀣一气,合谋欺骗组织,败坏干部队伍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弘扬敢于坚持原则的正气,恪守规矩,真正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降低、贯彻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随意。增强敢于坚持原则的勇气,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同不正之风坚决斗争,让那些想走歪门邪道的人心生惧怕、不越雷池,让那些拿原则做交易的人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能不能坚持原则,最能反映干部的党性观念、思想品行和能力素质。杨善洲说过:“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总得有个标准,有个原则。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始终是每个人共同的道德规范,何况,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就更应该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修身处事的基本准则,做全社会的表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把个人名利得失置之度外,不怕得罪人,不怕“穿小鞋”,坚定地做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力维护者。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讲原则,关键是要把握政治方向、坚决服从大局、切实维护团结、自觉遵纪守法,做到执行政策不走空,服务群众不空喊,遵规守纪不放松。

把握政治方向。党员干部不光要有做人的原则,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诚实守信、知恩图报、遵纪守法,还必须讲政治、讲原则。讲政治,就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集中精力,埋头苦干,努力创造一流成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发声;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挑战,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过错,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唱黑脸,敢于战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防范战略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坚决服从大局。服从大局是对党员讲原则的基本要求。大局事关战略部署、整体合力、人心向背。党员干部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牢固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服务大局。党员干部要全面了解大局、正确把握大局,真正做到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能紧紧围绕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要坚持整体工作“一盘棋”思想,自觉摆正地方与中央、局部与整体、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示个人才华、体现个人价值。要心系大局、顾全大局,自觉将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与大局联系起来,找准位置、认清责任,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工作有方向、有章法、有成效。党员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群众,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大局、推动大局。

切实维护团结。古人云:“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团结历来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团结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党员的党性和人品。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打好团结牌”一文中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团结和谐与一团和气、维护团结与好人主义,两者的界限往往一步之遥,应把有原则的团结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来提升,善于把工作、原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心胸开阔,海纳百川,五湖四海,与人为善;尊重信任,求同存异,坚持原则,明辨是非。要以事业为基础,以原则为准绳,以感情为纽带,用高尚的人格增进团结,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带动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团结。

自觉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党员干部讲原则的底线。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坚守法纪底线,筑牢道德防线。小到部门单位的规章制度,大到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同时,我们还要为其他人,在这方面树立好的榜样,始终把自觉遵纪守法看成自己必备的政治素养,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地养成遵纪守法习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遵纪守法,不能口头上坚决拥护,执行中却打折扣,更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把对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的遵守与维护作为一种重要的责任,认真谨慎地履行,这才会有坚守原则的底气。

勇于解放思想:观念一变天地宽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开动脑筋,继续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摒除陈旧观念,创新工作理念,敢于想他人所不曾想,谋他人所不曾谋,为他人所不曾为,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把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真正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思想是解放还是僵化,解放得“够”还是“不够”,“对”还是“不对”,最终是看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解放思想是一场思想革命。解放思想就是更新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振奋精神状态,是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主要是指人的思想潜力是无穷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没有思想的更新,就不会有行动的跨越;思想上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围。思想解放、引领风气之先,就能后来居上、进位争先;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难免不进则退、渐渐落伍。

解放思想是一种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邓小平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为此,我们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实践,冲破束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当前有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上,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的干部满足于现状和成绩,习惯于以往的传统做法和经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有的党员干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习惯于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的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有的党员干部视野狭窄,思路封闭,缺乏危机意识,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有的党员干部不缺乏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劲头,存在为个人“淘金”的心态;有的党员干部不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缩手缩脚、自我封闭、自我禁锢。

思想是个总开关,思想一通,一通百通;观念是个万花筒,观念一变,一变万变。解放思想就是要用新思路、新理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此,党员干部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上下功夫,重在增强“四种意识”。

一是要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现实中,我们看事情、想问题、做工作,容易形成一种习惯和定式,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原地踏步。世间万物,变动不居。应当看到,客观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固守现状而不思突破,只会走入死胡同,影响事业的发展,创新突破才能开辟新天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员干部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思维定式,解开思想扣子,迈出改革步子,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善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抢抓机遇、勇于进取。我们要始终保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创新思维和实践发展的规定和框框,向老习惯开刀,向潜规则说不,向旧制度亮剑。坚持用前瞻的眼光、用创新的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二是要从以物为本、重物轻人的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增强人本发展意识。树立“拼GDP不如比民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贴近群众需求,关注群众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要从只顾速度、不顾长远利益的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大局意识。我们今天谈思想解放,要警惕和防止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自吹自擂式思想解放,浮夸只能害死人。走出“速度就是硬道理”的误区,不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不过量消耗能源资源、过度污染环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真正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胸怀全局,注重长远发展,树立打基础增后劲的理念,尊重客观规律,主动适应从粗放发展转向科学发展的经济新常态,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发展机遇、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要从畸轻畸重、孤立发展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协调发展意识。打破思维定式,转化思想方法。我们当前的发展是全面系统的发展,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发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树立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确立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友好等方面相统一的发展路径,正确处理抓重点与抓一般、抓特色与抓全面、抓基础建设与抓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到科学统筹、协调推进。

解放思想需要永不自满。习近平同志警醒全党:“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保守僵化、不思进取,其创造力就会衰竭,生命力就要停止。”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这阻碍了科学发展、改革开放,阻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样的心态下,怎么可能很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可骄傲的资本,要认清差距,奋起直追,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不骄不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是解放思想;头脑发热,空想蛮干,不是解放思想;“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是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解放,我们必须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引,理性思维的支撑,科学方法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关于见微知著、动态思考,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识、分析、思考和把握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放思想需要无私无畏。有的党员干部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怕冒风险,不敢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发展。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有壮士断腕、敢想敢干的决心,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勇气,披荆斩棘、敢于创新的魄力,站排头不甘居人后、扛大梁不挑肥拣瘦、当主力不滥竽充数。只要是对党的事业有利、让老百姓受益的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看准了不放手,干不成不松手,干不好不甩手。还要有接力奋斗的精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摒弃私心杂念,摆脱利益羁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提升理论素养:用理性的力量改变世界

理论的实现程度和武装程度,决定着民族的兴衰。曾经有个外国政治家问过一位中国理论家:“你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几千万党员的大国大党,行动为什么那么一致?”那位中国理论家回答:“我们靠的是学习,是理论武装,我们的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可见,理论素质是党员干部的最基本素质,理论不清楚,思想就糊涂,行动就动摇。就党的意识形态而言,理论是思想、是旗帜、是方向,是关系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含糊不得。

“学理论,有用吗?”这恐怕是一些党员干部面对学习时的最大疑惑。特别是在一些长期从事具体工作的基层党员干部眼中,理论学习是“空对空”、理论素质顶啥用,业务学习是“实打实”,业务素质才有用。我们一定要清楚,理论素养不合格、不过硬,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立场,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大家要知道,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将失去灵魂;没有共同信念的支撑,一个组织将失去方向。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亦是如此。”毛泽东也曾说:“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理论是时代精神的提炼与升华,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政治上成熟的标志。加强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进行党性修养、增强团结统一、提高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说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理论素质是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灵魂。我们党一直重视理论武装,重视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延安时期毛泽东发动全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达到了思想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发动全党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端正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可见,理论修养具有“铸魂”作用,坚定“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思想保障。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界的挑战接连不断,我们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对我们党应对复杂局面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理性思维、理论思考能够使人们迅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存在的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一些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思想出现摇摆,往往源于理论上的模糊不清。实践上的开拓进取,常常得益于理论上的坚定。作为党的干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增强学理论、用理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尽快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要加强理论学习。“照耀人的唯一的灯是理性。”恩格斯说,每个人都天生地具有理论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是自觉培养和不断提升的。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就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理论功底是理论素养的基础。一个党员干部本身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不会有深刻的思想境界,理论素养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理论功底包括广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科学的知识功底。学习理论是要费工夫的。但是,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好理论,可以事半功倍;不学理论,就很可能会事倍功半,因而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人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你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奥秘在哪里?李瑞环回答说:“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李瑞环学习研究最深的是哲学。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用李瑞环的话说:“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我都反复认真读过,有的文章甚至可以背下来。尤其那本哲学辞典,我叨咕得非常熟,还和人搞过比赛,看谁查得快、讲得准、背得多。”作为当时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李瑞环不仅能背诵一般人所能背诵的毛主席若干有名的短篇文章,而且像《矛盾论》(25000多字)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44000多字)等长篇他都能熟背如流。“文革”期间,李瑞环被关进牛棚数年,他把这段时间变成读书的好时机,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包括大部头的《资本论》就是在这时候读的。

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困惑于学理论不知道从哪入手、怎样学、学些啥。学理论,就得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应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的基础上,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使之内化为政治信仰,升华为思想灵魂,转化为人生追求。

真学,就是要大兴学习之风,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领会,在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体系上下功夫。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下一番苦功夫。要主动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研读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结合起来,与学习其他新知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全面准确、了然于胸。要着眼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真懂,就是要把握精髓,融会贯通,把党的理论内化于党员领导干部头脑,努力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下功夫。要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把握党的理论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及精神实质,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党的理论,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要做到把握精髓,升华为理性认识,又要入脑入心,内化为思想素质,使自己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

真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努力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上功夫,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在做到理论清醒、政治坚定、行动自觉上下功夫。“学而思,思而信。”信仰愈坚定,贯彻越自觉。要坚持用党的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加强思想修养,更新思想观念,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修身立德的行为准则。

真用,就是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努力在指导实际、推动工作上下功夫。真用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理论要与实际、实践、现实相结合,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列宁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加强理论修养,必须养成运用、践行理论的习惯。在这方面,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存在不重视理论学习、认为做好实际工作就行了、何必学理论的问题,也存在学了不会用的问题。在联系实际方面,存在着联系工作实际多,联系思想实际少;联系下级实际多,联系本级实际少;联系局部实际多,联系全局实际少的现象。李瑞环同志学习理论,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指导实践,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探索和总结出一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领导城建、思想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统战政协、民族宗教、外事等工作中,充分展示了他较高的哲学修养和智慧。党员干部要着力领会和把握党的理论的精神实质,弄清内在联系,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思维层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统筹谋划、推动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加强学习:少一点应酬,多一些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一个政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紧跟时代步伐,做学习的带头人

学习是执政兴国之基,是赢得发展、赢得未来的根本之道。中国共产党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具备自觉学习意识的政党。这种学习的自觉,乃是一种基础的品质。因为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起点,是创业创造的前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面临新形势,党员干部必须紧跟时代脉搏,自觉加强学习。

视野有多宽,知识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重视和加强学习,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根据西方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有专家考证,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学习的先机和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党员干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工作素质能力的首要途径就是学习。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学而不怠,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弘扬优良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不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勇于做学习的带头人。

二、乐学勤学深学,做学习的有心人

只有学习成为起点,事业才有支点;只有学习成为常态,工作才能进入状态。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一文中指出,“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鲁迅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和学习的。”党员干部要在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来学习,多读、多写、多想、多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提高综合素养,为干好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党员干部学习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人民论坛》杂志一项“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取自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样本中,尽管有七成多的党政干部读书愿望强烈,却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每周用于读书的时间在6小时以下,甚至更少;五成多受访者表示每年的阅读量不足6本,只有25.4%的受访者表示每年能读10本以上书籍。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快餐式”阅读,看书看个皮儿,看报看个题儿,读文章、看材料也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些党员干部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怕学,虚以应付,敷衍了事;有的党员干部片面认为自己学历高,不用学,靠吃老本就行了;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学得不深、学得不精,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这些都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党员干部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无论什么人、什么组织,要想成长和进步,都必须通过学习。正如自行车的平衡骑行要靠两个车轮的不停前进。人要是不学习,就如同停下来的自行车。自行车停放要靠撑子,没有撑子,单靠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要是把车骑起来,向前行进,两个轮子就可以保持平衡了。那原因就在于自行车在运动中保持了平衡。我们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的党员干部有些不适应,感觉自己落伍了,跟不上,为什么?因为世界在动,而自己却原地不动。所以,要想跟上世界和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而且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三、抓住学习关键,做学习的主人

有这么一种说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重学好学,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学习中把握规律、探求真理,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为此,党员干部要认真解决“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问题,持续激发思学、尚学、勤学的内在动力,努力做到“三个清楚”、“三个转变”。

一是要清楚“为什么学”,使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古人云:“不学,不足以为政。”学习是前进的基础、事业的基石。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学不学都一样,不影响干工作”、“只要把工作干好了就行,学习没什么大用”等错误思想认识,切实端正学习态度,把心思劲头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琢磨人变为琢磨事,从跑酒场到进学堂,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一定要有一种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做到无一时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处不学,推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的吉林省梅河口市检察官张维忠,经常说:“就怕一觉醒来落伍了。”他就是以这种危机感、紧迫感,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废寝忘食刻苦学习,使自己由一个对法律不通的转业干部,成长为一名曾获得“中国优秀检察官”“五好检察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的优秀检察官。学习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党员干部要真正使学习由被动学习、应急学习、突击学习向主动学习、潜心学习、科学学习转变,做到主动学习、终生学习。

二是要清楚“怎么学”,使学习由“单一刻板”向“灵活生动”转变。面对悄然来临的“阅读革命”,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方式的多维性,注重拓宽学习途径和渠道。关于如何学,笔者曾在《学习时报》发表的《怎样在“学”上下功夫》一文中写到这几学:“端正学习态度要真学、把握学习重点要精学、创新学习方式要活学、务求学习实效要深学、健全学习机制要促学”。那么,在学习的具体方式上,我们可以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避免“被学习”“被教育”“被培训”,力戒浮躁、减少应酬,认真钻研、深入思考,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一要向书本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需要我们去汲取和传承。“开卷有益”,党员干部要坚持读书学习,把读书与运用相结合、把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拓宽知识视野,保持一颗与时俱进的心,热情接受新事物,积极吸纳新观点。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党员干部应当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学习的成果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学习和实践的新境界。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党员干部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注重学习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学习的成效,做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党员干部。三要向他人学习。党员干部要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有字书需苦读,无字书要苦悟,从无字之书中深刻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学习,查找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诚心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拜群众为师,和群众交友。人民是最好的老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知识少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学习;办法缺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就要到群众中去求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基层的鲜活经验拓宽工作思路,以群众的生动实践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本领。工作中,要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策,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努力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要清楚“学什么”,使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选择”转变。现在不少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会用”的情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知识透支”、“本领恐慌”。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广学、博学,更要精学、深学。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需要,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当前,尤其要加强经济、法律、金融、管理、文化等领域知识的学习,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相关方面知识储备。《党建》杂志曾刊发吉炳轩的署名文章《静下心来好读书》一文中写道,“多读哲学,辩证唯物;多读政治,头脑清醒;多读历史,心静眼明;多读法律,知规守正;多读科技,自觉主动;多读文学,修身养性”。这说的就是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的好处。同时,党员干部还要潜心学理论、学科学、学技术、学本领,力求学深学透,不能浮皮潦草、不求甚解。“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系统地学,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进而真正达到学以养德、学以增志、学以促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