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和践行富强价值观的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着眼于国家,把强国梦想融于个人奋斗,使我们的国家富强。
一般而言,富是指经济;而强则是指军事政治。富强就是指一国物质充裕,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富足而强盛既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实现“富国强兵”、“国强民富”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富强这个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意味着制度的合理化提升,更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与我们全体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高度契合的,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一)物质财富持续增长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基石。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这个基本前提,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无法发展。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必然无缘于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人民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幸福安康的生活也无从谈起。所以,人民富裕需要国家强大,即国家要拥有强大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而此前提是要实现国家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
中国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大国。汉唐雄风、康乾盛世,都是富强的体现。2005年5月22日的《纽约时报》评论版罕见地首次以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文章中提到,现在的纽约无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城市,但在1000多年前,开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富丽甲天下。[1]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其大作《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也指出,1820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286亿元、126亿元、209亿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4%、1.8%、3%;分别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2]直到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经济总量几乎都是稳居世界榜首。
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经济逐渐开始衰落。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封闭愚昧到文明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国家追求富强、人民追求富裕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中国这个历经磨难的东方古国,一直将争取独立解放、国强民富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直把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始终不变的社会理想。终于,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之后,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拯救民族于危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腐败的旧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落后就要挨打,变革方可自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优惠政策、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得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穷国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
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惠及更多的社会民众、促进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的要求上提出了倍增目标,明确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根本。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加快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依靠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依靠创新创业走向富强,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使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顽强地为国家富强,为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抗争、努力。如今,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出一条现代化的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正确之路、富民之路、强国之路,是我们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必将一步一步地迈向并实现民富国强的伟大目标。
(二)制度的合理化提升
世界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直到今天仍然在被广泛讨论而无定论的“李约瑟之谜”: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而又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对此,他本人给出的答案是:由于中国在过去2000多年存在着一个“封建官僚制度”,正是这种权力高度集中并且缺乏竞争的制度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
虽然这一解释乃李约瑟的一家之言,但也不无其合理性。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只有完善的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其他因素(如技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等)不过是增长本身而已。”[4]世界发展的历史也屡屡证明了,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的国家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任何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根深叶茂、绽放华彩。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的确,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逐步开始显示出其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各要素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研究报告,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报告认为中国通过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作为制度合理化调整的改革正是中国社会获得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内部制度层面,任何一个单位部门都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下面就是一个创新提升制度、向制度建设要生产力的例子。
2013年,海南省农垦总局在短短7个月内,陆续出台党委会议事规则、局务会议事规则等多项新制度。工作高效运转、会议简洁有力……制度建设让机关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垦区上下一阵高效之风扑面而来。
“跑海口开会的次数减少了,会议内容却充实了”是农场场长书记们的心声。
“办事效率提高了,服务态度更好了”则是基层职工群众的切身感受。
在此之前,省农垦总局一直沿用2008年制定的规章制度,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旧制度俨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垦区的快速发展。2013年4月18日,该局召开建立健全海南省农垦总局管理制度第一次工作会议,成为开展制度建设工作的发令枪。
据统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收到各部门报送的经梳理的管理制度目录183项,其中,继续保留127项,不再保留12项,修订完善19项,重新建立25项。并对要修订、建立的制度进行了收集、梳理以及调研工作,下一步继续对制度初稿进行审核、评估、汇总,预计2013年内可将创新、修订完善的管理制度汇编成册。
“今后在制度创新、修订工作中,我们会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论证,确保出台的每一项制度都能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可持续。同时,对出台的制度进行实时追踪,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与修订。”省农垦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5]
在国家机制层面,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由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更加注重建立并维持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通过实现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障其权威执行和科学运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尽快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和工作能力,坚定制度自信,不懈坚持、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制度,提升制度体系的认同度和整合力,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巩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国家的竞争力增强
国际著名战略大师、商业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三部曲之一《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国家竞争力是指运用劳动力与资本等国家资源所得到的生产率及其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7]在全球化的环境里,过去那种自主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各国必须竞争才能发展,要实现富强,更需要极大提升本国的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们国家在实体方面拥有13亿人口和世界第三大领土面积,在精神方面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具有五千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国情、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其他国家相比,尚需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抓牢制度竞争力这个关键。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本源上讲就是国家制度优劣的竞争,尤其是国家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合理与完善程度。
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的《2013至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的名次仍为第29位(2013遭遇5年来首次下滑,从第26位跌落到第29位,回到2009年水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目前尚存在诸如银行系统效率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公众保健和教育体系薄弱、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等许多制约我国竞争力提高的突出问题,其根源归结起来仍在于制度体系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迫切需要切实转变职能观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综合,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制度,内化为社会公众行为规则自觉遵守维护,尽快建立服务型政府。
抓实科技竞争力这个核心。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参观考察武汉光谷展示厅时也强调,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提出的科技竞争力概念,包含着科技实力、科技体制、科技机制、科技环境、科技基础等方面竞争力的综合。在一定意义上,科技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以资源促发展”,既消耗了资源,又难以促进发展;“以市场换技术”,既让出了市场,也难以换来核心竞争力;“以利润换资本”,既让出了利润,也难以换来国强民富。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要靠自主创新。如果不能自主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家竞争力,就必须以人才为本,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创新,真正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抓好人才竞争力这个根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曾说,如果说科技是现代经济腾飞的发动机,人才就是这个发动机得以运转的“燃料”。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永不枯竭的可持续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经济追赶必须以人才追赶为先导,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成为强国的主要争夺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富强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资源存量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才能建设一流的企业,建设一流的城市,建设一流的国家。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8]为我们深情阐述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美国《赫芬顿邮报》指出,中国梦表达了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动态综合了“现代中国”“全球中国”“文明中国”三个元素的三联画。其中,“文明中国”强调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复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实现国家富强,就要实现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美好、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宜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9]由此可见,实现富强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本前提。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就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的幸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
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发展,而且要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要根据中国和世界新格局、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道路,走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追求人类的共同进步的和平发展道路。
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迅速行动起来,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用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智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富强价值观的实践要求
“富强”包含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双重涵义,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杜甫在《忆昔》(第二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首诗以充满羡慕之情叙述了当年开元盛世时期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的富强景象。由此也让我们深思,到底什么是富强?我们当下的中国是否富强?富强价值观的实践要求是什么呢?
(一)国强——国家实力的整体强盛
2014年2月18日,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潜航员、“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获得者付文韬做客强国论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首“蛟龙号”的起步,他感慨地说:“一个深刻的领悟就是国家的富强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是‘蛟龙号’得以腾飞的巨大基础,是全体海洋人拼搏奉献的结晶,是组织祖国繁荣富强的结果”.[10]
说起“蛟龙号”我们都耳熟能详,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它下潜到了7062米,创造了当时世界上同类型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深度,是中国深海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此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的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我国深海载人海器成为海洋科考的前沿和制高点之一。载人深潜技术对中国的意义堪比“神舟”飞天,我国借此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至此,47年前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壮语,已全部变为现实!
这一切的得来,正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得到迅猛发展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才为实现飞天梦想、为实现深海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的强国梦只能靠我们自己来实现,别人不可能帮助我们实现。
富强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强盛,是国家力量的重要体现。 2010年,我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此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建设经济强国,必须由强调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到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由单纯注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到关照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着力实现整个国力的强盛。要实现这一切,最主要的是实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转换并非是由“MADEINCHINA”向“MADEBYCHINA”简单的单词转换。这既是实现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更是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专家提出,只要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为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活动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营销平台,就一定能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诚然,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企业和创新就是核心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国家的创新氛围才能形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首先提及的就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曾指出:“离开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中国创造’只是一句空谈。”我们必须丢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做梦都在想的以市场换技术、以项目换技术、甚至以优惠政策和优惠条件换技术的幻想,重视产业安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产业都是创新的平台,企业都是创新的主体。正如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所言:“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要成为政治大国,如果没有自主性,没有独立性,我们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二)民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西方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有这样的观点:工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其实是一种金钱文明,一种娱乐至死的文明。当下的中国也不乏此种媚俗现象,但这样的“物质充斥”显然不能叫作物质文明。没有民富的国强,是不可能持续的。富强既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又需要通过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还需要在全面增进国力的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利。
“富强”价值观的第一个字“富”,就是要实现“富裕”,即在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中国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富裕是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不平衡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急剧拉大;同时,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又使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改革的利益和成果没有实现大多数人共享,造成社会矛盾凸显,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繁荣富强的最主要和最根本标准和标志,不仅仅是GDP数量的多少,更不是少数人的暴富,而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践行“富强”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求加快经济发展,为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更要强调改革成果的分享性,使大多数人享受到富裕、幸福的生活,从而实现以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国家富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共产党人毕生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毛泽东最早提出“共同富裕”,他强调要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邓小平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要求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述,充分地展现了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更加彰显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胡鞍钢在与鄢一龙、魏星两位青年学者合著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一书中这样预测:2030年的中国将是十几亿人民共同富裕之国、共同强大之国、共同创新之国、共同分享福祉之国、共同构建绿色家园。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强国,经济总量(GDP)相当于美国的2.0-2.2倍,人类发展总值(GHDI)相当于美国的3.2倍。[11]
多么美好的蓝图!多么壮观的美景!共同富裕社会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延伸。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走好这个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解力度,在制度和体制上正确处理财富在国与民之间的分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安全——社会生活的应付裕如
提起安全,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所提出的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其中,安全上的需要是人类要求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事物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所谓安全感,简单来说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稳定、不害怕的感觉。如果一个人缺乏安全感,通常会感到自己受到身边事物的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而变得紧张、彷徨不安,乃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在我们身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暴力犯罪事件、群众财产被侵害,因劳务、土地、征迁、借贷、就业等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当人民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对政府部门不满意,就会影响他们的安全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当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安全、安居、安定的环境。
温家宝同志曾经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归纳为四句话:“让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让人感到安全可靠,让社会充满公正,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只有让人民群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平等享受到发展成果,并能在纷纷扰扰的艰难困苦中应付自如,内心真正感到安全可靠,才是国家真正的富强。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谈及移民问题时曾说道:“移民的原因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是安全感。生命的安全、财产的安全、食品的安全、空气的安全、教育的安全、权利的安全等,没有安全感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解决了公民安全感的问题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
下面这个我国公民从利比亚撤离的例子无疑充分说明这一点。
2011年3月,我国在利比亚的3万多工作人员面临动乱灾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撤回我国在利比亚的人员。这次撤离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的行动,情况复杂、规模空前、挑战史无前例。国务院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加强统筹协调,动用了三大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远洋货轮,租用了外国大型邮轮,派出了军舰和军机,驻外使领馆和驻外企业机构有效组织,有效确保了在不到十天时间里就取得撤离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国在利比亚人员共计35860人全部撤回到了祖国。这次从利比亚撤回我国公民的行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祖国的富强是人民的安全保障,和平安定的社会才是人民幸福的基础!
三、培育和践行富强价值观的着力点
培育和践行富强的价值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需要我们加强个人约束、严守制度纪律,注重整体道德观的建立,也需正面责任、敢于担当。唯其如此,方能全方位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一)坚持中国道路
一生不作诗的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12月13日视察上海杨浦大桥时曾作了两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据邓榕(邓小平同志的小女儿毛毛)事后回忆,当时她曾好奇地问:“爸爸从来不作诗,今天怎么诗兴大发?”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人生惊涛骇浪的老人回答说:“这不是诗,是我内心的话。”是的,诗言志,邓老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心中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同志曾经生动地指出:“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永远到不了蓬莱。因为他虽然脸朝蓬莱,但是道路错了,毛驴只会朝着相反的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之后的170多年中,在追求民族复兴的艰辛探索中,曾经尝试过的无论是农民革命的道路、改良主义的道路还是全盘西化的道路都纷纷以失败告终之后,所能寻找到的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经过历史与实践反复验证的复兴之路,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如此斩钉截铁的回答,底气自然源于我们党所具备的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源于对国情的认识。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当年依据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基于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国情客观正确的判断。
中国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共同富民强国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还是中国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印证了这一切: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机遇挑战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这条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先富带动共富的经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各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的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利益、实惠的道路。
(二)最大凝聚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决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负成败。海伦·斯诺曾指出:“成功就是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当初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战争年代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战胜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为什么能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伟大的成就?秘诀就在于他老人家善于凝聚人心。当前环境下,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约束严守纪律。巴尔塔萨·格拉西安说:“首先控制你自己,然后你才能控制别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人,将永远无法控制别人。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制,不管是什么人,都会轻易被击败。当年,法国人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洋洋得意之时,好奇的法国人发现当地有一种珍奇的蝴蝶。他们为了捕捉这珍蝶,竟然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英国人立即安营扎寨、抢占地盘……可想而知,最终留给法国人的只会是懊丧与遗憾。世界上到处都有诱惑,不能战胜诱惑,就不能战胜自己,更不能战胜对手。胜人者应先自胜!
“马和骑师”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加强约束的极端重要性。
一位骑师精心训练了一匹好马,所以骑起来得心应手。只要他把马鞭子一扬,那马儿就乖乖地听他支配,而且骑师说的话,马儿句句明白。
骑师认为用言语指令就可以把马驾驭住了,再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外出时,就把缰绳解掉了。
马儿在原野上飞跑,虽然开头还不算太快;仰着头抖动着马鬃,它雄赳赳地高视阔步,仿佛要叫它的主人高兴似的。但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英勇的骏马就越发大胆了。它的眼睛里发火,它的脑袋里充血,它再也听不见主人的斥责,愈来愈快地飞驰过无边的原野。
不幸的骑师,如今毫无办法控制他的马了,要想用笨拙而颤抖的手把缰绳重新套上也办不到了。完全无拘无束的马儿一路狂奔着,猛冲猛赶,连蹦带跳,竟把骑师摔下马来。但它还是疯狂地往前直冲,像一阵风似的,路也不看,方向也不辨,一股劲儿冲下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我的可怜的好马呀,”骑师好不伤心,悲痛地大叫道,“是我一手造成了你的灾难。如果我不冒冒失失地解掉你的缰绳,你就不会不听我的话,就不会把我摔下来,你也就绝不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12]
列宁有句名言:“信任固然好,控制更重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给予自由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其实潜藏着无穷的害处与危险。
《圣经》说:“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这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保持克制,学会约束自己。正是这种克制,而非自由使得人类引以为荣。蝴蝶比蜜蜂自由得多,可人们却更赞赏蜜蜂,不就因为它善于遵从自己社会的某种规律吗?
二要注重整体道德观的建立。1964年2月,达茂旗草原上的蒙古族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保护了属于集体财产的羊群,而两人当时一个11岁,另一个年仅9岁。那一年,《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也从内蒙古草原传遍大江南北,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精神”的最美代名词。[13]
如今50多年过去了,“草原英雄小姐妹”身上绽放的整体道德观和品格、迸发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源泉,依然从草原深处汩汩流向世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西方哲学家罗蒂说:“就国家而言,民族自豪感有如个人的自尊。它是国家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每个公民都应该在感情上同自己的国家休戚与共,只有在民族自豪感压倒民族耻辱感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中国百年发展历程表明,能够推动整个民族往前走的根本性力量就在于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聚合力量。可见整体道德观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如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等;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抬头,且有泛滥的趋势。
整体的道德观正是克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也是发挥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努力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应当充分地尊重、关心正当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整体利益为上,使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应有内涵。
三要正面责任敢于担当。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一名股东。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那一年冬天,纽约突发了一场特大火灾。公司股东们一个个傻了眼,纷纷退股来挽回自己的损失。珍惜自己信誉的摩根先生再三斟酌,决定舍财保信誉。他卖掉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旅馆和酒店,低价收购了大家的股份,又通过其他融资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将15万美元的保险赔偿返还了投保人。一时间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声誉传遍了整个纽约城。
为了偿还赔偿金,摩根先生已濒临破产,只剩下一个空壳般的保险公司,当然,他也成为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东。他从朋友那里借钱,然后刊登广告:“本公司为偿还保险金已经竭尽所能,从现在开始,再入本公司的投保人,保险金一律增加一倍。”
第二天早晨,身上只有5美元的摩根先生拎着公文包上班。当走到公司所在的那条大街,只见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许多前来投保的人挤在伊特纳火灾公司的大门口。不久摩根先生就买回了原来的旅馆和酒店,还净赚了30万美元。
这位摩根先生就是主宰华尔街帝国的摩根先生的祖父,是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始人。一场突发的火灾曾使他濒临破产,同样也是这场火灾成就了一个家族的事业。摩根先生成功的秘诀就是讲诚信、重信誉。其实这种“诚信”不正是敢于直面责任勇于担当的精神吗?
全球最大的跨国广告公司之一创始人李奥贝纳说,“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当代著名作家阿来也曾说,“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更是振臂高呼:“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由此可见,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重责任、重担当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泽东同志曾呼吁“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执政理念时也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4]
当今的中国正在剧烈转型,艰难爬坡,问题不少,困难更多,要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制度自信,最大凝聚共识。因为只有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基本社会共识,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对此,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脚踏实地;每一位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讲学习,求知识,强素质,补好精神之“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全社会要坚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信念,坚定对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同与自信,才能创造出健康、幸福、安宁的生活,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制度和机制本质上是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固化和载体化。制度建设是治国理政、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任何一个美好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再理想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更是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从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即表现为制度创新。
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根本制度保障。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的保障。
二要以规则制度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诺斯说:“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5]中国现阶段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规则,离开这一制度体系,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
三要以良好的制度机制凝聚中国力量。构建合理有效的制度机制,使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激发个体创造力的同时,激发出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聚起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当应自觉顺应国际国内形势任务的深刻变化,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中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我们的制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营造稳定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稳定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当前,有个别人希望搞乱中国,绑住中国发展步伐,唱衰中国经济,暗地支持暴恐分子。所有这一切都是与我们的稳定富强的愿望目标背道而驰的。
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总统布什谈话时就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6]所以,稳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有力保证,必须营造有利于稳定发展的内外环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梦。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梦。任何美好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梦也不例外。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够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安心实现中国梦。同时,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身也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种多样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重要利益,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30年间取得了中国几百年来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实践证明,改革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而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去认识,去谋划,去落实,以稳定求发展,向稳定要福祉。
稳定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任务,能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稳定。我们必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使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营造稳定环境,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维护和发展稳定的基础。古人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17]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迅速发现可能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原因,积极协调社会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以人心的稳定推动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以及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