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鬼谷子全评
14481000000003

第3章 反应第二

在本篇中,鬼谷子集中讲解了反应术,阐述了刺探情报所用到的谋略。鬼谷子认为,要想准确掌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关键在于掌握“反”的诀窍。要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对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谓的“钓言之道”,让对方说出真话,从而掌握主动权,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借助历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原典再现】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①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重点注释】

①动静:动和不动两种状态。

【白话翻译】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与无形的道共生的。反观以往,可察验未来;反观古代,可洞察今天;反观他人,可了解自己。动静虚实的道理,假如跟未来和现在都不相符合,那么,就要回到历史中去探求。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以一个纵横家的视角,阐明了“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应当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成长。

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借助思维从间接经验中获得智慧,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获得宝贵经验的路径之一。生命有涯而知无涯,有限的生命不可能体验所有的事物。直接经验是宝贵的,却是有限的,所以要重视对间接经验的吸收。他人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成为自己的借鉴,他人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智者在经历过坎坷之后,能“吃一堑长一智”,不会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而愚者却懒得去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总是重蹈覆辙。学习前人成败得失的经验,目的只有一个:少走弯路,少犯同样的错误。古之所谓俊杰,都深明洞察先机之道。看破时势,看透人心,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能力。

【深度解读】

以史为鉴,以古为镜

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应用到我们今天的工作当中,能够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是本节所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内容。

有人说过,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了,都是前人玩过的把戏。确实,历史总是在重复演绎,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过去,就能很好地作用于今天的决策,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即位为帝后,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治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尧、舜和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然后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大臣的意见,君王就会知道很多很重要的情况,那么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他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

隔了几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们说:“我看隋炀帝写的东西,觉得这个人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也懂得尧、舜是有道的明君,对桀、纣这样的昏君也很讨厌,但是他为什么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情来?”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因为觉得自己很有才气,自视甚高,骄傲自信,所以他也只能嘴上说说尧、舜的好话,但是做事情的时候依然按照桀、纣的样子做事,这样言行不一就自取灭亡了。”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上的唐太宗就是因为能够不断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懂得借古鉴今,才使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很多时候,在实际的摸爬滚打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单纯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西汉初年,刘邦看到太子懦弱无能,心里很是担忧。于是召集大臣们前来商议,打算废除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臣子们听了都不敢表态,集体去找张良,想让他劝谏刘邦。

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担任太子少傅一职,所以他便去对刘邦说:“废立太子不是小事,陛下还是等等再说吧。”刘邦摇摇头道:“我年事已高,等不得了。当下太子太过懦弱,连平定乱军的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太子,怎么能担当一国之君呢。我已经考虑好了,你也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既然刘邦都这样说了,张良知道自己已经多说无益,想了想后就去找叔孙通。叔孙通是一代大儒,曾帮助刘邦制定礼仪,刘邦对他很是敬重。叔孙通来了,他一见刘邦就说:“陛下难道忘记了,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曾废掉太子,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结果导致晋国几十年的动乱。秦始皇也因为不早早定下长子扶苏的名分,结果死后被赵高假传遗照立了胡亥,以致秦朝二世而亡。当今太子仁爱厚道,天下共知,您与吕后又是患难夫妻,这太子怎么能说废就废呢?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刘邦听了叔孙通的话,浑身直冒冷汗,想了想历史上废长立幼的例子,果然没有一个不是带来动乱的,便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刘邦能以史为鉴,放下废长立幼的想法,从而避免了一场动乱,实属难得。人们经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从失败中我们能积累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失败的好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从兴盛中寻找经验,应用于当世;从败亡中寻找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掌握口才艺术,让你受益一生

【原典再现】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①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②。言有不合③者,反而求之,其应④必出。言有象,事有比⑤。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重点注释】

①圣人之意:圣人的主张。

②辞:所说的话。

③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符合常理。

④应:反应、答应。

⑤比:类比、类推。

【白话翻译】

有些事情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悉心研究思考。让别人说话,使其处于动态之中;我沉默不言,是处于静态之中。所以,要根据对方所说的话来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如果发现他的言辞有矛盾,不合乎实情,要反复地追问、诘难他,他必然会有应对之辞。言谈之中,会用到象形、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听了对方的原话,要体会藏在其中的含义。所谓象,是指用象形法说其事;所谓比,是指用比喻或类比法述其意。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教导我们要耐心倾听别人说话,如果别人话里有话,要搞清楚隐含的意思,同时要抓住机会提问,从对方的回答中了解实情。

语言是一门很奇妙的艺术,懂得运用语言魔力的人往往比不会说话的人办事容易,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可以激起人的感情共鸣,可以让人瞬间放下防备、拉近距离,还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意气风发。

聪明的人应该清楚,空话、大话是不起作用的。即使别人说得天花乱坠,我们也要保持理智,绝不轻信。有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诘难,了解事情的真相。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则尽量做到简洁有力,最好带有生动的修辞。很多时候,恰当的措辞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很多便捷的门径。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嘴巴就是心灵的大门。看一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要看他的眼神;而看一个人是智慧还是愚蠢,则要听他的言语。一个会听话也会说话的人,在人生的博弈中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办事儿必须依靠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来完成,而有人交流得好,有人则交流得不好。所以说“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会说话的人大多都是会办事儿的人。

【深度解读】

擅用隐喻,润物无声

好的口才是一把万能钥匙,能为你打开成功之门。历史上,毛遂自荐,救赵于危;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墨翟陈辞,止楚攻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使天下三足鼎立的策略基础,“舌战群儒”更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宏论雄辩。

我们平时与人相处时,如果能用恰当的言辞打动对方的内心,那么办事儿的阻碍必定会大大减少。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喜欢直截了当,而有些人说话就很委婉。虽然这都无所谓对错,但有时候,当直截了当地说话不太方便或磨不开面子的时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隐语来做铺垫了,这样反而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春秋末年,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就请来著名的匠人公输般替楚国监造云梯。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齐国动身前往楚国去见公输般,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郢都。

两人见面后,公输般对墨子说:“先生有什么指教?”

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般一听这话就很不高兴,眉头皱了起来。墨子装作不在意,接着说:“请允许我献千金给你作为酬谢。”

公输般板着脸说:“我历来守着做人准则的要义是不杀人,所以帮不了先生了。”

墨子微微一笑,站起来行了个礼,接着说:“那让我就你说的义说明一下。我在北方就听说你要帮楚国建造云梯,准备用来进攻宋国。宋国何罪之有呢?楚国土地虽然很多,但人民的数量却不足。拼着在战争中葬送掉自己本来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剩余的土地,这并非明智的做法啊。宋国无罪而你们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的;你如果知道这种情形而不去以理争辩,不能说是忠臣;虽争辩了却不能阻止,不能说是强而有力的人。你说自己因为义不能去杀少数人,却参加攻战去杀众多的人,这是不合乎逻辑的啊。”

公输般被说得无言以对,于是邀请他跟楚王相见。

墨子见了楚王,说道:“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己明明有华丽的马车,却老是想着去偷邻居的破烂车子;自己明明有锦绣的衣裳,却老是想着去偷邻居的粗布短袄;自己明明有精美的膳食,却老是想着去偷邻居的糠饼。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那准是犯偷窃病的。”

墨子接着说:“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就像华丽的车同破车一样。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好地方,犀、兕、麋、鹿之类的珍贵动物到处都是,长江、汉水的鱼、鳖、鼋、鼍一类的水产天下最多,宋国连雉、兔、鲫鱼都不产,这就像精致的饭菜同糠饼一样。楚国的森林面积广阔,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等名贵木材,宋国不产任何一种较好的木材,这就像锦绣衣裳同粗布短袄一样。我以为大王的臣子要攻打宋国,跟那些犯偷窃病的人正是一类啊。”

楚王想了想后说:“先生说得很好,我决定不打宋国了。”

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可以用一些隐喻把道理说得更圆润、更动听,使别人很乐意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的意图,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了解对方,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

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有一小部分取决于专业知识,而大部分取决于口才的艺术。”在人的一生中,从求职到升迁,从恋爱到婚姻,从推销到谈判,从交际到办事……无不需要说话的能力。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讨喜,大则可以保身;而话说得不好,小则树敌,大则事业失败。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学会察言观色,捕捉更多信息

【原典再现】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①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②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③,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点注释】

①钓语:像钓鱼投饵一样,这里指引诱对方发言。

②罝网:罝指捕兔子的网,网指捕鱼的网。

③其言无比:比,可比的规范。指言辞无可比较。

【白话翻译】

以无形无声的玄微之理求得对方有声的语言,以诱导的话引出与事理相符合的发言,就能得到实情。以张网捕兽为例,若多张置一些网,并加以密切关注,就能多捕获一些野兽。方法符合情理,对方自然就会表现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经常拿着这张网与人周旋,可使对方向你推心置腹。如果你用的比喻对方不明白,就要学会改变方法,用更加形象的事物去打动对方,让对方体会到其中的真情实感,从而加以控制。若能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交流,且双方言辞均有形象、比喻,这就有了沟通的基础。

【鉴赏评议】

本节是鬼谷子对如何在说话中“钓”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一段精彩论述。我们前面讲到,好的口才可以让你掌握说话的主动权,而更高明的人则会设置“钓人之网”,引诱别人多说话,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在生活中,口若悬河的人固然会成为众人的焦点,却不一定能交到知心的朋友,而那些懂得给他人说话机会、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则常常会成为大家乐于交往的对象。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用巧妙无形的方法引诱对方说话,若“钓语”合乎人情事理,就不难从他人的话语中窥测其内心的真实情感。譬如以张网捕兽,若多张置一些网,并加以密切关注,就能多捕获一些野兽。与人交谈时,多设置问题,给他人表现的机会,就能多获取一些信息,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判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鬼谷子用了“钓人之网”这样的字眼,难免会引起后人的猜疑,以为这位“智圣”在鼓励行奸使诈的行为,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节所说的“钓人之网”并不带有贬义色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交际之法而借鉴之,掌握这个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处世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深度解读】

欲擒故纵,试探口风

鬼谷子所说的这种“结网”策略,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 “擒”是“结网”的目的,“纵”是“结网”的手段。

那么,怎样运用这“纵”的手段呢?这在销售人员推销东西时表现得十分明显。销售人员和顾客交谈时,如果能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有时反而会引起顾客的购买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推销员在推销时过于卖力,会引起顾客的警觉,让顾客认为这种东西是因为卖不出去才用力推销的,从而放弃购买;而如果销售人员在推销商品时表现得不卑不亢,甚至有些漫不经心,顾客反而会认为推销员推销的商品市场前景看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心理常常会调动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在我国古代,很多有识之士就善于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来规劝那些顽固的统治者,从而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达到进谏的目的。

战国时期,齐国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地筑城,谋士们劝他不要这么做,但他不肯听,还对下人说:“那些人来了不要通报。”

有个文士前来拜见田婴,对田婴的下人说:“在下就说三个字,多一个字,甘愿受烹煮之刑。”田婴听说这件事后,心里感到很好奇,就接见了他。

这个文士进来说:“海大鱼!”说完掉头就走,果然不再多说一字。

田婴对这个文士愈加好奇,就说:“你先留下把话说完!”

文士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

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

文士这才回答道:“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都对它无能为力,但它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就连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了。现在的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着齐国的庇荫,还要筑薛城干什么呢?没有了齐国,就算将薛的城墙建得和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

田婴称赞说:“你说得对。”于是就停止了筑城的事。

故事中,田婴已经拒绝听取规劝了,但文士却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敲开了田婴的心门。在进谏之前,他先用一句富有诱惑力的惊人之语制造出悬念,然后戛然而止,故意勾起田婴的好奇心,诱使他出言询问,然后用“海大鱼”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龙游浅滩遭虾戏”的意思,使田婴立刻认识到自己思虑不周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这种“钓人之网”来试探他人口风,以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让自己在政治、商业斗争中抢夺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春秋时期,楚成王立商臣为太子,后来又觉得不妥,就想废黜商臣。商臣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着急,但又不知是真是假,于是就去问他的老师潘崇。

潘崇说:“你去宴请成王的妹妹江芈但要戏弄她。”商臣照他的话去做。江芈受他戏弄而大怒,说:“你这贱役之人,难怪君王要废除你而另立太子呢!”商臣回来告诉潘崇说:“消息属实,怎么办?”潘崇问他:“你甘心去侍奉其他人吗?”回答说:“不能。”又问:“你甘心出逃吗?”回答说:“不能。”最后问:“那你能举大事吗?”回答:“能。”于是,商臣便率先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王位。

在这个典故中,商臣故意对成王的妹妹江芈出言不逊,从他的反映中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堪称险中求胜的一着妙棋。在与人交谈时,如果能多引诱他人说话,往往就能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所以,我们不但要训练自己的口才,更要多动脑筋,巧妙运用“钓人之网”,为自己的成功铺路。

思维不要僵化,勇于打破常规

【原典再现】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①,事皆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②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③,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重点注释】

①愚智:愚者和智者。

②鬼神:鬼,悲苦、幽暗、隐私。神,美妙、洒脱、欢乐。

③敛:收拢、收敛的意思。

【白话翻译】

若双方言语投机,你来我往,则世间万物没有说不清楚的。圣人以此诱导愚者和智者,任何事都能得到实情而无疑惑。古代那些善于从反面听人言论的人,总是可以通过鬼神莫测的方法刺探到实情。他们变化很得当,也能驾驭住对方。若驾驭不住对方,得到的信息就不明了。信息不明了,交谈的基调就不确实。言谈中,若能灵活运用形象、类比之法,说反话刺激对方,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即可探测到实情。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予。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提出了“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的观点,意在说明做事情时如果能走与目标相反的道路,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里是利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谈和行动,即所谓的“反弹琵琶,逆道而行”。

我们平常与人相处时,如果能灵活运用形象、类比之法,说反话刺激对方,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即可探测到实情。想要听对方讲话,自己就应当保持沉默;想要对方敞开心扉,自己就应当暂且收敛;想要使对方高傲起来,自己就应当表现得谦恭一些;想要从对方处获取什么,自己就应当先给予点什么。

很多时候,当常规思维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候,逆向思维会比常规思维取得的效果更佳。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大多情况下,人们都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如果能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深度解读】

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却效率低下,手头上的工作仿佛永远也干不完一样。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显然是非常影响执行效率的,长期下去会把我们的时间慢慢地耗尽,使我们的一生碌碌无为。

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改变思维方法,陷入了思维的误区和解决问题的困境,就像一位工匠雕琢一件艺术品时选错了工具,最后得到的就只能是残次品。所以我们应敢于跳出常规,掌握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把握成功的先机。

《北齐书·文宣帝纪》中讲述了这么一个小故事:北朝丞相高欢为了测试几个儿子的智力如何,就让他们想办法分开一堆乱麻。老大拿到乱麻就开始一根一根地往外抽,结果却越抽越乱,最后气急败坏地扔在了一边;老三比老大更有耐心一些,他慢慢地把一大堆分成了两小堆,不过等到分开的时候已经过去半天了;只有老二高洋拔出快刀,几下就把乱麻斩断,顺利分开。高欢对高洋的表现十分满意。

相比起两位兄弟的按部就班,高洋的思维可谓大胆而高效,成功者就是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快捷方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捉迷藏,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却不小心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赶紧跑出去找大人救人。司马光本来也想去找大人,但他看那小孩就快淹死了,突然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的小孩顺利得救。

小孩掉进水缸,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其他小孩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那只是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案,很可能等大人们赶到的时候,已经太迟了。而司马光急中生智想出来的方法却快捷有效,虽然牺牲了一个水缸,却拯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很多时候,常规思路在解决问题时效率十分低下,这时我们可以试试逆向思维,说不定就能收到奇效。

三国时,曹操吞并荆州,打败刘备,然后企图一举吞并江东。诸葛亮为推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来到东吴面见孙权。舌战群儒一番之后,由鲁肃带着他去见孙权。鲁肃叮嘱他,千万不能和孙权说曹操兵多势大,诸葛亮微笑着答应了。

哪料一见孙权,诸葛亮即大谈曹军的兵力之雄,他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军,合起来不下百万之多!”

孙权大吃一惊,忙问:“这里有诈吧?”

鲁肃在旁边一个劲给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装作没看见,又具体分析了一番,得出的结果是曹兵超过了百万,最后他说:“我只讲百万,是怕吓到江东人士呀!”

孙权又问:“那么我是战还是不战,请先生帮我决断吧!”

诸葛亮说:“您应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决断,如果自认为能与曹操抗衡,那就该及早和他断绝往来;如果自认为敌不过,不如听从众谋士的意见,投降曹操。”

孙权有点生气地反问:“照您这么说,刘皇叔为什么不投降呢?”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说:“田横,齐国的一个壮士而已,尚且能守节不辱,何况刘皇叔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么能甘心投降呢!”

诸葛亮这句话显然小看了孙权,孙权立刻脸色大变,怒道:“刘皇叔败军尚不投降,我堂堂东吴怎肯受人控制呢!”

至此,孙权被诸葛亮的反话“激”了起来,下定决心抵抗。不久,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就正式形成了。

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就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他知道孙权是个有为之主,所以故意把曹操说得十分强大,然后一步步激起孙权的斗志,最终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采用反向思维,逆道而行,有时候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巧用攻心计策,让你无往不利

【原典再现】

欲开情①者,象而比之②,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③也。

【重点注释】

①开情:敞开心怀叙述。

②象而比之:象,模仿。比,类比。

③情诈:实情和欺诈。

【白话翻译】

想要开启实情,就要模仿比较,以便掌握对方的讲话。同类的声音可引起共鸣,切实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因此共鸣,或因彼共鸣,或以共鸣法来侍奉上司,或以共鸣法来管理下属。这就是听取真假、知道同异,以便刺探敌人的实情或者欺诈。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阐述了迅速俘获人心的基本原则,即说话要声情并茂,善于借助象形、比喻的修辞方法,引起对方内心的共鸣,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与人交谈时,达成共鸣十分重要。心与心的共鸣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少一些纠纷和矛盾。对于不讲理的小人,揭露、斥责都是必要的,但这毕竟是外力所致,要想真正挽救这些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内心受到震动,得到感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们就会抛弃侥幸之心,从而改邪归正。

“攻心术”是一种高明的口才技巧,掌握好这门技巧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和思考,用心揣摩他人的所思所想,寻找对方心中的软肋,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一些现代管理者在谈到树立威信的方法时,有“以德树威”“以才树威”“以识树威”“以信树威”“以情树威”等。这些树立威信的方法,如果我们加以分析,实际上都是使人在心里产生认同感,是使人“心服”的一个过程——“攻心”的过程。

“攻心术”同样适用于规谏失足之人。人的心中都有善念,只是有些人的善念已经沉睡,需要用别人的善行去唤醒。对于那些看似冥顽不化的人,我们也要以诚相待,尽力去感化他们,来启发他们的良知。《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让失足之人主动去弃恶从善,那是最好的。

【深度解读】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两军对垒,攻城掠地,这都是战争的常态,但更高明的军事家却善于攻心,用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之争持续了五年时间,初期双方互有胜负,但后来刘邦的实力不断壮大,项羽逐渐处于劣势。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作为界限,东属楚,西属汉,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楚军发起进攻。

刘邦的这一举动,令项羽猝不及防,他被汉军逼到了垓下。名将韩信又在周围设下十面埋伏,将楚军团团困住。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面对强大的汉军,项羽很难突出重围。为了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命汉军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所有的楚地。

项羽夜里在帐中难以入睡,却听见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他吃惊地问:“难道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他深感大势已去,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爱的虞姬和那匹乌骓马。想到这里,他一边饮酒,一边悲伤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后来,项羽带领八百人马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来到乌江之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这一代英豪就拔出宝剑,在乌江之畔自刎而死。

“攻心术”不但可以用来打仗,还可以用来收买人心。要知道,心灵感化的力量,比严酷的刑罚更为强大。如果我们能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更好地解决事业上的许多问题。

三国时代的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中一贫如洗。虽说他是皇室后裔,但在他成名之前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只能以贩履织席为业。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为什么在乱世中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为三足鼎立之一的一代英雄呢?究其本人来说,是因为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收买人心”的专家。

刘备对部下,重在“攻心”。他与关羽、张飞义结金兰,食则同桌,寝则同席。从关羽与张辽的一段对话中,就可看出关羽与刘备之间的深情厚谊。关羽说:“与兄(张辽),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后人所知关云长“挂印封金”以及“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更彰显出刘备的人格魅力。

张飞因醉酒被吕布夺了徐州,使刘备家属陷于城中,又因受关羽的责备而要自杀。刘备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受兄弟半道而亡?况城池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任至遂欲捐生耶!”这话多感人肺腑呀!难怪张飞誓死为他打拼一生。

再说说赵云,刘备第一次见他就非常喜爱,为了使他能“死心塌地”地忠于自己,刘备又用上了所擅长的“攻心”之策。在长坂坡时,有人说赵云投降曹操了,刘备说不可能。当赵云把阿斗送到刘备面前时,刘备“摔子”说:“为了犬子,差一点伤了我一员大将、一个好兄弟。”刘备的话让赵云非常感动,从此赵云为刘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备的“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使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的知错即改,向庞统诚意致歉,使庞统以死报效;刘备的不吝爵位,使老黄忠七十多岁高龄而不退休,最终战死疆场。

无论是刘备摔子还是白帝托孤,刘备无时不在展示自己有德行的一面,想用自己的恩义来感化他人,使之能为己所用。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刘备争取了过来,并且自始至终都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想要收买人心,方法一定要用对。有些统治者用道德去感化民众,那么当人民犯了错误,就觉得很羞耻,会自觉约束自己;而有些统治者自己不讲德行,全凭严刑峻法管束人们,那么人们就会心生怨恨,即使犯了错,内心也毫无愧意,这是失败的方法。

把握细枝末节,才能避免失败

【原典再现】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①。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②。符应不失,如螣蛇③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重点注释】

①观其所托:观察其主张的本意。

②射其意:这里指准确猜中对方意图。

③螣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蛇。

【白话翻译】

举止行为、言语或缄默,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从这里见到端倪,都是事先定于情再做出法则。总之,要以反听法求得对方的回应,以此判断对方的心理寄托。处理对方回应的信息,首先自己要平和冷静,不带个人情绪和偏见,以便能听取对方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真伪。虽然所谈的事不是当务之急,但从表现出来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总的变化。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首先要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所指一般神奇,更像后羿拉弓射箭一般准确。

【鉴赏评议】

在本节中,鬼谷子阐释了细节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考虑好方方面面的细节,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把握成功。有时候,急中生智固然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却不能作为一种追求过分依赖。尤其在与人交谈时,我们应努力做到的是控制谈话中的细节,通过细致的准备,最大限度地提升说服他人的概率。

纵观古今,我们发现那些杰出人士无不具有高深的个人涵养,他们对细节的重视程度非普通人可以想象。我们往往只了解他们风光、潇洒的一面,却不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艰辛努力。比如,“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是闻名于世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应付大场面时的谈吐、风度令人倾倒。可谁又知道,丘吉尔每次接待外宾,都要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材料,为了设计每一句话,甚至睡觉时都在琢磨。

靠精工细活而闻名于世的瑞士手表,每一个部件的尺寸及重量都经过了严格的测量与打磨;以建造工艺复杂精确而著称的古埃及金字塔,它的每块巨石之间绝妙的吻合,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这些都体现了细节的重要性,是细节成就了它们的完美。把握细节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磨炼。人若是平日松懈自己,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真正遇到问题时就会很难全面把握,而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往往就在于细节。离开对细节的把握,常常会让很多努力功亏一篑。

【深度解读】

把握细节,成就辉煌

古英格兰有一首很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王朝。”这是理查三世王朝颠覆的故事。虽然仅仅是民谣,但我们细细体会一下,便可以想象一个小小钉子的威力。很多时候,事态之所以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就是因为没有事先注重细节。

无论做什么事,少了对细节的把握,常常会让我们寸步难行;而平时多注意细节,就能让我们在做事时减少很多阻碍,从而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戏子名叫优孟,他深得楚庄王的宠爱。当时,楚国的贤相孙叔敖才去世没多久。有一天,优孟在郊外遇见孙叔敖的儿子,发现他的境遇非常落魄,竟沦落到砍柴为生的地步。优孟心中不胜感慨,决心帮他渡过难关。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特制了一套和孙叔敖生前常穿的一样的官服,细心模仿孙叔敖的一举一动。

一天,楚庄王正在宫中大宴群臣,优孟抓住时机穿着官服走了过来。楚庄王远远一望,惊讶地站了起来,还以为孙叔敖复活了。及至近前,才看出是优孟所扮的。楚庄王想起孙叔敖在世时所做的贡献,感慨地对优孟说:“你若有孙叔敖的才干,我愿意拜你为相。”

优孟故意装作不以为然地说:“那又有什么好处,死后连后代的生计都保障不了!”楚庄王不解,就问他为何这样说。于是,优孟趁机把孙叔敖儿子的状况如实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听后幡然醒悟,马上下令召孙叔敖的儿子入朝,对他大加抚恤。从此,孙叔敖的儿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试想,如果优孟不是采用上述的方式,而是凭着一股义气,向楚庄王慷慨陈词,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优孟并不是直接劝谏楚庄王,而是花了大量精力,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通过细节暗示,对楚庄王进行旁敲侧击,使楚庄王明白了“人走茶凉”这一做法的危害性,从而达到了帮助孙叔敖儿子的目的,也让一众老臣有了心理慰藉。

可见,要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首先要做到鬼谷子所说的“己欲平静”,万万不可产生急躁的心理。尤其在危机重重的时候,当事人更要平心静气,关注细节。

一篇文章,要让读者读起来赏心悦目,离不开作者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即使是出现标点符号的小错误,都会让文章失去它应有的美感;一座大厦,要从理想中的设计蓝图变成现实中的摩天大楼,离不开建筑工人精益求精的工作,即使是缺少一砖一瓦,都会给这座建筑艺术带来缺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今天,任何细微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事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人们常说:“魔鬼藏在细节中。”只有与“魔鬼”在细节上较量,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先要了解自己,才能看透他人

【原典再现】

故知之始己①,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②;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③。

【重点注释】

①知之始己:想要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了解自己。

②比目之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必须两条鱼一起才能游动。

③燔骨:烧烤骨头上的肉筋。

【白话翻译】

想要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了解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一起游动的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辅相成;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交相辉映;侦察对方的言辞,不失为如同用磁石来吸取钢针,就像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筋一样。

【鉴赏评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句名言,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而在本节中,鬼谷子提出的“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含有“知己知彼”的意思。不过,鬼谷子更强调自知的重要性,把自知作为知人的前提,这是很有见地的。

自知之明,确实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那他是很难成就大事的,因为他做起事来眼高手低,常常会沦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我们在决定努力方向之前,先要了解自身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妄图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长处,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短处,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以免使别人有机可乘。

【深度解读】

人贵自知,量力而为

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要真正了解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无论别人给你戴什么样的高帽子,你都要清楚自己的斤两,用理智这杆秤将自己称准,找准自己的定位,量力而为。

汉高祖刘邦,开创一代伟业,汉家四百年江山。他曾说过,论筹集粮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指挥千军万马,克敌制胜,他不如韩信。然而他的长处在于使人才各尽其能,不愧为一位智者。刘邦不因自己才能不济而嫉贤妒能,而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在于招揽人心,知人善任,终使汉家人才济济,一统中国。

宋朝词人柳永,早年热心仕途,然而连遭打击,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天地不在庙堂,而在民间;自己的最佳身份不是封侯拜相,而是文人。于是他豁然开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潜心研究制词、音律,吟风弄月,流连于舞榭歌台,将宋词的温柔旖旎推向极处,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词人。

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这没什么可难堪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去硬揽自己无法胜任的“瓷器活”,其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认为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他曾经跟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

然而,尽管赵奢承认赵括的辩才,却从不承认他的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起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事情,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公元前262年,秦军占领了野王,进而攻占上党,还准备向长平进军。赵国派老将廉颇抵挡秦军。廉颇一到长平,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长期抵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只怕对我军不利。”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于是派探子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早就听过赵括的名声,传说他在兵法上的造诣比他父亲还厉害,听到了这种传言后,便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赵括的母亲听说赵王要封赵括为将,也赶紧过来劝阻,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不能让赵括带兵打仗,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赵王却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们都别管了。”

赵括到了长平,立即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令主动出兵进攻秦军。此时的秦军统帅已经秘密换成了白起,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赵国四十余万士卒除了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被坑杀于长平,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名气大的人却不一定有真本事,这类人往往只是擅长口舌之争。赵王不听人劝,轻信徒有虚名的赵括,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军相抗。

掌握方圆之道,通晓处世之理

【原典再现】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①,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②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③人,策而无形容④,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重点注释】

①进退左右:人事的升迁、黜退,左贬、右升。

②事用:处理事情。

③牧:统率、驾驭。

④形容:形态、形象、容貌。

【白话翻译】

把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发现对方的行动却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阳转阴,圆变方、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之前以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不论前进还是贬退,是左迁还是右调,一切都要用上面的方法管理。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率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作“忘情失道”;自己先详细掌握处世用人法则,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谋略而不露痕迹、不见门户,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天神”了。

【鉴赏评议】

鬼谷子在本节中提出,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与人相处要以圆略来诱惑对手,而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方圆之道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分寸,既不可对人苛刻,也不可过于亲近。我们常常说对人要真诚友好,这并不是说要没有选择地和任何人做朋友。尤其在向别人掏心挖肺时,一定要先对他有所了解。一个人不设防地对待他人,而且成了习惯,那么如果他自己感觉累了,或觉得彼此志不同道不合了,这时如果再想抽身,对彼此都是没有好处的。

“方圆”之说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一枚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但古代先贤却在这小小钱币中悟出许多的道理。“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一个人如果过于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深度解读】

外圆内方,进退有度

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通晓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处理事情要圆滑一些,但涉及做人时就一定要力求方正。“能容物者,物乃能容”,这是晏殊告诫初入仕途的王安石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人生至理。不要责难别人轻微的过错,不要随便揭发他人个人生活中的隐私。不管你的品德多么高尚、你的观点多么正确,只要你对别人苛刻,他就会把你当成他的敌人。不念人旧恶是要有些胸襟的,只有修养高的人才可能做到。

其实人际矛盾往往因时因事而转移,总把思路放到过去的恩怨上属于不智之举。王安石后来的仕途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王安石生性聪明、学识渊博,却口下无德。郑毅夫写诗引用李白诗句,他就嘲笑:“此人不识字。”王安石成名前,舅舅曾讽刺他的蛇皮身,一朝科举得中,他就立刻寄诗给舅舅报此仇。尽管他倡导的变法利国利民,但攻击四起,终于夭折。如果他能宽厚待人,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我们不仅要掌握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还要把握好进退有度的原则。很多时候,暂时的圆滑能够用来保护自己,让自己得以在暗中蓄积力量,最终实现抱负。

东汉末年,刘备投奔了曹操,却又害怕遭到曹操的谋害,于是就在后园辟出了一块土地种菜,每天就在菜地里播种、浇灌、施肥。此举旨在表明他十分留恋昔日的农家之乐,不愿再留意天下大事了。

然而曹操知道刘备不是池中之物,所以并没有忘记他。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去请刘备,刘备只得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一见刘备,劈头就说:“你在家做的大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以为被曹操发现了端倪,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

二人对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于是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其实这正指刘备害怕的地方,就是担心曹操把他当作对手。如果那样,别说刘备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连人头都会不保。于是在曹操追问他天下英雄时,他假装糊涂,处处设防,甚至用一些他根本看不上眼的人物来搪塞,比如袁绍、袁术、刘表等。而这些搪塞之语都被曹操寥寥简略的评价一一驳回,针针见血。

曹操一时间找不到刘备的破绽,就渐渐转入了正题,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下。正巧此时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见刘备如此胆小怯懦,遂不再怀疑他。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终于瞒过了曹操,躲过了一劫。

俗话说:“鹰立似睡,虎行似病。”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方圆之道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妒忌,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道”,必能无往不利,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