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我十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带回来一本翻译童话书,它的书名和一部分内容,比其他任何一本书更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它就是《水孩子》。只是我还没来得及读完那个美丽的故事,书就失踪了。
许多年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读到了它的原文本。我虽然已是成人,却再一次被它迷住了。这就是我要把它介绍给你的原因。
作者查尔斯·金斯利
《水孩子》的作者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1819年生于达特木附近的小镇荷恩·维卡里奇,但他的童年时光大多在芬县的巴纳克镇和德文郡的克洛夫莱镇度过,后来到英国皇家学院、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学习的是法律。
他一生的主要职业是牧师:1842年任教区牧师,1869年被任命为切斯特大教堂牧师,最后,1873年,被任命为英国最著名的大教堂西敏寺的牧师。作者1875年病逝,享年仅56岁。
作者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博物学家、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政论文或议论文的写作,呼吁保护环境,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吁求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他是个正直的人,知识渊博而工作勤奋,生性敏感且富有同情心,笔力雄健又富有感性。
查尔斯·金斯利的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酵母》、《阿尔顿·洛克》等六、七部长篇小说,剧作《圣者的悲剧》,几大部有关历史、社会和环境卫生的文论集和一些诗歌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以海洋为题材的小说《向西去啊》(1856)和自然历史学著作《海岸的奇迹》(1856)。正是因为他的丰富的海洋知识和对海洋的热爱,令他在《水孩子》中对故事背景大海的描述自然而亲切,给读者留下了生动、美丽而神奇的印象。
令他在文学史上留名的,正是童话《水孩子》。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可能他本人也想不到,他的其他作品后来皆默默无闻;倒是这部他为自己的小儿子所作的童话,成了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作。其题材之独特、想象之丰富与情境之奇丽,即便在长满奇花异草的童话世界里,亦可谓独树一帜。
《水孩子》的诞生
查尔斯为他的每个孩子都写了一本书。1862年春,有一天他忽然想到,小儿子亚瑟已经三岁,他的三个大孩子,“萝斯、莫里斯和玛丽都有了自己的书,但小宝宝还没有,”于是他走进了书房。半小时后,他从书房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小叠文稿,文稿的第一页上写着:“给我的幼子格伦威尔·亚瑟”。
后来它成了《水孩子》的第一章。这本书从1862年8月正式开始写,1863年3月即告完成。作者是在繁忙工作的间隙撰写此书的,但整个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从头到尾几乎未改动一字。作者是个天才的作家,只可惜他的主要创作精力用在于针贬时弊的政论文写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水孩子》的特色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如何变成水孩子,在仙女的引导下,经历各种奇遇,最后长大成人的美丽故事。
作者用最简单的字眼,最简洁的行文来叙述故事,但读来让人感到带着诗意,非常的美。像微风一样轻柔,像流水一样畅快。有的段落简直就是诗,例如第一章汤姆和师傅出发时对黎明景色的描绘,又如第三章从溪流“下海去!下海去!”那几段合唱般的旋律,再如第五章对圣布伦丹的仙女岛的描述,还有最后汤姆通过“后楼梯”后所见到的美景。
以上列举的场景,在充满诗意的同时,又是那么栩栩如生。书中对于汤姆的各种遭遇的描述,都既生动,又充满温情。
整篇故事虽然是平铺直叙,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平淡。平静温情的段落,仿佛缓缓流动的大片明亮的水;达到一个个高潮时,则如同水流中涌起一个漩涡,一片浪花。故事中间插入的几首小诗毫不做作,质朴而充满了韵律感,非常打动人心。例如:
我曾经有一个可爱的小布娃娃,亲爱的,
那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布娃娃;
她的脸那么红艳那么洁白,亲爱的,
她有一头那么迷人的卷发。
但我失去了可怜的小布娃娃,亲爱的,
那一天我在野地里游戏玩耍;
我为她哭了不止一个礼拜,亲爱的,
但是我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她。
我终于找到了可怜的小布娃娃,亲爱的,
那一天我在野地里游戏玩耍;
人家说她已经变得不成样子,亲爱的,
因为她身上的漆已经掉光啦,
她的胳膊已经被母牛踩掉,亲爱的,
她的头上找不到一根卷发:
但是,为了老交情,亲爱的,她还是
世界上最最漂亮的小布娃娃。
书中包含了不少讽喻,也有劝诫的成分,但决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寓于故事之中,寓教于乐,亲切自然,幽默风趣。
故事中的寓意寄托了作者对自己的孩子和所有孩子的希望:爱清洁,行善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长,成为博闻广识、心胸开阔的人。汤姆听到的声音是:“下海去!下海去!”他得到的教导是: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男子汉的话,就必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他必须像每一个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一样,完全靠自己在外面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闻,自己睡自己做的床,自己玩火就烫痛自己的手指头……
所以,《水孩子》不但是一本非常有趣非常美的书,也是一本真正有益的书。金斯利为他的儿子亚瑟写这本书时,亚瑟三岁;我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儿子张达释也是三岁。所以这本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我在序中把这个译本作为送给他的礼物。但是,我译这本书是为了所有喜欢它的读者,包括我自己,包括小读者和大读者。我想,对于大读者,它也是值得一读的。
希望你也喜欢它。
张炽恒2009年5月3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