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大全集(超值金版)
1456100000066

第66章 拆掉思维里的墙,迎来成功的光(2)

陈红下岗了。虽然失去了“铁饭碗”心碎般难受,但她是要强的女人,她坚信,别人能够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关键是要有决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于铁饭碗,决定寻找自食其力的门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多方筹资购买了毛线编织机,并报名参加了编织技术培训班。一个月后,她用所学的技术开了一个毛线编织加工店,很快生产出第一批产品。织出的毛线衣裤规格齐全,花式多样,价格便宜,邻里朋友口碑相传,小小编织店的名气一下在县城传开了,生意越来越火。

苦心经营两年多,别人见这营生有利可图,便纷纷入围,小编织店一下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竞争日趋激烈。编织店的利润越来越低,陈红的生意也越来越不景气,这时她主动放弃了编织市场,另找门路。她走南闯北,调研市场,又办起了市第一家涂料厂,高薪聘请技术员,开发出了填补国家空白的产品,一炮打响,取得巨大成功。

从陈红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果断决定自己创业,如果没有果断转行,那么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成大事的经验:适应现实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些人对待问题脱离实际,就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底,不撞南墙心不死”,从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是单纯地以不变应万变,那也只能是自设牢笼,作茧自缚。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面前,由于原定的追求目标已不可能实现,或是为了用其他行动来转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会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是进行另外的活动。这也可以获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补偿。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中,离开特定的现实,要想成大事,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什么?因为现实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对于那些不停地抱怨现实恶劣的人来说,不能称心如意的现实,就如同生活的牢笼,既束缚手脚,又束缚身心,因此常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成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则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敢于改变自己,改变目标,这才是能成事的做法。

此路不通,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个教徒在祈祷时,烟瘾来了,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不可以抽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他问神父:“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

同样是抽烟加祈祷,要求祈祷时抽烟,那似乎意味着对耶稣的不尊重;而要求抽烟时祈祷,则可以表示在休闲时也想着神的恩典,神父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我们通常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在同一面墙上撞来撞去,直到撞得头破血流。从相反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许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两个儿子大了,富翁老了。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让哪个儿子继承遗产?富翁百思不得其解。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时代,他忽然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他们的好办法。

富翁锁上宅门,把两个儿子带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里,然后给他们出了个难题,谁答得好,就让谁继承遗产。他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把宅门打开。

马跑得飞快,所以兄弟两个几乎是同时回到家的。但是面对紧锁的大门,两个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试右试,苦于无法从那一大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弟弟呢,则苦于没有钥匙,因为他刚才光顾了赶路,钥匙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路上。

两个人急得满头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脑门,有了办法,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砸了,他顺利地进去了。

自然,继承权落在了弟弟手里。

人生的大门往往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的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障碍的石头!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变化地去看事物。抱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情况,必然是行不通的。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地解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尼采曾说:“没有真正的事实,只有诠释。”每一件事都有好多面,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到的东西也就会有不同面貌。最好的东西到了另外一种情境,可能会变成最坏的东西,相反,你弃如敝屣的东西到了其他人手上,也可能会是对方的无价之宝。因此,当你从好的这一面看,映入你眼帘的会是世界的美好;当你从坏的一面看,只会看到一个千疮百孔的人生。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决定权都在于你,当事情无法改变时,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你一定能找到出路。

小高有一次在外头玩得太晚,只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经过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边走一边咒骂,懊悔自己早先遗落了打火机,害得现在连一个照明的工具都没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点亮光,逐渐向自己靠近,于是小高加快脚步,朝灯光走过去。

等到走进灯光里的时候,小高才发现那个拿着手电筒走路的人,竟然是个双目失明、戴着墨镜的盲人。

小高感到十分诧异,于是开口问那名盲人:“你又看不见,手电筒对你而言一点用处也没有,为什么你还要带着手电筒呢?”

盲人听了小高的话后,缓缓地叹了一口气说:“你有所不知,这条路实在太黑了,别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过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给撞倒了,所以我只好拿着手电筒走路。虽然我看不到别人,但是别人可以看到我,就不会再把我撞倒了。”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聪明的盲人懂得变通,制造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可以说利人又利己。

人生到处充满着意外和变化,只知道沿袭过去或安于现在的人,最后必然失去未来。做人就应该和这位盲人一样,懂得适时地转弯,反向思考。为自己的困顿找出路,困难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换个角度,你便可以看得更清楚。

换个思路就有了出路

很多人的工作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劳作,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样的工作和挑战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他们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了抱怨上。在不停的抱怨中,有些人选择了离开,有些人与消沉为伍,完全抛弃了初出茅庐时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思路上的改变。

有一位年轻人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每天检查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完全,以确保石油被安全地储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枯燥的工作。公司经理认为这个工作最适合一个学历不高、也不懂什么技术的年轻人。

每天,年轻人都会看到机器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首先是石油罐从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然后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工作完成后,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注视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检查几百罐石油,每天如此。

前几个在此工作的人对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厌烦极了,每天都向自己的主管抱怨不休,最后他们被一一解雇。这个年轻人在经历了开始的那段烦躁后,选择了留下,他深信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年轻人在机器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动作中,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一定会滴落39滴,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这将会节省多少焊接剂?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用这种机器焊接的石油罐存在漏油的问题。但他不灰心,很快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解决了上个机型漏油的问题,同时每焊接一罐石油都会为公司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就是这“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掌控全美制油业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

不难想象,如果洛克菲勒也像他的几个前任工人一样,忍受不了枯燥无味的工作流程,其结果也只能流于平庸。正是他沉下心来,改变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思路,才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妨换一种思路,也许你马上就能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目标、一种新的境界。换个思路,就有了出路!

美国缅因州,有一个伐木工人叫巴尼·罗伯格。一天,他独自一人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伐木。一棵被他用电锯锯断的大树倒下时,被对面的大树弹了回来,他躲闪不及,右腿被沉重的树干死死压住,顿时血流不止,疼痛难忍。面对自己伐木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失败和灾难,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该怎么办?”

他看到了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周围几十里没有村庄和居民,10小时以内不会有人来救他,他会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亡。他不能等待,必须自己救自己。他用尽全身力气抽腿,可怎么也抽不出来。他摸到身边的斧子,开始砍树。但因为用力过猛,才砍了三四下,斧柄就断了。他真是觉得没有希望了,不禁叹了一口气,但他克制住了痛苦和失望。他向四周望了望,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放着他的电锯。他用断了的斧柄把电锯弄到手,想用电锯将压着他的腿的树干锯掉。可是,他很快发现树干是斜着的,如果锯树,树干就会把锯条死死夹住,根本拉动不了。

然而,正当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不锯树而把自己被压住的大腿锯掉。这是唯一可以保住性命的办法!他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拿起电锯锯断了被压着的大腿。他终于用难以想象的决心和勇气,成功地拯救了自己!

人生总免不了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失败。确切地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受和体验各种失败。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在毫不经意和不知不觉之间与失败不期而遇。面对失败,我们又往往采取常用的对待失败的措施和办法——或以紧急救火的方式扑救失败,或以被动补漏的办法延缓失败,或以收拾残局的方法打扫失败,或以引以为戒的思维总结失败……虽然这些都是失败之后十分需要甚至必不可少的,但却是在眼睁睁看着失败发生而又无法抢救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任凭失败一路前行而无力改变,实在是更大的失败和遗憾。

失败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就会走出所谓的失败,走向成功,所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失败,而是我们看待失败的心态。

凭借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让失败改变方向,朝着人们期待的目标发展。

假如我们在失败刚刚发生或者还不至于酿成终结性灾难的时候,审时度势,转变思路,让失败改道而行,那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败所造成的各种后果,而且能够进入一个柳暗花明、反败为胜的崭新天地。

失败时,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坦然面对,那么在我们从另一个出口走出去时,就有可能看到另一番天地。

让创新思维为成功开路

创新就是要不断地开拓,它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个过程,同样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它要求人们不断地向外开拓。创新不一定是开发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的新东西,更多的是开发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一种新的东西。

创新要求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一定的学习能力、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工作经验、一定的勇气胆量、一定的开拓潜质、一定的敏感度、永不满现状、追求目标不停地变动等等。创新不在求同,而在存异。

创新使企业更加有生机,可以让企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壮大。在《赢》一书中,杰克·韦尔奇写道:“开创新事物是企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在商界,最令人激动的事情之一就是从旧事物中开创新事物——例如,启动新的生产线、新型的服务,或者进军新的海外市场。这不仅是令人愉快的,而且还是企业成长中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企业如此,人也如此。创新精神是每个走向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给你的生活注入活力,赋予你生活以意义,创新是你转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创新是财富的源泉,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我的企业离破产只有12个月。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企业无法不断地创新进步,也许在一年后就不会存在了。正是因为他从无到有不断地开创新产品和新业务,才使企业成为今天的参天大树。

创新的过程常常是一个很艰辛的历程,它不仅仅需要清楚的目标、执著的精神,而且更需要能承受别人冷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勇于冒风险,不怕失败挫折,要有一种对成功的无比渴望、对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对自己的无比自信。

沈阳有一个下岗工人叫杨东明,下岗之后他以卖芝麻酱为生,由于芝麻酱用料讲究,产品纯正,因此他卖的商品常常供不应求,而传统的芝麻酱是以石磨研磨而成,存在种种弊端:速度慢、效率低、费人力,石磨每天不停地转,但生产出来的芝麻酱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可急坏了杨东明,怎么办?只能对着石磨进行一系列的革新,杨东明后来经过反复的实验,竟然做出了一个和石磨原理一样的,但体积却小得很多、外型是不锈钢的电动磨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