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1459400000065

第65章 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佼佼者(2)

在美国一个再婚家庭里,有个少年名叫阿尔伯特,他是个非常不听话的孩子,与继父子关系很紧张。平时他对继父总是绷着脸,心里怀着很强烈的对立情绪。有一次,阿尔伯特为了一点小事就用菜刀威胁继父,吓得继父只好找来警察。

后来,继父找来了心理学家。经过分析研究,发现阿尔伯特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开汽车,并且很希望自己拥有一部汽车。心理学家与阿尔伯特的继父商量,让阿尔伯特的继父借给阿尔伯特400美元买了一部旧汽车。继父与阿尔伯特订立了这样的一份契约,大概内容如下:

继父借给阿尔伯特400美元买一部二手汽车,阿尔伯特以每周还5美元的方式归还。阿尔伯特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挣钱:

1、阿尔伯特星期日到星期四晚上留在家里,或者在每天晚上9∶30之前把汽车钥匙交给继父,每晚4角;

2、阿尔伯特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留在家里,或在半夜12∶00前把汽车钥匙交给继父,每晚6角;

3、每星期一次,在白天(具体时间由阿尔伯特自己决定)把门前屋后的草坪修整好,每周6角;

4、阿尔伯特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晚饭前把家里的狗喂好,每次1角;

5、阿尔伯特每天6∶30前回家吃晚饭,或者按早上母亲说的时间按时回家吃饭,每次5分;

6、阿尔伯特早晨离家前,最迟不能超过中午,收拾好自己的房间,每天5分。如果全部做到,这些钱正好是5美元。阿尔伯特要是做不到,就按以下条款给予处罚:

(1)按照不能做到的条款的价值,阿尔伯特在将被下一个星期限制使用汽车,每缺5分钱就限制使用15分钟;

(2)阿尔伯特如果什么都办不到,就在下一个星期完全剥夺汽车使用的权利。

(3)上述条款由继父负责执行。

条款还规定,阿尔伯特做了其他好事,可以向继父和母亲提出来,并且商量好这些好事的价值。

契约还规定,双方只要提出要求,均可以修改甚至重新订立契约。

这份契约还真管用。从此以后,阿尔伯特很快地改变了他不听话的行为。为了尽快地得到这部汽车,他还表现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行为,他与继父之间的关系也变好了。等到这部汽车属于阿尔伯特自己所有之后,他与继父之间已经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人要遵守社会公德、法律、规矩,孩子也必须遵守这些。要让孩子守规矩,从小就应该懂得遵守规矩的必要性。

现在的父母,特别是面对初中生的时候,这种父母子女对立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不妨也采用这种方法试试。这种方法一方面是很简明,便于把握;另一方面是从小就培养孩子按照规则办事。

教孩子不断挑战自我。

竞争力是每个人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力,孩子就无法找到前进的动力。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社会变革速度随之加剧,综合国力的较量愈来愈明显地表现为人的素质的较量。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孩子都必须从小学会怎样去面对竞争,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以后的成功。

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与别人竞争的天性。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3—3、5岁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显现出来了,他们会不断地和他人进行比较,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自己和别人。比如,谁跑得更快?谁吃饭吃得最快?谁最会举手提问等。这些比赛虽然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正是孩子竞争意识的表现,孩子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强化了自我意识,培养起了竞争力。因此,父母千万不要禁止孩子与他人竞争,因为缺乏竞争力的孩子容易学会拒绝和逃避生活中的挑战与责任。

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正面教育来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孩子学会竞争。

培养孩子的竞争力要鼓励孩子努力去争取,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获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竞争力时,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心态。比如一位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儿子高兴地想带到学校去。妈妈却呵斥道:“你怎么这么傻呀,妈妈好不容易托人带来的,你带到班上去,同学们不是都能看到了,你还怎么考好成绩呀?”妈妈的这种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孩子会因此而变得世俗,这不利于孩子成长中人际关系的建立。

当然,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孩子去竞争。竞争虽然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地竞争,容易让孩子形成“好斗”的性格,从而使孩子失去他人的帮助。

父母也应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狭隘的、自私的,而是应具有广阔的胸怀;竞争也不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而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超越他人;父母尤其要向孩子强调要注重合作精神,因为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一个人的“强”不是真正的“强”,而且也很难获得成功。

经常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再读给公众听。

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善于自省的人往往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知道自省的人则会自以为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因而无法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一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然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从事每一件事情,他才可能在不断反省中取得进步,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地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那么,家长有什么好方法来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呢?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对于孩子来说,只听到表扬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要在有意识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的同时,还要对孩子不良的一面提出批评意见。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持有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因此,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有利于父母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一点: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许多父母不去积极地引导孩子去预见后果,却热衷于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结果是,孩子一再犯错误,父母一再替他买单,孩子就会认识到,他犯的错误并不能对自己怎样;当父母不能为其买单时,孩子便不可救药了。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的本身,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所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中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这时,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正确的说法是:“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4、积极引导孩子反省。

孩子最容易犯错误,因为孩子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弱。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可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进行冷处理。同时,父母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表现出沉默、静候的状态,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态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这种表面上的沉默、静候,给孩子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过了一段时间后,父母再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也容易接受。

了解美国的教子法则。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对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提出了12条基本通用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争。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

12、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who)一起、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when)回家。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法,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观: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要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他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做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且不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另外,还有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这些也值得家长深思。

1、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您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上您。

2、我的眼睛并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3、家务总是繁多的。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您花一些时间给我讲一点有关世界上的奇闻,不要把我当作取乐的玩具。

4、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您对我的反应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礼物,请爱护我,抱我的时候要经常教我做运动,指教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6、我需要您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不要批评我本人。

7、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随心所欲地、正确地决定自己的生活之路。

8、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别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相比较。

9、不要怕我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