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459900000014

第14章 迎刃而解的智囊(3)

司马相如是狡猾的,他利用卓王孙身为富甲一方的富人,爱面子讲排场的弱点,让他的女儿出头露面当垆卖酒,迫使卓王孙拿出钱财来资助自己。司马相如无疑是个聪明人,他既不用开口求恳也没有在卓王孙面前失去身份,就让卓王孙自动把钱送上门来。

对于那些在社会上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视名声的。这里涉及“面子”问题,应该说是人皆有之,但是好之则有虚荣之嫌疑。如果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了交往中对方的这一弱点,并适当地加以利用,或许还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贾耽不公报私仇

唐代,贾耽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命行军司马樊泽到其驻地汇报军情。可樊泽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有一次,适逢贾耽举办宴会,突然有朝廷发来急件,说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节度使。贾耽看后就把急件揣入怀中,脸上没流露出任何神情。等到宴会结束,贾耽才命令官员参见樊泽,副将张献甫愤怒地说:“樊泽自做主张,不听服指令,不忠于职守,请您下令把他杀了。”贾耽说:“天子所命,樊泽就是节度使了。”当天贾耽就离开了驻地,让张献甫一人随他同行。如此,军府中才太平无事了。

智囊

仁慈的贾耽对在皇帝面前耍弄不正当手段抬高自己、构陷他人、最后取己而代之的樊泽表现出极大的忍让与宽容,气度可谓大矣,胸怀可谓广矣,但这种气度与胸怀实在不可取。我们知道,忍让与宽容是气度大、胸怀广的表现,是应当提倡的。但这里必须有个原则和界限: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对非原则的问题,我们确实应提倡忍让与宽容,因为这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增强团结。对原则性的问题,对敌人、恶人,不仅不能忍让与宽容,而且要针锋相对,斗争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揭露其阴谋,让人们认识其丑恶面目,鸣鼓而攻之,最后将其挫败。

然而,直到今天,这类仁慈的、贾耽式的为官者并未绝迹,他们对群众反映出来的诸如弄虚作假、欺上压下、独断专横等腐败行径,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忍让与宽容;而对为老百姓深恶痛疾的种种坏现象,表示了极大的克制和温情。试问你们对得起给予你们权力的老百姓吗?”

吕夷简巧除监军

宋仁宗时,西部边境发生战争,大将刘平在战争中阵亡,人们都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因为朝廷委派了宦官作监军,主帅不能统一指挥,没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因此刘平才在战争中失利,宋仁宗便降旨诛杀监军黄德和。朝中有人请求罢免各将帅的监军,仁宗就此征求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说:“不必全部罢免,只选择办事谨慎、为人厚道的人即可。”仁宗便委托吕夷简去办理这件事。

吕夷简说:“臣虽不才,却位居宰相之位,不当和宦官交往,因此无法知道他们是否贤良,臣恳请召来都知押班,让他们去推荐举,如果推举出来的人有不胜任的,就把他们一起诏罪。”仁宗所从了吕夷简了意见,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头乞求罢免各监军的职能,朝中的士大夫都称赞吕夷简有谋略。

杀一个监军,其它监军还在;如果自作主张罢免了他们,那么他日战争再有失利,他们便借此为口实,不如让他们自己请求罢免为好。

文穆称赞吕夷简有宰相之才,确也如此。只可惜吕夷简只有才智却无度量,像他妒忌富弼、忌恨李迪,都完全与小人谋略混在了一起。与古人比起来,还相差甚远。李迪与吕夷简同朝为相,李迪曾对国事加以规划,吕夷简便觉得李迪超过了他。有人告诉吕夷简说:“李子考虑事情,还胜过其父李迪。”吕夷简因此对李迪说:“贵公子有才能,可以委以重任。”于是,吕夷简请求皇上封李之东为两浙提刑的职务,李迪父子都很高兴。李之东赴任后,李迪由于身边失去儿子,很多事都经常遗忘,因而被免除宰相之职。后来,李迪才知道吕夷简出卖了他。

智囊

吕夷简的做法实在高明之至。老子说:“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杀了一个监军,其它监军依然存在;但如果都撤掉,以后军中如果有过失,又给宦官们留有口实。要除掉监军,在无法与宦官的势力对抗的情况下,巧施迂回妙计,让宦官自己主动申请罢免,这不是一般的聪明和智慧,这种迂回的战略运用得当,可以在很多方面起到理想的效果。

直接对老板说“不”?那怎么可以呢,这样的话,老板一定会觉得你是个很“没用”的人。顶头上司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他的下属当然也要有点想法啦,至少,不要一开口就对老板说“不”。当遇到上司派下来的活儿下属完成不了的情况时,就不要一口气答应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毕竟要为自己留点退路。遇到那样的情况,需要先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整件事情,先了解整个工作的程序,然后再衡量自己能做多少、不能做多少。并准确地告诉自己的老板:哪些指标是我可以完成的,哪些是我不能完成的;为了顺利完成公司的任务,我希望他怎么样来配合我,或者请他安排其他的同事来和我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向老板表达这样的意思:您安排的工作我一直是在尽力完成。所以,从来不直接对老板说“不”,因为一句话没把握好,让老板听的时候脸色不好看,或者干脆打断了你的谈话,你一个当下属的心里会好受吗?

赵令郊善教皇子

宋崇宁初年,皇帝分别在西京、北京、南京设置敦宗院,以安居亲缘关系较远且在官府空食俸禄的宗室子弟,并挑选宗子之中品行端庄者去领导敦宗院。但他们遇到辈分较高者,时便颇以为难,赵令郯刚被授南京敦宗院时,上殿应对,皇上问他准备以什么谋略治理宗子。赵令郯回答说:“长以臣者的以国法治之,幼于臣者的以家法治之。”皇上,久头称善,让他进朝授了官职,派他到南京上任。

赵令郯到了南京后,宗子们遵循他的劝导,没有再骚扰民众,京邑赖此也颇为安宁了。

智囊

赵令郯忠心耿耿,无私无畏,一心为国。他敢于用法来治理这些公子哥们。他的一席忠介之言,使皇帝大为动容。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师长的教诲固然重要,但家长、家庭的教诲同样重要。多少官宦子弟的丑行恶习不就是由于父母的娇纵、溺爱而逐渐形成的吗?以至于最后为害一方,令老百姓闻之切齿。

王守仁明哲保身

明武宗年间,王守仁擒获了发动派乱的宁王朱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省。当时,武宗南下巡视,就驻在留都南京。宦官诱骗王阳明释放朱宸濠,让他回江西去,等将来皇上御驾亲征时,再把他抓获。于是,宦官头目就派了二名亲信,到浙江去传达他的命令。王阳明指责他们的这一行为,收下他们的文书,宦官们惧怕王阳明抓住他们的把柄,于是此事才草草了事。

江彬等人妒忌王阳明的功劳,便四下散布谣言,说王阳明在一开始就与朱宸濠是同谋,听说朝廷的大军将要出征后,才把宸濠逮捕以此开脱自己。他们打算把王阳明也逮捕关押,把功劳归于自己。

王阳明与张永商量,认为如果顺着皇上的意思,还可挽回局势;假如不听他们的驱遣,而与之反抗,只能白白激起一些小人的怨怒。王阳明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张永,再次向朝廷报告抓捕大捷的佳音,而把捉拿之功都归于总督军门。以此来阻止皇上江西之行,而他在静宁寺称病告假。张永回到京城后,极力称道王阳明的忠心及让功避祸的用意,皇上这才醒悟,对王阳明也就没治罪。

王阳明在宁藩一事上,至今还有人心存疑虑。因为朱宸濠曾给京城中人写过密信,想派自己的亲信作巡抚,其信中有过“王守仁亦可”的话语。其实这句话是有原因的,因为王阳明平日做事不露锋芒,不曾与宁王有啥矛盾,宁王对王阳明的印象也不坏;朱宸濠只是仰慕王阳明的才气,而不知他的内心想法。因此,宁王想把王阳明招为自己的麾下而委以任用,这与王阳明有什么关系呢?当王阳明被任命为汀赣巡抚时,汀赣一带还不曾打仗。王阳明即上疏奏皇上给他一旗牌以征讨宁王,大司寇王晋溪给了他旗牌后,他就在丰城发兵进军。这时宁王的反形已完全暴露,王阳明与王晋溪便秘密安排了对策。可见,皇上征讨的方案,也已经预定好了。宁王朱宸濠叛乱后,地方官只上告变故,而不敢有痛斥的语言,只望保全自己的府宅。只有王阳明上疏直称朱宸濠叛名,仅此一点,就可清楚地看到了王阳明的内心世界。

智囊

江彬等人嫉妒王守仁的功劳遂造谣说王守仁本来是和宁王一伙的,皇帝当然愤恨背叛自己的人,所以才会有亲自来看看的想法。江彬一伙四处造谣,再加上不怀好意的人从中作梗,王守仁肯定不会有好下场。那么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功劳让给造谣的江彬,以平复他们的嫉妒心。这样做虽然有些窝囊,但是却能躲过一场灾祸,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有的时候,面对小人当道,正直的人往往得不到信任,而如果你强硬的与对方斗争,不但制服不了他们,反而可能会被他们诬陷。那么这时,你就可以采用以退为进的办法,先明哲保身,再找机会制服他们。

朱胜非拒制铁券

宋高宗时,苗傅与刘正彦发动叛乱,各地纷纷起兵救援圣驾,朱胜非从中说服苗傅和刘正彦。苗傅和刘正彦被招安后,皇帝就下诏任命苗傅、刘正彦为淮南西路制置使,并命他们随之上任。当时朝中官员无不希望苗傅、刘正彦等早早离开京城,而他们的同党张逵却为其出谋,说皇上口说无凭,应给他们打造铁券,以免来日反悔。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来到朱胜非堂去拜访,请求办理铁券一事。朱胜非吩咐下秘拿笔来,当即就签署了意见,并奏请圣上,允许给他们铁券,并命主事官员详查典章制度,按先例打造。苗傅、刘正彦二人听后喜不自禁。

第二天上朝前,郎官傅宿有急事求见宰相,朱胜非就命人请他进来。

傅宿说:“昨日收到堂贴,要赐给苗傅、刘正彦二将军铁券,这可是不寻常的庆典,今天是不是要执行呢?”

朱胜非拿过贴子,环顾一下同僚,点上蜡烛和他们一同观看。忽然朱胜非回头向傅宿问道:“以前有这样的先例吗?”

傅宿说:“没法检查出来。”

又问道:“如果按先例制造,其办法又是什么呢?”

傅宿说:“不知道。”

朱胜非又问:“既然这样,还能给他们吗?”

同僚们都哄堂大笑,傅宿又笑了,说:“我已明白该如何做了。”随即告退。

此事妙就妙在没有拒绝对方,而使其自己停止了非分的要求。如果改换一些迂腐的儒生去处理,必会引出一翻大道理来,只能激发起小人的愤怒,而小人一旦动怒,你就会恐惧造成僵局,也就顺应他们的要求,到时就无法辞退了。

智囊

朱胜非先扬后抑,起初没有拒绝对方不制造铁券,而是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答应了对方的要求,随后,在事实和伦理面前,使对方自己停止了非分的要求。

拒绝是一门艺术。有的时候,拒绝不一定要说出来,而是先答应对方的要求,然后照其要求去做,通过实践找出其不合常规和逻辑的地方,令对方自动放弃,也就等于变相地拒绝了对方。这样,既给对方了面子,又没有使对方达成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韩琦谏帝

宋英宗刚刚即位,有一天,慈寿皇太后给韩琦送来一封密函,信中谈到皇上和皇太后对她都不敬重,要韩琦“为孀妇作主”,并命令太监为她报仇。身为一国宰相的韩琦也感此事棘手,也只能说:“领圣旨。”

一天,韩琦向皇上告假,说家里有急事,请求晚些上朝。退朝后,韩琦上殿单独见皇上,于是英宗单独召见了他。见面后,韩琦对英宗说:“我不敢惊动皇上,但有一封信务必请皇上一看,把事情说明白,只是不可泄露出去……皇上所以有今日,全是慈寿太后出的力,这个大恩不可忘怀。然而慈寿她老并非皇上亲生之母,只要您尊重她奉养她,就平安无事了。”

皇上说:“请爱卿指教。”

韩琦又说:“此密旨臣不敢收留,万望圣上就在宫中将其焚毁,如果泄露出去,则谗言和挑拔离间者就会乘机而入。”

皇上便听从了韩琦的建议。自此后,两宫皇太后关系很融洽,更没人看出她们之间曾有过矛盾。

宋朝鼎盛时期,贤明的宰相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都是因为他们一有变化就能当面与皇上交换意见。当面讲话,畏忌的心情消除了,君臣的情谊也愈来愈融洽。这是肺腑之言能得以倾诉的原因。即使宫闱中有一些不宜公开的秘密,也可以设法暗地里调停好,这哪是小小奏章所能收到的功效呢?

智囊

出现了应激事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首先要明白,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主动锻炼自己应付各种事情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应对。另外,标准不要定得太高,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地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

一般出现问题后,人会通过几个系统进行调节。一是人自身的调节系统,比如找好朋友把事情说出来,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的作用。有些人自身防卫系统也会产生作用,化压力为动力,但有的人的压力会很重,难以转化为动力。此外,还有社会支持系统,比如找朋友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可能就过去了,也可以借助社会机构等,但这些都是外界的,顺利躲过不如意,还是要靠自己。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矛盾问题的排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把问题及时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