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459900000045

第45章 果敢识断的智囊(4)

吕端为相,的确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期望。他不虑风波之言,对名位谦让,不计较小事,但他大事确是不糊涂。在朝奏廷议中,吕端往往在紧要关头深谋远虑,颇得太宗赞许。宋太宗得了重病。当时,宋真宗为皇太子,吕端每日都伴随太子到宋太宗病榻前问安。等到宋太宗病危的时候,宫廷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英明,怕太子继位后于自己不利,就暗地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密谋立楚王元佐为帝。宋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传召吕端。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就把王继恩扣锁在阁内,命人看守,自己进宫去见李皇后。不惮当面回驳皇后,坚持奉真宗即位。皇后说:“皇帝已经去世了,立太子应当立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于是就拥戴太子继承王位。

宋真宗即位后,垂帘召见群臣。吕端站在殿下看不清垂帘后面的皇帝究意是谁,不肯下拜。为了确认垂帘后的入究竟是谁,他不但请求把帘子卷起来,还登上殿去,亲眼察看清楚新皇帝确实是真宗,这才走下殿来,带领群臣朝拜、呼万岁。因而受到真宗敬重。

事后,吕端把那伙阴谋废立的人都赶出朝廷去。将李继勋派往陈州;贬李昌龄为忠州司马;将王继恩降为右监门卫将军,发往均州安置;把胡旦除名流放到浔州,抄没他的家产。

如果不是吕端在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明辨事非,行动果决,势必造成边境战乱和皇子争帝的宫变。吕端所为,不失为“大事为糊涂”之举。正是吕端在荣辱乔迁、利害得失所谓小事上的“糊涂”,才能在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上“明白”。

智囊

矛盾具有多样性,在矛盾的变换中要用足够的指挥来权衡利弊和后果。吕端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处理矛盾的范本。

聪明和糊涂时人际关系的范畴里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太聪明的人,学点“糊涂学”中的妙处,于己大有裨益。古人云:“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地一宽,对于一些琐碎之事,就不会太认真,苦恼也不来了,怨恨更谈不上。聪明时天赋的智慧,糊涂有时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人贵在及聪明与糊涂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时且糊涂,随机应变,不妨试一试。

辛企李智惩宦官

参政辛企李曾作福州太守。有一个主管应天府启运宫的宦官武师说,平时郡里对待他就同对待监察地方官员的监司一样尊重。辛企李刚刚任职,州里的官员们来府拜见,辛企李对掌管接待客人的说:“武师说这个人不过是个宦官罢了,用对待通判的礼节来对待他,这已经是超过札仪规定了。”就让武师说跟通判一齐入见。第二天,郡里的官员朝拜启运宫内的帝王遗像,辛企李脚有病,必须由别人架扶着才能下拜。入宫以后,到了庭中,武师说忽然阿斥随行的士兵退下,说:“这是供帝王遗像的神御殿!禁止随行的士兵入内。”辛企李不为他的言词所动,回来对搀扶他的士兵说,“只管扶,我会亲自向皇上禀奏全部情况的。”他按应有的礼节,温文从容地行完了礼。

退下殿后,就弹劾自己,并表示等待皇上定罪。朝廷为了这件事降了宦

官武师说的官职,让他到泉州去当一名小军官。

智囊

激情是精神的大门。最实用的知识存在于掩饰之中。亮出自己牌的人可能会输掉。不要让别人的关注战胜你的谨慎和小心。当你的对手像山猫一样窥视你的思想时,你要像乌贼喷墨一样掩饰它,不要让任何人发现你的意图,不要让别人预见到它,也不要别人阻碍或夸耀你的意愿。

世间的事物,其表象与真相往往不同。很少有人透过表象看真相,多半只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表象。要做正人君子,而脸上又凶相毕露,岂能奏效!

限定皇室分封范围

王安石裁减了皇族成员中接受皇恩的人数,皇族子弟相继前来陈说情况说:“我们都是皇帝宗庙里的子孙,你怎么能不看祖宗的面子呢?”王安石厉声说:“祖宗要是隔的代太远了,神主也是要迁出宗庙,移到祭祀远祖的祧庙里去的,何况你们呢?”

王荆公的议论多有片面性,只有这一句话可以作为万代宗室分封的依据。

智囊

勇敢的骨子里隐含着智慧,智慧的灵魂当以勇敢作为支撑。没有经过大脑分析的勇敢,当然只能称其为愚夫行径,没有勇气付诸实践的智慧,也只能算是一堆虚幻的泡沫。而深思熟虑之后选择舍生取义,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大智慧。

令人失望的是,这种“大智慧”正渐渐被这个物质时代所淡忘。勇敢者的壮举成为“愚蠢”和“傻瓜”的代名词,已经被识时务的人群弃如敝屐。在身处的这个时代,一些人崇尚的是比尔盖茨打造的每秒数十美元的IT神话、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一夜暴富的秘籍以及诸如“厚黑学”之类的为官之道、经商之术等等。这种智慧的核心便是维护自我、保全自我或美其名曰成就自我。在这个生活样式日趋多元化的世界,部分人思想观念的天空只是飘着自我的旗帜,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读到一篇短文,讲的是蚂蚁面对灾难时的行为。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如何逃生吗?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平淡的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动魄。在汹涌的山火中,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我的心灵为这最外一层的蚂蚁而震颤: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敢!又是一种何等的智慧!

推崇勇敢,并非不叫人珍爱生命。但珍爱个体,是要以整体的和谐健康为保证的。不积涓涓细流,何成江河海洋?如果任由生命流向自私的角落,世界终将干涸成一片愚蠢的沙漠。任何社会和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付出代价。你逃避了这种代价,别人就要替你付,人人都逃避这种责任,那就要由这个逃避的社会和民族整体来付,变本加厉地付。

通达公正的祝知府

南昌祝知府以清廉和有能力闻名。宁王府有一只鹤被老百姓的狗咬死了,府里的士兵打官司时说,“鹤带有金牌,是皇帝御赐的。”祝公判决说:“鹤带金牌,狗不识字。禽兽互相伤害,哪能牵扯上人事?”竟把那狗的主人放了。

又有两家的牛相斗,一头牛死了,两家打官司。祝知府判定说:“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了的牛两家煮熟了共同享用,活着的牛两家共同用来耕田。”

智囊

廉洁公正的祝知府,不需要多加笔墨,简简单单两件小事就可见其高风亮节。祝知府的判词写得合情合理,又富有幽默感,读起来真是脍炙人口。

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而且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藏着很多不利于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峙,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矛盾双方懂得妥协和退让,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哪里还有解不开的结,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勇敢的姜绾

御史姜绾被贬官到桂阳府任判宫。后来得到提升,转任庆远知府。庆远府周围有强盗,前几任太守大多靠让强盗在境外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来确保自己境内无事。姜绾到任后完全改变了各种政务,当地的仡佬族人民的民风有了改观。当时,庆远府府外都是强盗的老窝,姜绾打算先消灭他们的大头目,于是他选拔了一批壮士,教给他们攻战之术,没有多久,这些人形成了清剿盗匪的精锐部队,于是强盗就渐渐被平定了。

在这以前,商贩们乘船从柳江到庆远,柳州、庆远两府充当哨兵的官兵,表面上保护客商,暗底里借此谋取私利。有一天姜绾从省里逆江而上,要回到庆远去,哨兵门借报告敌情匆匆前来谒见,喧暄嚷嚷地说强盗已埋伏在江边树林里,劝姜绾还是从陆路上走更保险。姜绾说:“我是管辖这个地区的知府,要是我在这条江上走也要躲避强盗的话,那么这条江什么时候能通行呢?”在他经过这条江时,百姓和军队左右簇拥着进行护卫,他打开伞盖,树起旗帜,把自己的船和商船连结起来,从从容容地在江上航行,强盗竟不敢出来。从这次以后,在江上航行的人都可以不必借助于哨兵的保护了。

下决心在江上走,为百姓在水路上当先驱开道,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也必须有他平日训练出来的精锐部队作后盾,使他的威名足以压倒敌人,所以才能在江上平安通行而不遇到什么阻拦。要不是这样的话,他的尝试必定没有好结果。

智囊

姜绾有勇有谋,凭借他平日训练出来的精锐部队作后盾,使他的威名足以压倒敌人,所以才能在江上平安通行而不遇到什么阻拦。由此可见,任何勇敢行为的背后,既有智慧的思想做铺垫,更有刻苦的训练做支撑,精神和思想的双重保障,才能有利于顺利地克敌制胜。

公元前230年,易水河畔,荆轲应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饯行完毕,荆轲提着樊于期将军的人头,踏上刺杀秦王的不归之途。

公元前280年,蔺相如手捧和氏壁,在秦国王宫义正辞严,痛斥秦王恃强凌弱,背信弃义,誓与玉壁共存亡,最终以非凡胆识完璧归赵。

三国时期,司马懿大军压境,兵临城下。诸葛亮净手焚香,于空城之上悠然抚琴,上演了“空城计”。

勇敢让生命高大,智慧令生命深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这样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勇敢和智慧,算处上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两种品质了。但细细探究这些古人的品质,突然发现其中沿袭了很多的曲解。

常常,我们在品评一个人的时候,将勇与谋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品质对号入座有勇无谋,有谋无勇,或智勇双全。殊不知,勇与谋并非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勇气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荆轲慨然应命,担起刺杀秦王解救国难的重任,除了张扬勇敢的血性,又何尝没有彰显一种超人的智慧?如果勇敢不是智慧,那为什么又将勇敢作为解围救困的最好方式?再说,蔺相如智斗秦王,诸葛亮坐演空城,其前提正是勇敢。没有直面杀身之祸的凛然之气,又如何能在刀枪如林的虎狼之穴里巧妙周旋?没有正视灾难的无畏和勇敢,又如何能生发以不变应万变的过人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