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对子良说:“大夫您亲自来献地,又令昭常镇守,这是怎么回事?”
子良说:“臣亲身受楚君的命令,昭常是假的,请大王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吧!”于是齐王兴兵代东地,还没有到楚国的疆界,秦国的五十万兵就到了齐的边界。秦帅右壤说:“齐阻止楚太子归国,这是不仁;又要攻夺楚国的土地五百里,这是不义。如果退兵那就罢了,不然,我就要打了。”
齐王听了大为惊恐,就请子良归楚,又向秦派出使者,以解除齐的危难。楚未动一兵一卒,东地仍归属楚国。
智囊
围绕着楚东地五百里的归属问题,慎子和其它大臣们的共同思想是,既不承负言而无信的骂名,又不交出东地五百里。为此,派上柱国子良到齐国转交土地,以此证明楚王是守信用的。在此之前,先派昭常保卫这土地,他以大臣君保国的名义去做,既无损楚王的威望,又可保证土地的安全。这两个计谋,实际上可成为第一方案的两个方面。昭常自告奋勇地保卫东地,说明他保卫东地五百里不受外来侵犯,很有信心,再加上面对外敌侵略,楚军上下都会产生强烈的民族情绪,杀败齐军,保住东地是可能的。但齐国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楚齐交战,也可能楚败于齐。为防止这一结局,便制定了应急方案,即求助于秦。慎子筹划的这一方案,确实很完美的。但后来事情的发展比预想的顺利,齐楚还未交手,秦军就到了,加速了整个方案的实现进程。
慎子为保住楚国地五百里的作法,可称一绝,这不是两手准备,而是多手准备,真是老谋深算,周到细密。客观形势的发展偶然性很大,并不是绝对确定、不可攻变的,出人意料、瞬息万变也是常有的事。为此,我们办事情、想主意,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活动方案应该有足够的弹性,有多个可供选择项,这样,一旦形势发生变化,便不会因为某一个方案失败而一筹莫展,而是进退有路,应付自如。俗话说:“狡兔三窟,免去一死”,就是这个意思。慎子心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颜真卿未雨绸缪
唐朝时颜真卿为平原太守,正是安禄山权势气焰正盛时。
颜真卿借口雨季即将来临,不得不修城浚沟,暗中招募勇士、储存米粮防备安禄山侵袭,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天天与书生喝酒作诗。安禄山派密探暗中监视颜真卿的举动,见颜真卿只顾喝酒作诗,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不足为虑。
不久安禄山果然造反,河东一带完全陷入贼手,唯有平原郡因颜真卿早有防范而未陷落。
碰到小贼寇,只要虚张声势恫吓一番就能退敌;遇到大贼寇,就必须有坚实的武力后盾才能与之对抗。本身没有实力,却虚张声势显示自己武力,是为杜绝对方有蠢动的念头;的确有实力而极力掩饰,表现出毫无防备,是为消除对方猜忌的心理。是虚是实,必须先要有深沉圆融的思虑,然后才能变通自如。其中的微妙之处,却不是三言两言就说得明白的。
智囊
如果让你来选,你宁可选十次未雨绸缪都不会选一次亡羊补牢,如果让你去做,你会做一次亡羊补牢就会想到未雨绸缪。未雨绸缪和亡羊补牢都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动,前者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大气,后者则是万事俱备,不见东风,是一种局促,是一种伤害。
未雨绸缪是智慧的体现。古人讲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要我们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未雨绸缪要有与时间赛跑的精神,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充满了不稳定和不规律的因素,现代人生活忙,随境而迁,生活工作分的开,现代人生活在喧嚣的闹市中,你来我往,奔来走去,沦为时间的奴仆,从来没想过,时间啊,我要做你的主人。一个敢于与时间赛跑的人,他生活的很充实,充满了激情,有勇气未雨绸缪,所以他敢于胜利,从而善于胜利。一个会与时间赛跑的人,他是时间的主人,每天一份好心情,心静如水,闹中取静,静而生慧,他一定是个聪明人,善于未雨绸缪,善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朋友当你处在忧困中时,你是否想到,你是否善于未雨绸缪了呢。
亡羊补牢也是一种智慧。古人失羊补牢,表面上,丢掉了几只羊是不小的损失,但得到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智慧。倘若亡羊者能正向迁移一下自己的智慧,推而广之,触类旁通,则是一种更大的智慧。我们今天非常羡慕那些风度翩翩的未雨绸缪,往往忽视了亡了羊还要补牢,忽视了推而广之,触类旁通。更可怕的是,我们怎样来看已亡的羊,也就是怎样看待我们曾有的过失。
李允则治沧州
北宋时,沧州城北面有一个旧的瓮城,刺史李允则想把瓮城合进去,和大城合二为一。但因当时朝廷与辽人修好,恐怕合城的举动会引发事端。
正巧北门外有一座东岳祠,李允则于是出资黄金百两,做为铸造香炉及其他供器的费用,祭典当日沿街鼓乐齐奏,信徒争相献金。李允则故意松懈防范,盗匪果真率众劫财,这时李允则才重金悬赏,沿途张贴告示紧急追捕盗匪,但一连多日无所获。
这时李允则又放出风声,说土匪将要从北边来,发文北界筑城保护神祠,不到十天城墙就已筑成。辽人虽知筑城之事,但并不觉得有异,这座墙就是现今的雄州北门城。
三月三日,李允则让大家在界河划船比赛,欢迎北方人随便观看,谁也没想到他是在练水战。州北有许多陷马坑,城下原建有瞭望楼,可望见十里之远。自从此处罢兵后,人们都不敢登楼。李允则说:“辽邦既已同我们讲和了,要这楼还有什么用?”于是命令把哨楼拆掉,把陷马坑填平,改为军人的菜园。同时挖井修沟,开垦菜田,筑建短墙纵横其中,还种了棘荆,这块地因此更加受阻难行。接着治理街坊小巷,把佛塔迁到北原上,百姓早晚登塔可以远望州里。李允则还不令,凡是有空地的都要种榆树。久而久之,榆树长满塞下。李允则对臣僚们说:“现在这么多树是步兵作战的好地方,不利于骑兵作战,敌人骑兵来了将无用武之地。种榆树难道仅仅为了多些建筑材料吗?”
李允则毫无架子,不摆威严,他有时出外散步,遇到老百姓就坐下同他们谈话。用这种方式了解民情。子犹说:“这就是象舜一样的大智。现在的人把矜持傲慢当作咸严,把刚愎自用当作果断。这样的人,就是富有千金也不能吸引一个谋士;就是有百万人被他统治,也不能得到一个为他而死的人。这些人无事时象猴一样戴上官帽,一遇到险情,则象老鼠一样逃窜。”
智囊
任何事情,通常都不能用“好”“坏”二字来下一个过于简单和绝对的结论。正如“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样。
衡量一件事情做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实践”。实践证明:在当时多摆几个面孔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而确保所做的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学会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摆什么样的面孔,摆在什么时间,完全要看当时的情况,要做的事情是灵活多变的。
有的领导坚持只用一副面孔,说什么“是就是,否就否”。这就将一切事物简单化了。这实际上是标准的形而上学。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这个道理。也有的领导,面孔千变万化,让人莫名其妙,一会是“好,很好”,一会是“差,很差”。弄得公司职员畏首畏尾,什么事情也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做,各种工作拖拖拉拉,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但归根结底,责任在于领导。该变时不变,不该变时乱变,这样什么事情都不能办好。
总而言之,面孔的摆放,不是一成不变的,又不是毫无根据来回乱变的,领导不能当毫无原则的“千面人”,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随机应变,使得面孔的摆放恰到好处,不愠不火。
中国古人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合乎实际情况,合乎道理”。变是一定要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生活瞬息万变。想单凭一张面孔就能应付所有的场合,是痴人说梦。
范仲淹救灾
宋仁宗皇佑二年,吴中地区发生了大饥荒。当时范仲淹任浙西太守,他散发粮食,招募民工,多存粮饷,想出来的办法都比较完备。吴中地区的百姓都喜好赛船,又喜欢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老百姓举行赛船比赛,而他自己在竞渡的日子里,大清早就出现在湖中的船上设宴观赏。从春天到夏天,吴中居民都出去游乐,在水边游乐,街巷都是空荡荡的。范仲淹又召集各个佛寺的主持,提醒他们说:“灾荒年景,工价十分便宜,可以大兴土木,翻修佛寺。”于是所有佛寺都开工修建房屋。同时他又让翻新新粮仓和官吏的住舍,每日雇用的劳力达一千人。这年浙东、浙西大闹饥荒,民不聊生,只有杭州的百姓比较安乐。
《周礼》中关于救济饥荒的条文说:“兴建土木用来召集失业的人。”这话很有道理。然而他人不能办到,能办到的是范仲淹。大凡能来旅游赛船的人,必定有足够的旅资。游者一人,而依靠游人生存的,不知有几十人呀!明万历年间,苏州一带有大灾荒。于是苏州管事者以灾年要节约为由,禁止游船招揽生意。大户人家的孩子们都纷纷到寺庙里办宴席来消遣取乐,而游船业数百人都因失业流离失所。不通时务者就是这样糊涂!
智囊
范仲淹是个聪明绝顶的政治家。他救灾的办法,按照时下的说法,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发掘多余的财物,让穷人得到好处,让那些有一技之长和靠力气吃饭的人,都可以从公家和私家那里做活以养活自己,而不至于让他们饿死街头。
范仲淹的聪明,还在于他利用了每一点商机。现在商场斗争激烈,凡被淘汰的,除了自身的原因以外,抓不住商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只要善于寻找机会,商机是处处存在的。
苏秦明疏暗亲仪
苏秦与张仪两人曾经同学,都是鬼谷先生门下学生。苏秦虽说动六国君王同意缔结合纵盟约以抗秦,但仍担心秦国会抢先攻打诸侯,使盟约在还没有缔结前就遭破坏。正忧虑没有可派遣去阻止秦国发动战事的人时,听说张仪落魄的窘状,苏秦就暗中派人指引张仪,劝他拜谒苏秦,于是张仪来到赵国求见苏秦。
苏秦一面命门客不许为张仪引见,一面又暗中想尽各种法子使张仪继续留在赵国。几天后,苏秦终于答应接见张仪,见了面却让他坐在堂下,赐他与仆妾同样的食物,接着责备他说:“以你的才能,竟让自己落得如此穷困潦倒的地步,凭我今天的地位,难道不能向各国君王推荐你,使你富贵显达吗?只是你实在不值得我收留罢了!”说完命张仪离开。
张仪除了大失所望外,也非常生气,他盘算各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投效的,只有秦国能屈辱赵国,于是启程入秦。苏秦一面向赵王禀告张仪入秦之事,一面派人暗中尾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慢慢接近他,并提供他车辆、马匹及金钱,不久,张仪终于如愿的见到秦惠王,秦惠王奉张仪为客卿,与他商议如何攻打诸侯。
这时那位帮助张仪的友人却向他辞别。张仪说:“靠您的帮助,我才得以显贵,现在正是我该报答您的时侯,您为什么要离我而去呢?”友人说:“并不是我能知遇你,而是苏秦。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破坏合纵的盟约,认为非你不能掌握秦国政权,所以故意激起你奋发的心志,派我暗中资助你。现在你已得到秦王重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请让我回去复命。”
张仪听完友人这番话,感叹的说:“唉,这都是我所学过的谋术,现在苏先生应用在我身上,而我竟然一直没有领悟到。我的才能实在不如苏先生,现在我刚被任用,怎么会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您替我谢谢苏先生,只要苏先生在,我怎敢奢谈攻赵,又怎么有能力和他作对呢?”终苏秦之世,张仪不敢图谋攻赵。
宋高宗绍兴年间,殿帅杨和王有位昔日在军中结拜的兄弟,北代州的卫姓校尉前来拜见。杨和王初见他面非常高兴,命夫人出厅拜见,以兄长之礼待他,并频频询问近况。两天后,杨和王的态度突然变得疏远,见卫校尉来,也只在外厅接见,卫校尉原本因杨和王位高权重,想请他为自己谋一官职,才由代州辗转来此,见杨和王态度转变,不免大失所望。
一眨眼半年过去了,卫校尉怀疑杨和王可能听信他人谗言,想告辞回乡,又没有机会面见杨和王。有人指点他在杨和王上朝回家途中,拦道呈上陈情书。杨和王看了陈情书,却略而不提,只说:“你可以前往常州本府所属的庄院支钱一百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