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刚和敌人相遇,双方尚未交手,一声钲音响起,全军也随着止步不前,接着又是两声钲音响起,只见士卒们往后退,敌人大笑说:“谁说狄青勇威,双方还没交手,就下令部队退兵。”话才说完,只听钲音停止,宋兵突然冲向敌阵,敌人阵势大乱,相互践踏,死伤惨重。宋兵乘胜追击了数里后,前面遇到了一条深沟,敌人都挤在了山崖下。狄青立即鸣钲而止,传令收兵,敌人得以逃脱。事后,副将们都后悔当时没有继续追击落败的敌人,狄青说:“亡命奔逃的敌人,突然止步而有心与我军对抗,很难料定这其中没有别的诈谋?反正我军已大获全胜,这些残兵败寇也不必再贪功计较了。”
又有一次,侬智高在邕州谋叛,仁宗命令狄青为宣抚使出兵讨伐。有人认为侬智高的标牌兵锐不可当。狄青说:“标牌是侬智高的步兵,步兵碰到骑兵就无法充分发挥战力,我将征调西边的蕃民编为部伍。”
又有人说:“南方的地形不适宜骑兵作战。”狄青说:“蕃人善于射箭,能吃苦耐劳,上山下山就像走平地。只要趁着当地瘴气未起时,快马加鞭,奋力驰冲,一定能破敌。”
但大军出发后,每天行军的路程不超过一个驿站,每到一州,狄青就下令士卒休整一天,未战养力。
来到潭州后,狄青重新整编部伍,明定军纪。有一士兵抢了百姓一把青菜,狄青当场下令处斩,于是全军无人敢违抗军令。
当时侬智高据守邕州,狄青因昆仑关位居险要,害怕被侬智高所占据,于是先按兵不动,一面命宾州准备全军五日的军粮,并让士卒们就地休养。
当时正赶上元节,狄青命人张灯结彩,宣布第一天晚上宴请副将,第二天晚上宴请各营军官,第三天晚上宴请各营军吏。第一天晚上鼓乐喧天,通宵达旦。第二天晚上,起风下雨,大约二鼓时分,狄青突然声称有病,暂时离座入内室。过了一阵子,命人告诉孙沔,请他暂代主人招待宾客,等服过药休息一会儿就出来。席中,又多次派人出来饮酒,一直到天亮,客人都不敢离席告辞。这时忽然有人骑着马前来禀报说:“昨夜三更时分,元帅已攻占昆仑关了。”狄青既已成功的夺取昆仑关,很高兴的说:“昆仑险要,贼人不知据守,日后想必也没有多大作为了。”
狄青率军逼近邕州时,贼人才有所惊觉,两军交战于归仁铺,狄青站在高地观看两方交战的情形。贼人据守土坡,宋军进逼,狄青命步兵为前锋,骑兵隐藏在后。贼人派出善战者在阵前手执长枪抵御,前锋孙节不幸捐躯,将士们畏于狄青的军纪严明,不敢退却。狄青站在高地上,手执五色旗,指挥骑兵分别从左、右、后三方将贼人队伍截成三段,轮番攻击,右军攻左,左军攻右,不久又交替攻击,贼人根本弄不清楚宋军从哪个方向进攻,而标牌军也被宋军骑兵冲散,根本无法发挥战力。贼人的长枪排列如林,宋军在马匹上加装铁连枷冲击,于是贼兵溃散,侬智高只有焚城逃逸。
在这一战役中,谏官韩绛曾说:“狄青是个武将,不能独挡一面,请皇上任命侍从或文官作他的副手。”当时庞籍任宰相,庞籍答道:“从前朝廷派出的军队屡次失败,都是因为大将的权力小,偏将刚愎自用,大将无法控制的缘故。现在狄青是从行伍出身的,如果任命侍从之臣作他的副手,那么他对军队的号令就再也不能施行。狄青从前在鄜延,是我的部下,沉着勇敢有智谋,如果把消灭侬智高的事单独交给他,他一定能惩罚敌人。”于是皇帝下诏书,岭南地区掌军权的人都接受狄青的调度和管束。狄青临走时,对皇上说:“古代俘虏敌人,凯旋而归时,有时割下敌人的耳朵和鼻子,但没有听说过砍脑袋的事。秦汉以来,砍一个脑袋就赐爵一级,于是称之为‘首级’。因此将士们为了争夺敌人的脑袋而互相残杀。还有将士用敌人的脑袋作买卖,把敌人的脑袋卖给那些没有参加战斗的无功人员。希望能把这一些习惯都废除掉。”庞籍和秋青说的这两条都是名言,可以说是大将成功之法。
此外,狄青出发时,有人通过显贵近臣请求跟他一起去,狄青对他说:“您想跟我一起去,很好。然而对侬智高这样的敌人,朝廷到了要派我去的程度,可想而知战事已经很紧急了。跟从我的人,要是打击敌人有功,当然有厚赏。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军队中军法很严,不能偏私。您自己要想妥当了,愿意走的话,我就上奏疏,让朝廷录用您。”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提出要求跟他走了。就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狄青能按军法办事,必定能建立功业。另外,狄青进入邕州后,在收殓的积尸内,有一个人穿着绣金龙的衣服,在这尸体的身旁又找到了一个刻有金龙的盾牌。有人说,这就是侬智高的尸体,应当马上向皇上启奏。狄青说:“你怎么能判断这不是敌人在欺骗我们呢?宁可上报的杀敌名单上漏掉侬智高,怎么敢欺骗朝廷呢?”把这两件事合起来看,狄青这个人不仅不让别人冒功领赏,即便是对自己,他也不敢冒不可确定的功劳。
[智囊]
狄青成名,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不外乎是临阵时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当然,除了冲锋陷阵以外;他还精通兵法,常能以寡击众,出奇制胜。两军对垒,最高明的计谋莫过于敌方暂时想象不到的计谋,最高明的行动莫过于敌方意料不到的行动。有意避开敌人自然期待的进攻路线和突击目标,故意选择在敌人失去戒备的时间、地点和方向上实施突然袭击,往往能使敌人的将领在心理上失去平衡,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在行动上由于判断的错误而采取错误的对策。因此。狄青才能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来打败敌人。
作战中的首次行动必须出敌意料,快速突然,迅雷不及掩耳。狄青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最主要的是他的行动抢在了侬智高的前面。在战争中,敌方的不意和己方的突然行动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突然的行动,就难以捕捉到敌方的“思想空隙”;如果行动全在于敌手的意料之中,也就难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了。但战争的另一特点是,出其不意必须隐于秘密,巧妙伪装。但一切隐蔽的伪装,同时又是暴露企图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避开敌人的“视线”,而是给敌人以错误的资讯。因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常常为军事行动之必需。
同样,真正地尊重传统加上努力创新,其结果是产生一种完全新奇的生活艺术。其表现是在物质和地域的生产中,将严谨与奇思相结合、优雅与发明相结合、细致与力量相结合。
王越恩结下属
明英宗天顺年间,王越任大同巡抚,一天,大雪纷飞,他正坐在火炉旁,歌伎们抱着琵琶奏乐,又侍候他喝酒。正好一个千户从敌人那里侦察回来,王越马上召他进府,仔细地同他谈论敌人的情况,那千户谈论得很有条理,王越十分高兴,说:“天气寒冷,你受累了。”亲自拿金杯斟酒给他喝。
两人越谈越高兴,王越就让歌伎们弹琵琶来劝饮,并立即把他喝酒的金杯也一起赏给他。接着两人又天南地北地话家常,谈完后王越指着歌伎中最漂亮的一位对千户说:“喜欢她吗?把她赐给你了。”从此千户对王越竭尽忠诚地效死力,屡立战功,最后被提升为指挥。
一天晚上,王越带兵突袭敌人营地。快到达营地的时候,忽然刮起狂风,刮起的尘沙遮蔽了将士们的眼睛,众人都分辨不清目标,觉得时机不对想回营。有一名老兵上前说:“这是上天帮助我们啊!我们偷袭营地时天刮大风,守营的敌人才不容易发觉我们。等到我们偷袭完回来时,如果突然遇到入城抢掠的敌军,而我们处于顺风,敌人处于逆风,打起仗来我们据有利地位,这都是因为有这狂风。”王越听了,不觉下马对那老兵下拜,偷袭成功后,他保举那老兵的功劳,封为千户。
在夜里,李愬平定蔡州乘下雪,狄青破昆仑关乘下雨,王越攻占大同乘刮风,这些都是所谓的“出其不意”。威宁伯王越用恩来结交千户一类的下级军官,这是大手段;至于他把恩惠推及老兵这件事,即使是同淮阴侯韩信把被俘的广武君李左车尊为老师的事相比,也不相上下。文官中哪能有这样豪爽的事!他的雄才大略又在韩雍、杨一清之上了。
一百个陈钺也哪能与他相比?善于诙谐的宦官阿丑,把王越和陈钺放在一起开玩笑,把他们都说成是大宦官汪直的党羽,这不是公正的评价。
智囊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更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呢。中国有句俗语;同船过渡三百年的缘分,能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今生的缘分。
当与下属出现沟通障碍时,要做到主动、主动、再主动,消除下属敬畏的心理障碍。要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主动听取他们不同的意见,做到畅所欲言,并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们、带动他们。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下属越会记住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哪怕是仅给过他们一碗水、一个微笑的人。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拥有一颗爱心和感恩之心,用真诚换来真诚,有效地做到沟通和协作,就能够塑造同心协力、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
陶鲁善用精兵
明英宗天顺初年,韩雍出兵征讨广东峒族的叛乱,因为那里的形势险阻,一时难以攻下。
一天,韩雍正吃着饭,又为此事伤脑筋。正好新会县丞陶鲁在旁边值班侍候他吃饭,韩公回头看他,问道:“县丞可知本帅在想什么吗?”陶鲁说:“无非是破蛮败峒的对策。”韩雍说:“是的,你能替我打敌人吗?”陶鲁说:“小丞不但能为元帅平蛮,而且轻而易举。”韩公生气了,说:“我统率下的文武官员成百上千,我仔细想了半天,没有一个称我心的,你这样胡说,该用鞭子打你。”陶鲁不肯认错下拜,反而申辩说:“敌人难以攻下,不是因为敌人难攻,而是因为我方难以找到攻打敌人的人,您只是不了解我的才能罢了。”
韩公对他的言行感到惊奇,改变了对他的态度,问他:“县丞平蛮需要多少兵马?”陶鲁说:“三百人就够了。”韩公说:“怎么那么少?”陶鲁说:“兵在精,不在多。”韩公说:“任你挑选。”
于是陶鲁公告比试录取的两个标准:能徒手举重百钧,射箭能远达二百步。韩雍部众有十五万人,经过比试合格者才二百五十人。陶鲁说:“人数不够。”于是再下令招募,经过几天,才募足所需的人数。
陶鲁就任将领,每天领着这三百人操练阵法,用牛肉和好酒犒劳他们,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乐意为他拼死出力,打仗时都抢先登上城楼,于是大败敌军,砍下敌人的首级无法计算。打仗中所缴获的敌人巢穴中的金银布帛,陶鲁全都分给这三百人,他自己一点不要。敌人听说“陶家军”到,不是逃走就是投降,没有人敢抵抗。
谚语说:“一个人要是下了决心拼命,就是一万人也得躲避。”何况陶鲁有三百人呢!现在塞下征兵,动辄几十万,其中难道没有像这三百人那样的勇士吗?但是谁又能当统率他们的陶鲁呢?即便有陶鲁那样的人,又有谁敢起用他呢?
王弇州说:“陶鲁足智多谋,但外表却看不出来,治理县政常荒废政务,与众官列队晋见长官时,常打瞌睡,即使提醒他,他也毫不在意。韩雍治军号令严明,本人更是具有王者威仪,一般官员见了他,总是跪着向他报告,一副手足失措的样子。但陶鲁却仍漫不经心,实在是怪人!假使陶鲁生在今天,早就因为荒废政务、不敬长官而被免职了,谁会知道这样的县丞有如此的才能呢?”
智囊
陶鲁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善用精兵。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是,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不在于人的多少,而在于人是否是精英和强将,是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否真正称得上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