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146200000025

第25章

第一篇智慧禅第四章禅定第五节平等对待有差别的众生

太阳从来不会自己选择照射的角度,但有的地方能够彻底暴露于阳光的辐照下,有云或雾的地方就会处在阴影中。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太阳是“偏心”的。

我们常常将无私之人比喻为阳光、雨露,佛陀正是无私无我者。在佛法中,佛陀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但是由于众生根性有别,所感受到的佛法深意也就有所区别,即“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

圣严法师曾借用《法华经》中的比喻来说明众生之间的差别平等:“天降大雨平等普润大地之时,地面的植物则有大小不同,大的树木所接受的滋润面和吸收量都比较大,小的草木因本身器量小,承受面和吸收量都不及大树。”

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佛教的“众生平等”:一方面,佛陀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普结一切善缘,平等普示一切佛法”;另一方面,听法的大众是有差别的,各自的福缘不同、慧根不同,得到的启示也就不尽相同。

虽然众生在悟得佛教正见的根性不同,但是,圣严法师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像佛陀一样,平等对待他人,不能因为贫富、美丑、老幼等一些虚无的东西有差别、分等级地对待他人。

从前有一位居士,常发愿要见文殊师利菩萨,因此不时地广行布施,恤孤济寡。每逢斋日,斋戒沐浴,严净坛场,敷设高座,种种供养,至心恳礼文殊菩萨驾临坛场,以满所愿。

有一次,见坛内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边幅不修,而容貌极其丑恶。豆大的眼眵,深黄的鼻涕,如弓的佝偻,似土的肤色,简直形类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吓得倒退一旁,将一颗虔诚心,顿成怔忪心,并自思念,我每敷高座,庄严坛场,皆愿求文殊师利菩萨光临道场,慈悲一现。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胆大包天,敢于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气愤之下便牵着老翁下座,并嘱之曰:“请老翁自爱,下不为例。”老翁毫无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净备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献佛前,虔礼默祷曰:“弟子某持此功德,愿现世得见文殊师利菩萨。”事毕返家,晚间就寝,于梦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诚求,愿见文殊师利菩萨。可是,你见之而不识,当面错过,还求于何处得见文殊?”居士曰:“我素来细心观察,未见形影,究于何处得见,请君示知?”梦中人言:“日前你严净坛场,敷设高座,于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师利菩萨。”居士闻言及此,不觉周身急出大汗,自梦中醒来,遂向空中求乞忏悔。

现实生活中不仅有不少人像故事中的居士一样以貌取人,还有相当多的人常常以年龄大小来判断其学识的深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

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还是走为上策。

云水僧最初不肯与侍者论道,是因为小和尚的年纪太轻。但一番较量之后,云水僧就败下阵来,他发现小和尚对佛理的认识,远在自己之上。由此可见,人们对真理的掌握程度,并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年长者并不一定比小孩子懂得多,师者也不一定就比学生更靠近真理。

对于众生的差别平等,圣严法师看得十分透彻,“佛愿度一切众生,而众生当中,有人早得度,有人晚得度;有人只学到小乘法,无法学到菩萨的大乘法;有人听了佛法学到做人的标准法,没有学到解脱烦恼的离苦法;有人听到的是生天法,没有得到入世而不恋世的成佛法”。我们自可以此来理解为何每个人对佛法的参悟有深有浅,却不能因此而“不平等”地待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