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专注做自己:励志系列(全集)
14622500000007

第7章 适当妥协,未尝不可

当你无力拒绝时,要学会适当妥协

前些日子,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小高四处托人帮忙给他在北京找工作。他学历不高,所以也不挑,只要稳定一点,能在北京落脚就好。于是,我爸爸就介绍他去了一家朋友的公司当司机。

司机这份工作不容易,考验人的忍耐力,不仅上下班没准点、随叫随到,还经常因为等人吃不上饭。我严重怀疑这个90后能不能坚持得住。

没几天,爸爸的朋友果然就来找他吐槽这个小朋友。平时干得挺不错,认真卖力,可是每天6点钟之后再想让他接人就比登天还难,更不要说周末。他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三阻四,不是在很远的地方赶不过去,就是身体不舒服,开不了车。

老板找小高谈了一次话,小高直言不讳地跟老板说:“我觉得生活和工作一样重要,工作的时候一定会认真努力,但是下班时间希望能自己支配。”

听完这段话,老板快晕过去了。孩子说得没错,无论从公司还是个人角度来说,你都不能让一个员工总是加班加点地干,但是您也得想想自己有什么说“不”的资本吧。

如果不是碍于爸爸的面子,这位老板可能早就把他辞退了。我爸只好找亲戚去跟小高进行了一番恳谈。没过多久,小高就辞职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去年春季之前找小时工的一段经历。

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除旧迎新,所以小时工特别难请。我联系了好几家家政服务公司,经常占线,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一个说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我急忙约了最近的一个周末的时间。

到了那天,不到8点钟,就接到一个小姑娘的电话,她跟我说当天的活儿排得太满了,可能会晚点到,怕我等太久所以提前打电话。后来,到了下午快1点钟的时候,终于从窗户里看到一个骑着电动车飞奔的女孩。

进屋之后,她熟练地套上鞋套,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我在旁边闲着无聊给她打打下手,她总是推开我说自己可以一个人来。这个姑娘长得清秀白净,如果不看那双粗糙的手,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个小时工。

后来,我们闲聊起来,她才告诉我,她是跟着同乡一起来北京打工的,来之前,她也不知道自己会给人擦地刷马桶。第一天上班她就干了十几个小时的活。她以为那只是一次突发情况,没想到,整整一个月,每天都这么累,她也一天都没休息。

我问她,怎么没想过回老家。

她笑了笑说,最初的那一个月,她每天都想给爸妈打电话说自己待不下去了想回家,可是看着这么繁华的北京,她又不想回那个穷山村。她一直被现实和理想拉扯着。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同在家政公司上班的一位大姐。大姐是这家公司的金牌月嫂,月收入轻松过万,预约她的人至少要排三个月。

据说,她有营养师证,上过心理学培训班,还经常受邀给人培训。闲谈之间,她知道大姐原来也做了很多年小时工,花了很多年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她刚工作那几年,所有打扫厨房、厕所的脏活累活儿、加班熬夜的急活儿、伺候挑剔客户的难活儿,都是她的。

可如今,排着队等她的人,她可以随便挑。一年里,想休几天休几天,想什么时候放假就什么时候放假。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因为外面还有一大堆公司排着队等她去。

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很多人几乎每天都在妥协。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是无法拒绝老板大半夜打来的电话;明明下定决心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陪伴家人,还是无法拒绝临时出差的要求。

这些简单又合理的诉求如此难以启齿,不是你习惯了妥协,而是心里清楚,拒绝的结果自己承受不起,或者说没那么大的底气任性。想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同意,没有筹码的时候,你赢不了任何一场谈判。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书籍和文章谈起爱自己这个问题时,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爱自己就要坚持自我,不轻易妥协。过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遇见了越来越多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人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于“爱自己”的认识太过狭隘了。

上个月,我收到一个姑娘的来信,她说自己自从入职之后就一直受委屈,事事迁就别人,却从来没有人感谢她的付出。所以,她决定要做出一些改变,不要轻易地妥协,划定自己的界限,拒绝她不喜欢的要求。可是,不到一周的时间,她就把公司里的大部分同事都得罪了,连老板都找她谈话了。

她问我:“为什么我不妥协了,日子反而变得更糟糕了?”

所以说,说话说一半是很可怕的。那些告诉你,不要妥协、坚持自己的人,都有不妥协的资本。可是你呢?只听到了结论,却没听见条件。生活里,有些事,你当然要坚持自己的准则,但也有很多事,你要学会低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流行着一种风格,打着特立独行的招牌,做着毫不负责的举动,美其名曰:我喜欢。

事实上,适度忍耐是自律。它既不代表你在残害自己,也不代表你在浪费时光。只要你知道今天你所做的每一个妥协,都是为了明天理直气壮地拒绝。

金星在《掷地有声》里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填充自己等待机会,表面上是忍,骨子里是不妥协。因为就算我忍的时候,我心里也清楚我是为什么忍,是为了更大的一个目标,能走得更远。”

清扫小妹离开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下午3点钟了,她还没吃饭。我把她送到电梯口,看着她匆匆忙忙地从包里拿出一个烧饼塞进嘴里。她一定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对她来说,现在还不到说“不”的时候。

妥协并不是可耻的事,那说明你开始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今天,你做出的每一次妥协,都是未来坚定拒绝的资本。所以,当你没有足够实力“say no”的时候,把“yes”当作一种选择吧,不要把它当作生活中的无可奈何。

如果你热爱,付出的努力都有意义

昨天,好朋友曲曲向我借了1000元钱,这是她连续三个月向我借钱了。每个月月初借钱,月末300、500地还我。

曲曲是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个姑娘。从小喜欢舞蹈的她,攒了很久的钱去学舞,她有一个百老汇的梦。毕业之后,她没工作,想尽了办法要留在美国。

为了生活,她做各种兼职,打黑工,她说最满意的工作是在狭小的地下舞蹈教室教人跳舞。但是生源不足,她的课排不满,只能临时帮人代课。她大部分时间都靠卖体力,练舞的时间都没有。

有人说,她虚荣,因为混得太差,没脸回国,才骗父母说自己在美国演出。也有人劝她,与其在美国做些不相干的,不如回国专心练舞。

这1000元钱大概够她啃一个星期的面包,但我不知道她能撑多久。我也曾经和许多人一样,提醒她何必苦苦地留在那里,做着和自己的梦想毫不相关的事。她说,自己每天都要去四十二街走一走,仰望着街道两旁悬挂着的舞台剧的大海报,她才觉得自己离梦想很近。

曲曲让我想起在楼下美发店认识的一个帮人洗头的女孩。20岁出头儿,高中毕业就来北京打工,辗转在各种美发店打工。她喜欢和人聊天,一来二去,我们就熟络起来了。

她说这家店的老板对员工不错,虽然工资少了一点,但提供宿舍。她和五六个同事挤在旁边小区的地下室里。仅凭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别说在北京买房,连租房都很费力。说起最穷的时候,她说不是银行卡里取不出钱,也不是连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而是有一天她突然觉得如果死在房间里,可能也没人知道。但她在这座城市一待就是5年。她说可能还会再待50年。

我问她:“北京怎么有那么大魅力,你非要留在这里不可?”

她说:“你这样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不能理解,北京对于我这样小地方出来的人的意义。回到老家,待在父母身边,我有大房子住,衣食无忧,可我就想逼自己一把,想证明从我开始,家族的命运可以改变。”

每次和她聊天,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句电影对白:“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变。那些看起来无法创造价值的努力,对一些人来说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一种努力,但是收获并不一定会为你创造价值,甚至可能让你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可是,这就是人生,无法简单粗暴地计价。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经常拿着“西瓜太郎”的漫画书照着画,妈妈给我报了一个绘画班,从素描开始系统地学。上了两个月课之后,老师认真地找我爸妈谈了一次话,她说:“这孩子画画没天赋,你们家又没有搞艺术的,还是让孩子多花点时间学习吧。”

从那以后,我妈再也不让我画了。

我对这个老师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让我及早放弃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她又让我在少年时代就失去了创造快乐的机会。

那本“西瓜太郎”是我长久以来唯一留着的东西。每次拿出来,我就忍不住拿起彩色笔画几下。偶尔周末的时候,也会去画室上节课。

朋友经常说我就是喜欢做这些没用的事情,她们给我分析成本,不算学费、油钱、午饭钱,单是按小时计的时间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亏损。写篇稿子能赚稿费,谈点合作增加点业绩,参加社交聚会多认识些朋友,哪怕是跑步健身都能为日后省点医药费。

明明是个没钱又没闲的人,却偏偏喜欢那些花钱又没用的事。

但她们不知道,往往是这些看起来没有价值的事让人们学会热爱生活。

那个一点也不起眼的午后,在一个有点残破的画室里,我却安心地享受着“当下”时刻的宁静,思绪不再纷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是在这一刻和手中的笔、眼前的画布在一起。我知道,其实那是我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刻。

我知道这种宁静时刻的积累会在心里滋生出一种力量,让我明白,即使某一个时刻我并没有创造财富,生活依然在以另一种方式奖赏我。

没有人能时时刻刻创造价值。对价值过多关注,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浮躁。人们总是担心自己走错路,总是忧虑自己浪费了时间,所以不愿意停下脚步。但其实,没有一条路是弯路,也没有一种努力是荒废。因为生命的精彩从来都不是以结局论断好坏的。就像史铁生说的:“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个很契合这句话的故事。因为梦见金字塔而走上寻宝之旅的牧羊少年,最终在一个他经常过夜的残破教堂里找到了宝藏。看上去,他这一趟旅程白走了很多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如果不踏上旅程,他永远不会知道宝在哪里。

所以,牧羊少年说:“生活对追随自己天命的人真的很慷慨,我不会走错一步。每一个精神导师都在提醒我们,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取决于你赋予它怎样的意义。”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你赋予结果或过程的意义,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你的生活品质。

一个女孩曾经无数次地向我哭诉,她一个人在北京撑不下去了。挤在非法出租的地下室,挣着微薄的工资,这辈子都可能在北京买不起房。

我想劝她回家。但我没说出口,因为我怕她听了我的话,有一天为自己没有再坚持一下而埋怨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总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她说了这么久却始终没有离开,一定是有一个比离开重要的理由。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从小就觉得自己很一般,在餐厅当服务员的时候,打包客人剩下的饭菜,假装是给自己的狗吃的。为了她唯一喜欢做的事,她攒钱到拳馆缴会费,找教练,终于打动了训练出无数拳王的教练,决定收她为徒。

在她经历了艰难险阻,终于离梦想一步之遥的时候,她却因为一次意外折断了颈椎,她祈求像父亲一样的教练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忍痛拔掉了她的呼吸机。

教练愧疚自己教她打拳,而不是让她做一个普通女孩。

当年为他挖掘到女孩的老朋友对他说:“别那么说,当麦琪走进那扇门的时候,除了胆量什么都没有。根本没机会实现她的梦想。一年半以后,她在争夺世界冠军!是你的功劳。每天都有人死去,你知道他们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是我从没有过机会。但她得到了这个机会。你知道她最后的念头是什么吗?我觉得,她会说:我干得不错。”

这个故事被拍成电影,叫《百万美元宝贝》。

我能想象,曲曲回国之后的情境,虽然同样是教人跳舞,海归背景大概会让她的日子好过很多人,但是这辈子也就和百老汇没什么缘分了。哪怕她在美国再待个十年八年,依旧和百老汇这三个字没什么关系,但也不能说失败或者浪费,因为付出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在未来每一个日子里,提醒着她:自己曾经拼尽全力的样子有多美。

其实,每一种努力都有价值,它会在你人生的某一刻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看不见,只是因为对价值的定义太过狭隘。不是所有努力都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结果,但每一个努力的过程都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你焦虑是因为你没学会失败

前两天,一个朋友知道我业余时间写作,就跑来问我,有兴趣的事不赚钱,能赚钱的事没兴趣,到底该怎么选。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每个月都会听到很多次,可始终找不到一个官方答案。如果换作以前的我,可能会跟她说,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做喜欢的事。可现在,我其实更想说:先想清楚。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我觉得理想应该向现实妥协,而是觉得作为一个朋友,我有一个基本义务,就是确保在她脑子最不清醒的时候,没有给她指一条错路。毕竟谁也不能为谁的人生负责,所以最好谁也别替谁选择。

关于兴趣,这几年,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心态如果不好,再喜欢的事也会变成灾难。

我认识一对好姐妹,同《破产姐妹》里的凯特·戴琳斯和贝丝·贝尔斯一样,梦想开一家蛋糕店,于是两个人都辞了职,凑钱开了个小店,摆出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势,招呼周围的亲戚朋友帮忙宣传。

可最后,她们还是失败了。不懂行、没经验、竞争大、利润低、资金少,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同一时间爆发,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个觉得必须撑下去,另一个觉得应该要认输。

一拍两散。

你猜她们的结局会怎么样?

坚持到底的姑娘,找到了新拍档,继续经营着蛋糕店,为了一点微薄的利润,每天起早贪黑地苦干。半途而废的姑娘,悻悻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埋怨着工作无趣。

即使两个人不再联络,也维持着一种默契:同样焦虑。因为她们的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失败者。

一定有人问,失败者就一定要焦虑吗?未必。但在中国,绝大部分失败者都会焦虑。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你,要如何成为一个失败者。

是的,失败是需要学习的。可生活里,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习过。

我身边有不少信奉挫折教育的家长,他们觉得小时候没吃过苦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过得太好,所以,总是希望孩子能挑战高难度的生活。耐心、勇气、毅力、坚韧,这些美好的品质,一个也不能少。他们喜欢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打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坚强。

不能让你成功的失败,算不上失败。不能让你坚强的挫折,也算不上挫折。朋友经常开玩笑,这年头,连失败都有假的了。在这样一个连失败都不被允许的时代,人怎么可能不焦虑。

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到底该如何面对失败,那种可能永远都成功不了的真正的失败。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再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刷耻辱,譬如那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你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真正接受过失败,你接受的只是可以通向成功的失败。但很不幸,生活里,大部分的失败就是失败而已。

或许,我们应该先看看什么是失败。失败的品种丰富多样,其中最大的挫败莫过于:没有意义。很多人终其一生,贫穷困苦,颠沛流离,都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但如果辛苦努力走到最后,发现心心念念的地方一无所有,那是不是一种失败呢?

如果我们的人生没有意义,该怎么样活下去,是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意义,有很多的同义词,价值、用处、目标,诸如此类。小时候,爸妈一定跟你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努力。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点点地朝它迈进。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励志偶像的时代,没有几个人敢平凡地活着。

开头那个找我聊天的朋友已经30多岁了,她说自己过去十年都在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因为有用,所以可以赚钱。未来十年,她想做一个没用的人,过一些不太努力的日子。哪怕没有那么富裕,但至少自在。

听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在飞机上遇见的一个人,整整五个小时的飞行,她就坐着静静地看着窗外发呆,一片白茫茫的云,什么也没有。可她看起来就是那么自在,那宝贵的五个小时里,我写了一篇稿子,做了两个PPT,看了三份文件。可比起她,我就是觉得自己超级失败。

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愿我能努力半生,终有时间荒废。

著名作家梁文道先生曾经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现代的人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不会失败。没有找到做一个失败者的洒脱。

我相信,每一种活法都有它的道理。有些人励志,有些人悲剧;有些人幸运,有些人倒霉;有人向往小确幸,有人喜欢小确丧。没有哪一种更好,只是适合不适合。用一句我时时警醒的话结尾:你可以向往成功,但也要允许自己失败;你可以向往快乐,但也要允许自己悲伤。说到底,你可以仰望天空,但也要允许生活泥泞。

慢一些没什么不好,有些人注定要大器晚成

前两天,消失了好几个月的发小梅子突然约我吃饭,我知道她又有事儿了,没事儿的时候她从来不找我。还好,这次是件大喜事,31岁的她要结婚了。按照她自己的话说,终于爬到了婚姻的殿堂。

梅子笑着说,这次终于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她的特长就是,反射弧特别长——总比别人慢。

小时候,她妈为这事没少发愁。别人家的孩子唐诗都能背出一两句,梅子连姥姥、姥爷都叫不出来。

她的动作也很慢,写作文的时候,我潦潦草草地写了一大篇,她才刚一笔一画地写了小半段。所以,我经常一个人一边荡秋千一边等她写完作业。

我们上同一所小学,又是邻居,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我是个急脾气,她却是个慢性子。那些年,她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慢点。

我写作业快、学东西快,念书自然不费力,成绩也很好。而她正相反,所有人都说她脑子慢,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甚至老师都劝她爸妈想想这孩子以后怎么办。

那时候,我很怕她不能一直和我在一起玩,所以有时间我就给她补课,希望她的成绩能好一点。她一点都不笨,只是需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消化而已,但这个世界不愿意等她,把她抛在了后面。

最终,我们还是分开了,她去了一所普通中学,我去了一所市重点。

还好,我们还是邻居,偶尔还能见面聊天。

她过得并不好。因为软弱又迟钝,她受到了不少排挤,她的同学会抱团欺负她,冷嘲热讽、偷藏试卷、课桌里塞垃圾,她成了青春时代里典型的“全民公敌”。她的存在,让别人的友谊反而更紧密。那时,她的反射弧还是那么长,过了很久才发现,原来大家都不喜欢她。为此,她伤心了很久。

慢,成了她青春里最深的伤。因为慢,她过着孤独的日子,除了我,她没有一个朋友。因为慢,她喜欢的男生对她说:“我不想被别人取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我像轮子一样不停地转,她还是一样慢悠悠地过日子。不过,时光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总能施展魔力,把“缺陷”变成“优点”。在这么多年的“慢”生活里,她练就了一种沉稳的个性,从不着急,就像小时候一笔一画地写字一样,她的人生也走得一笔一画,从不匆忙追赶别人的脚步,总是停下来,先想清楚自己的方向。

她学东西依然很慢,所以总是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但是她总是比别人坚持得久。她从不和谁比较,也不参考谁的生活,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点地进步成长。

她读的书比我少,但领悟却永远比我多。她认识的人也比我少,但能交心的人却永远比我多。

连谈恋爱,她都很慢。在人们忙着追赶恋爱、结婚、生子这张紧凑的时间表时,她28岁才开始谈恋爱。

在所有人都感叹自己恋爱经历不够丰富的时候,她嫁给了自己的初恋。

上大学的时候,她说,自己还没找到方向;大学毕业,又说自己要先努力上班。一晃就到了剩女的年纪,我总是跟她说,赶紧找个人谈恋爱吧,不要错过大好青春。其实我是担心,她以后再也找不到好男人,凑合着把自己嫁出去。

她却依旧慢慢悠悠,从不慌张。

后来我才知道,她认识这个人快十年了。龟速的爱情,或许才能让彼此的个性在岁月里慢慢地呈现,也才能让两个人找到各自的方向之后再决定合不合适。

成熟的爱,更稳固,也更长久。

走得慢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时光凝结出的领悟让他们厚积薄发。

比如我喜欢的宅女作家顾漫。她把自己称作“乌龟漫”,等她的更新,经常等到上一章的情节都忘了。当她的读者特别受煎熬,因为她没有什么时间表,比起日更的作者,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她能写出东西来。但从《何以笙箫默》到《骄阳似我》,没有一部让人失望过。

又比如我喜欢的美学家蒋勋。他在《品味四讲》里讲了很多衣食住行的生活美学。他说,“行”的美在于速度感,继而提到“悠闲”。“闲”这个字很有趣,门中有一个木,如今,再也没人有时间看看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了,所以大家都没有了清闲。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看得明白透彻。

米兰·昆德拉有一个“存在主义数学公式”:慢的程度和记忆的强度成正比。

他说:“我们的时代迷上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很容易被忘怀。”

想想也是,那些一目十行的书和五分钟看完的电影,怎么可能在记忆里留下什么痕迹呢?那些几十年后依然记得的片段,都是百看不厌的佳作。

现在,我身边有不少家长,像梅子妈妈一样,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别人。也有不少二十出头的小青年,总是焦虑自己和同龄人差距那么大。我总劝他们,长得快不如长得好,有些优势要慢慢显现。

“慢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当所有人头也不回地跟着时代跑的时候,他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路。

他们或许不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天才神童,但他们会在岁月里磨出自己的光彩。

他们或许也不会成为人们追逐的偶像,但他们会在时光里证明自己是多么靠谱。

慢慢成长,才会茁壮。

不是只有年轻有为才叫成功,有些人注定要大器晚成。

成功的人都懂得自我欣赏

新年过后公司加薪,突然发现自己的薪水比预期发得少,你会怎么做?

不少人会选择沉默。

年初,我就听说这么一件事,公司一个业绩冲进前三名的团队薪资涨幅突破历年新低。每个人都私下里议论纷纷,却没一个人去问为什么。

我劝他们去问问老板,得到了以下的各种回复。

A说:“估计是去年经济形势不好,整体业绩下滑。”

B说:“可能是我休假时间太长了。”

C说:“我去年得罪了一个大客户。”

到了节后,老板请大家吃开工饭,说起去年公司业绩好,感谢了大家的付出,这才有人胆战心惊地问了一句:“为何业绩好,而我们的薪水却降低了?”

老板很奇怪,一问才知道是人力资源的一个乌龙,搞错了数字。

老板也是哭笑不得,从涨工资到吃饭已经快两个月了,如果没有这顿饭,他估计等到年底核算时才能发现问题。这事细想挺有意思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有些人表现出的不是不满或者质疑,而是第一时间开始自我否定。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防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为了压抑自己的难过,把明明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了。

“因为我错了,所以你对我不好也很正常。”

显然,这不是情商高,而是一种“病”,得治。

生活里,总能听到人问,为什么不好的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讲真的,生活对你所有的亏欠,都比不上你给自己的那一拳。你大概也不会知道,生活的坎坷里大多有你自己的铺垫。心理学上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好事就会发生,你相信事情不会顺利,就真的不顺利。

来看一个实验:

新学期开始,加州某学校的校长对两位老师说:“根据过去的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学校挑选了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请你们像平常一样教他们,千万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

当然,这是个骗局。

可是两年后,这两个班的学生比其他班学生分数高出很多。

这是1960年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为了验证“期待效应”而在加州进行的一个广为流传的实验。实验的结论就是:你对自己的预期会成为你的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B.Swann的“自我验证理论”给出了一点思路: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对外界的控制和预期,所以会不断地寻求事实去验证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会去做一些看上去“对”的事情。

同理,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差劲,你也会不断地通过在生活里受挫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身边那些从小就学习好的人很少长大之后突然落后,而那些小时候就淘气不爱学习的人也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逆袭。

发现没有,人的失败,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废武功。

生活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恋中的自卑。身边不少平时自诩情商高、能力强的“职场白骨精”一到相亲场就变成了缩头乌龟,年纪大、身材差、眼睛小、皮肤黑,连赚钱多、学历高都成了缺陷。

有个女同事嫌自己长得太胖,硬是用公斤来挑相亲对象,说得找个至少能背得动她的。朋友们都说她找老公得开个奥运会。听上去是笑话,说起来都是泪。

你觉得自己不美,就会不断地用别人对你的态度来证明自己长得难看,这才出现了困扰很多人的社交障碍。

你最糟糕的那一面永远在自己眼里。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很痛苦。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现在外的症状之一就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健康的表现。”

而成功的人往往懂得自我欣赏。

我有个远房亲戚是个单身妈妈,年轻的时候眼光差、见识少,嫁给了一个赌徒,败光了家产,后来孩子出生之后,她却选择了离婚,看着毫无希望的婚姻,她不想让孩子承受和她一样的不幸。

她说要离婚的时候,全家人都傻了眼,有人说,快40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后半辈子怎么过。有人说,没有爸爸的孩子一辈子抬不起头。她没听,坚决地把婚离了。离婚之后,她把心思都放在赚钱和养孩子上,家人朋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着给她找对象,劝她不要挑三拣四。她还是没听。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她再婚无望的时候,她在孩子的英语班上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外教,没多久就领证了。这次家人放心了,据说跨国婚姻还不太好离。想当初,她放出豪言“我又不比谁差,凭什么要将就”的时候,不知道受到了多少嘲讽。可她心里有一股韧劲儿,有没有爱情,她都相信自己能过得好。

我最喜欢她对人生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但无论怎样绝不自我抛弃。人生最容易失控的时候,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时候。那些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事,百分之九十都没发生过。可是因为害怕被抛弃、被否定,所以往往别人还没反应,我们自己就先预设了结局。

每个人都想成为三观正、修养好,又能给人很多正能量的人,可是,一个人心里没火种,根本不可能有光芒。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你不能抓着自己的缺陷不放。

成功是要把天赋练到极致,而不是跟自己的缺点没完没了地死磕。

让爱因斯坦唱歌,让莫扎特画画,让梵高踢足球,世界该有多搞笑。

成熟就是懂得取悦自己。而取悦自己就要适度容忍自己的不足。有些缺点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但你得承认人与人之间有天赋的差距。

大多数的失败都是从自我否定开始的。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棒,生活给你再多的刁难,你也不会放在心上。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差劲,再好的日子也举步维艰。

所以,生活对你所有的亏欠,都抵不过你自己这一拳。所以,给自己加加油、打打气,就是给你的未来铺路。

失误怕什么,人生拼的又不是失误率

我叔叔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误怕什么,人生拼的又不是失误率。”因为这句话,他成了家里的另类。

年轻的时候,所有胸怀大志的年轻人都奔向工厂的时候,他偏偏要去学做生意,顶着全家人的反对,去商场里当了一个服装柜台的售货员。那时候,如果一个人从商,全家人都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没日没夜地劝他,想尽了各种游说的方法。最终,被他一句话顶了回来:“你们担心什么,失误就失误呗。人生拼的又不是失误率。”

没过几年,工厂开始渐渐不景气,当初一头扎进工厂里的人都陆续下岗了,而商业却开始蓬勃发展,北京陆续建了好几座大型商场,叔叔的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邻居们开始暗暗地赞叹他当初小小年纪就这么有远见。

谁承想,好日子没过多久,他就嚷嚷着要辞职下海,借着一个外国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机会,做起了销售代理。这一举动,自然又招来了全家人更强烈的反对,大家都劝刚有了孩子的他老老实实在国营单位上班。这一次,他当然还是没听话。

老天没有一直眷顾他,那次下海他赔了很多钱,几乎让整个家族陷入困境。最后,几经波折,终于有了现在的家族企业。

他是我们家最有钱的人,但我挺不喜欢他,总觉得他仗着自己是爷爷最小的孩子,任性妄为,常常让家人担心,可妈妈却说,全家人里我跟叔叔最像。我不愿意承认,但他常说的那句话还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我心里,最像叔叔的是他女儿,也就是我堂妹。

堂妹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以大学读了自己最喜欢的服装设计。她说要做一名独立设计师。我一直觉得她有这个天赋,也有这个家底。其实凭借叔叔的关系和经济实力,她轻而易举就能在同辈之中脱颖而出。但是,大学四年里,她还是毫无保留地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假期里,同学们忙着旅行聚会的时候,她多半在实习,甚至不要一分钱薪水。

有一次,我们约好出去吃早餐,她说自己晕晕乎乎地爬不起来,我只好买了麦当劳去找她,才发现她的书桌前堆满了设计图,她整整一夜没睡,给一个制衣小店设计一件柜台展示的衣服。朋友们瞧不上的工作,她却从来不嫌弃。

毕业那年,她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套毕业设计,却被认定为抄袭。那时,她和一个女孩同时交了一套礼服的设计,女孩拿出了底稿,她却没有任何证据。那个女孩是她的室友,也是闺密。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歇斯底里,因为她一向什么都不太在意。在她的据理力争下,学校给了她两个选择,退学或者延期一年毕业。她选择了后者。

我以为她会颓废一阵子,却没想到,她比过去更加努力。

我以为她假装没事,担心她压抑情绪,所以我有事没事就会去找她聊天。

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姐,我没事。你不用老陪着我。”

“真的没事吗?”

“是啊,谁还没个看走眼的时候,下次小心就行了。人生比的又不是失误率。”

我笑了,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女。

最近,看奥运会女排的比赛,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打排球的日子。

我上中学的时候,因为长得高,参加了学校的排球队。我们学校虽然是市里的排球传统学校,但那几年我们队的成绩一直不温不火。

我记得接触排球的第一天,教练就说,排球这个项目,讲求的是稳扎稳打,防守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守住,对方早晚会失误。所以,我们的训练一直围绕着如何加强防守。成绩虽然稳定,却始终没有突破。

后来,学校里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女教练,一改过去的训练风格。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在第一堂训练课上说的一句话:只守不攻是注定要失败的。

于是,我们全队开始向进攻型转变。那时,她的训练方法饱受争议,因为随着得分率的提升,我们的失误率也在不断增加,我们的成绩开始大起大落,有时候,能够接连击败好几支强队,有时候,却莫名其妙输得一塌糊涂。

女教练却不太在意,只是让我们继续努力。那时候,我们并不懂她的用意,只是很享受在一场场比赛中奋力搏杀的感觉,渐渐地,我们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在我初中毕业那一年,还拿到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比成绩更让我惊喜的是:我们的队伍充满了活力和士气。

几年前,我们去看望教练的时候,还提起这段往事,她说那时的我们是一支死气沉沉的队伍,我们并不是缺少实力,只是缺少了一股破釜沉舟、决不退缩的勇气。

中国人常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句话无形之中影响着很多人,虽然他们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但仔细想想,他们其实根本什么事也没有做。避免失误,也只是用来掩盖一个事实:他们其实不敢努力。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拼尽全力,也一定能得到这样的成绩。但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别往往就在于你敢不敢拼尽全力。

这个道理放在感情里也是一样。人们常说,爱让人变得盲目,所以大部分人因为害怕失误,在感情里都会有所保留,仿佛付出少的那一方可以赢得这场爱的较量。但或许害怕失误,只是为了掩盖我们无法全心全意爱一个人的无力。

《心灵捕手》里说:“成功的含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

所以,我常在想,我之所以如此害怕失误,是因为失误让我非常讨厌自己,当我被幸福拒之门外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但渐渐地,我开始发现,所谓失误也不过是一种谬误,你想要去一个地方,以为自己不小心走错了方向,但可能那只是老天想要给你安排一条更美的路。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比拼失误率的较量,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失误,那一定是我们不曾尝试,就妄图去猜测结果。

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时光,不过就是死扛

每天下班,我都会路过一家花店,门口放着一个红色的邮筒,有两扇大大的落地窗,望进去,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花束。店里摆放了几张桌子,通常都有客人坐在那里边喝咖啡边看书。每次路过,都能闻到一股浓郁的百合香味。花店的老板是个年轻的女孩,偶尔能看见老板娘在店外摆弄一些花束,她经常穿着一件白衬衫,系一条淡绿色的围裙,头发松松地绑成马尾,有一种出世的淡泊优雅,不张扬,不掠夺。

开一间花店,大概是每个女孩都有过的梦想,而后又成了大多数人的幻想。所以,有时候,街边的一家花店会承载很多路人的梦。于我而言,这间花店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有一天,我终于不必匆匆赶路,有时间走进了花店。

花店里面,和外面看起来一样美,只是百合香味更加浓郁。这一天,我是唯一的客人。老板娘笑着给我递上菜单。这时,突然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走进花店,径直走向老板娘语气傲慢地对老板娘说:“想好了吗?”

他的样子活像电影里收保护费的黑社会。

老板娘急忙满脸堆笑着从吧台后面拿出一瓶依云:“不能再谈谈了吗?”

“这么好的位置,给你这个价格这么长时间,咱不能一直占便宜呀。”那人挑衅地看着老板娘,嘴里毫不留情。

老板娘无奈地点点头:“再容我想想吧。”边说边装了几瓶啤酒塞到那人手里。他才大摇大摆地离开。

我点了一杯巧克力,却没有心思看书,目光总是不自觉地望向吧台后面愁眉不展的老板娘。

有一些生活,真的只是看起来很美。

自己创业的人大多会成熟一些,他们极少会像我们一样羡慕或者膜拜大神,也极少侃侃而谈自己那看上去自由又美好的生活。曾有一次,我想邀请一个创业多年的朋友在群里分享如何实现人生的理想,他拒绝了,他的理由是这有什么可分享的,不就是死扛吗。

的确,所有看起来极其复杂的事,最终都有一个简单的规律。

我还认识一个朋友,教烘焙课,她的朋友圈里都是自己做的各种各样的美味甜点和视频教程。视频里,她打扮得美美的,熟练地摆弄着各种原料。却没人知道所有的视频都是深夜拍的,为了配合当下的潮流文化,她还要开始直播。有直播的日子,为了不耽误白天的生意,她四点就要起来化妆。

说起生活,就是一句歌词:白天不懂夜的黑。

出国留学的人说起国内的亲戚朋友,大多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家里条件特别好,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美国中部的一所公立大学读研究生,出门就能看见森林,偏僻得连调味料都要开车几十公里去买。每天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可是国内的同学却都觉得她来美国享清福,享受着新鲜的空气,吃着健康安全的食品,甚至有人觉得她像《绯闻女孩》里的女主角一样每天无所事事地开车兜风闲逛。时不时有人突然发来一张包包的大头照,加上一句:“帮我看看这个贵不贵吧。哪里便宜帮我来一个。”

每次见面,她都要给我展示一下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信息,然后跟我说:“让我帮你买没问题,可是谁有时间给你货比三家啊。”

“谁让你朋友圈里看起来那么美呢。”我说。

“难道我还天天哭啊。”她说得无可奈何。

有些人并非恶意,只是不理解,能说出来的苦都不是真的苦。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每年回国和一大家子亲戚吃饭的时候,他们都无比羡慕我,家长们羡慕我爸妈有个这么争气的孩子,孩子们羡慕我在国外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老大不小还没结婚的表妹总跟我说:“姐,我就羡慕你,在国外海阔天空没人管,也不用理那些爱管闲事的人。”她说的是我们那些总是要给她介绍对象的七大姑八大姨。

每次听了,我只能笑笑,她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一家人在一起的热闹,也不知道留学在外的单身姑娘们是多么希望有人给她们介绍对象。在北京生活的人,无法理解在路上走了一个小时看不见一个人的无奈,也无法理解除夕夜里一个人赶作业的辛酸。

有时候,必须得承认,死扛的人生挺惨的,不过更惨的是,你根本找不到一个不死扛的理由。

花店的老板娘要面对飞涨的租金,但她享受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远离拥挤的人群和狭小的格子间,也不必仰人鼻息;教烘焙课的老师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但她享受着和面团玩耍的乐趣和家人品尝到她亲手做的蛋糕的骄傲;远走他乡的留学生们面对学业、语言、独自生活的恐惧,但经历了这一切的他们,日后必不会再轻易被寂寞打败。

我向往轻松惬意的人生,但与之相比,有另一种生活更有吸引力,叫作无懈可击。而现实中,大部分人无法找到无懈可击的人生,因为不懂得如何忠于内心去做选择。

当你被要求去读一个高价值、高收入的专业,当你被要求从事一个光鲜的职业,当你迫于压力走入一段婚姻,你其实已经放弃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机会。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想做无懈可击的战士,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是必须的。只要你还有恐惧,还在用别人的标准生活,你根本不可能无懈可击。

无懈可击需要一种笃定,只有一个渴望来自内心,你才能无条件地相信。它意味着你既不怀疑,也不妥协,是一种忠于内心的选择,你不必苛责自己,但在可以做到的范围里,必须竭尽全力。然后,你就会发现,一切的结果不过是一种附带。

死扛其实是一种美好,因为那件让你愿意死扛到底的事,那件叫作梦想的事已经被很多人遗忘。

你比想象中更美丽,也值得拥有更多

上个星期,一直在公司默默无闻的小晨同学成了公司的焦点。有一天下午,他端着两杯星巴克走进老板办公室,两个人进行了一次历时两个小时的深谈。第二天,公司公布了两个决定,小晨升职了,所有和他相同职位的人都加薪了。大概很多人都猜到是怎么回事,小晨拿着自己在公司两年的成绩和同行业的薪资水平,争取到了一些福利。

我还清楚地记得几个月前,另外一个同事悄悄地跑来问我,怎么跟老板谈升职加薪的问题。我很欣慰,因为她终于觉得自己应该升职了。我们聊了很久,我甚至帮她想好了一套说辞。但几个月过去了,她什么也没说。如果不是托小晨的福,她恐怕还是原地踏步。

在我眼里,这个小姑娘比小晨工作得更认真辛苦,每次我提醒她其实她值得拥有更多的时候,她都会有各种借口,工作经验不足,项目做得不多,工作不够细致,然后细数这几年来自己犯过的错。那一次我印象很深刻,以前我只是觉得她很谦虚,后来我才发现,她只是在逃避。对于有的人来说,越想要的东西,越躲得远远的。越喜欢的东西,越要否认。

升职加薪其实是一件小事,但大部分人却习惯了等待,总希望有一天,你的好会被人看到。但或许在你心里是害怕被人看见。以前,演讲比赛特别紧张的时候,老师总说,不要害怕,把下面的人都当成大白菜就行了。我发现,当我们暗示自己没有人会对自己的表现提出反馈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害怕的是被评判、被拒绝。害怕,是因为我们分不清“我的要求”和“我自己”。如果,每一次被拒绝,都和你本身的价值无关,你会不会勇敢一点?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师妹,是个南方女孩,眉清目秀,说话慢悠悠的,为人处世也很周到。女生宿舍里难免有些摩擦,但她总有一种洒脱,对所有的事都是淡淡的,唯独一件事,让她苦恼了很长时间,她总是让自己陷入一段又一段苦苦的暗恋中。

她说自己从小就这样,热衷暗恋,总是喜欢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人。大学里,她喜欢上了我的一个同学,是个体育生,头脑没那么灵光,但人特别单纯简单,是个阳光大男孩,因为长得高高大大的,当时迷倒了不少小女生。她喜欢上他我觉得还挺有眼光,在这个充斥着学霸的校园里,他是一道不一样的光。于是,我帮她制造了好多机会,偷偷地问到了他的课表,带她去参加我们的班级聚会,想方设法地单独让他送她回家。

在我的推动和鼓励之下,他们在一起了,但这却是我这辈子做过最蠢的事之一,不是所有女孩都能成为袁湘琴。

她渴望的美好和甜蜜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们就开始因为一点小事争吵。我知道是她有点矫情,但还是劝我同学多给她点安全感。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恋情以悲剧收场几乎是必然的。他给她多少安全感都是不够的,他们的爱缺少一个基础:匹配。不是她在精神上不匹配他,而是她不能匹配自己心里所谓定义的美好,她从未真正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一个好男孩。

这个世界上,好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好。

但是,你真的不好吗?多芬曾经邀请一位FBI职业人像画师根据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和朋友的描述画出两幅素描,当这两幅素描摆在当事人面前时,他们都感慨万千,他们从没想过在他人的眼中原来自己那么美。多芬用这个创意制作了一个3分钟的广告《你比想象中更美丽》。据统计,只有4%的女性对自己感到满意,而真相是,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喜欢看TED演讲,其中有一个我特别喜欢,叫《大人能从小孩身上学到什么》,主讲人叫邹奇奇,是个美籍华人,她曾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她6岁开始写作,8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书《飞舞的手指》。在演讲里,她说起自己出书的经历。她说,一个很大的儿童出版社说,他们不跟儿童打交道。她没有觉得是自己写得不好,而是觉得很搞笑,因为这家出版社怠慢了一个大客户。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他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好,而是每天忙着互相炫耀。而大人呢?男人总觉得自己才华太少、赚钱太少,女人觉得自己肚子太大、腿太粗或者皱纹太多。“我不够好”是成长中最大的内耗。

所以,那时的我其实不应该急于让小师妹投入一段不适合她的感情,而是应该先让她看见自己的可爱。

我也认识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为了对付自己的恐惧,强迫自己去参加聚会,交朋友,强迫自己去与人交谈,几个月后她没有变得更会说话,反而陷入抑郁。每个人都知道要面对恐惧,需要靠勇气去突破自我,但是勇气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智慧和领悟。

想想看,有多少次跟自己说要爱自己、认同自己,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你始终不明白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

就像我最喜欢的灵性导师杰德·麦肯纳曾经说过:“开悟者无法视任何事为错误,所以也不会想去修正。没有什么是比较好或比较糟的,又何必去调整?开悟者视生命为一场梦,所以,他们怎么可能区分对错或善恶?一件事怎么会比另一件事更好或者更糟?梦中有什么事是真正重要的?在这个真切的世界里,把一切想成虚幻很难,但如果你能了解所有外在的东西都与你本身没什么关系,就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消耗。”

我们都不是开悟者,无法清晰地理解自己真正是谁,所以,我们还需要认真努力地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让每一个人都值得认可,但是你不能依靠这些认可来喂养自己,否则总有一天你会活不下去。

大多数人都记得自己经历过的成功与失败,但极少有人计算过自己因为恐惧失去了多少机会。其实,你并不是不够好,只是有一点胆小。即便被世界抛弃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世界抛弃你之前,你先抛弃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