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的反馈总是在有力地对你说:“放下你的工作,停止你的动作,去做些别的事。”它的目的是要修正你现在的反应,或者是改变前进的方向,并不是要你停下所有的动作。否定反馈并不是在对你说:“停止,不要再动。”它说:“你做错了”,而不是:“你不要做任何事了”。
但是,如果否定的反馈过度了,那么我们对于否定反馈就会过度敏感,结果不是去修正我们的动作,而是努力抑制我们所做的动作。这是因为,对批评的反应过度时,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仅我们稍微偏离了目标,而且我们向前推进的企图根本就是一种错误。
猎人以及伐木的人,在进入森林时,通常选择一个离自己停车位置不远的一个明显标志,比如说是一棵特别高大的在几公里之外都可以看到的大树,在他准备返回自己的停车地时,他只要找到它,便可以顺利地回到自己的出发地。这棵树虽然常常会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但他可以立即将自己的方向与大树的位置作个比较,核对一下线路,然后马上修正,再朝大树继续走去。总之,他并不认为自己走路本身就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然而,我们很多人却不是这样,而是常常犯非常愚蠢的错误。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表现偏离了正确路线,失去了目标时,我们所希望的成功(到达我们为自己指定的目标)是一个错误。
不要忘了,过分的否定反馈,会产生使反应停顿下来的危险。口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说明过度的否定反馈会带来抑制并且干扰适当的反应行为。
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耳朵会倾听或者监听自己的声音,以得到否定的反馈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耳朵全聋的人很少会说话的原因,他们没有办法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吓人的尖叫,还是愤怒的大吼,或者是模糊的嘀咕。所以,天生耳聋的人除非经过特殊的训练,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学讲话。你因为感冒而得了暂时性的耳聋时,也许会发现你的歌不能唱得准确,或者不能唱得那么和谐。
因此,否定的反馈本身根本不是语言的障碍,相反的,它使我们能说话,使我们能说得正确。音乐老师总是劝我们把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再放给自己听,以此作为矫正音调与发音的辅助手段。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发现以前所未曾注意到的语病,也能够清晰地听出我们犯的是什么错误从而加以矫正。
然而,要使否定的反馈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讲话讲得更好,那么否定的反馈必须:1.多少是自动的、或者是无意识的。2.它应当自然而然地发生,或者在我们正在说话的时候发生。3.对于反馈的反应不应当敏感地产生抑制。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言语过分自责,或是太谨慎地事先避免错误,而不让它自动自发地流露出来,这样很可能会发生口吃。
假如口吃者的过度反馈能够缓和一点,或是能够自动自发而不经过预想,那么言语就可立即改善。英国伦敦的柯林·切瑞博士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切瑞博士在美国的《自然》杂志上介绍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口吃的起因是由于过度的监听。为了试验这个理论,他给25位患严重口吃的人带上耳机,并且用一种声音来盖过他们自己的声音,再让他们念出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结果,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声音被高音遮住了,他们说话有了明显的进步。另一组也患严重口吃的人,用模糊的对话来加以训练。这些患者被安排仔细地听一篇文章,并且试着与念文章的人或收音机、电视中的声音对讲,经过短期的练习之后,他们轻易地学会了模糊对话,这种情况可以排除事先的责备和苛求,强迫他们自然地讲话,一面讲话,一面矫正,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够正常、正确地说话。进一步地练习模糊对话,能使口吃的人学会随时随地好好地讲话。
时刻牢记十大减压信条。
生活中的压力让我们又爱又恨。不过,了解了如何减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拒绝,唯有再接再厉,一次比一次坚强,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常言道,有压力并不可怕,没有压力才更可怕。英国心理学家戴维·本塔纳曾对压力的定义是: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如果人的精神和肉体能接受压力的挑战,那么压力就是受人欢迎的,有益无害的。
世事多变,任何人都没有“百战百胜”的绝对把握,就连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人也常常出现一些失误,甚至失败,何况刚刚起步的中青年人呢?失误、失败并不可怕,热情的人知道如何从失误、失败中奋起,反败为胜。跌倒了要爬起来,才算好汉,爬不起来,就会掉在命运之坑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新的秩序中,败军之将,可以言勇。
生活中的压力让我们又爱又恨,不过,了解了如何减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学习以下的减压信条吧!
产生压力情绪并引起各种情绪伤害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于这些事情的了解、想法和解释。
美德存在于挣扎的过程,不在于所获得的奖励。快乐如果被当成目标去追求,便无法得到,因为快乐不能直接取得,而必须是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人生之乐莫过于他在工作上的喜悦。寻找一些能从中获得真正满足的活动,而非活动的结果,在专注的过程中,压力的情绪自然会被解除了。
人们找到安定之所后才能找到自己,而在找到需要他的关爱以及他必须去关爱的适当人选时,他才安定下来。透过爱与被爱,人们体验到自己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为当我们帮助一个人或一个概念成长时,也是我们与之最接近的时刻。
在你自己和你的成就之外,找到可以关心和信任的事物。当你把心奉献给一个人、一份关心、一个概念或一套价值时,便会产生目的感和意义。
要学会容忍和原谅自己和他人。用亚伯特·艾利斯的话说,我们都是“容易犯错的人”。不能容忍自己的错误将导致压力、紧张和轻视自己,不能容忍他人则会造成责备和愤怒。
我们必须认同他人,体会他们的遭遇,感受其中的冲突……这样我们将在他们的生活中,看到同样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人类的两难之局。
试着从别人眼中了解世界和你自己。如果我们了解别人的观点,人际关系就不会那样压力沉沉令人不快乐。同情是责备和愤怒最好的解毒剂。其他的人并不是为了符合你的期望,才活在这个世上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戏中的主角。我们都需要从别人那儿获得点什么,但是必须为自己的快乐负最基本的责任。
杂草蔓芜的旱地上不会开出花朵。典型的压力较低的生活,是合理、有效而妥善安排的。懒惰、自我陷溺和漫不经心常常引起压力。
不要向后看,过去的事可能会打击你。我们目前的生活常被过去的魇影所盘踞,这些幽灵常使我们责怪自己的不是,使我们试图追赶父母的生活水准,以及对“往日的好时光”产生不现实的回忆。把焦点集中在过去,无异于剥夺了现在的愉悦与生机。
豁达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修养。
豁达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修养。只有豁达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充满快乐,这才是豁达人生!
豁达对于人生幸福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该明确的:
你的欲望应该有个度。
我们拥有思想,必然存在欲望。合理地觅食求偶,无可非议,但欲望超出了一定的原则和范围,就成了罪恶了。恣意纵欲,可以污染人群、腐蚀国家。克制你的欲望,使之合理适度,这是心归于祥和平静的一个重要步骤。
让自己学会无私。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是贡献于社会,努力创造为的是民族和国家,而不仅仅是博取功名利禄,那么,就往往不会为时时都可能发生的报酬不公而抱怨、牢骚满腹、耿耿于怀。相反,却会因对同胞、社会、民族有所奉献,心生畅通光明,坦然无悔。一个为自己打算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一遇报酬不相应,便会滋生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感觉,心的平衡与安宁必荡然无存。只索取不奉献,就会背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如此,固然省了精力,图了轻松,得了财富,却会为良心恒久的亏欠和懊悔所折磨;遭人白眼唾骂,更是损了人格,失了尊严。
有点自知之明。
人们能否得到心灵豁达,与能否正确评价自我和确立自我追求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评价自我,是通过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进行的。如果夸大长处,必会傲气盈胸,自命不凡;夸大短处,则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自我评价一旦失真,人们通常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在追求目标的选择上就容易陷入盲目。只有自我评价恰如其分时,才不骄不躁,不亢不卑。因此生活目标要适度。既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目标,将使人们内心坚定踏实,永远充满乐观、自信、自尊与自豪。追求豁达的人,必然是一个积极、认真了解自己和切切实实了解了自己的人!
经常自省。
人非先天就是圣人,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暗淡、罪恶、虚伪等念头。这些念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任性和宽恕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最后被毁灭。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这些念头不重复而逐渐把它克服。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清洗自己的心,扫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烟雾,才能扩大豁达的胸怀。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所说的,正是那些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