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灵魂的创造力,是每个人自己的财富,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自己绝对控制的东西。正确使用你的想象力,它将协助你把失败与错误改变成价值非凡的资产,也将引导你去发现一项只有使用想象力的人才能知道的真理,那就是在生活中的最大逆境和不幸中,通常存在更美好的机会。
做事的思维很重要,因为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这就叫思路决定出路。对于普通人,思路决定自己一个人和一家人的出路。对于领导人,思路则决定一个组织、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前途。
善于转换思路思考问题,常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下来。“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好啊,你要借多少?”“1美元。”“只需要1美元?”“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你。”
“谢谢。”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要是你想借30、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囿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让证券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为了借款而抵押,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肯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能够钻这个“空子”,转换思路思考问题,这就是犹太人在思维方式上的“精明”。
下面这个小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一个A鞋厂的推销员,一个B鞋厂的推销员,同时来到太平洋一个岛国推销鞋。他们看到同一个事实:这里的人不穿鞋。
A鞋厂的推销员向厂部发回信息说:“这里的人不穿鞋,鞋在这里没有市场。”然后就离开了。
B鞋厂的推销员向厂部发回信息说:“这里的人还没有穿鞋,市场前景看好。”然后他把一双最好看的鞋送给国王穿,这里的人看到国王穿鞋,结果人人穿鞋。于是他在这里开设了卖鞋的商店……
后来,A鞋厂倒闭了,B鞋厂发财了。
同一个事实,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思路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路。我们应当从现实看到事情可能发生的变化。
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这就叫思路决定出路。对于普通人,思路决定自己一个人和一家人的出路。对于领导人,思路则决定一个组织、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出路。
人们常常犯简单的错误。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照常规的思路,有时我们便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
上课时,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提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先递过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个手指,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
这时,又来了一位盲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那位盲人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他要的剪刀?”教授问。教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抢着回答:“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一致认同他这一“最简单的方法”。不料,教授却摇摇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提高嗓门说。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的死角,那么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走入思维的死角,而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的发生。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思维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
改变思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制度就是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出现多次多人犯错的事情,不是人错了,而是制度出了问题。改变思路,重新审视我们的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一家企业为员工提供一次内部训练,按惯例,作为训前调研应该与该公司总经理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这家公司的办公室在一幢豪华写字楼里,落地玻璃门窗,非常气派。交流中,透过总经理办公室的窗子,无意间看到有来访客人因不留意,头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大约过了不到一刻钟,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客人在刚才同一个地方头撞玻璃。前台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显的含义是:“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到哪里去了?”其实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这扇门上贴上一根横标志线,或贴一个公司标志图即可。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里多次出现问题就是没人来解决呢?这一现象背后真正隐含着的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修路原则”。
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人作为问题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修“路”。
如果我们照以前那样的方式思维,你会发现,只要这条路有问题,你不在这里出错,还会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错,今天没人在这里出差错,明天还会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边某一处,若有两个人路过时,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现在,正确的反应是:不是这两个人走路不小心,而是这盆花不该放在这里或不该这样摆放。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上两跤,他会被人们耻笑为“笨蛋”,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各摔一跤,他们会被人耻笑为两个笨蛋。按照“修路”原则,正确的反应是:是谁修了一条让人这么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这条路,才不至于再让人在这里摔跤?
如果有人重复出错,那一定是“路”有问题,比如,对他训练不够,相关流程不合理,操作太过于复杂,预防措施不严密等。
如果有人干活偷懒,那一定是因为现行的规则即“路”能给他偷懒的机会。
如果有人不求上进,那一定是因为激励措施还不够有力,或至少是你还没找到激励他的方法。
如果有人需要别人监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设计出一套足以让人自律的游戏规则。
如果某一环节经常出现扯皮现象,那一定是因为这段“路”上职责划分得不够细致明确。
如果经常出现贪污腐败现象,那一定是“路”给了他们许多犯罪的机会。
任何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魅力。
任何一片叶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任何一片叶子都有正反两面。世界是矛盾的结合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当你换一种角度去看时,正面会变成反面,反面会变成正面。
有一位老人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多看一眼的前提是换一个角度,否则,再怎么看你也不会有新发现。
学会用思想去体味。
我们做事的时候,能不能用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去体味一下各种场景,使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更加成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正在海军服役。他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岛附近276英尺的海下,学习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当时我正在一艘潜水艇上,我们从雷达上发现了一支日本舰队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朝我们这边开过来。我们发射了五枚鱼雷,都没有击中。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我们开来,一架日本飞机把我们的位置用无线电通知了它。我们潜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免被它侦察到,同时做好应付深水炸弹的准备,还关闭了冷却系统和所有的发电机。
“三分钟后,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我们直压到海底276英尺的地方。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有十几枚就在离我们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要是深水炸弹距离潜水艇不到17英尺的话,潜艇就会被炸出洞来。
“当时,我们奉命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镇定。我吓得几乎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可死定了。潜水艇的温度几乎有40摄氏度,可我却怕得全身发冷,一阵阵冒冷汗。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显然那艘布雷舰用光了所有的炸弹而离开了。
“这15个小时,在我感觉好像有1500万年,我过去的生活一一在眼前出现,我记起了做过的所有坏事和曾经担心过的一些很无聊的小事。我曾经担心过:没有钱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车,没有钱给妻子买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为一点芝麻小事而争吵。我还为我额头上的一个小疤一次车祸留下的伤痕发过愁。
“所有这些年来的愁苦烦恼,在此时此刻都显得那么荒谬、渺小,而我过去居然对它们很在意。”
我们今天不可能再去海底体验那15小时,但有没有可能不再为额头上的伤疤而烦恼呢?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天才。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能否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
推陈出新也绝非一味求新求异,是要在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在已有的成就上逐步寻求更大的收获,这才是创新的真正意义。
C·久克兰是专售巧克力的商人,他每到夏季便苦闷异常,因为巧克力变软,甚至融化,销售量急剧下降。他苦思冥想,制造了一种专供夏季消暑用的硬糖,造型上一改块状、片状型,而压制成小小的薄环。
1912年,他正式批量生产这种命名为“救生圈”的具有薄荷味的硬糖,颇受欢迎,至今不衰。
任何人都可以推陈出新,重要的是具有这种意识和观念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
日本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贴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晒衣竿的塑料薄膜。这是20年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见解,才能生产出更新颖、富有创造性的知识产品,实现不断地超越和发展。然而,知识本身只能是客体,它本身不会创造自己,人才是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知识的主体。
人人都懂得创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个人奋斗和集体思想同样重要的社会里,创新更是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亟须创造精神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就是创新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