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智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智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
学习力正在成为各行业的精英们努力提升的一种能力。学历和经历只能代表过去,要在未来的比赛中获胜,就必须做更多的准备。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只停留在“学习”而没有“学习力”的人却比比皆是。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接受教育而可能从中脱颖而出的人却那么少的原因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个人发展的必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与科技文明的进步,已经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任何一个人如果仅靠学校阶段的学习或年轻时候所学得的智能,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竞争及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是注定要失败的。
有家电视台曾举行了这样一种民意测试,“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视栏目是以20岁左右的青年观众为主的时尚节目!
这说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即面对信息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瞬息万变,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成为今天的时髦语。
因而,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要学习,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在谈终身学习之前,先谈另一个话题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给教育事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终身学习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一世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它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从摇篮到坟墓,持续不断。因此现代社会,学习正成为各国新世纪新挑战的高能武器,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当时各国人士就已认识到,由于技术的进步,从未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学习者,因此会议的主题是“发展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学习观”。
学习的重要性在20世纪90年代更是得到了升华,1994年6月,在日本成功召开了第三届经济技术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大会,会议提出了一个更加发人深思的主题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使自己多习得一些知识,更在于可以使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以至开阔更大的人生视界与生命内涵,令自己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有更多的机会及实践的可能性。
换言之,通过终身学习可以使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卫生、职业工作、人际相处、家庭生活、两性关系、休闲运动、生命意义的追求等个人生涯发展相关课题时,能有更好的规划、更正确的认知、更多元的探索、更充分的准备、更有效的实行、更良好的调适,以及更进一步地再发展。
终身学习的本领。
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个半小时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到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好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
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一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是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需设备,无需书本,无需老师,也无需按部就班地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愈能储蓄就愈易致富。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和后农业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土地。而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财富的源泉转为劳动力。到了19世纪末,随着铁路、电话和电报等的出现,财富越来越以资本的形式出现。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财富和资本就是知识。
哈佛是一所开放的、能容纳各种思想的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力求尽善尽美。哈佛鼓励学生学习一切陌生的东西,尝试一切愿意尝试的事情。这不仅体现在学术争鸣上,也体现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哈佛每年要公开举行音乐会1000余场,定期邀请著名演员和导演到校园访问、演出和演讲。有90%以上的学生自愿参加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水平很高。自1894年恢复奥运会比赛以来,哈佛先后派出数百名运动员参加角逐,共获得50多枚金牌。
哈佛校内有很多政治组织,这些持不同观点甚至对立观点的组织和平相处。他们的政治辩论非常活跃,常常引起美国政界和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人们似乎从一场场激烈的学子论战中看到了未来的美国商业精英。
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学校时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的能力。在图书馆中,要从汗牛充栋的藏书中,挑出几部最有价值的书本以供阅览,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他的一生,都是最有用的。
许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从事知识开拓,以利于今后的人生。
要记住,知识和技能才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对于这一点,犹太人体会可谓是最深刻的,因为这是由血与火锻造成的经验。
公元70年,犹太人悲惨地失去了国家,从此流落他乡,过着漂泊动荡的生活。他们深感自己是“没有祖国的人”,一切财产随时都有被夺走的危险,只有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携带的。有这样一个传说,犹太人在父亲和老师一起被海盗抓走时,如果所有的金钱只能赎回其中一个,那么他就会先把老师救出来。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就是: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语:“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剥光,一个子儿都不剩,然后把我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有一支商队经过,那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因为他拥有知识与能力这种无尽的财富,同时他也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这种东西,无论你学了多少,它都将在你的脑中累积,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尽可能多地拥有它吧,你的命运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有一天,福特公司里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工程师维修了3个月丝毫不见起色,只得请来权威斯坦因梅茨。这位权威人士只在电机的某个部位画了一条线就使电机正常运行了。所以有人忌妒地说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一万美元,他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单上写道: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画在哪儿9999美元。
多么巧妙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会画线,然而并不是都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这正显示了知识的价值。
成功始于学习。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别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独裁者问雇佣军中的少校:“说出你最喜欢的武器,我都能给你弄来。”
少校回答:“才智!”
的确,“才智”是所有武器中最厉害的。但“才智”是买不到的,要获得“才智”,唯有通过学习。
记住这样一句话吧: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学习才开始走向成功的。终身学习,才会终身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人的知识不进步,就会后退,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特别是像电脑方面的知识,数年不进步,就会面临淘汰。一个人要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
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精通所有的学科知识,“博”是有限度的。但是也要能比较广泛地掌握与他经营目标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管理和哲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直到天文、地理、历史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和运用现代管理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技术经济学、未来学等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知识。在开放条件下,还要懂得国际上的一套外贸经济学问,并把它加以实践,解决经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万事通晓的杂家,万金油效用的通才。
目前,由于经营事业日益复杂,一个人很难具有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因而要从博中求专,干一行钻研一行,对所经营目标中的专业,设法掌握它的全部真谛,成为专业中的权威专业。这个要求对有些企业家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但最低限度也应该身怀一技。“博”会拓宽他的视野,丰富他的头脑;“专”会热爱他的事业,增加胜利的信心。
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在商业管理中所设想的问题便越多。这可以使一个经理的眼光广阔,思路全面,决断正确,具有不断上进的雄心壮志。
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众所周知,亨利·福特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1930年出任该公司的董事长时,完全甩开了他祖父的某些片面经验。他勤奋好学,虚心地学习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并聘请大量能干的专家组成了研究室和试验室。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他又成功地把电脑引进该公司的许多工作领域,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亨利·福特二世的好学精神弥补了他本来缺乏的能力和经验,使福特汽车公司能迅速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业中,继续保持着它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对于任何一个经营者来说,永远都要有不自满的工作态度,像福特二世那样,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丰富知识,哪怕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曾经的石油大王,从1957年起开始成为美国首富的格帝认为,一个企业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前提。一方面,他应当掌握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不致迷失自己;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企业家强化自我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进行大量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能使人高瞻远瞩,看清形势,以不变应万变,达到预测将来的目的。以上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人的事业发展中不应有所偏离。的确,格帝本人就是这样。他既对石油钻探、股票交易等专门技术有着令人惊讶的熟练,又狂热地学习世界历史,搜集各地的精美艺术品。而这些能力的得来,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早年随心所欲的学习和实践。
格帝在哈佛军事学院读书期间,成绩平平。他想接受更高的教育,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在当时,美国的经济课程只注意美国的经济,而且大部分都是设计了一套理论来证明美国的经济政策是无可匹敌的。至于政治学方面,教科书和教师都是同样的盲目,甚至于幼稚。这严重限制了格帝力求拓展眼界的要求。
1912年4月,格帝光明正大地退出南加州大学。自愿离校后,进入了当时非常自由的牛津大学。在这里,他可以学他愿意学的任何一门课程,这正好使格帝散漫的性格有了一个充分发挥的余地。格帝虽然成绩无过人之处,但哈佛大学源远流长的传统还是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了根。那就是:永远追求向上,从不言败。哈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所共享。然而,哈佛的辉煌成功,绝非来自传统与岁月的光荣,而是来自哈佛人一代代的努力与拼搏。
在哈佛,分数并不代表成功的唯一需要。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董事长理查德·芝罗有句话:“仅有聪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带到高职位的。今天商业界的领导人士其高考分数并不理想。”
高学历、高分数只能说明你本身聪明,在掌握知识方面的能力超然卓越。你的确需要这些基础和能力,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你更需要增强和传达你的精明和能干。这里的精明与聪明有很大不同,是指善于发展和沟通。一位上司对他手下的一位财务天才是这样评价的:“他是如此的聪明,以至于无法再前进一步。”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庞大系统,牵涉的关系方方面面。一个称职的企业家必须知识面宽广,博学多才,做到身怀专技,万事通晓。只有这样才会胸有成竹,投资有方,一本万利,财源滚滚。
学习能够帮助你成功。
里根认为,在美国,了解经济学的最佳途径是通过阅读通俗的刊物而不是学术性的刊物。一个阅读《商业周刊》、伦敦的《经济人》、《华尔街日报》和《幸福》的人,是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里甘适逢其时而又适逢其机。对金钱的兴趣使得他对经营管理学也有一套说法:“我们谈论财务管制,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许多事都并不是我们要做的,而是美国社会强迫我们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