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学习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2800000015

第15章 你害怕语文吗?——优等生的语文学习法(1)

语文知识本身包容着以文史哲为主的各科知识;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工具学科、基础学科。谁都知道,其他学科的定义、概念的叙述和诠释,判断、结论的演绎和推理,都要依托语文来完成。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和基础,任何学科也无法站立起来,只不过统统是一盘散沙。

优等生的厚积薄发学习法。

众所周知,语文水平非一朝一夕或短期内就能得到提高的,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和广泛的接触。

来自山东的高考语文单科第一的李将,总结他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过程。

李将平时随身带有几个小笔记本,其中两个就用在语文方面。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一个是文摘集锦,专门收集一些俗语或从报刊中摘录一些他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段落、句子等,如果摘录的东西太长,就把它裁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拿出来翻翻,这样既可以记忆也可以催眠。

每天,李将躺在床上还要做一件事,在他的枕头边长期放了一本成语词典,睡觉前他都要看3~5条成语。他说,不要认为每次看得少,一旦长期坚持下来,一年就会记住1000多条成语。

这些琐碎的工作给他带来的表面收益是:“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些积累对我有多重要。因为我在今年高考中,前三道考查语音、字、词、句的大题中,自己一分未失。”

文言文在高考中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考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三分,因为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与现在有很大区别。而李将对付文言文也有自己的方式。他讲究的也是积累,按他的话说就是平时要多翻翻文言文字典。他认为,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就是难在一些实词和虚词上。其实,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没必要求全,只要能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例句即可。

李将说,其实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也不多,2004年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有100个左右,而文言虚词只有18个,如果再把这些分摊到每天去学习的话,量就很小了。

并且李将这样做了。

这样的坚持让李将在平时考试中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在进入第三轮复习之后,文言文选择题部分他每次保持全对,就是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部分也是一分都没溜走,并且整个文言文部分只丢掉了一分。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所以李将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强调大语文观,他很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他说,大语文观要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用时之需。

李将平时的“留意”也没让他白费精力,就在高考前学校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要求考生给书店或商店或食堂拟一副对联。如果李将要全靠自己去想去编的话,一是时间不允许他多想,二是自己想的未必就能得高分。当时李将就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在逛一家书店时看到过的一副对联,而题中不是就有书店吗?所以他就把那副“学富五车地,才高八斗院”的对联给搬了上去,最后还得了个满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有道考题的上联是“祖国江山好”,要求考生写出下联,李将当时很快就对出了“人民生活甜”的下联,此题12分,他拿下了11分。

其实,很多名人也是通过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积累最终成就自己的。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标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也喜欢记录东西。凡是到过他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呢。

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由于他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把材料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厚积薄发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读书学习的时候,要在书上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你自己特定的符号;读书之后要做笔记,记录或者摘录下对你来说最有用的东西;平时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信息等;最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扎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多读书法学语文。

阅读量大的人,作文一定不会差。

有一年的上海卷作文满分得主凌超,在小学时,他就读了《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古文观止》等作品;进入初中,他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李白诗选》等古代名作,还读了《荷马史诗》、《堂·吉珂德》、《约翰·克利斯朵夫》、《莎士比亚全集》等外国名著;进入高中后,他除了继续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外,又读了不少文学论著,如《人间词话》、《王国维经典文存》等,尤其读了大量哲学书籍,如《周易十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哲学研究》等。正是这些大家作品、大师专论,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凌超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凌超的成长,使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远胜同龄人一筹。他的作文立意高远、文字流畅、才气充溢,还在高二时就获得上海市“韬奋杯”作文大赛一等奖,高三时又获得上海市高三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而且,他的数理成绩也依靠扎实的逻辑哲理基础而出类拔萃。他终于以566分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可以说,凌超重视阅读,他的实际能力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价值。纵观现今不少学子,埋头题海,以解题来填空自己的求知岁月,却置阅读于脑后;不少家长也不鼓励子女阅读,只要看到孩子在做题目就心安理得。诚然,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题上,在测验、考试时也许能暂时取得纸面上的成绩,但解题获得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由于不重视阅读,知识面必然狭窄,视野难以拓宽,积累自然贫乏,此现象比比皆是,一旦题目稍作变更,理解就常发生偏差,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感悟试题中蕴含的一些共同规律,更是不可设想了。

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应该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其时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须讲解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勤写日记勤练笔法。

作文是语文学习很大的一块,提高作文能力除了多读之外,多练笔是另外一种主要途径。其中,写日记又是练笔的主要形式。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

文科状元孙田宇就是用写日记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的。

平时看到某一事物,哪怕是一朵花、一棵草,或遇见或听说某一件事,哪怕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只要有所感触,他都会提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只要写了,就有提高,好坏长短无所谓。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他在写作文的时候思路也会来得很快,因为可以从平时的日记里获得很多素材,如果作文的灵感和日记契合上了,下笔就觉得不费事,写得顺畅,比较流利。

长期这样记日记,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此外,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和自己写作风格比较相近的范文,学习它们的长处。

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写日记要注意把观察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日记往往记的是身边的琐事,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而被人称颂的。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于文章写得是否有文采,是由长年的练习和个人的悟性决定的,我们不必太在意。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人的一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身享用不尽。

勤于朗读背诵法。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从小就要求他们背诵古文。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不管是学习语文还是外语,朗读和背诵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学校里也一般要安排早自习让大家朗读背诵文章,凡是认真做这项工作的人,他的语感一定不会差。但朗读背诵不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

一位北大状元讲到他的经验时说:“多读,这一点最为大多数同学所不注意。高三一年的复习,我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每天留出约20分钟去朗读古文,不仅帮助了我加强对古文断句的语感,而且还增强了对古文的理解力。除此之外,我还尽量多记古文常识,这对我的写作也是有助的。”

多背,就是不仅要把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背得烂熟,还要尽可能地多背未选入课本的经典文章。

背诵当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是一些优等生提供的窍门:

方法一:按层次背文章看上去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然而一切文章都有它的层次,我们若是掌握了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按照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线索,分了一定的层次:渔人见到奇特的桃花林;渔人在桃花源内所见所闻;世人们寻桃花源的结果。记住了这个层次,背起来就“心中有底”得多。

方法二:想画面背。看了文章,人们的脑海中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幅画面。如读曹操的《观沧海》,我们就仿佛看到:水波动荡的沧海中,小岛高耸;那株株树木,聚集而生;棵棵草儿,繁多茂盛;一阵雄风卷起,壮阔的白浪千层万叠……脑海中映现着这一画面,背的时候那诗句也就从画面上“流”出来了。

再比如在背诵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苏轼的《念奴娇》时,可根据词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绘成一幅图画后才开始背诵的,画虽画得不美,但却使人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使我们所读的古词在头脑中留下了永远不忘的印象。

方法三:先粗后细开始背的时候,不妨粗略一些,把文章的骨架掌握住,然后再仔细认真地牢记那每一行文字。如背鲁彦《听潮》一文中第十七自然段,只需先背下“光消水涌投岛。水扑怒吼泼浪”几个主词,进而再添“血肉”就迅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