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4000000037

第37章 最难借的东风——运气(4)

第二个层次是动作语言、表情语言的自我暗示。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通过口头语言,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这种语言进行。如果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挥拳头,这个动作表明恫吓和威胁。例如,领导皱眉,表明对下属的怀疑和不满;舞者在表演时,观众不断地欢呼与鼓掌,这是表示喜欢和赞扬,通过这些外界因素,会使人信心倍增……此种肢体语言的暗示比比皆是。

经研究发现,人们通过环臂抱着双肩、双手放在兜里、蜷缩……这些肢体动作得到一些安全感。这些动作,也正是一种防御性的自我暗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最需要学会的一种身体语言就是微笑,微笑是一个良好的暗示,微笑的表情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和好的运气,微笑是“良药”,微笑是健康的“通行证”,微笑是世界上最廉价的“滋补品”。哪怕摆一个微笑的姿势,心中压力也会得到舒缓。

第三个层次是环境语言的自我暗示。

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除受一定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外,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士气的高低。人们经常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即用某种语言和行为来刺激人的心态,从而达到调节士气的目的,用以纠正自己的行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握好一个人生航向,选择正确的环境,为自己制造获得正面自我暗示的大环境亦是十分必要的。

自我暗示具有神奇的力量,那么我们该如何操控它,获得这种超能力,进而驾驭人生呢?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拥有巨大潜能的能量柱。而在竞争激烈的年代里,低调成了一种宣扬的风度,人们常常把自己看得很低,甚至妄自菲薄,并主观地为自己下定论: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事实并非如此,是人们自己把自己低估了。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尚待被开发的潜能。一旦遇到适当的激励,这些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而引燃潜能的介质正是对自我的心理暗示。

美国一名心理学家曾系统地研究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成功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水平地承认自己,相信自己具有超常的创造力,是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那些所谓超常的创造力,是一般人都应该具有的。

一般水平下,人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潜力,只占到全部潜力的3%-10%。那么,当人们学会并掌控了自我暗示这种力量,就能使埋藏在心底的潜能重见天日,照亮前程,成为一个永不落败的“富翁”。

墨菲定律:越怕出错,越会出错

【人们总是习惯为还没发生的事情,在思想的疆域先行设定了悲剧的趋势或结局。】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不带伞时,偏偏下雨;带了伞时,偏不下雨!在门外,电话铃音一直响个不停,进了门,就不响了!等了半天的公交,挤得满满的,刚坐上出租车,发现后面紧跟着一辆空车。

随之心生感慨:人生,何其无奈!

《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好的不灵坏的灵!”这是一条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普遍真理。对于这样的事,人们无可奈何,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常有。许多人便根据自己的经验验证了这条邪乎的定理。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最早是由一个叫爱德华·墨菲的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提出来的,他搜集了战斗中许多琐碎的经验,诸如:“如果你让敌人太难攻进来,那么你也将很难逃出去”之类。

其实,不仅仅是在战斗中,人们在生活中也一次次验证墨菲定律。谣言往往在可能造成最大伤害的地方流传得最快,想要守住的秘密偏偏最不巧的被你最防范的人知晓,重大事情越是到了最关键时期,越是容易出错!有时候,会让人忍不住,大喊:“Why?”

每一次事件的发生答案各有不同,可一件这样糟糕的事情就构成了这条不讲道理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告诉人们,千万不要随便认为什么事情无关紧要。明明天气预报说可能有雨,可是早上出门时看到阳光灿烂就不带雨具,结果等到被淋成“落汤鸡”时才后悔莫及。

做生意时一心只想到生意成功后利润多么丰厚,却没有预料到万一出了岔子自己就会血本无归。如果你犯过这些错误,你就是遭到了墨菲定律的报复了!

“为什么总是这样倒霉?”这是许多人抓狂的质问声,从自己或者周围人的口中经常能听到。

墨菲定律清晰地指出,倒霉时永远不要如此恼怒反复地问为什么,一件事如果可能被弄错,那就一定会弄错,坏事如果认为可能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并且会最大限度地造成破坏。所以,为了事情不至于如此糟糕,请控制情绪。错误既已发生,防止糟糕扩大化,是唯一能掌控的。亡羊补牢,是识时务者的明举。

墨菲定律,虽然是不经意间说出的玩笑,其实蕴涵着很深的道理,因为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不信这个邪!”他们把墨菲定律中的现象每条信息逐一进行分析,并动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概率论等来检验分析。从一件事的源头开始层层分析,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形成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这种糟糕的自我心理暗示,随之,身体机能会产生强烈反应,心跳加速,精神分散,手心出汗,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才会摔跤、才会做错事情、才会说错心中强调了数次禁忌说出口的话。

这样逐一解释,大多还算说得通,但当生活中的倒霉事件如此众多而频繁地出现时,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墨菲定律和我们的生活太亲密,像是一种精神器官,亲密到我们无法忽视其存在。墨菲定律直指人们的尴尬,点出的也正是人们共同的弱点。甚至有人怀疑,墨菲定律是上帝的玩笑。

遵循墨菲定律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丢东西时,我们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或者会找到不是正想找的东西。

许多学者都曾抱着怀疑的态度发问:“墨菲定律究竟是不是自然科学规律?”并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假设和论证,但墨菲定律就是那样真实地发生着。

那么,面对墨菲定律,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做个“有心人”,墨菲定律将不再是令人困窘的烦恼。永远不要作预测,因为如果错了,没有人会忘记;如果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如此可想,很多时候应该学着在思维中闭上“乌鸦嘴”为好。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很多人崇拜的一个信条。换一种方式来想,如此反复强调,岂不是自讨苦吃,把此一言作为人生信条,可想而知,这个人未来还有着吃不完的苦头,因为在他的思维设定中,已经强烈地认定吃苦后才能成为人上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们都被这句话洗脑太深了,为什么成功总是要带着浓重的悲苦色调呢?

在意识的疆界里,自觉地模仿那些被渲染后的悲情英雄,而事实上,这世界上更多的人,是在喜乐、感激、心满意足的情况下获致个人的成功、幸福、富裕,但大多数的人都不相信自己或者是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获得好运,于是幸运只好如其所愿地远离。

人们总是习惯为还没发生的事情,在思想的疆域先行设定了悲剧的趋势或结局,有人说是悲观,也有人解释为这是一种理想的预期。“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很多人视此为行事的虔诚信条。这样悲剧发生时,自己也比较有心理准备。殊不知,越是这样想,就越会引来悲剧的发生,然后自我在内心就会产生这样的声音:你看吧,我就说吧……人们喜欢享受在杞人忧天地揣测中获得胜利感,并在自己创造的悲剧中乐此不疲。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随之加快,神经像被上了紧紧的发条,越缠越紧,而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生焦虑和惆怅导致生活失去平衡,孤独和焦虑吞咽着幸福感和快乐。如果你的觉知意识到这是对此时自我的真实感受,那么,开朗些吧,舒展开愁眉,对这糟糕的墨菲定律笑笑,让乐观清扫一切霉运,缓解心中的焦虑和烦愁。

如果恰巧堵在上班的路上,深呼吸,试着这样想想:“堵车,过了就一路畅通”“等一下一定会有个超棒的停车位”。

如果恰巧面试过后,不妨这样回想一下:“我看见面试官对我微笑了,他应该对我印象还不错”……不要过于担心失望后较大的心理落差而不去朝着好的方向思考。练习此种积极地思维习惯,好运,也会紧随其后。

惊喜也许就在眼前。赛车通畅了,此时停在大楼正前方的车,正好就开走了,面试官和面试者进行了很愉快地交流,他的眼神中强烈期待与你的进一步合作。这是吸引力法则用在正面思考上所发生的心想事成的结果。

所以,不管如何,既然人们无法活在当下,为何不去想未来比较好的版本?为何要把能量放在自己不要的事情上面?为何要去想比较糟的下一秒?

负面设定,让世界充满悲观与沮丧,为何总是把悲剧程式牢牢地设定在原本会更美好的未来生活中?

墨菲定律第一条:当你越想事情不要发生时,它往往就越会发生。

墨菲定律第二条:当你想利用墨菲定律第一条来获得任何好处的时候,墨菲定律第一条就不会成立。

转换思维,快乐也就更多一些,当险恶的竞争对手希望自己工作不顺、爱情失利,那么结果偏偏年年高升,墨菲定律再次生效,着实可喜可贺。

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就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墨菲定律重视的是可能性,包括那些小概率事件,强调事物的变化及不确定性。了解墨菲定律,就能够充分拓展思维或观察的视野,防患于未然。

墨菲定律像一个难以琢磨的精灵,在日常生活中若隐若现,不时与人们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对此,我们不必纳闷和失落,不必因为这讨厌的规则抓狂心烦,而要正视它,在它显灵时泰然处之,耸耸肩,然后把它忘掉。

事实上,人们与墨菲定律的抗争从未停歇,可绕来绕去,还是在圈子里。其实,何必证明对与错,科学与否,何必思量过多,和一条定律较劲儿。战胜它的方法就只有抛开它。笑一笑,我们永远有路可走。柳暗花明自在每个人的心里。乐观一些,好运就会多一些。

未开化的意识领域:成长是不平均的

【成长是痛苦的,但是生命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成长的代价就是他所遭受的那些痛苦,成长只是众生的发展趋势,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同的。】

常言道:“英雄出少年!”

又有人说:“大器晚成。”姜子牙发迹时已经是年过半百。

由此可见,身体和年龄并不能左右我们前进的步履,而意识的觉醒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那么,我们究竟何时才能羽翼丰满、成就自己的“霸业”呢?

《三字经》中有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老泉是苏轼之父,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直到27岁,才发奋学习。一年后,自以为学成,参加科举考试,不中。这以后他才开始下苦功夫。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冒出黑烟。家里人很吃惊,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把一沓沓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在把不成熟的作品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五六年后,文才大进。

宋仁宗景祐年间,苏洵得宰相韩琦重视,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的苏洵已年过50岁了。

《老子》中有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成长是不平均的,无论是少年英才,还是大器晚成,这都是一种丰满的状态,但无论早与晚,我们都要坚持在路上,决不能放弃成长。

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自我身心状况的认识。意识能够洞悉自我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因此意识掌控着我们的人生与发展。可以说,意识的成熟度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标志。

意识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当“自我”的观念开始生长,我们离开渐渐显露了自我意识的原始人时期,成为现在这样的人。多思考一点都会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

意识的阶段性发展时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经历的,并且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在这个艰难攀爬的阶段,人们所认知的痛苦只是他身体上的痛苦,同样快乐也是源自于身体本身的快乐。但随着人们意识和身体不断地成长,人们将追寻更高一级的快乐。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小时候我们会那样满足,即使当时我们拥有甚少。而当我们承认,拥有越来越多你曾经梦想或者不敢想象的东西后,幸福感仍然稀薄,快乐只不过是一个在嘴角摆出的干涩的姿势。

成长是痛苦的,但是生命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成长的代价就是他所遭受的那些痛苦,成长只是众生的发展趋势,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同的。

精神力量的较高形式,只有那些心灵已被打开了的在特定阶段的人才能获得。

当一个人完全进入了智慧层面的意识,他会不满足地成长着,他强烈地感受到内心的新的渴望,并为满足自己而努力奋斗,并且在自我期望的路上发挥自己强大的意识作用,但是究竟何时才能够进入这个智慧的意识层面,这是个问题。

所谓“姜太公垂钓,志不在鱼”,他用他独特的方式,以不同于常人的举措,终遇明主吸纳而施展抱负,“大器晚成”。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太公本身志向远大,常年累月地学习,终其一生而未歇。我们亦应如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与努力。

每个人成长的路不同,在意识的疆域里也更是千差万别,少年早慧并不一定是英才,大器晚成也并不一定是无用。我们身体的成长,都是有着一般规律的,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成年,而意识的成长之路却是极为不平均的。但无论早晚,当人们在某一天达到那个最高的智慧领域,全身的能量也会随之迸发,成就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

托尔斯泰曾说:“一旦智慧控制了人类,新的世界开始了,欲望也会成千倍地增长。欲望和一个圆的半径一样是无数的。人的思想刚开始充满了忧虑和担心,先让自己认真耕作,然后再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且认为幸福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在意识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之而产生的烦恼也就越多。遭受的越多,获得的也就越多。

当一个人达到了意识的较高阶段,进入了精神意识的领域,他非常乐于运用智慧这个磨亮了的武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在其著作《一味》中这样说道:“灵修途径从来无意助长或合法化时下的世界观,反之,它所提供的真实性就是要摧毁被这个世界视为正统的意识。所谓正统的意识,就是被一般看法所认可,为大家所接纳,被文化和反文化所拥戴,被自我所助长,让这个世界有意义的思考方式。但真实的觉醒很快就把这一切扫荡干净,它让每一个灵魂瞥见内心深处的那份闪耀的无限性,让它的肺部吸进简单得难以置信的永恒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