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464600000022

第22章 道教——得道成仙的乌托邦(6)

传说尹喜得到《道德经》后,便托病辞官,到武当山修道去了。他隐居的地方被后人称为“尹喜岩”。老子得知后,曾骑青牛到武当山寻访尹喜。此后,尹喜跟随老子一起云游,不知所终。

⊙道教经籍——玄而又玄的“天书”

道教创教之初,只有《道德经》《庄子》《列子》《太平青领书》《老子想尔注》等为数不多的经籍,但道教特别重视经典的编撰、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

至东晋初,葛洪的《抱朴子》著录道经约1200多卷,其中有《彭祖经》《九生经》《九仙经》《混成经》《元文》等。葛洪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箓、儒学与仙学统纳为一体,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道经缘起的传说

在神秘遥远的空间“三元”中,自然奥秘之气凝结成“经诰”。“经诰”由仙人书写在黄金或白银上,并被收藏于“七宝玄台”之上,再通过一定的机缘传授给世人。如《灵宝经》是由“天真皇人”传给有缘法的黄帝、帝喾及大禹。

此后,为了阐发教义,并与佛教抗衡,《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陆续出现。道教经籍渐多,最后合编为道教最重要、最完整的道经丛书——《道藏》。

《道藏》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制。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泛搜集道书,编为《三洞经书目录》,共1228卷,这是《道藏》最早的结集。唐玄宗开元时下令遍访道经,辑成《开元道藏》,凡3744卷。宋真宗时,辑成道藏4395卷,称为《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时,又把《天宫宝藏》增加到5481卷,这是整部《道藏》的第一次刻印。刻成后储存于闽县天宁万寿观,故称为《万寿道藏》。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是明代《道藏》,于1445年刊成,总计5485卷。

三洞、四辅

《道藏》采取“三洞”“四辅”的7部分类法。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每洞又分为12类。洞真,通向真仙之道;洞玄,通向玄妙之道;洞神,通于神灵,能召鬼神。四辅,指三洞之外的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等辅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既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又收入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中国古代的医书、科技书,如医药养生书、修炼内外丹的书、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等。

总之,道教经籍是道教信徒不可不读的书。一个真正想研究、弘扬道教的人,就不能不潜心研习道教经籍,只有持之以恒地日诵、参究,才能“妙理自明”。

《太平青领书》

此书传为东汉末年的道士于吉所著,书中既继承了老子之道和天神信仰,又吸收了阴阳五行和仙家方术,奠定了道教的宗教神学观,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奉为圣典。传说,于吉曾在江东传道,并施符水治病救人,人称“于神仙”。

⊙道教人物——法身不死,元气长生

道教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有着一系列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正是他们使得道教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且能枝繁叶茂,跻身三教之列。

老子和庄子,他们是道教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比庄子稍早的列子,则通过寓言的形式,提醒世人摆脱贵贱、名利的羁绊,保持内心的澄净,享受真正的快乐、自由和做神仙的美妙感觉。

东汉的张陵,创立道家重要支派五斗米道(天师道),对后世影响极大。

东晋的葛洪,集前人炼丹术之大成,人称“小仙翁”。其著作《肘后救卒方》《金匮药方》等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治病良方,使得道教医学精华得以传世。

五代时期的陈抟,是道教的传奇人物。他以博学闻名,他作的《无极图》,是后世阴阳八卦道学理论的主要渊源。

宋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极为盛行,先后出现了“北五祖”和“北七真”。其中尤以王重阳和丘处机声威显赫,他们主张融合儒、释、道三教。

王重阳,咸阳人,生于豪门。他早年习儒,文武兼备,为人倜傥尚义、任气好侠、不拘小节。王重阳早年怀有抗金复宋的大志,中年以后树起“全真道”大旗,大力发展教团组织,培养出了“全真七子”等一批杰出的弟子。

活死人墓

王重阳自称得仙人传授修炼真诀,从此悟道出家,号重阳子。他先入终南山“活死人墓”穴居,内修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为“王害风”。后来,他封闭墓穴,到刘蒋村结庐简居,随后又烧毁茅舍,东出潼关传道。

其著作《重阳全真集》《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立教十五论》等书中,载有很多内丹修炼秘法。王重阳死后,他的大弟子马钰传其衣钵,执掌全真教。

张三丰,名君宝,元明之际的“隐仙”。他身材魁伟,须髯如戟,又洒脱不羁,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据说,他的武功出神入化,能够“单拳抵百贼”。

张三丰熔金丹派南、北二宗丹法于一炉,并加以改进,形成独特的外动内静、先性后命的修炼方法,创了内家功夫太极拳。太极拳为张三丰和道家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他生前虽未自立门派,但死后却被武当山及各地道士奉为祖师。

死而复生

张三丰一衲一蓑,寒暑不改,且能数月不食,日行千里,登山如飞。据说,他在宝鸡金台观时,曾自言某天将死。到了这天,他果真仙逝。众人将他的尸骨收殓入棺。下葬那天,大家听到棺内有响动,打开一看,张三丰却又活了过来。

王常月,清代道士,道教“中兴之祖”。他让传统道教经历了最后的辉煌。在修炼上,王常月主张“先性后命”,认为修行顺序应该是: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形精严、忍辱降心、清净身心、求师问道。

此外,他还消除了修行者关于“肉身存亡”问题的困惑,使其向道之心更加坚定。他说,“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吾之元气”,“色身纵留千年,止名为妖,不名为道。法身去来常在,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王常月之后,道教便失去了官方的支持,成为真正的民间宗教。

⊙道教名胜——洞天福地与古宫仙观

道教的名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洞天福地,再就是古宫仙观。

道教认为,天上、地上、海中皆有仙境。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境,中有神仙主治,居此修炼可得道成仙。洞天,指通天洞室;福地,指得福之地。

洞天福地,均为实指,几乎包罗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所有名山。如十大洞天中,有青城山、罗浮山、括苍山等;三十六小洞天中,有泰山、华山、庐山等。七十二福地中,有烂柯山、龙虎山、逍遥山等。

道教认为,华山、泰山、潜山等山中“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

因此,许多入山隐居、合药、修炼、求乞成仙的道士,便常在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清澈的溪流旁结庐精修,以接引山川灵气。经过较长的时间,茅庐便逐渐发展成宏大或净雅的宫观,并留下众多人文景观和神话传说。

丰都城,位于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流传着大量怪诞离奇的鬼故事,遗留了不少人造的“仙踪鬼迹”,号称“鬼城”。传说汉朝人王方平和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并得道成仙。丰都城中的建筑、雕塑、壁画,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鬼城阴司

丰都城中的阎罗殿光线昏暗,鬼气冲天,供奉着威行赏罚的十殿阎罗王,以及按察善恶的“六曹”“判官”,勾魂追命的无常、恶鬼等。天子殿则神气十足,供奉着幽冥之主——鬼帝,以及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等四大判官。

楼台观,位于终南山中,是道教最古老的宫观,素有“祖庭仙都圣地”之称。相传周函谷关令尹喜在此修道,结草为楼以观星望气,故名楼台观。传说老子曾在此为尹喜讲授《道德经》。观内现存说经台、系牛柏、老子墓等圣迹。

白云观,坐落于北京西便门外,是全真道龙门派祖庭,至今已历千年,现为中国道教协会驻地。此观始建于唐玄宗年间,现存殿堂为明清建筑。观内处顺堂中埋葬着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的遗骨,藏经楼中藏有明代以来撰写的《正统道藏》。观内供奉三清、四御、王重阳、丘处机、八仙等。观中环境极为清雅,其后花园“云集园”素有“小蓬莱”之称。

上清宫,位于江西龙虎山脚下,是天师道祖庭,为历代张天师供祀神仙之所。相传此处最早为张陵炼丹修道的草堂。其后人张盛移居于此,在张陵草堂旧址建传籙坛,清代时发展为上清宫。后来,该宫因年久失修,陆续倾塌。

天师府,坐落在江西贵溪上清古镇,南朝琵琶峰,面临上清河,北倚西华山。府第规模宏大,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古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近两千年来,历代天师均居此修身养性,并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成为中国千年传承世袭的“南张北孔”两大世家之一。

永乐宫,原址在芮城西南的黄河北岸,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迁离。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奉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是全真道的著名宫观。永乐宫始建于元朝,施工周期长达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玄远幽深——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统治者常利用道教来收拾人心。一些道士或封官职或“赐紫衣”,如五斗米道的后继领袖张鲁,归顺曹操后就受到厚待,“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北魏则将寇谦之视为“国师”,军国大事都征求其意见。在李唐时期,道教更是被奉为“国教”。

起义者的宗教

道教还曾是“起义者的宗教”。张角,这位自称“大贤良师”的造反者,最初是以“太平道”的教派活动来发动群众,以传道为掩护,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开始他的“黄巾起义”的。

在养生领域,道教也开创了一个气象宏大的场面,而且这种在养生方面的探求让道教成为古代中国在化学、医药、武术、气功方面的领军流派。

道教对中国传统养生学贡献极大。相传,老子特别重视“长生久视之道”,既身体力行者“修道而养寿”,又开发出一整套高明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

为迎合信徒的长生欲望,道教还进行了各种养生实践,包括炼外丹、练内丹、以符水治病等。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于中医药方面皆有所建树。

炼外丹时,需要与自然界的各种矿藏、草药以及各种化学元素接触;炼内丹时,还需要摸索人体气血微观能量的规律,种种类似于科学实验似的实践活动,让一些道士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经验和常识,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白的道缘

诗仙李白信奉道教,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个性、诗歌创作和人生际遇。他受召入长安,就是受到许多道教信徒的推荐。寻仙访道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积累了大量诗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林语堂曾说:“一切优美的中国文学,稍有价值可读的,能舒快地愉悦人类的心灵的,都深染着这种道家精神。”道家精神滋润和启迪着文人们的文学灵感,塑造了中国文学自然隽永的艺术风格,成为古代田园诗、山水诗的灵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陶渊明的《归同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古典名著《西游记》虽然讲唐僧师徒去西天取佛经的故事,但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完全以道教为核心,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对中华武术和气功也有很大贡献,如驰名武林的武当功夫,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下来的。道教的武术独具风格,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贡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