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464600000043

第43章 医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2)

孙思邈,唐朝初年的名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活了100多岁,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对学习、研究传统医学极有价值。他特别重视妇幼保健,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对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管贵贱贫富,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

孙思邈救产妇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正在伤心大哭。他走过去一问,才知道棺材里躺着的是老婆婆刚刚难产而死的女儿。

孙思邈估计产妇并没有死,便要求开棺抢救。棺中的产妇,脸色蜡黄,毫无血色,如同死人,但孙思邈一摸脉搏,还在微微跳动。他迅速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产妇就很快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产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都称赞他是活神仙。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他家世代从医,祖父是个“铃医”,父亲也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在十几年的行医过程中,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了一部旷古烁今的中药著作《本草纲目》。

■ 民间医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 ■

很多民间医生没有专门的营业场所,常常奔波于江湖之间,或上山采药,或下乡行医。他们肩背药箱,手摇串铃,四处行医卖药,相当辛苦,如江湖郎中、铃医、卖野药的等。此外,还有一类算不上医生的医生——“稳婆”。

名医扁鹊算是较早的江湖郎中。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王公大臣和下层百姓治病。他曾经以针熨结合汤药,救活了虢国太子的“尸厥症”,被视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之后,他又经过赵国的都城邯郸,取道汤阴,渡黄河,至山东,又先后在魏国、秦国和周都治病。类似扁鹊这样的江湖郎中,很受群众欢迎。

江湖郎中一般都是无钱开药铺的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因家境没落,读书做官不成,便改学岐黄之术,做了江湖郎中。其中有略精于此道的,也有半斤八两的,他们都是靠给人医病混口饭吃。

有些江湖郎中有祖传绝招,其秘方颇有奇效。如宋徽宗的宠妃咳嗽不止,后服了某江湖郎中祖传的止咳药,一治就愈。又如宋代都城汴京建隆观中的于道士就开了个药摊,汴京人犯牙病时,都到那儿买药,颇为灵验。

江湖郎中里劣者、骗人的也不在少数,害人不浅。此辈来无影去无踪,出了事故也找不到他,属于口碑极差的。

江湖郎中的“六字诀”

江湖医生有个“架、唬、骂、吹、堆、推”六字诀。他们进门先摆“架”子,自称名医;还故意“唬”人,把病说得很严重,以使患者或其亲属听自己的;他们喜欢“骂”其他医生,挑人家的毛病;还吹得天花乱坠,或世代名医,家有祖传秘方,或身怀绝技。他们开的方子,写上这味药,怕出毛病,又添另外一剂,使得药愈“堆”愈多;看不好病,或者病情加重,就借故“推”脱。

铃医,也是走街串巷的江湖医生。他们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握着串铃,翻山越岭,奔波于穷乡僻壤之间。串铃大多是铜制的,呈圆形,中空,里面有几颗金属丸。铃医行医时将串铃套在三个手指上,左右摇晃,钢丸就在铜圈里滚动起来,发出“当啷当啷”的响声,远近住户就知道有医生来了,有病者便会赶去求治。

清代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主人公老残,就做过铃医。书中写道:“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

卖野药的,常常用精湛的武艺做宣传,练把式、舞刀弄枪,寒冬里也赤膊上阵。卖刀伤药的用刀刺伤自己的腿,出血见红,然后敷上自己的药,用扇子一扇,血流立止,以证实药效良好。

“虎撑”

串铃又叫“虎撑”。传说唐朝的时候,有只老虎张着嘴来找“药王”孙思邈治病。孙思邈发现老虎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将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随即迅速伸进虎口,用手把那根骨头拔了下来。那老虎一合嘴,正好咬在串铃上。

卖野药的通常先练一套把式,一旦观众聚足了,便开始卖药。除刀伤药、强身大力丸之外,还有所谓“百步止咳”“春方打胎”“长阳种子”等。他们都标榜自己的药来自“祖传秘方”,口内嚷着:“今天所带药品无多,凡要买的,请准备好零钱,以先伸手者为准。买着的算咱彼此有缘分;买不着的您也别后悔,好在来日方长……”总之,极力鼓噪煽动,以便做成更多的生意。

稳婆,指古时民间的接生婆。她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业务技能依靠家传,有的是姑媳相传,有的是母女相传。她们接生多凭经验,真遇到“横生倒养”的难产,往往也束手无策。胎儿降生后,稳婆用银簪挑起脐带,再用烧红了的火筷子将脐带烙断,然后敷上煅白矾粉,就算完成任务了。

■ 中华医典——传统医学的百宝箱 ■

中国传统医学有众多典籍传世,其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四大经典著作。此外,《千金方》《洗冤集录》《本草纲目》等也是有名的医药典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难经》,中医理论著作,托名秦越人(即扁鹊)撰。全书共分81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涵盖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常与《黄帝内经》并提,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以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成书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的代表作。该书编成后不久,晋代的王叔和就将其分述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十次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之后近两千年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伤寒杂病论》一直指导着医家的临床实践,受到了极高的崇奉。

捉牙虫

古人认为蛀牙是牙中有小牙虫,只有用虎须去剔蛀牙,方可止牙疼。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牙疼时,只要拔下虎须,趁其热插在牙齿间,牙疼即可愈。明代学者杨慎《升庵外集》也说:“凡虎须拔得者,将剔虫牙,无复疼痛。”但虎须不易得,于是就有专门替人挑牙虫的行业。但到底有无牙虫,谁又挑出了牙虫,只有挑牙人自己知道了。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及其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千金方》,“药王”孙思邈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该书的妇、儿科专卷,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提倡治内科病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并对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其中,“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还提高了针灸取穴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