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1464800000028

第28章 可以批评他,但是别非打即骂(5)

但孩子也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如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另一个样。

2. 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意见不一致还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

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

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从而影响教育的效

3. 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当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4. 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

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5.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他常常会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中、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专家支招】

做为父母的应该商量,应该求大同存小异。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宜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即使他是0~3岁这样小的婴儿。

1.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否则细心的孩子也会听出父母的意见有分歧(而且这是很自然的,不需要有谁教他们),就会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拒绝听从对自己不利的一方。这样,孩子怎么可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教育呢?

2.当父或母一方教育方法不当时,另一方应在孩子不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千万不可一怒之下当着孩子什么都说,或者经常赌气:你如此,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朝三暮四、“南枝北枝”,使孩子是非观念紊乱,导致日后品德不良。

3.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作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儿孙,总是想让孩子更多地得到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时,他们也拒绝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而无私的爱,这种爱对孩子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缺乏母爱的孩子中有很多心理发育不全。但母爱又不能“好”无止境,毫无理智。对待孩子,母亲也需要理智地去爱,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慈母”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同父亲统一观点,使孩子具有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明确看法。当然父亲也不应该过于严厉,不应该采取令孩子生畏的各种粗暴体罚,那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与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

〖场景再现〗

小姑娘雨琦是个出色的“小明星”,各方面都很优秀,有喜欢她的男同学经常送礼物给她。面对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女儿,妈妈坦然地教她自然地看待这样的事,同时教她怎样友善地拒绝男孩子们的礼物。女儿很顺利地处理好了这些事情,没有过早地陷入情感的波动中。美好的青春总伴随着几多烦恼,尤其是对女孩子,母亲的角色在沟通中更能够显示出优势。

【深度诠释】

当父母的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什么?是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需要沟通,需要了解和谅解,才能更融洽地生活。沟通是做父母的都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为什么相当多的中国家庭缺少沟通而不自觉呢?因为在我们的国度里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许多家长自己就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长大的,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至少有三点:

首先,家长与孩子如果不能沟通,实际上会完全丧失教育权力。

例如在校园暴力中受侮的学生竟然自杀的事件,人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受到欺负不敢向家长述说,非要选择自杀这条路呢?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亲子间平日缺少沟通,孩子误认为如果告诉家长,家长不会相信,自己反而会挨打。可见,亲子间如果不能沟通,孩子远离家长,实际上等于家长完全丧失教育权力。

其次,如果家长与孩子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肯定会降低教育效果。

现在不少家庭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表面进行。这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家长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家长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动、启发孩子。

再次,沟通是减缓压力的良方。

在竞争日趋强烈的今天,孩子们一方面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要承受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多来自学业。于是一些孩子开始厌学,一些孩子有考试恐慌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还进一步地给孩子施压,效果往往并不好,而家长的理解和良好的沟通则能够大大缓解这种压力。郑州的一位同学在小学升初中模拟考试前夕非常紧张。妈妈就对他说,所谓考试就是考考试试,接着拿自己新近岗位竞聘的经历做例子,鼓励儿子只要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行了。儿子一下子释然。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慢慢学会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战胜自我、迎接挑战。

【专家支招】

沟通是做父母的都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1.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例如看电视)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先说一声,取得孩子谅解。

2.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也尊重你,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努力达到相互的理解,用经验和成熟的思考引导孩子,但不能一味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

⊙认真倾听,解开孩子的心结

〖场景再现〗

场景一:“妈妈,我没有某某漂亮和优秀,也没有某某讨人喜爱,你是不是很失望?”孩子感到自卑。妈妈看着孩子的眼睛,抚摸着孩子的头告诉孩子:“孩子,你和她一样优秀!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就是你最大的长处,我喜欢你做我的女儿,也因此感谢上帝的恩赐。”

场景二:“我早晨到校晚了,没有做好值日,老师罚我干一个星期。老师就知道罚,真烦人。”孩子怨气很大。父亲这样安慰孩子:“为了做好班级工作,老师奖罚分明,学生应该理解。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承担一份工作,并把它做好,这是应尽的义务。老师罚你做值日,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可以增强你的责任意识,对你今后的成长很重要。”听了父亲的话,孩子的怨气就会消去大半。

场景三:“我们班调皮孩子多,纪律涣散,老师让我当班干部,我才不愿意费力不讨好呢。”孩子对老师安排的工作有抵触情绪。母亲这样开导孩子:“这可是老师对你的信任呀,老师这样信任你,说明你有能力做老师的小帮手,我看你不应该失去这次锻炼机会,更不应该让老师失望,妈妈相信你能挑起这副重担。试试吧,你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妈妈这样一番话,既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又告诉孩子要有热爱班集体的品质,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深度诠释】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在寻求这样的友谊,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使我们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流露出感情。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通常是这样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爱能使我们表现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相反。孩子是很容易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沮丧时会发脾气,害怕时会出汗和发抖,伤心时大哭。能得到父母倾听的孩子在幼年时会常常哭泣和发脾气,这些都属于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孩子的恐惧和悲伤就好比他们身上多余的负担,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充分地裸露并甩掉它们,就能重新恢复他那有爱心、信心的与人合作的本性。

允许孩子表露情绪,直到他平静下来,对孩子是很有益的。

我们对待孩子的情绪流露的典型反应是“采取措施”助他恢复平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成年人非常担心孩子会变得没有理性,不能不带偏见地观察事物。事实是,当有人给予起码的关心、肯定和尊重时,孩子的情绪流露肯定会改善他的观察力和自信心。

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诉我一些”,“我爱你”,“发生这样的事我很难过”。假如你在此时说话说得太多,你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话。如果你能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他,那么孩子会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后,会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围的情况,而且一般说来,他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跟随着孩子的浅笑或哈欠而来的暴风骤雨似的哭泣,常常预示着孩子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意识。

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孤独时,他可能“制造”一个情况,以使父母不得不对他的行为给予限制。一旦父母定出合理的限制,孩子就会乘机哭闹发脾气,从而消除他感受到的紧张。假如此时父母能给孩子几句使他安心的话并耐心倾听他,他就能摆脱恶劣的心境,变得情绪放松、明白事理,接受父母制定的限制。不过,如果孩子身上已积累了大量的不安、愤怒或不信任感,那么他就得经过若干场哭闹才能消除掉足够多的情绪积累,从而意识到父母是爱他的。

许多父母发现,倾听孩子哭泣或发脾气而不是要求他“恢复正常”的做法,实际上要比试图控制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强迫他举止温顺有礼更容易,也更有益处。孩子哭泣和发脾气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已经崩溃,此时你向他传递你的爱能达到最佳效果。当你留在他身边,不提任何要求,他迟早会修整好自己的世界,而你对他的关怀会成为这个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定期地给孩子“专门时间”倾诉,意味着你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开始倾听他急于摆脱的紧张及其他感受。开始“倾听”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现在学着要给予孩子们的关怀与“倾听”,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自己都不曾享受过。在这陌生的领域中,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的反应就是我们的向导。每一次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倾诉,每一次充满探索或笑声的“专门时间”,都会说明:我们寻求的与孩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强。

【专家支招】

实践证明:成功的倾听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专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重视,皆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在倾听时需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影响孩子情绪的动作,否则会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

2.要耐心

不要因孩子话语过长而感到厌烦,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特别是孩子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更要耐心倾听,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要诚心

要尊重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此时倾听者的坦率、真诚尤为重要,否则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影响沟通效果。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如确有必要纠正其不妥的观点时,也要等孩子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

如果在孩子情绪最糟时你在倾听、关切他,他会深深地体会到你对他的爱。

家长在倾听中,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态,弄清话中之话,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解开孩子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