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吸引力法则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6700000033

第33章 自满导致毁灭,谦逊走向圆满(1)

谦逊者易受推崇,自满者易受攻击

愈是谦逊的人,别人愈是喜欢找出他的优点来推崇。愈是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得了不起而孤高自大的人,别人不但愈是瞧不起他,而且愈是喜欢找出他的缺点,加以全力攻击。

当年美国工程师查尔斯要建巴拿马运河时,人们对于这个壮举,议论纷纷,毁誉不一,有人夸奖他勇敢坚毅,也有人骂他异想天开。但是他对这些毁誉一概置之不理,只管自己埋头苦干。有人问他对于那些批评有什么感想,他回答得十分适当,他说:“目前还是做我的工作要紧,关于那些批评,日后运河自会答复他们的。”

“让事实自己去答复那些批评”——这真是指示我们治事方针的至理名言,这样做比连篇累牍的吹嘘要强过千万倍。

后来运河果然如期完成,一时又是议论鼎沸,但现在却是众口一词地争相夸奖他了。他自己怎样呢?到播音室去致答谢词吗?写一篇文章去向从前攻击他的人做一有力的反击吗?或者站在第一艘通过水闸的船上,接受欢呼?

当第一艘船由大西洋通过运河至太平洋时,有一位来参加揭幕典礼的英国外交官,也坐在船内。事后据他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查尔斯先生并没有搭乘这艘船,他只是在运河岸以北看着我们的船开过。后来,我们又在河岸上看见他穿着衬衫站在水闸上,正在观察开关水闸的机器。船开过之时,有一个人对他三呼万岁,但不等他喊到第二声,查尔斯先生已经走开了。”

这告诉我们:查尔斯并不希冀人家对他的欢呼。他已经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他的工程上了。只要工程完成,他就如愿以偿;反之,他就自己承担失败了。因此,他所说的“运河自会答复他们”,既非自夸,更非自卑,完全是确确实实的话。

除非“吹嘘”在你的事业成功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商业上的广告等,否则你还是不用为妙。我们的名誉,将来自有我们所成就的伟大事业来宣扬。在成功之前,一味吹牛,不但无济于事,反将使你分心疏忽,从而减低了成功的可能。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里,谈起洛伯里的轶事时说:“记得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特地差人请我去一趟,当我到他家里时,他正坐在桌旁,桌上放着一个信封,寒暄过后,他便把那个信封递给我说:‘我想请你把写这封信的秘书辞退。’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呢?’我说,‘这个秘书平日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简直像是我的左右手一样,他有什么事得罪了你吗?’‘你看,’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这不是他的字迹吗?他怎么把我的姓氏写上两个呢?’这使我心中大感不乐,于是我说:‘这种一时的笔误是谁都难免的,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无心之错,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平日如果对于这种事也斤斤计较,也许早已不在人世了。至今我每天收到的大批信件中,仍有十分之二三把我姓名的字母拼错的。’”

我这一番话仍旧不能提醒他。他拿着那个信封,不知如何是好。试想,即使是一个再了不起的伟人,有了这种狭小的气量,优点也会立刻逊色不少的。

世上有许多人,依赖某种势力,高居人上,因为对于自己的行动毫无自信,便时时注意人家是在尊重他,还是鄙视他。如果别人无意中对他稍有疏忽,他就立刻认为那人已在向他进攻,立刻拿出全力与他周旋。这种人固然可悲,实在也很可怜。

当你做了一桩自鸣得意的事时,你应该自问:这事能够成功,是不是靠了自己公司招牌的力量,或是自己地位的力量?因为有许多场合,我们常会把这种环境促成的成就,当成是自己了不起的功绩,因而愚蠢地蒙蔽了自己。美国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总经理雷劳先生,有一次告诉别人说:“在我们银行里做事的年轻职员们常有一个通病,就是常常喜欢自视非凡。尤其是那些地产部和证券部的职员们,他们一旦完成一笔巨额交易时,便大摆架子,好像做成这笔交易非他莫属。实际上,那只不过只是完全靠了银行招牌的号召力罢了。”

当然,如果你有一个大公司、大银行的招牌可以利用,你就不妨尽量运用它以增进你的工作效率。但是事成后,你必须把功劳仔细分析清楚——这件事的成功,究竟是完全靠你一人之力,还是靠那块招牌的力量。如果有些后者的成分夹杂在内,那你就应该赶快思索一下:将来如果遇到同样的场合,但没有这个靠山时,应该怎样去做成这笔生意。不可因此就自吹自擂起来,不把人家放在眼里了。

谦逊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利器

研究显示,如果你想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谦逊是个不错的利器。虚怀若谷的人无论何时都觉得自己仍有待提高,因此勤学苦读、努力钻研,结果效率比那些骄傲自满的人高得多。高估自己实力的学生往往考试不及格,自大轻敌的运动员往往败北,这都不足为奇。如果你态度谦逊,意味着你会进一步采取积极的行动,因而更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回答说。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了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贝罗尼身为法国著名画家,面对“不识泰山”的看画者,他不仅没有自命不凡,反而谦虚而真诚地接受了她们的批评建议。真不愧为一代宗师。这一事例启示我们,谦逊的态度和不断追求进步、重新改造自己是密切相连的。可惜的是,在人生旅程中,我们常会走到某个地步,不再虚心地学习,一门心思地只想有个安全稳当的规划。我们宁可当个权威的教师,也不想当个谦逊的学生。所以我们把现实拒在门外,将一切看成是理所当然,不再用思索的头脑提出各种问题,也不再承认我们的知识说不定已经失真,我们的文化资产可能已经过时。为了肆意地享受安逸,我们不再抱有怀疑的精神和钻研的斗志,因为它们既费时又费力。其实,事情可能完全不是这样子的。

西班牙画家戈耶有一幅蚀刻画,画面上一个耄耋老人,画的下方题有两个字:Aunapriendo,翻译成中文,意思是“我还在学习”。这是知性的最高境界,更是谦逊者的姿态。“我还在学习”也适用于人际交往领域。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先入为主,排除他人“以师者的姿态教育自己”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做其他的选择,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箴言,周围人不同的经验、感觉、想法、梦想和理想都可能带给我们启发,丰富我们的生命。我们只需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好。在感觉自满涌入心头的时候,放低姿态,谦逊地问自己:“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东西?”这才是明智之举。

真正的谦逊者用怎样的姿态处世

谦逊,是人类最好的品格之一。凡是出类拔萃者都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在这个广袤的世界,复杂的社会里自己实在太简单、太渺小了,不够去解决人世间全部的问题。他们只能尽其所能诚恳地去做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尽自己的头脑,勇敢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们也绝不好大喜功、自命不凡。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于是轻装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1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离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像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积极谦逊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尚、最可钦佩的人。谦逊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谦逊之人。一个人只有做到谦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断进取,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成功才会迎面而来。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相对而言,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还会招致不良后果。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3支箭,嘱其复仇。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3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在此强大的推动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取得一些喜人的成功,也不可过于骄傲。一旦骄傲,若不收拾,将会祸端骤起,不利于己。有道是:“谦受益,满招损。”谦逊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能否做到谦逊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让我们养成谦逊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稍加观察,你便会发现饱满的稻穗总是低头看着大地母亲。它们不骄傲,不忘本。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像季羡林那样满腹经纶的大学士,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像季羡林那样的谦逊低调之人,或者是努力成为一束饱满的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