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地向孩子教授吸引力法则
当我们向孩子们教授吸引力法则的时候,循序渐进,使用孩子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在成年人之间教授吸引力法则时,我们可以使用“思维”,但教授对象是孩子的话,我们最好选用“感觉”这个词。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对着一群二三年级的孩子阐述吸引力法则的时候,不妨使用能引起他们联想的简单话语与他们进行交流。你可以这样提问:“谁能给老师说一些感觉不好的事情呢?”孩子们可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当我爸爸一整天都不抽烟的时候,他就会感觉不舒服。”
“当我的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我就会感觉不好。”
“当我在马路上看见小偷偷东西的时候,我就会感觉非常气愤。”
“当我半夜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很恐怖。
别低估了孩子的联想能力。他们能够确切地知道什么是消极思维的表现(尽管他们可能不太明白“思维”到底是何物),或者至少知道拥有这样的思维感觉并不好。
然后,你可以分别画一幅窗户打开和窗户紧闭的图像。“开窗”代表着一种良好的感觉,而“关窗”则意味着关上了良好感觉的大门,变成了一种不好的感觉。在孩子们一致认可拥有一种积极的感觉比拥有一种消极的感觉更舒服之后,你就可以问他们是否乐意掌握一种把不良感觉转变成一种良好感觉的方法。他们肯定会眉飞色舞地说“我愿意”。
接下来,你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在白纸上写下“不要”“不是”和“不”,并予以解释:“当我们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就是一种消极的感觉。”然后,向他们提问:“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使用过这些词的情况呢?”尽量给其充裕的时间供他们琢磨,然后让他们畅所欲言,给出自己的答案。此外,你还可以使用下面的句子引导他们思考。
“不要迟到早退。”
“不要把你的袖口弄得脏兮兮的。”
“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
“不要把你的玩具随便乱放。”
“不要以大欺小,仗势欺人。”
“不要随地吐痰。”
“不要在饭前吃马铃薯口味的薯片。”
当你把上述例句写在黑板上后,可以带着孩子们大声地朗读。然后提问:“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你们的感觉是否良好?”当孩子们一致认为这些句子会让他们感觉不好的时候,你就可以实施下一个举措了。
你要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有一种方法能把不良的感觉转变成良好的感觉。选用这个方法可以把“紧闭的窗户”(不良的感觉)转换到“开窗”的图景(良好的感觉)。这个方法就是问自己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不要”、“不是”和“不要……那么,我想要什么?”
“不要迟到早退,要按时出勤。”
“不要把你的袖口弄得脏兮兮的,要保持衣服干净整洁。”
“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
“不要把你的玩具随便乱放,要把玩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不要以大欺小、仗势欺人,要愉快地与其他人玩耍。”
“不要在房间里打球,要在运动场或足够大的空地打球。”
“不要在床上吃马铃薯口味的薯片,要在餐桌上吃。”
当孩子们一致认为,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时的感觉,要比说出他们不想要什么时的感觉更好,这时,就表明孩子们已经抓住了如何从不良感觉转变成良好感觉的窍门。另一方面也表明你已经成功地向孩子们传授了“吸引力法则”这个惊天的大秘密!
最后,还要告诉他们:“当你们听到父母、外公外婆、姥姥姥爷、兄弟姐妹或同学、朋友等使用‘不要’、‘不是’和‘不’的时候,记得问问他们:‘那么,你想要什么呢?’”以此启发更多的人进行自省,加入到吸引力的漩涡中来。
教授孩子学习吸引力法则的四大妙招
加拿大著名培训师、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实践者迈克尔·劳塞尔总结出教授孩子们学习吸引力法则的几个好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1.磁性板游戏
在每一个家庭或孩子们中间都可以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这种游戏叫做“‘不要、不是和不’磁性板游戏”。开始游戏之前,要准备好一块磁性板(类似的东西亦可),然后在磁性板上写上每一位家庭成员或小组成员的姓名。我们要使用趣味性的磁铁来完成这个游戏。游戏的目的是在一周结束的时候,每一位成员都要尽可能多地把磁铁吸引在自己名下。
游戏开始时,分发给每一位成员5块磁铁。每一次当一位成员听到其他任何一位成员说出“不要、不是和不”的时候,他就能从使用这些词语的成员那里拿来一块磁铁。
在每周结束的时候,要给予获胜者一定的奖励,目的是确保该游戏的趣味性。
你可以把磁性板摆放在房间中比较显眼的位置。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做这个游戏最理想的场所是靠近餐桌或者接近冰箱门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你容易注意到。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为人父母者、老师都可以带领孩子们玩这个游戏。
2.电源开关贴图
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游戏里的电源开关贴图应该是相当具有可视性的。使用这种贴图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不良感觉和良好感觉之间的区别。
首先,你要和孩子们一起创建一个能够代表不良感觉和良好感觉的词汇列表。然后,让孩子们把能够代表良好感觉的词汇贴在电源开关贴图“开”的一边;同样,也让他们把能够代表不良感觉的词汇贴在电源开关贴图“关”的一边。
作为师长,不论什么时候注意到孩子们的情感,都要使用电源开关贴图,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情感是在电源开关贴图“开”的一边还是“关”的一边。
这种电源开关贴图有助于孩子们清楚不良感觉和良好感觉。为能够随时参考,你需要把这种电源开关贴图贴在比较显著的位置。
3.吸引力法则问题提示
这个工具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回忆当他们使用“不要、不是和不”时所想到的那个问题。你要给孩子们准备好圆形奖章,然后让他们贴上标签。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将其贴在身上,有助于他们扪心自问:“那么,我想要什么呢?”
4.家庭或团体聚会
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和少年而言,一周聚会一次是比较好的学习和分享吸引力法则的方式。下面列出的一些问题,你可以在聚会时引用。
你是否注意到你正在减少使用“不要、不是和不”的次数?
你是何时发现自己使用“不要、不是和不”?
这周什么人教你或与你一起分享吸引力法则?
你注意到哪些你吸引更多想要的事物以及更少不想要的事物的证据?
这周你想要吸引来哪些事物?
为了能持续不断地在聚会间隔期间练习吸引力法则,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比如在提出“那么,你想要什么呢?”这样问题的时候。每个人要请求别人的帮助,并且也要给予别人一定的帮助。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请求,“当我注意到你使用‘不要、不是和不’的时候,我能不能提示你注意?我迫切希望在我提及这些词语的时候,你可以及时提醒我注意措辞!”
引导孩子学会说“太好了”
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现代社会,“太好了”已经成为极有必要让孩子学会说的三句话之一(另外两句是:“我能行!”“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你吧”)。事实上,让孩子学会说“太好了!”也就是让孩子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特殊情况和艰难困境下,都要有一个信念,就是“太好了!上天又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以此培养孩子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优化其人格特质。在遇到问题时,有助于孩子从积极的角度去考虑,乐观向上;遭遇挫折时,则能以良好的心态去承受,百折不挠。
1.“太好了”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太好了”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乐观的精神。看待同一事物,从积极的角度看,会看到希望;从消极的角度看,便会看到一片阴云和雾气。
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家里曾进了贼,结果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家人都非常沮丧,可罗斯福却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反而觉得被盗至少有三点好处:首先,家中只被偷了一点儿东西,盗贼没有将全部东西偷走,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其二,只是丢了东西,家里的人全都平安无事,更是万幸!其三,盗贼是别人,不是我们家里的任何一个人,起码我们家的人都是善良、有公德心的好人,这是不是也值得庆祝呢!听完罗斯福的分析,家人无不为罗斯福的乐观精神所感动,很快就摒弃了不良情绪。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进高低各不同”,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学会说“太好了”,拥有积极心态的人们往往能把弱势变成强势,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在心灵的世界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叫“太糟了”,另一个叫“太好了”。叫“太糟了”的人,每天在人们心中编织着痛苦的网络,无论遇到什么,他都紧皱着眉头道:“太糟了!糟透了!烦死了!”他给人们带来的永远是烦恼,跟随着他,人们走进的是一个悲惨的世界;叫“太好了”的人,每天在人们心中编织着欢愉的网络,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微笑着说声:“太好了!”他有一种力量,能把负变成正,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变为有利。靠这种力量,他能把人们带入一个光明的、充满快乐的世界。
引导孩子学会说“太好了”,摒弃“太糟了”,有助于孩子的心态由易悲观伤感向着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
2.生活的镜子会反射“太好了”
如果想让孩子解除烦恼,乐观开朗起来,那就让孩子学会说“太好了”,引导孩子走进“太好了”的世界,用“太好了”的心情去对待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明白: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说声“太好了”,他就会对你说“太好了!”孩子拥有了“太好了”的心情,就拥有了让人生快乐的财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员,奥运冠军。1960年罗马奥运会女子100米赛跑冠军,成为第一个黑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是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这个女人便是威尔玛·鲁道夫,一个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和肺炎的女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孩,最后却征服了世界,成为百米冠军,究竟是什么给了她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威尔玛·鲁道夫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小时候因为感染肺炎引起高烧,结果造成非常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严重萎缩,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走路。因为身体上的残疾,威尔玛·鲁道夫自卑感非常强,她拒绝所有人对她的帮助和好意,将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当时,邻居家有一位因战争失去一条胳膊的老人,老人非常乐观,鲁道夫也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战争的故事。
一次,鲁道夫和老人一起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观看小朋友们表演。当孩子们表演完毕,老人突然解开衬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他在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为孩子们“鼓掌”。鲁道夫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失去一条胳膊,照样可以鼓掌!鲁道夫的家人也借此机会给她鼓励。那天晚上,父亲写了一个纸条:“一只巴掌也能拍响”,贴在鲁道夫卧室的墙上,告诫鲁道夫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从那之后,鲁道夫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境,开始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各种复健训练和运动,并开始尝试扔开支架走路。虽然整个过程漫长而痛苦,但鲁道夫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希望战胜了一切。11岁的那一年,她终于脱掉沉重的铁鞋,赤脚和哥哥们一起嬉戏玩耍;12岁时,她完全摆脱了铁鞋;16岁时,她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之后,她又顺利地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并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三项运动的世界金牌,被誉为田径场上的“黑羚羊”。
20世纪80年代,鲁道夫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致力于培养年轻的运动员。鲁道夫希望这个基金会能够带给更多的人希望,让更多的人在挫折和困境面前拥有“太好了”“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从容和决心,让更多的人乐观、积极地善待自己的人生。
3.父母要亲践“太好了”
除了让孩子学会说“太好了”,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用“太好了”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孩子。这样,孩子会从父母身上汲取更多的乐观因素,并因此受到非常鼓舞。
女儿想竞选班干部,结果当选了,你微笑着说:“太好了!你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了!”若结果落选了,你也要微笑着说:“太好了!你把成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当要去考场参加大考的儿子胆怯地对你说:“爸爸,我真担心,考不了第一,别的同学会怎么看我?”你不妨微笑着对他说:“太好了!我的儿子要上考场了!别想结果,只想过程。平时怎么学,考试就怎么写。爸爸不在乎第一,而在乎你平时的努力。”结果儿子考试获得了好成绩,你也不妨微笑着说:“太好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儿子考砸了,也要微笑着说:“太好了!这回你知道自己哪儿不会了!成功永远躲在失败的后面。”
同理倾听孩子的心声很重要
绝大多数的家庭关系是这样的:父母并未察觉到自己的引导系统,所以他们无法给自己(或彼此)振动一致的行为模式。他们往往认为要由孩子来改变行为,好让他们感受到正面的体验。因此,在孩子进入他们的生命体验后没多久,他们就想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让孩子的行为符合他们的主观喜好。但是,这样的期望往往很难达成。他们没有跟自己本来的面目达成一致的频率,反而要求孩子用行为让他们有更好的感受。
殊不知,父母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倾听孩子心声的耳朵,也就意味着为人父母者缺乏一颗宽容、理解孩子的心。而对“亲子”的吸引力又是以充分尊重孩子为前提的。只有尊重他们,才能使孩子对你的亲子产生愉悦、自信、向上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下的孩子便是教育的最佳状态。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千万不要再沿用“棍棒理念”。毕竟,孩子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心声能被他人尤其是被父母倾听,以便在与人倾诉和被倾听中使自己负重的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要做明智的父母,就得学会倾听孩子心声,并注重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父母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反过来又会为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创造了良好条件。记住这句话吧:“你越善于倾听,孩子便会越善于向你表达自己的情绪。”
据调查显示,在父母最令孩子反感的做法中,不肯倾听占了重要的位置。以下几点是孩子反感的父母行为:
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爱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谈不上什么尊重,使孩子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
过分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在调查中,反感父母限制自由的占80%,主要表现在:不让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甚至连吃多少饭都要定量。
不考虑实际地加大学习量,滥报各种辅导班。有关调查还反映出一个问题,一些父母虚荣心过强,天天让孩子做练习题,不给孩子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刺激孩子。有70%的学生特别反感父母拿自己同别的孩子比。
不相信孩子。孩子一旦考得好,家长劈头就问:“这是你的真实成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