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间断地脚踏实地,理想才会突然实现
一个人充满理想,这是好事情。但人们还必须懂得,理想只有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是众所周知的成功企业家,他的经营哲学便是:日积月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松下幸之助指出:“我并没有那么长远的规划,珍视每一个日日夜夜,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是有今日辉煌的秘诀。创业初期,一天的营业额仅一日元,后来又期盼一天有两日元,达到两日元又渴望三日元,如此而已,我们只不过是热心地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他在一次演讲中还说道:“迄今每遇到难题的时候,我都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以生命为赌注全力对待这项工作?当我感到非常烦恼苦闷时,往往是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由此我便洗心革面,全力向困难挑战。有了勇气,困难便不成其为困难了。”“让青年胸怀大志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为达此目的,需要日积月累,珍视每一天的每一件工作,由此而循序渐进地有所进步,长此下来,最终将成就伟大的事业。”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去实践的。
我国著名大企业家李嘉诚也指出:“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使用他就会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不稳,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实现理想之路就像爬山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向前走。下面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有一座高山,上山的路有三条,有一位年轻人往四周看了看,在山脚有一位卖茶水的老人。年轻人就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老大爷,我要上山去,该走哪条路才近呢?”老人伸出三个指头,反问道:“左、中、右三条路,你想走哪一条?”年轻人想了想,回答说:“左边。”“左边的路坎坷不平!”年轻人二话没说,走了。
时间过去了很久,年轻人又一次出现在老人面前。“老大爷,我都爬了半天了,怎么也走不出那些坎坷,您能不能再指点我一条上山的路呢?”老人又伸出三个指头:“左、中、右三条路,你想走哪条路?”“右边的。”年轻人声音很轻。“右边的路,布满荆棘。”年轻人呆呆地望了老人一会儿,转过身去,一步一步地走了。
时间又过去了很久,年轻人第三次来到老人面前。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老大爷,我必须上山啊!可是走来走去,老在原地打转,怎么也走不出迷惑的荆棘,请您老人家无论如何帮帮忙,告诉我上山的路吧?”老人还是伸出三个指头:“左、中、右三条路,你想走哪一条路?”“我想走一条平坦的路!”年轻人这一次毫不犹豫地回答,脸上掠过一丝笑容。“平坦的路是没有的啊!”老人说完,眼光里似乎充满了鼓励。
年轻人用沉思的目光扫了老人一眼,似乎突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他背起背包,重新上山了,一步一步,坚定地向上攀登着。
也许你会说,我每天也在重复地尽自己的职责,这不就是脚踏实地吗?确实,每个人都会做却又不屑于做的动作和事情,它们贯穿于每天的工作,甚至你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动作,自己都不记得。比如,你每天都会把文件送到上级手里,你会记得你是用怎样的动作送过去的吗?这也正像全世界都谈论“变化”、“创新”等等时髦的概念一样,“脚踏实地”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可是你真正做到了新涵义的“脚踏实地”了吗?
脚踏实地地做事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哪怕每一次仅仅是延长很短的、不为人所瞩目的距离。
我们看这样一个实验: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你所要做的是重复地对折,不停地对折。我的问题就是:当你把这张纸对折了51次的时候,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然而通过计算机的计算,这个厚度居然接近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就像折纸一样,最后达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厚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去做。而且后一次所达到的厚度与前一次是分不开的,环环相扣的“踏实”可以达到分散几次望尘莫及的效果。也就是说,“突然”的成功大多来自这些前进量微小而又不间断的“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首先从集中你的注意力做起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专注什么,就得到什么”。专注之所以有如此魔力,是因为你在心中创造了一个看见“已经拥有想要的事物”的画面,于是你就会产生“现在就已经拥有它”的思想和感觉。强力专注在画面上的思想会引发同样强烈的感受。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物上的时候,你就是向宇宙发出强大的频率。吸引力法则会捕捉这个有力的讯号,把与你心中所想的一模一样的画面传回来给你;反之,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也不会脚踏实地,最后自然难以成事。
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容易精神涣散,注意力转移?你是否经常刚想做点事情,就开始心猿意马,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你是否干什么事情总是不能持久?你是否明明知道对方说的话很重要,也很想认真听,可就是不知不觉地走神儿?你是否只要找到感觉就能专心工作,可就是进入不了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上述现象均属于注意力缺乏症。注意力缺乏症包括两种:一种是A类型的专心不足倾向,另一种是B类型的专心过剩倾向。想弄清楚自己的注意力是否缺乏,并且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的题目做个自我测试。
测试题分为两部分,凡是你觉得“经常会”“总是会”的,请在题目后面做个标记,如果觉得“完全不会”“偶尔会”的就略过去。
测试一
(1)一开始做事马上就走神了。
(2)无论学习、工作甚至是游戏,都很容易厌倦。
(3)竖着耳朵一字不落地听别人讲话,感觉时间很难熬。
(4)工作和完成别人托付的事都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
(5)工作和办事总是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
(6)自己的房间、桌子、皮包、衣柜等杂乱不堪。
(7)常常迟到,总是急急忙忙,完成任务必须要留出时间余量,在时间的安排上总让自己疲于奔命。
(8)经常找不到东西。
(9)出错多是因为粗心大意。
(10)总是忘事。
(11)不知不觉地开始发呆、做白日梦。
(12)总是觉得“无聊”、“没意思”。
(13)被上司说:“还想不想干了?”
(14)觉得很累,浑身懒散。
(15)满脑子都是放心不下的事。
上面15道问题中,如果被标记的题目超过7项,那说明你是A类型专心不足,且倾向很严重,超过5项则在危险范围内。
测试二
(1)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而且总是不弄得筋疲力尽不罢休。
(2)被人称为“整理癖”、“计划癖”。
(3)和其他人相比总是担心事情进展得不顺利。
(4)经常频繁地使用“但是”、“可是”之类的字眼。
(5)经常和别人的意见相左,喜欢抬杠。
(6)一旦有了不祥的预感,就总是挥之不去,同一件事情颠来覆去地想个不停。
(7)尽管也知道是一件不应该做的、无聊的、不想做的事,但还是停不下来,直到把它做完为止。
(8)对变化和变更异常反感。
(9)对讨厌的、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总是耿耿于怀。
(10)当从一个话题转入下一个话题或从一个任务转向其他任务时,感觉极为不适应。
(11)非常不善于根据情况的不同进行多选项的比较和选择。
(12)固执己见,丝毫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13)无论去做什么还是不去做什么,一旦形成模式和习惯,就绝对不会轻易改变。
(14)对待各类事情有自己固定的一套对策,哪怕略有偏差都会觉得不舒服。
(15)周围人都评价说:“过于在意了”、“想得太多了”。
以上测试也是以7项为界限,如果达到7项以上则属于B类型的专心过剩倾向。
不管是专心不足还是专心过剩,都容易对工作、对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务之急就是改变注意力缺乏现象,把精力集中起来,并让这种专心致志的状态保持较长的时间。
小事成就大事,切忌对小事不屑一顾
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小的一件事,也要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事成就大事,小事情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大事情的顺利达成。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才不会轻易跌落,成功的真正能量就蕴藏在其中。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火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火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火,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充足,水不一会就烧开了。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火!”
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划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从小事做起,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吸引来你所欲求的一切。
下面是著名作家兼战地记者西华·莱德先生的两则故事:
第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跟几个人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结果迫降在缅印交界处的树林里。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印度走,全程长达140英里,必须在8月的酷热和季风所带来的暴雨侵袭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才走了一个小时,我一只长筒鞋的鞋钉扎了另一只脚,傍晚时双脚都起泡出血,血泡像硬币那般大小。我能一瘸一拐走完140英里吗?别人的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糟糕。他们能不能走呢?我们以为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在晚上找个地方休息,我们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走完下1英里路。”
第二个故事:
“当我推掉其他工作,开始写一本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我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也就是说几乎不想干了,最后我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怎么写,而非下一页,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6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以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几年以后,我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播剧本的差事,到目前为止一共写了2000个剧本。如果当时签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合同,我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吓倒,甚至把它推掉,好在只是写一个剧本,接着又写一个,就这样日积月累真的写出这么多了。”
进步是一点一滴不断努力而得来的,长城是由一砖一砖地慢慢堆砌而成的。成功的生活也应该如此脚踏实地。然而,在生活中,一些人总想着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对于小事不屑一顾,可是却又因找不到大事让自己施展才华而常常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都是因为他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干,大事又干不了。其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所有的大事业都是由小事情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你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功者,现在就必须养成一切从小事做起的习惯。
下面这则故事,将带给你更大的启示:
杰克逊先生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二十几岁,有妻子和小孩,收入并不多。
他们全家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夫妇俩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们希望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较整洁的环境,小孩有玩的地方,同时增添一份家产。
买房子的确很难,必须有钱支付分期付款的头款才行。有一天,当他签发下个月的房租支票时,突然很不耐烦,因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相差无几。
杰克逊跟妻子说:“下个礼拜我们就去买一套新房子,你意下如何?”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她问,“开玩笑!我们哪有能力!可能连首付款都交不起!”
然而,他已经下定决心:“跟我们一样想买一套新房子的人们有几十万,其中只有一半能如愿以偿,一定是什么事情使他们打消这个念头。我们要想办法买一套新房子。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凑钱,可是一定要想办法。”
第二个礼拜他们真的找到了一套两人都满意的房子,简洁大方又实用,首付款1200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凑够1200美元。他知道无法从银行借到这笔钱,因为这样会妨害他的信用,使他无法获得一项关于销售款项的抵押借款。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杰克逊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直接找承包商谈谈,向他私人贷款呢?他真的这么做了。承包商最初态度非常冷淡,但由于杰克逊一直坚持,他终于同意了。他同意杰克逊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交还100美元,利息另外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