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梁武帝曾舍帝位三次出家,三次被群臣赎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梁朝都侵淫在清音远送,尘虑顿消的祥和之境。梁武帝也便消弭了澄清天下之志。整个国家表面上看似锦绣繁华,光鲜诱人,实际上却是败絮其中,不堪于那怕一阵微风细雨的冲击,最终酿成的侯景之乱就是明证。
当侯景之乱初起时,梁武帝还踌躇满志地说:“是何能为?吾折鞭以答之。”但不久建康城就被攻破,梁武帝也在幽禁中饿死台城。
其实,侯景的乱军也不过几千人,而当时的各路勤王大军即多达二三十万,但都各怀异志,心怀鬼胎。最有实力的萧绎,首先不去救援老爸,而是在中途先灭了当年嘲笑自己的六哥萧纶,然后任命自己的儿子萧方诸当上郢州刺史。接着又杀害了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等。他舍弃最大的敌人侯景,残害自己的兄弟骨肉不遗余力。意在巩固后方,扩大地盘。不料他不去招惹侯景,侯景却来收拾他。俘虏了他的儿子萧方诸。萧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派出王僧辩、杜龛、王琳、陈霸先等几员大将,向建康发起总攻,逼死了侯景。而在进入建康之前,他给王僧辩等人下了一道密令,干掉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人。武陵王萧纪派儿子萧圆照援助萧绎,萧绎怕他成气候,将其阻于白帝城,不使东出;萧纪另一子萧圆正就近归他节制,他却将其囚禁在岳阳。
当乱初平,他就在江陵即帝位,改元承圣,是为梁元帝,册封徐昭佩为皇后。
应该说,他称帝后,该还旌建康,但他迟迟不还都,一直驻跸江陵。这引起了与之接壤的西魏的不安,以为他有北伐统一中国之志,乃紧急整军备武,准备先发制人。其实,萧绎并无远志,西魏多虑了。一是建康经过兵隳,已不堪为首都;二是江陵乃他的封藩之地,鸟恋旧林;三是他着力防备驻在成都的八弟武陵王萧纪。这也是他防范的重点,他防兄弟子侄胜于防外患。
果然,在萧绎称帝不久,萧纪不服,也在成都称帝,并派兵东攻荆州。
萧绎遂向西魏称臣,并请求西魏宰相宇文泰派兵消灭萧纪。西魏正愁出师无名,马上举兵灭了萧纪,也趁势把梁州、益州收入自己的囊中。萧绎吃了哑巴亏,也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了。
襄阳是江陵北面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由岳阳王萧詧(萧绎的侄子,《文选》作者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镇守,萧绎杀了他的亲弟萧誉后,非常猜忌萧詧,萧詧十分惶恐,也不甘就此坐以待毙,于是主动向宇文泰求救,引西魏势力与萧绎抗衡,西魏遂兵不血刃又占领了襄阳。襄阳一失,江陵门户洞开,灭亡就有日了。
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大将于谨、宇文护率军5万,在萧詧的协助下,南攻江陵。江陵无险可据,在被围二个多月后,城陷。
有意思的是,当江陵被围,他犹不调兵解围,整天集合百官大谈老庄之道,久久不倦。及至敌兵攻城甚急,他登城视察敌情,还不忘自己的爱好,竟口占一诗,让群臣唱和,其迂阔如此,止增笑耳。待南城已陷,火光冲天,萧绎才着急从广州调兵,但为时已晚。他来到藏书的东阁竹殿,命左右尽焚平日所集古今图书十四多万册。他一边纵火,一边猛砍柱子,嘴里大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人问:“败由军事,与书何干?”萧绎凄然答道:“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之。”怪书,不怪自己。
萧詧见到萧绎后,先是对他进行了一番羞辱,后令人搬来几麻袋土,全部堆在他身上,将他活活压死。萧绎之后,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他为元帝。后被大将陈霸先取代,建立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而萧詧也在江陵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实际上是西魏的傀儡,史称后梁,直到隋文帝时才灭亡。
后人评萧绎,是“才子皇帝,表里不一”。实际上他是误为帝王,若不为帝王,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十分优秀的。他的五言、七言、杂言等诗,写得很好,现存119首。尤其是他的边塞诗,上承古乐府,下开唐代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先河。另外,他的闺怨诗、咏物诗等,在炼字、对偶和白描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开路作用。
但他在做人上,有很多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他看似文质彬彬,但为了登基为帝,竟坐观国祸而不理,反而做出极端残忍之举,大肆残杀兄弟子侄,致使老父饿死。所以王夫之评价他:“父子兄弟之恩,可谓绝矣!”他在内政上有手腕,但在外交上却极其短视,以致交恶西魏,丢失大片领土;他一生爱书读书聚书,但在国破家亡之际,却毫不怜惜地将一生所藏图书付之一炬,把自己推到千古罪人一边。萧绎的人生悲剧,不能不令人唏嘘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