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471600000018

第18章 子学名句——百花齐放(1)

《老子》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老子·第一章》)

【译文】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道理;同样,可以用言辞描绘的名称,也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称。“无”是天地的始基,“有”是万物的根源。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出自《老子·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着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就预示着恶的观念也就同时存在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个人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由于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泯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老子·第三章》)

【译文】圣人治理天下,就要简化百姓的头脑,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永远使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那些有才智的人就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间之事,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老子·第五章》)

【译文】天地无所偏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所偏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一样对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却不会穷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过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出自《老子·第七章》)

【译文】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事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出自《老子·第八章》)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出自《老子·第九章》)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必将招灾致身。功成业就,退位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出自《老子·第十二章》)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美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器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出自《老子·第十三章》)

【译文】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出自《老子·第十四章》)

【译文】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了“道”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出自《老子·第十六章》)

【译文】尽力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从而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它的本根。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出自《老子·第十七章》)

【译文】最好的统治,人民并不会意识到国君的存在;其次的统治,人民亲近并赞扬国君;再次一等的统治,人民畏惧统治者;更次的统治,人民轻侮统治者。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出自《老子·第十九章》)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即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这样才能达到没有忧患的境地。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出自《老子·第二十章》)

【译文】众人光辉自炫,惟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惟独我这样淳厚宽宏。辽阔深广啊,我的心胸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啊,我的心灵像无止境随意吹荡的疾风。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惟独我愚昧而笨拙。我惟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出自《老子·第二十二章》)

【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用“道”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译文】不自我显示,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赢他。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出自《老子·第二十三章》)

【译文】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就暴戾恣肆。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帮助他;失道、失德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一点,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走不快;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持久。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文】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纯任自然,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出自《老子·第二十七章》)

【译文】圣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出自《老子·第二十九章》)

【译文】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出自《老子·第三十章》)

【译文】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因果报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自《老子·第三十五章》)

【译文】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安泰而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的。道,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自《老子·第三十六章》)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弃它,必让其兴起;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微妙而又显明的道理。柔弱必然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随便实施于人,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出自《老子·第三十七章》)

【译文】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

【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

【译文】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的道和德。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出自《老子·第三十九章》)

【译文】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所以不必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自《老子·第四十章》)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感觉不出力量的“柔弱”。天下的万物生于有形体的物质,有形体的物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的“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译文】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高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善于施予万物而且成就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统一体,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均匀和谐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

【译文】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眼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却反而抬高了它,有时抬高它反而贬低了它。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出自《老子·第四十三章》)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