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君子与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交往,不谄媚阿谀,与比自己身份低的人交往,不傲慢无礼,这可以说是预知事机的微妙了吧!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君子知道微隐的事机就知道彰显的事状,知道阴柔的功益也知道阳刚的功益,这是万众所景仰的人物。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周易》说“三个人同行,则有一个人离去,一个人独自旅行,而可以得到朋友”,这是说天下事理必须专心致志。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孔子说:“君子必定先使自身安定,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必定先使自己心平气和,然后才发表言论;必定先确定其交往对象,然后才对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美这三项品德,待人处事就会完美无缺。自身陷于危险而急于行动,民众不会拥护;内心疑惧而发表言论,民众不会响应;没有交往对象而对人有所要求,民众就不愿给予。如果没有人赞助给予,伤害你的人就会到来。所以《周易》说:‘没有人援助,有人攻击,不能长久恒守立下的心志,有凶险。’”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将要反叛的人,其说话时面有愧色;有疑惑的人,其言辞混乱不清;贤美有修养的人,其言辞真善简洁;浮躁不安的人,其言辞多而繁杂;诬害贤良的人,其言辞犹疑虚浮;失去操守的人,其言辞多含混曲折。
《春秋左氏传》简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行不义必然会自取灭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那些饱食终日的高官厚禄者见识浅陋,没有什么深谋远虑。常用以讽刺封建社会的官僚政客。
日月之食,何损于明。(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日月的亏蚀,哪会减损光明。比喻敢于暴露缺点,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孔子说:“古书上说:‘言语用来完成志愿,文采用来完成语言。’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不能流传于世。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要谨慎地使用辞令啊!”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报者倦矣,施者未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报答恩情的人都厌倦了,可施与恩惠的人却还没有满足。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没有过错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庄公进了隧道,赋诗说:“在隧道中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隧道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要做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德行高尚,以德服人;其次是,为国为家建立事功,能施展才能树立功业;再其次,是个人的文学造诣,能够著书立文,如果能以好的诗书文学以传后代,便是永远的不朽了。
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出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译文】君子不为没有财富而担忧,而应为长大后立不起美名而担忧。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出自《左传·隐公五年》)
【译文】不对意外情况有所预料和准备,就不能出兵作战。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出自《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纵是挽救,何能办得到!《商书》说:‘恶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周任有话说:‘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文】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许国违背法度的人庄公讨伐他们,服罪了庄公就宽恕他们,揣度自己德行而决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办理事务,看准了时机而行动,不要让忧虑连累后人,可以说是懂得礼了。”
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出自《左传·桓公六年》)
【译文】要是小国有道而大国无道的话,小国就能战胜大国。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对人民忠诚,对鬼神诚信啊。
民,神之主也,因而圣王先成民,尔后致力于神。(出自《左传·桓公六年》)
【译文】人民,是鬼神的主体啊。因此圣明的君王先要使人民家成业就,然后才全力事奉鬼神。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上天不分亲疏,只保佑有德之人。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成王派使臣来到诸侯的军中,对桓公说:“主公住在北海,寡人住在南海,相距甚远,互不相关,即使任凭发情的牛马奔跑,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到主公竟然来到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威不违颜咫尺。(出自《左传·僖公九年》)
【译文】上天的威严距离我的颜面不过咫尺之远。
服者怀德,贰者畏刑。(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
【译文】认错服罪者念其德行,存有二心者怕其刑罚!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译文】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
【译文】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还会有君主诞生。主持晋国祭祀的人,除了您还有谁?是上天要立文公为君,而这些跟从流离的人们却以为这是自己的功绩,这不是骗人吗?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如果只活到中等寿限,你坟上的树都可以两手合抱了。
鹿死不择音。(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
【译文】野鹿濒死时无暇顾及寻觅荫庇之所。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译文】这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干涉的啊。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出自《左传·成公三年》)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出自《左传·成公三年》)
【译文】虽然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敢违背礼义,竭尽全力以至于死,也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于君王的。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有良习,就能与人同;乐与人同,就能久居其位。
思而不二,怨而不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译文】虽有忧思,但无二心,虽有怨意,但哑忍不言。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译文】乐工为他歌唱《颂》。季札说:“好到极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乐器先后有序。这都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假如您有一块美丽的绸缎,是不会让一个不会剪裁的人来练习裁剪衣服的,因为您怕把绸缎糟蹋了。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子皮说:“说得太好了!我实在糊涂。我听说,君子想到大事,看得长远,小人则只能想到小事,看到眼前。看来我只能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的身上,我知道小心地爱护它,而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在,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了它。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是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从前我就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使我能有个托身之地就可以了。现在我才知道这样做是不够的。从现在我请您允许,即使将来治家,我也要听从您的意见。”
立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出自《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树立德行以宽大滋长为上,撤除顽疾以彻底净尽为好。
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出自《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伍子胥退出来后对别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养育了人民和积聚财富,用十年的时间对人民进行教育和训练,二十年之后,吴国大概会变成荒凉的湖沼了!”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出自《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出自《左传·僖公十年》)
【译文】如果想给一个人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理由吗?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出自《左传·桓公十年》)
【译文】当初,虞公的弟弟虞叔有块美玉,虞公向他索要,他不想交出,但不久就后悔了。他说:“周朝有句谚语:‘普通人本来没有罪,但怀藏玉璧就是罪。’我哪里用得着这美玉,难道是要用它买来祸患吗?”于是就献给了虞公。
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出自《左传·襄公九年》)
【译文】修养自己的品德而不去责备他人,便可以免于祸患。
得一夫而失一国,与恶而弃好,非谋也。(出自《左传·庄公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