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前天发生了什么事?
凌晨四点,有三个男人在柏林莱蒂森酒店的酒吧里喝酒。掐指算来,这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但下面的一段对话又似乎是两天前的。
“你为《群》作了那么多调查研究,后来都用上了吗?”汉纳斯问道。
汉纳斯是科学杂志PM的主编。他端着酒杯,若有所思。
“其中一部分,10%到20%。”我答道。
“那就是说其中的80%都没用上,真可惜。你有没有兴趣为我们写点什么?很简单的工作,只需翻翻你的数据就行了,写一些关于海洋的精彩文章。”
我的手里也端着一只酒杯,男人们举杯时通常都慷慨大方。
“当然,”我说,“写点什么呢?深海技术?水力发电厂?洋流?巨浪?珊瑚礁?进化?生命的起源?微生物?寒武纪时期的物种多样性?还是鲨鱼?”
“对,就写这些。”
“写多少呢?”
汉纳斯犹豫了片刻,说道:“不一定只写一篇文章,我的想法是连续三四篇,写一个系列。”
我在脑子里将这个建议思忖了一番。
“好,”我说,“为什么不写呢?”
“算起来也不过50页到60页稿子,”基彭霍尔&维驰出版社的主编赫尔格出神地喝着马提尼伏特加,一边说道,“篇幅够出版一本书吗?”
赫尔格说话时的样子仿佛依然在深思熟虑。但我了解自己的朋友,我知道,此刻他的想象早已驰骋千里。
“你想把它写成《群》的姊妹篇?”他继续问道。
“差不多。”
“一本薄薄的小书,方便携带。”
“对,因为经常有人提问:《群》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本书写出来的话,我可以回答一部分问题。此外,还能参加下届莱比锡书展。”
“你知道莱比锡书展是什么时候吗?这样你只有一年时间准备。”
“不就是一本小书嘛,顶多150页,没问题。”
我们又喝了点酒。伏特加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的成分包括稻谷、酒精和解决问题的良方。这一夜,我们的智慧所向披靡。
汉纳斯觉得这个主意很好,赫尔格也认为不错,我也这样想。接着,我就开始在啤酒垫和餐巾纸上勾勒这本书的目录。
目录很长。
而且愈来愈长。
我原本想解释一下,海洋里的生物如何产生,如何从单细胞发展成多细胞,再从多细胞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然后就能……
不对,错了。首先要说明水是怎样到地球上来的。也就是说得从这颗行星的形成开始,然后谈到生命的变化和效应、进化和环境的彼此影响,以及其他……直到人类开始出现的时代。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过去,第二部分描述现在,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关键是,我得分毫不差地描绘出当今海洋生物的全景图,理清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依附关系,但这些关系在一滴水中就……
是的。考察“水”是首要任务,还有洋流,以及受到月球影响的潮汐活动……
有趣。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有另外一种大气层,因为……
关键是大气层。无论如何我都得写一个关于微生物的章节,它们会借助阳光释放出氧气……
太阳。宇宙。银河系。其他行星上是否也有海洋呢?那里也会有生命体吗?地球之外的生命体说不定像寒武纪的生物……
寒武纪!必须写一章寒武纪。那时期有着货真价实的怪物,比如奇虾,那可是寒武纪时期的大白鲨……
哦,对了,鲨鱼……
“这可不是本小书,”赫尔格干巴巴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史诗。”
“没关系,我能写出来。”
“你确定吗?我们说的是一年。书展差不多就在后天。”
“他已经做过研究了。”汉纳斯温和地说。
“就是。我能写完!我写!现在距离后天还有不少时间,我明天就开工。”
“好,干杯!”大家都很开心。
喝了这杯酒也就等于盖了章,跟签字画押一样。前天我做了一个承诺——这种承诺,只有凌晨4点还坐在酒吧里的人才会做。
前天。前天怎么了?
大爆炸!
前天,宇宙从一个“点”诞生,大约在137亿年前,至少我们看到的是这样,宇宙延展开来,地球形成,我们就生活在上面。根据宇宙的标准,这就是昨天,它影响着我们如今的存在,仿佛它刚刚才发生,不到一秒钟前,人类才响亮地对世界喊了一声“我思故我在!”
十二个月在我的感觉中仿佛只是两天前,又仿佛是永恒的一半。十二个月前,我写下了本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
原本我预计写150页,结果变成了洋洋洒洒的好几百页:这是一部海洋和人类起源的编年史,一部我这辈子最想诉说的历史。这部历史章节繁多,我在500多页的《群》中,仅仅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它起始于约137亿年前,那时,时空和物质突然拓展开来,里面布满了形成太阳、行星和海洋的基本粒子。它起始于柏林的一家酒吧,起始于你开始阅读的这一刻。它一再重新开始,每次都略有不同。形形色色的理论或彼此指责,或友好共处,数据和事实像棋盘上的棋子般被来回挪动。每次一有新的认识,我们就会更加迫切地问自己: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面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在不断发生思维的大爆炸,生成银河、恒星、行星和生命。我们不停地根据行为选择来调整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想理解、想归类、想得出结论、想找到自己,或至少想找到一本《地球人使用手册》,以便学习如何与这个已经变样的家园打交道——这个家园,大部分都坐落在深度在海平面11公里以下的地区。
不,《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并非一种关于终极智慧的结论。这种结论永远都不会产生。很多次,我都想以最新的有效版本重新去讲述海洋和人类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在学校里,我们以为教师讲授的知识就是绝对的知识。但科学中从来不存在绝对之说,它是无限接近的艺术,不是下定义,而是围绕;不划定界限,而是创造过渡;不信教条,而是相信发展。它无法证实什么,只能通过剔除变量而得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认识。严格来说,自然法则也只是一种假说。如果每次松手苹果都掉到地上,当然会产生一种绝对性的说法。但是,这些相关法则全都来自于相同的实验。直到现在,这些实验依然毫无例外地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你在这本书中找不到绝对的真理,找到的只是一个可能性极高的故事,这种可能性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暂时本质。例如,本书附录中地质学时间轴上的年份并非绝对数字。上网查一查,你就会发现地质年代的起始时间是有变化的,甚至有时会多出一个时期,比如近几年来发现的埃迪卡拉纪①。请你暂且不要追问最终的数据,因为你什么也找不到。每次有新的认识时,坐标的尺度都会发生变化。附录里的“地质年代表”是专家们最近达成的共识。或许你也听说过关于霸王龙的讨论。这种巨型蜥蜴的相貌几乎每个月都会被修改,人们一会儿说它是瘸腿的食尸动物,一会儿说它是赛跑健将和充满活力的捕食者,甚至有专家认为它是食草动物。
因为网友对同一事件总是各执一词,所以有人认为网络让人变得愚昧。但事实绝不是这样。早在网络诞生之前,人们对事实就各有各的看法了,只不过我们在学生阶段对此了解很少,也没有比较的机会,只有一位向我们传授“神圣真理”的教师。今天,我们能不断对比,从不同的观点中总结自己的认识。通过接触知识和重整概念,我们能看到认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历史的全景图有模糊的角落,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正因为这样,它看起来才如此壮观华丽。历史上最美妙的油画里,有许多正是出自印象派画家之手。莫奈、西斯莱、毕沙罗或雷诺阿的主题,都是通过观赏者的想象才精确化的,而并非借助画笔的准确描摹。现代人阐释世界的方法也与这些图画类似,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万物都在变化。许多人因此而感到不安,我却觉得备受鼓舞。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不是比被动接受一些磐石般牢固的事实还要有趣吗?这样可以认识到运动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机遇、模糊中有未来的真理。我们的各种认识——包括对现有物种和已消失物种的外貌和行为、自然现象、因果关系、人类的角色和人类物种的未来的认识——都在呼吸着、发展着,经历蜕皮、成长、变形、成形的过程。通过好奇、开放与想象力,每个人都被邀请一起跟踪和塑造这一过程。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宣言。它并不宣扬任何教条,它是一部惊险类读物。地球的发展史充满离奇曲折的故事,期间发生的事件其实并不复杂,一点也不无聊,只是有些人喜欢把它弄得复杂而无聊。这些人大家都认识——他们的签名装饰着我们的文凭,当然为我们签名的还有另外一些人,在这些人的课堂上,即使下课铃响了,我们仍会继续坐在那儿认真听讲。他们是了不起的叙述者、冒险家和时空穿梭者。
本书的目的很简单:令你愉快,激起你了解更多知识的兴趣。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它,跳着读或一口气读完。大多数章节都自成一体。
我的建议是,我们一起回溯,尽量接近原点,从那里起步,跟着时间飘荡。在某些地方,你也可以合上眼睛打个盹儿,或者打电话和朋友聊聊天,比如在穿越物理和化学的无底深渊时,这些内容会出现在“进化女神的手提包”这一章节中;某些学术考察是不可避免的,或许你恰好乐在其中呢,譬如35亿年前的一只原始细胞②里有什么玩意儿?这样的问题也很有趣。如果你认为这一路上接触的离子、同位素、大分子、糖、脂肪、酸和碱等专有名词太多,那就尽管恍神吧,没关系。等真正有趣的故事开始时,我会叫醒你的。没有人会为你打分,我们是在旅行,旅行就是完全放松。
前天。前天怎么了?
对了,大爆炸。
我们对大爆炸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它极有可能发生过。人们以一些美妙的展示表现了大爆炸③后的最初几秒。关于这一瞬间,宇宙的诞生——所谓的“奇点④”——人们无法以已知的物理法则进行解释。时空与物质爆炸之前的大前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没有人能说清楚,我反正对此一无所知。
不过,我能告诉你昨天发生了什么。
注释
①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几年前才在地质学时间表上新标出的一个地质年代,指6.3亿到5.42亿年前的时期,即寒武纪之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独一无二的生命形式。
②原始细胞(Protozellen):地球早期的细胞,没有细胞膜,只能在海底黑烟囱的缝隙里发育成长。
③大爆炸理论(Urknall):目前关于宇宙产生的主流理论,即宇宙起源于一个从物理上无法测量的点。大爆炸并不等同于爆炸,大爆炸突然衍生出了空间、时间和物质。我们可以借助大爆炸理论描述早期的宇宙,但这一现象本身——也叫奇点——却无法用通行的物理学解释。
④奇点(Singularit?t):指独一无二性,人们也以此描述技术进步的未来点。一般意义上,奇点是数学和宇宙论的概念。黑洞内部被描述为奇点,因为在这里所有物理学意义上的单位都已失效。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就诞生在这样的一个奇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