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1474100000031

第31章 花城(5)

就在这被大浪扑击着的漫长而平坦的海滩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了珠光宝气的球石世界:海滩上,没有沙砾,没有礁石,而却堆满了大小不一、五光十色的石子。这些石子,不像雨花石那样呈不规则的扁平形,而一律全是球形,它们是那么圆,那么光滑,那么晶莹,简直就像一堆堆布满了海滩的五颜六色的鸟蛋,又像是一片片布满了海滩的色彩缤纷的珍珠。

真不愧是“万斛珠玑”。

我的朋友丝毫也没有夸大。珍贵的珠宝,又岂止是车载斗量呢?即使用“万斛”二字,也不足以形容其数量之多。所以我说这是一个珠宝的世界。

这个遍地珠宝的世界真叫人眼花缭乱。我和于康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简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我们想拣些石子带回去,留着自己观赏,也分送一些给亲戚朋友,可是,当我们弯下腰去拣拾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它们都是那么圆滑,那么好看。白的像白玉一样的洁白,红的像玛瑙一样的鲜红,绿的像翡翠一样碧绿,每一个都是那么令人喜爱,每一个都是那么令人不忍释手。

一剎那间,我仿佛觉得是在梦中,又仿佛觉得是在一个童话世界里。不是吗,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这么多的珠宝,只有在神话中,才能随意去拣拾这么多这么好的珠宝。

我真怕这个梦醒了,珠宝会隐去。

但是,珠宝却仍然实实在在地握在我的手里。我拾了那么多,足有五六斤,于康也拣了一大包,足够我们分赠亲友的了,可是,意犹未尽,还想多拣一点。我拣得手指都有些发酸了,不由得想起了叶剑英元帅一九七九年九月八日游览月牙湾时即兴吟成的一首诗。

内长山岛月牙湾。

勤事渔农并石田。

昴价球石生异彩。

妇孺岂惜指头艰。

可见到过这里的人们,都为这满地珠玑而尝过这“指头艰”的乐趣。

与我们同来的文化局张局长告诉我:这种石子,质地特别坚硬,可以经受两千度的高温而不熔化。因此,它不止是观赏品,也是陶瓷工业的主要球磨原料。每年,都有大量的球石,从这海滩上运出去,远销国内外。

这就更增加了我对这球石的喜爱。

石子,本来是够坚硬了,可是,在两千度的高温下,岩石也会熔为液浆,而这种球石,却能依然如故,不损分毫,这硬度,简直令人惊奇的了。可是,纵然这球石再硬,可是它们却还是被亿万载的时光和海水的冲刷,磨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球形。由此,又可看出时间和物质运动的威力。它们造就了高山大川,造就了石林岩洞,造成了琥珀玛瑙,也造成了碧玉彩石……

大自然所给予人们的是如此之丰富,又是如此之神奇。

风浪越来越大了。

一个大浪,挟着风声,向着我的身边扑来,凉森森的水花,溅了我一身,紧接着,那一片雪白的水沫,就从我的脚下咝咝地响着,徐徐地向后退去。这时候,一片更加迷人的景色,出现在我的眼前:随着那潮水的后退,刚才被海水泼湿过的石子,色彩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绚丽了,明晃晃的阳光照射在这片海滩上,那五颜六色的石子,就反映出一片珠光宝气的绚丽色彩,闪闪烁烁、明明灭灭地好看极了,更像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珠宝世界。

这天晚上,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很久都睡不着,脑幕上老是映现着那碧绿的海湾,雪白的浪花,色彩缤纷的珠宝世界……

现在,我已把这些可爱的石子,带回了上海,分赠给了许多知交好友。这些石子,它们又在我的好友的家里,映照出主人们赏心悦目的微笑,美的享受。它使人想起了纯洁,想起了坚贞,想起了高山,想起了大海,更想起了祖国的可爱。

[鉴赏]

峻青(1922~),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怒涛》,散文集《欧洲书简》、《秋色赋》、《雄关赋》、《峻青散文选》、《屐痕集》,长篇小说《海啸》等。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饱醮浓郁色彩,描绘出“万斛珠玑”的迷人景色,使读者徜徉于其中,流连忘返。

《万斛珠玑》写景状物有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运用铺垫、烘托手法突出中心景观。作品的中心景观是“万斛珠玑”,但作者并不从此入笔,而是先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朋友捎来从月牙湾拣到的彩石子,这些石子“玲珑剔透,像一堆色彩绚丽的珍珠,煞是好看”。一件是喜得雨花石。两种石子都很可爱,但手头的彩石毕竟很少,雨花台又寻不到雨花石的踪影。然而老乡说,月牙湾的彩石却多得不可计数,“只需费力,就可以拾到很多。”这一铺垫,自然而然地把“万斛珠玑”推向了高峰,使读者产生一种期待心理,从而引起对“万斛珠玑”的浓厚兴趣。写到月牙湾,作者先浓墨重绘了海上景观:碧蓝的海面上,巨浪腾空,惊涛扑岸,浪花飞舞,水雾迷朦,好一派壮丽的景象。这既给即将出场的“万斛珠玑”创造了艺术氛围,又使“万斛珠玑”在人们心目中更加神奇。正由于作者这样的铺垫,烘托,“万斛珠玑”未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是写景抓住特征,运用比喻、摹状、衬托等手法进行反复渲染。写海上奇观,作者精细地描摹了巨浪滚滚而来,恶狠狠地扑向岸边的情景,用“一道道绿色的山岭”此喻“一排排长长的巨浪”,用“瀑布”,比喻飞溅的浪花,用“烟雾”、“彩虹”比喻阳光下的水沫,形象地表现了大海的气势和美妙。描绘“万斛珠玑”的石子,一方面写“是那么圆,那么光滑,那么晶莹”。用“五颜六色的鸟蛋”,“色彩缤纷的珍珠”、“眼花缭乱的珠宝世界”以及白玉、玛瑙、翡翠等进行比喻,此为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又写了自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拣石子,以至于指头发酸的趣事,梦幻的感觉以及叶剑英元帅的诗,以此从侧面进行衬托。这样正面描述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地展示石子美丽的形、色,质以及石子遍布海滩的奇观。

再次是把写景与抒发情思融为一体。作者一方面融情于景,把浓浓的情思渗透在对景物精细的描绘、形象化的比喻、由衷的赞赏里。另一方面,作者又以直抒胸臆的形式抒发感情。如张局长介绍了石子质地特别坚硬后,作者通过一段议论直接赞叹石子的坚贞和大自然的神奇。

最后以“它使人想起了纯洁,想起了坚贞,想起了高山,想起了大海,更想起了祖国的可爱”这句话来收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松树的风格。

陶铸。

《新观察》编辑部的同志们屡次索稿,答应后一直没有执笔。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一方面还了《新观察》的债;另方面与大家共勉。

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

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计;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呵!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刹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多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目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辛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使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多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一九五九年一月中旬于虎门。

[鉴赏]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参加革命。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广东省省长、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书记处书记等职。

这篇作品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松树形象的生动描绘和对松树风格的高度赞扬,热情地歌颂了共产主义的风格。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首先交待了作者写此文的起因和目的。然后从讴歌松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入手开始写松树:“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时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使作者对松树产生敬意,同时唤起了读者的钦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