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1476000000021

第21章 楚汉相争(10)

廷上推行,逐渐向诸侯国、郡、县衙门推广开去。制定朝仪无疑加强了皇帝和官吏的权威,但是要让皇帝的权威千秋万代,关键之处还要教育全国臣民具有忠君的思想,才能保证江山永不变色。事实上,刘邦只不过是推翻了一个嬴姓统治集团,使秦暴政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得到缓和,但刘邦本人不懂法度、礼节。而国家不能没有法度,不然就要乱作一团;皇帝不能没有威严,不然容易令不行禁不止!叔孙通为刘邦制定礼乐朝仪,让他享受到了当皇帝的绝妙滋味,刘邦兴奋异常,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久,刘邦发布政令,让萧何等人制定《汉律》,命令韩信等人制定军法,下令由张苍等人制定历法和度量衡方面的各种章程……大汉帝国顿时气象一新,各种规章制度初具规模。此外,刘邦还宣布其他一些政令:皇帝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一切要以皇帝为中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士人为其统治的基础,紧密团结和依靠地主、乡绅,他们是国家机器的基础力量;必须在各地方分设官职,掌管兵、刑、钱、谷等事物,有效管理地方,施行政令。这一套制度及连带的尊号,被刘邦确定下来,其中大多数都是沿袭秦朝体制。其中,“太上皇”这一称谓也是如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既然家里出了个皇帝,自然全家都跟着显贵。刘老太公过上了好日子。刘邦本来是一个农民,虽然当过一个小小亭长,但是行为放荡,常招他父亲刘老太公生气。刘邦称帝之后,却成了一个孝子。刘邦只要在首都栎阳的时候,经常去看望刘太公,每次朝见礼节甚周,并且规定,五日一朝,从不耽误。其实,刘邦已经开始从自己做起,为全国百姓树立学习的榜样。但问题在于:刘太公偏偏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而刘邦现在这个全国最高的统治者,这个真龙天子,却因为要尽人子孝道,时常去拜见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太公与刘邦的关系,既是父子,又是君臣,在礼仪上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的父子之道,太公家令因此劝告太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今皇上虽然是太公您的儿子,然而是天下人主;太公虽然是皇上的父亲,然而是人臣。您怎么能让人主朝拜人臣呢?如果这样,皇上怎么能威重天下呢?”过了几天,刘邦又去朝拜太公。刘老太公听说儿子前来,急忙拿着一把扫帚跑到门口,边走边后退迎接。刘邦见此,慌忙下车,惊问:“父亲大人此是何意?”太公忙说:“皇帝是天下人主,普天之人共仰。怎么能为我一人而乱了法度呢?”刘邦感到有点过意不去,为了在礼仪上维系父子名分,刘邦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汉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刘邦下诏尊太公为太上皇。刘邦从来都是大大咧咧。年轻时对刘太公也不是十分恭敬,但如今做了皇帝,倒显得十分恭敬孝顺起来。为了侍奉太公,对刘老太公表示尊敬,他就很有创意的首创了一个“太上皇”。虽然只是一个名号,但毕竟“百善孝为先”,这样既便于自己和太公交流亲近,又显出了自己的仁爱德行。何乐而不为?刘邦通过修建皇宫、制定朝廷礼仪、封刘太公为太上皇等,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看来

刘邦并非等闲之辈,让自己的形象也一下子更加高大起来。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件不同的事。有的人在马上威风凛凛,所向披靡,但面临治理天下的难题,却毫无办法。最严重的是看不懂形势的变化,仍然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用马上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大多是由于不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秦始皇、隋炀帝等就是因为没有实现马上到马下的国策转变而留下了无穷的祸患。而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能够建立强大的统一王朝,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个历史的关键点。白登之围

说到刘邦战场失利,战场外得手,最经典的就是“白登解围”了,刘邦居然利用一个女子的嫉妒心理,把自己从重重包围中救了出来,堪称历史上“阴谋诡计”的巅峰之作。当刘邦率领他的群臣挥戈马上,创建西汉皇朝的时候,北中国广阔的草原地区崛起的匈奴,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万里长城以南的肥田沃野。匈奴的国王称单于,意思是上天之子;匈奴的王后叫阏氏,词源来自“胭脂”。秦末汉初年间,匈奴单于名叫头曼,生性凶悍。长子冒顿,被立为太子。和大多数帝王公侯一样,后来头曼宠幸另一阏氏,每天听信枕边风,想要废长立幼。就把冒顿送于匈奴西边的月氏国做人质,不久出兵攻打,企图用这种办法借刀杀人。但是冒顿居然能盗得一匹良马,逃出月氏,回到匈奴。头曼认为冒顿勇敢,打消了杀死他的念头,并令他率领骑兵队伍。翅膀硬了的冒顿暗中准备杀父自立。冒顿专门命人制造一种叫做“鸣镝”的响箭,并且下令:他的响箭射向哪里,兵将就往哪里放箭,迟缓和不放者一律斩首。冒顿先用自己的马,又用自己的爱姬,最后用头曼的坐骑做试验品,只听“鸣镝”一响,万箭齐发,直指鸣镝所向。极少数手脚慢和胆子小的士卒被冒顿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冒顿鸣镝一响,兵将无不纷纷放箭。冒顿大喜,以为大功必将告成。一次,冒顿邀请头曼出猎,刚到猎场,冒顿突然举箭,鸣镝响处,头曼立即被射成一个箭垛,来不及哼一声,当即命归黄泉。冒顿立即带兵杀回,将后母、兄弟以及不愿顺从的大臣杀得干干净净,自立为单于。此后,冒顿东灭东胡,逐走月氏,南破楼兰、白羊,重新夺取秦时所占的土地,兵锋直抵燕、代边境,并建立起完备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带有游牧民族特点的军事政治一体化的体制。此时的匈奴已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礼仪、法律和养生送死的制度,特别奖励攻战,崇尚冒险。在冒顿的统率下,匈奴骑兵不断向北征伐,使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漠北之国先后臣服。这样,匈奴就控制了东起大兴安岭、西抵帕米尔高原,北至贝加尔湖,南达长城一线的辽阔地区,成为汉皇朝的北方劲敌。刘邦打下江山后,分封的异姓王中有一个叫韩王信,粗心的读者经常把他与淮阴侯韩信相混。《史记》专门给韩王信列传,他的名字叫姬信,是韩衰王的后代子孙,身长8尺5寸,孔武有力。韩王姬信的封地本来在中原咽喉之地,可能是因为他个子高大,刘邦认为他勇敢,将太原郡改为韩国,令他前去镇守,抵御匈奴。韩王信到了韩国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认为晋阳距离边塞太远,无法有效地抵御匈奴,征得刘邦同意,把都城建在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在马邑修城墙、挖壕沟、招兵买马、训练骑兵,防备匈奴入侵。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冒顿听说汉朝皇帝派人镇守,为防范他们,立即组织20万人马,突然大举南下,将韩王信包围于马邑(今山西朔县)。汉皇朝的北部边疆形势骤然紧张起来。韩王信看到匈奴大兵蜂拥而至,自思只可一时据守,不能长期固守,立即派人向刘邦求救。长安到马邑相隔千里,救兵一时难到,但是匈奴入寇不是来比武,要等救兵到了再开始攻城。冒顿正要乘此机会攻占马邑。匈奴连夜攻城,韩王信激战几日,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城内伤亡日益严重,匈奴攻势却越来越紧。形势越来越紧,韩王信心生一计,派使求和,试图来个缓兵待援之计。可是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救援途中的汉军首领耳中。这些汉军首领听到这个消息,不像原来那样星夜兼程赶去救援,而是停下来派人向刘邦报告。刘邦自从当上皇帝以后,最怕人谋反和通敌,得到报告,怀疑韩王信有二心,立即修书遣使严加斥责。韩王信思前想后,联想到韩信等人如此齐天大功而今落得如此下场,更无计可施。外有匈奴几十万虎狼之师,内被刘邦无端怀疑。韩王信无奈之下,献出马邑,降了匈奴。冒顿有韩王信带路,很快攻到了太原郡。刘邦听说韩王信反了,勃然大怒,立刻带兵袭击太原,御驾亲征。汉天子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战将如云,谋臣似雨,共起马步军兵几十万。当时匈奴已经撤回,韩王信抵敌不住,战败逃往匈奴。刘邦驻军晋阳,听说冒顿屯兵代谷,准备发兵攻击。刘邦派人侦察匈奴情况,冒顿故意把强壮士卒人马藏匿起来,让老弱兵士和病瘦马匹暴露出来。刘邦派出的十来队侦察人马看到匈奴如此情况,都向刘邦汇报,匈奴兵弱马瘦,正好乘机攻击。刘邦又叫来刘敬,叫他再去探听匈奴虚实。刘敬本来姓娄,因为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授官郎中,赐姓刘,号奉寿君。刘敬走后,刘邦急不可待,兵出晋阳,向代谷挺进。匈奴兵马一遇汉军,纷纷后退,的确是不堪一击。汉军一帆风顺,翻句注山,直抵广武(今山西代西南)。此时,刘敬风尘仆仆,赶回报告刘邦说:“两国交兵,理当各自夸耀武力,以便威胁对方,增长自己士气。但如今我去匈奴,所见匈奴兵马,皆老弱病残。如果冒顿兵马如此,他怎么能够横行塞外,占领大片土地?我听说冒顿用兵常用骄敌之计,他消灭东胡,采用的就是这种谋略。我认为,我们所看见的情况,一定是冒顿佯示老弱,暗藏精兵,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攻之。皇上务必慎重行事,不要中了冒顿诡计。匈奴不可伐,应该紧急回师!”当时汉兵前队早已去远,刘邦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急于求胜。听到刘敬一番宏论,不觉大怒:“你这个齐国下人,凭一张巧嘴已经得到一官半职,如今竟敢对敌情妄加评论,乱我军心,阻我兵锋!”刘邦不听刘敬之言,喝令武士拿下,械系广武狱中,自统大军,加速北进。刘邦行军几日,未见敌兵抵抗,求战之心日切。他哪里知道,北方是那样广大,草原是那样广阔,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广大,即使讨饭,也要一匹快马,否则从这一部落到达另一部落,饿死也走不到。几天不见敌兵,刘邦反以为匈奴更不足畏。刘邦下令骑兵快速急进,步兵很快就被抛得老远,战线长达数百里。一天,汉军前锋与刘邦抵达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面兵马正在缓缓行进。汉军已是人困马乏,只好扎营休息。突然之间,马蹄得得,尘烟腾空而起,大批匈奴骑兵从地平线下钻将出来,从四面八方呈包围之势。刘邦下令分头迎敌,一场激烈的大拼杀在往日平静的旷野上迅速展开。两军骑兵卷起的烟雾很快融汇在一起,呛人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兵器的撞击声,弓箭的呼啸声,将士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组成雄壮的交响曲,回荡在平城上空,震撼着平城大地。冒顿的数十万凶悍之兵,刘邦数万疲惫之师,演奏着这曲人类自相残杀的交响曲。汉军不顾生死,奋力拼杀,激战半日。匈奴人马越来越多,越杀越勇,这批肉食者远比汉军草食者更有耐力,汉军渐渐难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