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孝经》一书,选取儒家三部经典编写而成。其中《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析出,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是学习了解儒家思想的基础书籍。本书编选之《大学》,依据传统将其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发扬美好的德行,不断地提升自我,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第二部分“传”共十章,是对“经”的进一步详细阐述。“古之欲明明德者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起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传”通过对“经”的阐释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与“八条目”是《大学》的精髓,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修身是治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突出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明明德”。而修身的前提又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确指出修身之法。
《中庸》一文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本书编写之《中庸》共三十三章,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人性修养之道。“中庸”作为儒家经典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儒家“忠恕之道”的继承和发展。“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可以经天纬地,和谐万物,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中庸”如此重要,达到“中庸”是一件难极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但“中庸”又不是一个高冷到世人难以企及的东西,《中庸》明确指出:“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包容性,既接纳圣贤智者,亦包容匹夫匹妇。只要你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慎其独”就可以了,正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根据不同的人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庶人都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它肯定孝对社会的重要性,“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并对孝的具体要求和做法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主张在人的一切行为中贯穿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血脉延续还是在文脉传承中都起关键作用。
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中庸·孝经》一书正是孔子所谓“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本书旨在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一个通俗易懂并行之有效地学习国学经典的通道,通过对儒家经典篇目的学习,让读者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人生,注重个人修养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如正文所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邓冬梅 和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