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革命历史的担当和传承
前不久,我去广州参加我军最早的报纸《战士报》创办80周年纪念活动。这张诞生于1930年中央苏区的红一军团机关报和我军现存的红军部队一样,传承了红军最正宗的血脉。身处纪念场所,常常沉浸在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之中。1935年5月,《战士报》5天内出了3期报纸,报道了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胜利。遥想当年红军前辈战争环境如此艰苦,却把一张报纸坚持下来,何其不易!看着那些简陋而充满硝烟气息的蜡刻油印小报,神往、感动、神圣油然而生,充盈着全部的身心。
这个感受不能不说和此前阅读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有很直接的关系。这部著作在辽阔的国际背景下,以崭新的视角表现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历程中关键性的大事变,展示红军生存发展中命脉所系,甚至命悬一发之际的那些精彩瞬间。深深地吸引、感染、震撼了许许多多的读者。这本书近年来多次再版、数次被人们研讨,其作者也频频被电视台请进栏目现身讲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名列图书销售及网络排行榜的前茅。据当当网调查统计,98.8%的人喜欢此书,94%的人认为看后受益匪浅、过瘾、感动、开心。令人欣慰的是,这其中有相当多是“80后”和“90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常被认为对革命历史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的倾向。于是有专家认为,《苦难辉煌》为当代社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不能不让我们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是什么打动了年轻人?革命战争历史和红色传统真正的价值和令人炫目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打动青年人?我们怎么样才能打动青年人?
主旋律中的“历史真实”
《苦难辉煌》的出现绝非偶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革命史在很长时间里有所扭曲,许多真相程度不同地被遮掩,人们看到的是不完整、不真实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我党实事求是传统的进一步恢复,也随着党史、军史专家们筚路蓝缕的努力,这种状况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变。然而,历史的长河巨大而混沌,许多历史的谜团永远地消失在无人知晓的河底,没有谁能穷尽已经逝去的历史,历史无法复制,亦无法“证伪”。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踏上了追寻历史真相的没有止境的远途。
和许多“50后”军人一样,金一南没有经过父辈的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却接受过最正统的革命历史教育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磨难和“文革”的浩劫,同时还经历过思想解放的洗礼,有着执着的信念和坚守。改革开放30年,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理性和热情,锻造出审视世界和自身的新视角,使他有可能“长了一双透视历史迷雾的慧眼”,对过去作全方位的审视,发现那些早已“熟知”却又不甚了然的人与事。为此,他浸淫其中而无法自拔,为写作《苦难辉煌》用了整整15年时间,发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正是在这个期间,中国的文坛、银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的作者以“50后”为主,他们仿佛不约而同、殊途同归,走上了前台。比如军队作家王树增的《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系列作品,比如一时热播的电影故事片《长征》《集结号》,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等。这些作品,被冠以“主旋律”,却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认真品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历史中许许多多人物的特殊的经历和命运与大的历史格局之间的有趣牵连。作家艺术家们开始聚焦大事件中的普通人,或者说把当时还没有成为后来意义上的领袖们当成普通人来聚焦,讲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以前的历史教科书里所没有的细节,历史的细节,真实的细节,血与火的细节,背叛和犹疑的细节,更多的是义无反顾英勇献身壮烈牺牲的细节……这些历史人物通过命运悲喜剧的上演,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一大批有血有肉、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迎面走来,他们中的有些人,我们曾似相识;而还有一些人,我们以前几乎一无所知,却都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新鲜感由此产生,魅力由此产生,吸引力由此产生。“历史的真实”本身具有无比的丰富多彩性,同时便具备了不可抗拒的魔力。不论你是饱经风霜的老者,还是涉世不深的“80后”、“90后”。
“魅力”何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经典的论断,表明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每一代人都可以有对待历史的新的角度、态度,并由此带来可能的新发现。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工作的命脉。然而,在有的年轻人那里,提到“主旋律”作品,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大部分是机械的、僵硬的、缺乏活力的,因而也是不吸引人的。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也许不应该简单地责怪我们的后辈觉悟不高,价值取向上有问题,倒是更需要反省我们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宣传效果问题。金一南和一批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作品的出现,足以颠覆人们固有的成见,充分地证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和革命传统同样可以有非凡的魅力。
魅力离不开对于历史细部、历史脉络充分而清晰的展现。中国革命史是一幅内容庞杂的立体画,我们常常借助必要的手段在专家引导下去赏析,才能洞悉其原貌。金一南为我们提供了知晓那段历史的最佳手段与途径。一位专门研究党史的读者在网上感叹:以长征为主线,谈及中苏关系、中日关系、国共关系,内容庞杂而又不乱,作者功夫可见非比寻常。对于人物的熟悉程度,让我这等研究党史的人惊叹不已,自叹弗如,可读可读。《苦难辉煌》并没有改写历史的进程和结局,却显示了历史教科书所没有的宏阔性和融汇性,以及对历史事件中世界格局的相互关联性。与此同时,作者从浩翰历史中“捡回”了历史进程某一关键节点曾经出现过的许许多多的“小事情”,披露了许多以前有意无意间被忽略掉的历史事件的细节,以至于一些读者甚至专门拿着地图对照阅读,足见这是一种多么具体而生动、多么富于吸引力的历史!
魅力离不开对客观历史逻辑冷静而雄辩的揭示。与此前的许多历史教科书不同的是,上述一批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作品在进入历史的生动描述时,并没有预设政治立场,没有急切地先入为主地进行批判或歌颂,而是用了比较客观冷静的方式去看待和分析历史,站在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全景式地揭示和剖析了那段复杂历史嬗变的过程,以一种冷峻的俯瞰,回望了人民军队的前辈们突出重围,杀出血路,绝处逢生,最终夺取胜利的真实足迹。这里,简单化的矫情式的歌功颂德,被深沉的如实记述,深刻的背景分析,认真的细节阐述所替代,而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意志信念和信仰力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的历史逻辑指向也更加明确: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红军和解放军才能打天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铁打的逻辑,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难怪有网友发出感慨:金教授的书,以客观的历史记录展现了共和国奠基人的坚定信念和他们无与伦比的信仰力量。叙述历史的同时,留给今天的我们、匆忙的我们、物欲的我们、缺乏信仰的我们很多思考,避免走得太快太远后忘了当初我们出发的理由。
魅力还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化。经过了“文革”浩劫的一代人终于深刻认识到了“极左”思潮“意识形态极端纯洁化”的危害。我们的坚定党性和原则性决不排斥先进人类文化遗产的滋养。而支撑我们的伟大事业的基础理论和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中,恰恰包含了相当程度的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丰富精神文化营养。一家西方机构曾对“千年来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进行过统计排名,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名列第三。无独有偶,1981年7月,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携家人远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并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他这样评价长征:“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另一位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则在他的巨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认为,“长征是人类求生存的伟大壮举(大意)”。美国人经常作为我们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出现在这个充满纷争和利益角逐的世界上,然而他们中的代表性人物认同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长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激情催生凝重美文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有伟大的激情相伴。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需要有一批虔诚的“布道者”。他们以国家为己任,以军队为己任,以民族为己任,以事业为己任,在自己的著作里灌注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献身使命的激情、舍我其谁的伟大责任感。从金一南的著作到王树增的系列革命战争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从冯小刚的电影到朱苏进的电视剧,归根到底,是在追寻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巨大精神力量之源,支撑其核心战斗力的精神之源。此时,历史不仅是命运,更是财富,是信念和力量的不竭源泉。
于是,革命战争历史被赋予了崭新的景观,具备了强大的穿透力和吸引力,背弃了简单图解、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既定模式,进而跳出了枯燥的、教条式描述的窠臼。当你阅读《苦难辉煌》《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时,你会感到它们是美文,是诗意抒写和理性评说的汪洋恣肆,是文学才情和凝重理性的光彩夺目,是回眸历史与针砭现实的融会贯通。它让读者在耳聪目明的快感阅读中学习历史,思索历史,联想现实。当流畅的文字从读者心间划过,那些历史的观点和深邃的思想,不经意间就驻足其中了。
表达的技巧无疑是重要的。优美而铿镪的语言可以为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哲理插上飞翔的翅膀;精心设计的结构则可以为读者建造一座引领智慧的迷宫。在历史的巨大空间里纵横捭阖、错落有致、大步跳跃式的结构方式,与深不可测的革命历史本身相匹配,显示出无比丰富的想象活力。循序渐进、“且听下回分解”的表达定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对比与联想同在,穿插与跳跃共存,结构的巧妙和细节的生动融汇成一部庞大而有序的艺术整体,明显有别于我们曾经司空见惯的脸谱化、程式化的表达。历史学家的严谨,雅俗共赏的朴实,使历史真正走出书斋,跳出框框,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
诚如一位网友在评论《苦难辉煌》时所言:中共党史,像我们四十几岁的人,从学校或单位的培训不知道上过多少课和听过多少教授讲过,但今天才真正知道,原来中共党史是这样的有趣,有(热)血、有肉、有骨(气)、有泪、有爱、有恨……渺小与伟大、卑贱与高贵、阴谋与阳谋共存,冷血与热血、低潮与高潮、失败与胜利交织,波澜壮阔,伟哉中华!还有一位网友则在发帖中写道,《苦难辉煌》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描述的历史,对于我们当代年轻人来说是一次洗礼,使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巨大的收获!
网友的评价令人鼓舞。让我们这些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和主旋律宣传的人有了新的信心和参照;激励我们用最充沛的激情,最深刻的思想,最优美的文字,最智慧的结构,把我们党历史中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最有感召力的部分,最能够凝聚我们党、凝聚我们军队、凝聚我们国家、凝聚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元素、核心的价值观念传下去,感染教育我们的后人,使我们的事业永葆青春活力,永远不改变我们江山的颜色!
这是我们无可回避的历史担当和责任。
2010年7月27日于北京
军事文艺融入新时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两年后,在文代会、作代会的重要讲话中,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这个重要思想,对于军事文艺事业有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我国的军事文艺诞生于革命的烽火之中,始终与革命战争的大事业、国家建设的大格局密切相关。一代又一代的文艺战士为了这支军队的成长发展壮大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献出了自己的艺术青春乃至生命。尽管大家经历了一言难尽的“文革”岁月,但拨乱反正之后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也为他们创造了尽情讴歌新时代伟大成就和精神风貌,奉献大量优秀作品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今天的军队文艺工作者们,借助祖国强大、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东风,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获得了非凡的荣誉和崇高的地位。甚至世界性的最高级别的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也颁给了前我军作家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