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与战略研究
14843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2009年12月北京市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样,建设世界城市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之后的2010年,北京学术界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相关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北京社科院也设立了三项关于世界城市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我参与了齐心博士主持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评”课题,开始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自萨森(Sassen)的《全球城市》出版以来,在主流研究中,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被认为是判断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准,是世界城市获得竞争力的关键。这种情况在21世纪之后,随着人们对消费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发现和文化经济的兴起,显现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格莱泽(Glaeser)指出在新的世纪里,城市发展将日益取决于能否提供适宜消费者居住的足够有吸引力的环境,提供高水平的餐饮、娱乐等消费服务业和教育、治安等公共服务业,以及好的气候和交通状况等。具备这些要素的城市被称为消费者城市,在城市发展中最具竞争力。佛罗里达(Florida)将从事艺术、科学、管理等职业的精英概括为创意阶层,指出那些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城市,是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这类城市也常被称为创意城市)。科瑞德(Cumd)对纽约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艺术、音乐、时装等文化经济一直是纽约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多波(Storper)将世界城市与消费者城市、创意城市三种理论概括为当今有关城市发展的最具影响的三种学说,并对三者内部的一致性产生了怀疑,主张对包括世界城市在内的相关理论模型加以改进。

在本书的写作中,笔者吸收了上述城市研究的新思潮,对世界城市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主张世界城市是全球化背景下,在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在社会领域进入后工业时代,人类对生活质量产生更高的追求的局面下,产生的新的国际大都市。在新的全球经济中,知识和人力资本以及吸引它们的城市环境具有关键影响。综合相关理论,本书从产业发展和空间尺度视角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四维战略,主张产业发展、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内部的集群和社区的发展以及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四个维度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所在。本书的结构也由此展开,第一章、第二章对世界城市发展经验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确立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第三章、四章、五章、六章,分别讨论四维战略的四个方面,第七章则是对目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差距所在。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本书存在诸多的谬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赵继敏

2012年7月20日

于北京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