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与战略研究
14843500000003

第3章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确立及发展战略探讨

2005年初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对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世界城市即成为了北京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09年北京市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世界城市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

北京距离世界城市有多远?很多学者曾经做出较深入的分析。英国地理学家泰勒的研究认为,北京已经成为第三层级的世界城市。但是,距离纽约、东京、伦敦等顶级世界城市还有较远的距离。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设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分三步: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是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目标,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本章将主要阐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确立的过程,及其包含哪些内容。之后,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演变

北京拥有3000年的建城史,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却是从日伪时期开始的,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的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过几次变化。世界城市的目标是相对近期提出来的,并通过建设“五个之都”这样更具体的目标而加以实施。

所谓城市性质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城市发展的总纲,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第一,从量或规模的层面上界定,可以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第二,从城市功能层面界定,可以分为综合城市和特色城市(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等);第三,从国际关系与对外开放的层面上界定,可以分为国际城市和非国际城市。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北京的城市性质显然属于特大城市、综合城市和国际城市。然而,从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些城市性质的确立也经过了一些波折。

北京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是在日伪时期,由北京市伪建设总署于1941年3月编制,由日本北支那方面军司令部审定。规划编制的背景是日本侵略北京与华北后,战线进一步南移,北京成为日本指挥作战的大本营。日伪时期,《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将城市性质定为“政治、军事中心,特殊观光城市,可视作商业城市”。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北京改称北平,国民党政府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修订,1946年提出《北平都市计划大纲》,把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为“将来中国之首都,独有之观光城市”(董光器,1998)。

建国初,1949年5月至1953年11月,4年多的时间内编制了建国后第一个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一方面考虑到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政权,需要从改善城市设施入手,发展生产,解决市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接受苏联专家的建议,北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不仅应当是文化、科学、艺术中心,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的城市。这一背景下,北京的城市性质界定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工业发展过于强调门类齐全,重工业发展过多,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影响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发挥。因此,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北京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当时认为不再提经济中心不等于不发展经济,而是更强调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同时,强调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使人民生活安定、方便。

1993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一2010年)》对北京城市性质表述为“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一2020年)》修编认为这一性质定位对首都城市建设的指导是非常有效的,继承了这一认识。

2002年北京实施《奥运行动规划》,其核心精神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奥运”强调从生态、人文、科技三个方面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其理念体现了北京城市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北京在成功举办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果断提出了北京新的发展建设战略,即“三个北京”的发展战略。作为奥运会结束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指引,北京在金融危机最盛之时提出了“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从“三个奥运”到“三个北京”,“绿色、人文、科技”三大发展理念,在北京筹办奥运中走向成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放射光芒。

“绿色北京”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力,要求把城市发展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紧密联系。“人文北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性质功能,以维护安全稳定为首要任务,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要内容,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文明程度为标志,着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学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局面。“科技北京”强调科技的强大力量,主张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用科技的方法建设北京、管理北京,用科技的手段加快北京城市建设。

第二节 世界城市目标的确立

一、总体规划中的定位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即: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上述四个城市发展目标中,世界城市是综合性的概念,对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最具指导意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认为应当分三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是2004年开始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是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参照国P示上普遍采用的发展阶段的标准划分,北京正进入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的构建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构架的近期目标。

二、世界城市成为北京发展核心目标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提出将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近年来北京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绿色、人文、科技全面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目标。2009年北京市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被单独提出来。

目前,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上的综合实现程度达到64%,发展水平接近于世界城市的门槛值或“及格分”(具体测算见第七章)。在总体实力上,北京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最高,接近世界城市一般发展水平的70%。但是,在软实力方面(包括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北京只到达世界城市一般发展水平的25%。在国际化方面,北京市在吸引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落户方面较弱,国际机构的实现程度只有世界城市一般水平的65%。在吸引国际人流和国际活动方面略好一些,但也只达到世界城市一般水平的70%略多。因而,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任务仍然艰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从文化、科技、制度等软实力着手,在培育创新环境、吸引国际组织等方面不懈努力。

北京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8月23日,习近平副主席在到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进行调研时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首都的功能定位,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五个之都”是对北京世界城市发展目标重新表述,对从哪些方面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四维战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城市有不同的内涵,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有差别。在18世纪,世界城市是城市规模和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罗马、巴黎等大国的首都城市具备较强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世界城市。在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决定城市在世界地位的主要原因。在福特制大规模生产模式下,拥有大量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的影响也最大,这样的城市中的佼佼者被认为是世界城市。

进人后工业时代,人力资本和创新环境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最核心要素。美国城市学者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曾经指出,当今城市的发展日益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这些人才分布于一些创造性的产业中,喜欢居住在包容、多样、宜居的城市。因而,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环境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两个重要维度。

如第一章中所论述的,产业发展是成为世界城市的关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比如金融业、创意产业和其他高端的服务业往往在世界城市内部集中分布。这些集聚区,从管理学角度可以看作产业集群,从社会学视角,也可以看作社区的范畴。同时,社区还是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比如产品的制造、低端的销售、工业设计等等大多分布在世界城市周边的城市群,也即地理学家斯科特所提出的全球城市一区域。由于资本控制能力和商品链不断“上调”(upscaling)到全球或超国家层次,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下调”(downscaling)到地方区域层次(Sassen,1991),这样,城市内部的集群和社区,城市外部的城市一区域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两个重要维度。

综上,我们得到建设世界城市的“四维战略”,主张产业发展、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内部的集群和社区的发展以及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四个维度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所在。本书中的内容也将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