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玉香 谭忠真
近年来,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危及能源、生态、水资源以及粮食等方面的安全,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共识,而湖南省衡阳市一直是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特征,这一市情与新常态经济的低碳化要求相悖而行。适应新常态,要形成发展新动力,突出创新驱动,需要全面创新。本文首先计算衡阳的碳足迹,然后从实证的结果归纳出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再从这些角度提出低碳创新的路径,最后为了加快推进低碳创新的顺利发展提出了建构低碳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的建议。
一、衡阳的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衡量低碳发展的水平主要依靠碳排放量,而碳足迹通常作为碳排放量定量分析的主要指标。于是,本文采用碳足迹分析法来分析衡阳低碳发展水平。
(一)碳足迹的计算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缘起于哥伦比亚大学的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的概念,是一个人或者一项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C02排放总量,用二氧化碳等价物来表示,用于评价某项活动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的一项指标[8]。
由于化石能源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是造成各项活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主要考虑煤炭,焦炭,原油,成品油'包括柴油,汽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的碳排放,根据本文对碳足迹的定义。
其中,i为能源种类;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将能量单位换算为标准煤;V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Ci为第i种能源的实际消耗量;Fi为各类能源折算成标准煤的系数;Tc为总的碳排放量(tC),P为城市总人口数;CFP为城市碳足迹(tC02/人),CFI为碳足迹强度(tCo2/万元)。
(二)衡阳各区县的碳足迹
根据ICPP碳排放指南得到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参考国标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通过查找衡阳统计局网页2009-2014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表,搜集到2009-2014年各县市的GDP。
根据衡阳市统计年鉴中能源平衡表,搜集到2009-2014年各能源的消费数量,通过碳足迹模型,整理出衡阳市12县市2009-2014年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
可以看出,除了石鼓区、蒸湘区和祁东县的碳足迹一直上升以外,各区县市的碳足迹强度变化趋势与整个衡阳市的碳足迹变化趋势相类似,在2009-2014年期间呈下降升态势,其中2011-2012年的碳足迹变化相对上升,其后两年的下降加速度较快;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两型社会的构建2009-2014年各区县市碳足迹强度基本呈逐年降低趋势。
(三)碳足迹的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
世界范围的总体数据印证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衡阳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增加碳排放量。衡山县、石鼓区和蒸湘区的碳排放量随着GDP的上升而增加,经济发展越快,其消耗越高,碳排放量越大。
2.人口数量
通常人口数量与碳排放是正相关的,首先,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越多,则该地区与碳排放相关的活动也相应越多,使用和消耗的能源越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其次,人口增长会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碳汇潜力。全市人口最多的耒阳市碳足迹也是最高的。但同时从2014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人口数列全市第三的衡南县,其碳足迹相对较低,这就说明人口数量对碳排放量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3.产业结构
近6年来,碳足迹强度最高是耒阳市,这与耒阳市的产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耒阳作为湖南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其产业结构以煤炭、水泥为中心,煤炭、水泥的产能都突破了千万吨,而这些产业都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量的特点。相比较而言,碳足迹强度较低的祁东县、南岳区和雁峰区的产业结构与耒阳完全不同,雁峰区主要发展文化、新材料、生态农业等能耗低的产业;而南岳区以发展旅游、茶叶等低碳优势产业为主。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非常明显。
4.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是影响碳足迹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能源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源消费的品种和数量,而且不同的能源燃烧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不相同的,煤炭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很多,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高出36%和61%[9],而水电、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碳排放非常小,所以能源结构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当前衡阳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各区县市能源消耗中,煤炭和石油所占的比重较大,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而煤炭和石油属于高污染、高排放的常规能源,像水电、风能等清洁能源消耗的比重太低,也是推动衡阳碳足迹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衡阳低碳创新的主要障碍
衡阳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但衡阳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的粗放型,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配合不足,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着衡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成长,制约其生态文明建设。
(一)全社会用电量呈增长趋势
当前衡阳正处于“四化两型”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用电量增长速度较快,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增长态势。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254740.2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占全市电耗的19.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城镇居民用电为145405.77万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9%,占比11.4%,乡村居民用电为109334.7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4%,占比8.5%。分行业来看,第一产业下降87.2%,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12.3%。其中工业用电占比最大,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2.7%。工业用电占比高及用电量增长特征将制约着衡阳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结构以原煤消耗为主
据统计,煤炭在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7.8%,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比例低于21%。而在衡阳原煤、电力、焦炭、柴油、汽油等几个主要能源品种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所占比重高达67.2%,电力、焦炭、柴油、汽油消费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4.3%、7.7%、1%和0.3%。目前每消耗一吨标准原煤将会产生2.66吨的二氧化碳气体,相对石油、天然气,其碳排放量要多很多。由于衡阳目前煤炭消耗量大,相应地二氧化碳排放也较大,导致衡阳经济处于高碳发展阶段。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近年来,衡阳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2014年衡阳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5.2:46.8:38,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8%的水平。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存在结构低水平的状况,金融、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导。2010-2014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598.13亿元增加到1767.01亿元,年均增长33.2%;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72.12亿元增加到825.51亿元,年均增长13.9%,投资增幅明显高于消费。衡阳市的投资长期偏高,高于全省投资平均水平。投资高于消费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四)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2014年,衡阳市R&D经费支出15.85亿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6%。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比重小于2%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3.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4.5%以上。从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看,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137337.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59%,占比不足1%。与国际0E⑶标准规定的5%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五)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增大
社会发展的加快发展加剧了能源消耗。一是人口增加。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730.34万人,较上年增加5.34万人,按现在的耗能水平,因人口增加每年将增加能耗约1.34万吨标准煤。二是居住面积增加。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33平方米,农村42.83平方米,按新增加常住人口计算,住房面积新增加了约211.34万平方米,建筑能耗同比增长11.7%。三是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逐渐普及,生活耗能继续加大。四是城镇化率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48.52%,较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和201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4.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7.63万余人,能源消耗增加约4.5万多吨标准煤。五是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六是城市发展加快。如城市亮华工程的发展,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的增加等等,使电耗能耗进一步增加。
三、衡阳低碳创新的路径
加强低碳创新是建设绿色衡阳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基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未来预期与定位,是衡阳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谋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
(一)低碳理念创新
建设美丽衡阳,需要树立低碳创新的发展理念,制定低碳创新的战略和发展规划。因此应该加强和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和观念创新,将低碳技术和低碳理念贯穿和落实到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认识低碳创新在实现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共赢中的重要价值,强化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低碳发展理念。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克服“重增长、轻发展”的理念,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时,要把经济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们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二是要引导企业克服“重生产、轻环保”的理念,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三废”达标排放,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三是要在全社会加大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在武广高铁、南岳衡山、省、市媒体上开展低碳创新特色宣传活动,制作低碳创新发展公益片、宣传材料,强化全民低碳发展理念。
(二)低碳能源创新
在吸取衡阳市水口山冶炼集团、耒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等循环经济试点经验的同时,通过深化循环经济改革,加快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优化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目前衡阳市能源消费中,煤炭依然占较大比重,石油、天然气、电能等优质能源比重偏低。因此,全市要以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为能源结构调整目标,能源供应从以煤炭为主向煤、电、气、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能源供用体系转变,必须改善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能源。因此需要加强衡阳能源建设,拓宽能源投入渠道,大力发展新能源(如生物能等)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三)低碳产业创新
2014年衡阳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为15.2:46.8:38,与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促进衡阳市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结构转变。根据衡阳市实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要明确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服务行业垄断。衡阳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若干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低碳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加速效应”,它是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衡阳市应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全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一批精通科研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建立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研究开发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同时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同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发挥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的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
(五)低碳产品创新
低碳产品创新,使产品在材料、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具有碳排放量低的特征,如新能源汽车、低碳照明设备、低碳力、公设备、低碳建筑材料等,都拥有碳消耗低、碳排放低的新型功能。首先材料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化,才能为经济的低碳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二是材料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是材料的质量提升,使用寿命长,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并可以回收再生产。其次是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工艺,引导企业通过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最后在销售中要实现营销低碳创新:一是在产品的包装上低碳创新,使用可以降解的环保材料,并避免过于奢华;二是网上营销,通过无形商店、虚拟商场、电子货币进行网上交易,整合资源,减少产品的流转过程和环节,节省企业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实现低碳营销。
四、衡阳低碳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
(一)衡阳低碳创新的体制建构
1.衡阳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
衡阳需成立低碳创新发展组织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规划局、统计局、林业局、旅游外侨民宗局及市政府研究室、市金融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
2.衡阳低碳创新发展管理办公室
低碳创新发展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协调制定低碳创新的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解决低碳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和推动低碳创新发展以及低碳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兼任低碳创新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市低碳创新工作的综合协调,承担低碳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并出台I衡阳低碳创新发展工作管理办法》。
3.衡阳低碳创新发展部门联席会议
低碳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内项目均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到相关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要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组织、协调低碳创新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组织开展低碳审批、评估;立体绿化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循环生产;污染治理行动,低碳企业认证;科技专项行动,低碳技术推广;二氧化碳监测评估,碳排放专项统计;低碳规划设计,低碳科普活动,低碳出行专项行动,低碳交通工具推广,节能减排等相关活动。定期召开低碳创新工作及总结表彰大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衡阳低碳创新发展政务中心
市委、市政府在政务中心开展“企业服务”活动,每家规模企业、每个重大工业项目,都有领导和部门对口服务,对全市规模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销售困难等问题逐一梳理,实行责任包干制、限时承办制和督办追究制,使问题得到解决。政务中心为打造“傻瓜”式办事窗口,创造性地推出“双章制”“首席代表制”“全程代办制”“在线审批”等一系列重商、亲商措施,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
5.衡阳低碳创新发展第三方测评机构
低碳创新发展,关系人民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迫切需要;人民最为关切。建立高校、民间团体为主的第三方测评机构,鼓励他们建立实地检测站与舆论监督网站,建立业余志愿者队伍,通过公众参与,对空气、水、土壤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测,定期通报,建立及时的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企业的发布机制,向人民公开;通过无所不在的公众监督,使低碳创新落到实处,使政府的奖励名至实归,实实在在地推进衡阳低碳创新发展。
(二)衡阳低碳创新的机制建构
1.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市委改革办牵头,发改委、规划局、商务局、工商局等配合推进,通过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和法规等制度形式为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首先,通过优先用地政策对低碳创新提供支持。加大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力度,退出的土地优先发展低碳创新,新增用地额度三分之一用于低碳创新产业发展。对重大低碳创新项目,尽量满足投资商的第一选址要求,确保项目落地,并可视情况,报经市政府批准,按“一事一议”原则减免部分市本级税费,加强对低碳创新项目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低碳创新项目供地。其次,通过财税和产业发展等政策对低碳创新提供引导。对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项目在审批和经费支持上进行政策倾斜,鼓励各创新主体努力开展低碳创新,积极扶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科技含量高的低碳项目;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和企业征收较高的资源税,迫使企业尽快放弃这些技术和项目;通过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对低碳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激励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的低碳创新,掌握核;的关键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向低碳技术的升级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生产服务业项目可按《衡阳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申请引导资金支持。最后,塑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创新成果的所有权。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明确权利和责任,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推动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结合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制度,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产权,以及低碳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保障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分享权。
2.激励保障机制
市财政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推进。为了激发低碳创新的积极性,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低碳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①政策激励。通过政府的财政、税收和产业等政策和规章制度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低碳创新,调动各创新主体实施低碳创新的积极性。②产权和知识成果所有权的激励。产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言,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产权,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使企业成为具有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的经营主体,以有利于企业整体的低碳创新决策;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等企业内部产权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低碳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成果所有权的激励,既是针对企业的,又是针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保障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和知识成果的所有权,即保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利用创新成果获益的权利,通过创新成果的交易和无形资产投资等形式实现创新成果的收益,激励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③物质激励。首先,政府通过科技财政拨款、税收优惠、补贴和污染治理投资等形式进行直接的物质资助或是税费的减免,提升创新主体的竞争实力和经营收益,调动各创新主体低碳创新的积极性。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增加,提高企业产品的销量和产品价格,增加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经济利润的增加调动企业实施低碳创新的积极性。④环境激励。首先,从政策法律、科技、经济、市场、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等环境因子角度完善低碳创新环境,为低碳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各创新主体内部的工作环境,良好轻松的办公环境,先进适用的办公设备,便利顺畅的办公条件,整洁的环境卫生等影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
3.资金供给机制
市财政局牵头,发改委、国税局、地税、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等配合推进。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创新资金供给能力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强,通过资金的供给和投入,可以建设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可以购买丰富的创新资源,如购买创新原材料和能源、购买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试验设备等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为研发创新人员提供较满意的报酬和生活保障,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低碳创新活动中,通过创业投资,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首先,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元化的低碳创新投融资体系。应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激励各创新主体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为基础,高校和研究机构为辅助的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低碳创新投融资体系。夯实衡阳全市13家投融资平台(市本级8家、县级5家)的发展与运营,严格管控投融资体系风险,重点强化城建投、土地储备中收以及衡阳市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中心等融资平台在低碳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中的融资作用,承担低碳创新债券发行。特别要发挥衡阳市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中心作为衡阳惟一的直接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直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又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理财渠道。鼓励多元化发展融资方式,除了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鼓励推广社保基金、产业基金、受托支付等融资方式。
再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市场之一,主要起到引导资金流向和调剂资金余缺的作用,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丰富金融市场资金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筹融资功能。
最后,完善融资担保机制。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支持、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0T等不同开工参与低碳创新发展,推动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城市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利用、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能力建设项目向以公司为主体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转变,为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提供担保。
4.人才供给机制
市人事局牵头,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推进。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载体,低碳创新的顺畅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人才结构,以及在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能力的强弱。
深人贯彻落实《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人才招聘制度,畅通环保、高新技术、尖端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种类紧缺人才,采取有力补贴5-10万安家费、安排配偶工作等措施留住、用好人才,营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完善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在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开展衡阳市杰出人才,月艮务明星等评选,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为人才创新提供良好发展平台。通过招才引智,壮大新型人才队伍。加大智力引进工作力度,拓宽智力引进渠道,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对创新性低碳行业的特聘专家,除享受省政府给予的津贴外,市政府再予以同等的补助。
5.能源供给机制
市能源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推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进行低碳创新,运用低碳技术代替传统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因此,在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要对能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首先应主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能源资源的配置作用,通过市场的价格和利益机制引导能源的走向,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发挥政府对能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或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此时需要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政府通过直接参与市场运作或是制定相关的政策规章的形式对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进行调控和补充,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组合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足的供给,为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的顺畅运行提供能源供给的保障,并通过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作,实现提高能源禾IJ用效率和不断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目的。
6.低碳技术供给机制
市科技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推进。为了推动低碳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建立完善低碳技术供给机制,保障低碳技术的供应。依托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分中心、南华大学、湖南工学院等13所高等院校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成立湖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衡山科学城以及衡阳市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依托南华大学国家实验室、特变电工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做强输变电、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推动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无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加强节能减排等减碳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通过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提高衡阳最主要的能源煤炭的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碳捕获和封存等去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着力突破技术瓶颈,鼓励在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农业等领域实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并加强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谢德能.衡阳市经济转型升级与节能降耗研究[EB/0L].
②李闯,陈政.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衡阳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5,33(10):190-192.
③衡阳统计年鉴(2009-2014).
④衡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4年).
⑤陈红梅.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