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冯子材
14848900000002

第2章 家族之痛

冯氏,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排在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后的第九位。关于冯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冯姓来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冯简子是郑简公的重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也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姓冯。冯氏在历史上曾出过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春秋战国时的郑国冯简子,韩国的上党守、华阳君冯亭,西汉文帝时的郎中署长、景帝时的楚相冯唐,宣帝时曾出使大宛国、莎车有功的关内侯冯奉世,东汉名将、史称“大树将军”的冯异,南北朝时前燕的将军冯安,后燕天王冯跋、冯弘,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时的冯太后等。

至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封冯邺为归化侯,授职新会守牧、罗州刺史,从此冯姓开族岭南。南梁时冯宝任职高凉太守,与高凉俚族首领冼氏女冼英结为夫妻,因平李迁仕功,被封为护国侯,冼氏封为护国夫人。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冼夫人因率岭南归顺有功,受封为宋康郡夫人,孙冯盎被任命为宋康郡守。后来,冯盎因讨伐造反的王仲宣有功,晋为高州刺史;冼氏夫人的另一孙子冯暄则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氏夫人为谯国夫人。冯盎在隋场帝时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唐高祖称帝后,冯盎率部降唐,授封上柱国、高罗总管,辖境有8个州,疆域除今粤西、海南岛外,还包括广西的一些地方。后晋封吴国公,又改封越国公、耿国公。冯盎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今广东阳春县),后授卫尉少卿,迁左武卫大将军,卒赠洪州大都督、武勇大公。从此冯氏支脉不断繁衍发展,迁延两粤、两湖、海南、台湾,以至清末的冯子材。

冯子材家先世贫寒,所以没有族谱流传。冯子材发迹后,生前曾经主持修订过《冯氏族谱》,但原稿在抗战期间日军登陆钦州的兵荒马乱日子里已遗失。现在钦州冯子材后人所掌握的《冯氏族谱》,据说是由冯子材的第六子冯相钊于抗战将近结束时的民国三十三年(1944)以后主持编写的。其中,开头收有冯子材手书的“前言”,关于冯氏的祖籍有这样的记载:“余籍本南海,其先远诚不可考。曾祖广运公业红单船,由海港行粤省钦廉、安南等处,往来贸易。乾隆间,忽西水冲圩四十余处,……乃奉高祖母赴钦州东门外,家于沙尾村贸勚。……高祖遂运……”云云。又收有冯子材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二十四日亲笔所撰《冯氏家庙蒸尝产业碑》的训示称:“我家上代由南海县沙头墟贸易而来钦”。冯氏家仆于光绪二十四年(1998)四月初二日向官府上的《冯氏家庙蒸尝产业奏准立案碑》报告就提到:“冯子材始祖冯遂云,由南海县到钦贸易”。冯子材生前主持,由其幕僚都启模所写的《冯宫保事绩纪实》载:“公先世自乾隆末由南海贸迁,始家于钦州。”只是在《冯氏族谱》的“凡例”中,冯子材对祖籍是否在南海曾表示存疑,希望日后能够前往“探访确实”称:“吾宗向隶南海县籍,自曾祖遂运公迁于钦州东门外沙尾村。其上世宗派未能详考,谨以高祖遂运公为始祖,以昭传信。俟后至南海故里探访确实,再将先远宗支纪入。”而在由博白柯木镇(绿珠镇)冯明俊保管的《冯氏族谱》,也对此说表示存疑称:“我本支世由福建省赣州府珠褚街瓦子巷来焉,一说由广东南海县来,朱知孰是?”

但冯子材以后“至南海故里探访(祖籍)确实”一事,因为各种原因耽搁下来,直到2005年7月,才由冯子材后人实行。但南海县沙头镇的姓冯的居民都没有听说过与冯子材有亲戚关系的事情,南海冯氏的族谱和沙头镇方志办公室的资料都没有冯子材的祖籍在南海的记载。据此,冯子材后人对“冯子材的祖籍在南海”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并且认为:冯子材虽然提过“至南海故里探访(祖籍)确实”,但冯子材生前却没有亲自或派人做这件事,尽管有记载说他曾多次到过南海县附近的广州市,如同治三年(1864)底冯子材从镇江回钦州时就路过广州;光绪十二年(1886)奉命清剿粤越边境时,也曾到广州与两广总督张之洞“屡次面商”。“按照子材公当上清朝高级武官的三四十年中,要派人到广东南海县去访查自己的祖籍是易如反掌的事,却没有去到,这说明子材公可能早就知道自己的祖籍不是广东南海的。”[1]

解放后,钦州冯家一度因社会上极左思潮的影响而被打成地主分子,家产被没收,冯子材后人被打入另册,遭受了不少坎坷和苦难,所以更没人敢出面追寻冯子材的祖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冯子材后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恢复和提高,冯氏族人对于爱国民族英雄冯子材的崇敬和怀念日益加深。于是,博白县柯木镇顿谷大塘狮子头村的冯开辉,在1986年就亲自来到钦州访寻冯子材的后裔,据他说曾找到冯子材的孙子冯承文、第四代孙冯树沛、冯树宽、第五代孙冯德博,但他们都表示不相信冯子材的祖籍是在博白。

到2005年5月,博白县的冯氏宗亲曾带着许多资料,来钦州找冯子材后人探讨冯子材的祖籍问题。冯子材后人收集到博白、上思、钦州、防城、高州等地冯氏族谱编修组织编撰的《冯氏族谱》、广西博白县江宁镇道根村匡泰公支系、下龙湖儒典公分支系编撰的《冯氏族谱》、始平郡元淑公支系于1990年8月修订的《冯氏族谱》、浦北官垌冯远贵提供的解放前修订的《冯氏族谱》、解放后于50年代修订的《冯氏族谱》、2005年6月在博白柯木镇(绿珠镇)顿谷大塘村狮子头小村出土的本支《冯氏族谱》、博白柯木镇(绿珠镇)冯明俊保管的本支第七代新庄、八代应瑞敬录、第十六代昆田复抄的《冯氏族谱》、高凉冯氏宗亲汇编的《冯姓考略》共11部《冯氏族谱》,其中都提到谱中的冯姓来源与广西博白县的冯姓有渊源关系。据此,冯子材后人校对了冯相钊编写的《冯氏族谱》。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民重视宗族关系,同一宗族的族人,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修订族谱,记录族人的情况,目的在于纠合宗族,强调同宗意识,互相帮助,共同抵御天灾人祸。有条件的家族的族谱一般都是模仿欧阳修、苏东坡所创立的方式,“欧阳修世经人纬法史事之年表,苏以系联派属如礼家之宗图。”欧阳修所撰的《欧阳氏图谱》,包括了序、图、传三大部分。序,叙述本支自得姓以来的源流概况。图,是指世系图,它以支派为经,世次为纬。由一世祖以下,按长幼顺序横列子辈,如此五世一幅,以此类推。传,就是家谱中的小传,依世次列各人小传,内容为名、字、科举、仕宦、迁徙、婚姻、生卒、墓地及值得称道的事迹。五世一断,上起高祖,下至玄孙共为九族。苏谱出自苏洵所作的《苏氏族谱》。由序、表、后录上、下两篇组成。序,为凡例,说明修谱的原则。表,即世系表,和欧氏图相似,以支派为经,世次为纬。后录上篇相当于欧氏之序,后录下篇,述高、曾、祖、父事迹。一般百姓则只是在族谱中简单记载同祖族人的谱系,如族人的辈分、姓名字号、生育子女、生卒时间、下葬地点等内容,对于比较亲近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还会有一个简单的小传。据钦州《冯氏族谱》的凡例所载,它主要是模仿《欧阳氏图谱》的体例修成。

由于这些族谱一般是隔了相当时间才修一次谱。条件好的可能每年或几年小修订一次,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条件不具备的则可能是几十年甚至百余年修订一次。如冯子材家族的前辈先人就未立有族谱,到冯子材时才开始修订,其间已隔了多代,以致冯子材本人也只能勉强记到高、曾祖父一辈,更早的就不能记忆了。冯子材以后,其第六子冯相钊隔了几十年后,才于抗战胜利前后再修族谱。此后至今又已几十年了,而冯家修订新的族谱一事还未提出。加上修订族谱的执笔人水平参差不齐、对族谱写作知识的缺乏、对族谱涉及的对象缺少了解或各种不可明言的原因如为长辈避讳等,所以各种记载往往会有所隐瞒或错漏,特别是对疏远的族人的记载可能会不完全,或因某种顾忌而缺失,并不完全准确相同。所以,我们在参考各种族谱时,只能根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多考虑其相同点,而不要过多拘泥于其差异。

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冯氏族谱中,都奉南北朝时的冯邺为始祖,传至二十一世祖冯元淑,于南宋壬子科考取武举,任职广东南雄。生二子,长子冯法食、次子冯法宋。冯法食也是武举出身,任职博白。元延祐二年(1315),冯法食的裔孙迁居柯木堡牛路头,冯法宋的裔孙迁居水明堡浪马江口甲岭等地,逐渐分支到钦州、合浦、灵山、浦北、北海、玉林等地及海外。

在博白的族谱上记载:博白顿谷镇大塘村狮子头小村的第一代始祖名冯自言,字雾涯,他曾撰有一首对联:“自、宣、文、明、育、富、贵,子、相、承、永、树、德、开,”要求子孙按照这副对联的十四个字排行论辈。在钦州《冯氏族谱》的《凡例》中,冯子材亲撰子孙的排辈为“相、承、树、德、保、国、必、昌,家、业、骏、茂、世、远、传、芳”十六字,其中的“相、承、树、德”字样与博白的排辈基本相近。所以有不同和舛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个辈分排行是冯子材童年时听长辈们口授的,到能笔记时已时隔多年,以致有所遗忘。当然,也不排除冯子材因某种需要避讳的原因而要另行排辈,例如,这个排辈就少了冯子材自己的“子”字辈,明显不合理。

据浦北官垌冯远贵提供解放前修订的《冯氏族谱》记载:与冯自言其他子孙族人排列在一起的冯子材先人有:十四代明荣是文启公之长子,字遂云,生有育焕等二子;十五代育焕字广运,生富裕等三子;十六代富裕字文贵,生贵庭等二子;十七代贵庭号翰廷,是富裕公之次子,其妻蔡氏,生子清、子材等二子。

博白顿谷镇大塘村狮子头小村出土的《冯氏族谱》、始平郡元淑公支系修订的《冯氏族谱》的记载,则不约而同地略去各人的字,而简单记为育焕生富裕等子,富裕生贵庭等子,贵庭生子材等子。

博白等地诸多《冯氏族谱》有着这么多关于冯子材先辈的记载,而且他们的排辈与博白冯氏先辈的排辈相同,说明冯子材的先辈特别是冯子材父子虽然已定居钦州,但与博白冯姓的仍有一定的联系,这都是他们同祖的有力证明。

这些博白等地的《冯氏族谱》与钦州《冯氏族谱》在记载上的区别,除了钦州《冯氏族谱》对先辈各人只记字而不记名,如明荣字遂云,则只记遂云而不提明荣;育焕字广运,则只记广运而不提育焕;富裕字文贵,则只记文贵而不提富裕。这可能也是冯子材忘记了或有意所为,因为按惯例,冯子材既然谈到子孙辈的排辈,则也应该交代前辈人的排辈才对,而冯子材却有意无意地隐瞒了这点,这说明他或是忘记或在竭力掩盖钦州冯氏与博白冯氏的关系。此外,主要就是博白族谱记冯子材的祖辈十分清楚,特别是记其祖父为冯文贵,父亲为冯贵庭;而在冯子材生前所参与撰述及其后人所撰的有关先世的资料,对其祖辈和父亲的记载则有些混乱。在前引由冯子材亲笔撰述的钦州《冯氏族谱》的前言,就称广运为曾祖,称遂云为高祖,由曾祖广运公奉高祖母从南海迁往钦州;而在凡例则先称遂云为曾祖,后称为高祖,冯家是在遂云时从南海迁往钦州的,则从南海迁往钦州的祖辈由曾祖广运公改为高祖遂云公,提前了一辈。与前言对照,凡例所称为曾祖的遂云显然为广运的笔误,至于冯家究竟是从高祖遂云时还是曾祖广运时迁到钦州的,就不知以那种说法为准了。但在这数百字的短文中即出现如此明显错误而不能及时更正,也可能是冯子材自己除了搞不清楚冯家究竟是从高祖遂云时还是曾祖广运时迁到钦州的外,也搞不清楚应该算遂云的排辈是曾祖或是高祖?因为如算为高祖的话,则除广运是曾祖外,冯子材还要提到祖父和父亲的两个名字;如果算是曾祖的话,则广运为祖父,再有一个父亲的名字就得了。这样,冯子材就给后人留下的两个悬念:冯家究竟是从高祖遂云时还是曾祖广运时迁到钦州的?前人的排辈是怎样的?更为奇怪的是,在这两份有关族谱的重要文书中,都只提到高、曾祖的名字,却只字没有提到冯子材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这是十分反常的现象,因为由于高、曾祖一辈的岁月较远,一般人在撰写族谱时偶有遗忘是常有的事;而父、祖一辈特别是父亲,则因年代相隔较近,一般人都不会遗忘。但冯子材却多次提及高、曾祖一辈的名字却遗忘父、祖一辈的名字,是不大符合情理的。

在由他人撰述但经冯子材过目的一些文稿中,却任由他们撰写冯子材祖父、父亲的名字。如在前引冯氏家仆于光绪二十四年向官府报上的《冯氏家庙蒸尝产业奏准立案碑》报告就提到:冯子材始祖冯遂云、二世祖广运、三世文贵、四世子清,似乎冯子材的父亲就是冯文贵。其实,这份报告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冯遂云如果是冯子清兄弟的高祖的话,则从冯遂云到冯子材就为高祖、曾祖、祖、父、子共五世,而这份报告却只列了四世,就少了一世。当然,由于呈报给官府的辈分不是这样排行法,而按始祖、二世、三世、四世来排行,官府是不知道其中曲折的,但也反映出冯子材在这个问题上是动了些心思的。而在由其幕僚都启模所撰的《冯宫保事绩纪实》中,则多次提到冯子材的父亲的字“先将军质庵公”,但也不提其名。

在由冯相钊根据冯子材亲手所撰底本撰写的钦州《冯氏族谱》的世系表,则称遂云为高祖、第一世:字兴岳,号作霖,生一子广运。广运为曾祖、第二世:字锡九,号伯延,请封名启龄,生二子:文涛、文贵。祖文贵、第三世:字质庵,号效良,生二子:子清、子材。

这段记载称遂云为高祖,广运为曾祖,祖文贵,其实,冯相钊所撰的《冯氏族谱》在这里有一个大漏洞,因为“称遂云为高祖,广运为曾祖,祖文贵”乃就冯子材一辈而言,到冯相钊则已低了一辈,所以冯相钊在撰族谱时,就应该将以上先人各提高一辈,如称遂云为太高祖,广运为高祖,文贵为曾祖。现在仍照冯子材那样“称遂云为高祖,广运为曾祖,文贵为祖”,就已错了辈分,缺了一辈,即冯子材的父亲这辈。

为什么那么重视族谱的冯子材不敢记载父亲的名字,而其儿子也不敢记载他的名字呢?这种不合人情的做法,显然隐含着一件家族的巨大秘密。

冯子材后人则从冯子材的父亲长期不在钦州生活及冯子材突然被卷人刘八的反清武装中去等蛛丝马迹中猜测:有可能冯贵庭曾长期参加反清组织,并可能是将年青的冯子材带去博白参加反清组织,是属于犯了“反逆”大罪的人。特别是以后他的下落不明:是战死了?或是改名换姓后被清政府逮捕囚禁在监狱?抑或是改名换姓隐藏起来?并有可能仍列名清政府追捕的黑名单上,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被逮捕,审出真情,从而连累了冯子材及其家人。按照清朝的法律,反逆罪属十恶大罪之首,处刑很重,除规定凡谋反、谋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其男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外。还规定即使子孙确不知情,年十一以上,也要阉割发往新疆给官为奴。如年在十一岁以下者,则先牢固监禁,俟年届十一岁,再行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而在冯子材亲撰的“凡例”中也指出:“子孙有犯大罪、灭伦理及与匪类而婚者,削其行与字,示贬也。其子若孙仍得书,不以一人之故而弃纪其支承也。”即是如父亲犯了谋反等大罪,就不能载入族谱,但其子孙则仍可载入族谱。这些条款虽然也是一般人家族谱中必有的条款,但冯子材郑重其事地将这一条款写入“凡例”中,是否也暗示着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处理其父亲不能载入族谱的问题。特别是在冯子材当上清朝的高级武官以后,因功得受褒奖三代,就更不敢承认这个父亲了。而且冯子材在长期担任广西提督期间,曾陷入官场倾轧的漩涡之中,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名列叛逆”的父亲,则会“有玷名誉”,很容易会受到政敌的陷害。所以冯子材的族谱上的世系图排到父亲这一辈,就不敢写上父亲的名字,而是留空着。

关于冯子材有意少记或漏记父母一代的线索,我们还可从冯氏先人妇女的生育年龄上推算出来。按照清朝的法律规定,女子结婚年龄的下限定在14岁,即使因为各种原因而耽误,结婚也不会太迟,头胎子女的生育一般也不会超过20多岁。但从钦州《冯氏族谱》得知:遂云妻潘氏生于1712年,到1753年,即41岁时才生子广运;广运妻黎氏生于1759年,于1786年即27岁才生子文贵;文贵妻黄氏生于1790年,于1812年即22岁时生子子清。如果将这三代妇人的头胎生育年龄相加则为41+27+22=90岁,是一般正常情况下四代妇人的头胎生育年龄。那么,钦州《冯氏族谱》是不是隐瞒了其中的一代呢?我们将博白诸族谱与钦州《冯氏族谱》相对照,发现它们都记载遂云妻潘氏、广运妻黎氏、文贵妻黄氏,但却比钦州《冯氏族谱》多记载了贵廷妻蔡氏,即冯子材的母亲实为蔡氏,但因为钦州《冯氏族谱》隐瞒了冯子材父亲贵廷的情况,则其妻蔡氏被隐瞒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如果加上蔡氏,则冯家四代妇女的头胎生育年龄相加为90岁,头胎的生育年龄分别为20余岁,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如果冯子材的父亲真的是冯贵廷,但因参加反清活动而被从族谱除名的话,这就成为冯子材家族之痛了。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之言,还有待更可靠的史料的证明。

从南海的《冯氏族谱》没有记载冯子材的资料,而博白等地的《冯氏族谱》所记载冯子材的世系与钦州《冯氏族谱》基本相符,可以推断冯子材的祖籍不在南海,而在博白。那么,为什么在冯子材生前从不提其祖籍在博白,并没有派人到博白认祖呢?其原因除了不敢认冯贵庭这个父亲外,可能还与冯子材在咸丰元年卷入了博白天地会刘八的反清活动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这里就从略了。但这事一直成为冯子材的一块心病,更何况在日后的官场争斗中,冯子材不可避免地结下了一些对头,一度拿这些事情来影射攻击他,直到被逼称病辞官。情势如此,难怪冯子材一直竭力回避这个问题,甚至在提到祖籍时故意称是南海等,钦州《冯氏族谱》对先辈各人只记字而不记名,从而与博白族谱排行不同,都是一些掩人耳目的障眼法,以免人们注意到他的祖辈与博白的关系,从而扯出其他间题来。

综上所述,从广西博白冯氏的各种族谱中不约而同地记载了冯子材祖辈的情况,而广东南海的冯氏族谱却没有相关记载的情况来看,说冯子材的祖籍是广西博白,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至于冯子材生前有意回避了这点,但同时又留下许多谜团如不提其父亲的名字等让后人去猜想,可能与他的父亲曾参加反清组织,而他自己也曾在博白被掳入反清组织的经历,因而在清朝当官时忧谗畏讥有关,其中的苦衷,值得我们体谅。

注释:

[1]冯子材的第四代孙女冯绣娟提供的手稿,下面所引冯绣娟提供的资料均出处相同,就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