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酒江湖:东篱杂文
14852200000010

第10章 融合

梁文道先生在他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里讲了个子虚乌有的故事,罗马大使送给我邦皇帝一本西塞罗写的书。我邦当时正繁荣日盛,根本看不上罗马这种蛮夷之邦,不过皇帝看了西塞罗的书,觉得还不错。才知道在我邦之外,还有文明。

这故事无论真假,但是至少也说明了以下两件事。

其一,一邦繁荣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风俗,自己的傲慢,不会在意周边的蛮夷,至少我邦在古代曾经繁荣到无视一切的程度。

其二,我邦目前还没繁荣到古代的那种程度,所以大街上到处是西化文明元素,从头到脚,黄头发,洋服,过洋节,还有奢侈洋包,洋化妆品。说一个人时髦,就说“洋”。“洋”就是说从海上来,越洋而来,不是自己的。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一点傲慢之心都没有,不断模仿蛮夷文明。

这种繁荣的傲慢之心,应该是在清末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被打散的,从此我邦一蹶不振,再找不到值得骄傲的东西,一切文明都引进,自己旧有的全抛弃。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矫枉需过正。

引进一切,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都引进。记得台湾的李敖先生在北大的演讲中批判说:国家否定全盘西化?谁是全盘西化谁知道。那些主义不都是引进西方,还不是西化的结果。

一听得李敖先生说,就觉得说的对啊。其实我邦引进主义,西化之后,就发现不行,次次路走着走着就进入死胡同,于是又拿出古代儒家思想,可是那些已经被批了的东西也不能都用得上。就是说,我邦原有的文化,进化到一定程度,忽然断掉了,之后如何发展,引进西方的,又没能很好的融合,于是就弄成现在这样子。

说好听叫中西合璧,其实不伦不类。

关于文化,我觉得韩国还好,同样是亚洲饼子脸,可是那发型设计什么的,就形成亚洲风格,不是都弄黄了弄卷了学西方,还留着亚洲味道。

现在我们不要动辄就大骂年轻人学西方,被腐化什么的,我特别想知道,不说别的,关于发型这问题,谁告诉我什么发型是符合我邦的?我邦审美是什么?根本就没有,谁也不可能回到古代。还有穿衣服问题,什么衣服是我邦的,总不能恢复到长袍马褂,旗袍吧?

空谈批判的人很多,建设的人很少,哪怕是微小建设。动辄就说丢了几千年传统美德,如果有美德,能坚持下去,估计清末民初时候那些大师们也不会什么都引进西方的了。

于是想起目前从事的职业,三标都是西方产物。到我邦之后水土不服,可是又没有好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标准,只好拿来主义,其地位颇为尴尬。

纵观历史,我邦素有融合文明之风俗,比如胡服骑射。历史不会倒退,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能融合西方,形成自己的文明才是出路。

这也许需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