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酒江湖:东篱杂文
14852200000013

第13章 跑题千里话古董

有老同事说我的文章跑题了,我得承认是跑题了。不过短期内我还不打算改,沿用《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说法,总让专业人士说自己专业似乎没什么新意,不如让非专业人士谈谈专业才有新意。在一个固定主题下面说事没啥新意,偶尔跑跑题也许会有新意。

受到马未都先生节目的影响,去过潘家园旧货市场,华夏古玩城,观复博物馆。真假古董到处都是,古董确实是一种文化。通过对古董的收藏了解历史,同时买卖过程促进流通,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一部分市场。

古董的数量,从原理上讲,短期内应该是定数。不会再产生新的古董,除了造假,或者重新定义。能流通的值钱的古董最后都集中在财富集大成者手中,他年归于何人,尚未可知,这就是一个古董的命运,在世间流传下来。

不能流通的古董多数在博物馆里,国外的也有,譬如汝窑瓷器,很大一部分就在大英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除了发生战争,估计不会在世面上再流通。

看到很多好东西,都是古人留下的。民国之后,不知道是否有将来能成为古董流传下来的。

去年去云南玩,当地翡翠制品不计其数,真假都有。导游极力游说我们购买。看了几件,都觉得工艺粗糙,难称上品。云南经济发展基本上靠旅游业,到处是卖这些所谓工艺品的地方,用产能过剩形容特别合适。

这些工艺品从材质上讲,例如翡翠或者其他玉,可能是真的,但是从制作造型来说,创新很少,基本都是古人文化范畴内的模仿,而且工艺粗糙。所谓不能创新,就是难以承载当代文化的信息,一件古董有其文化内涵,即因为其物上承载当时风俗文化,当时流行什么。譬如,一只古代玉镯,是一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代表着爱情和家族建设的母性传承。

云南导游不断游说我们买一只玉镯,肯定是现代产物,但是目前文化不流行玉镯传承爱情或者家族特性。戒指才是现代爱情代表,这样,你就在文化上没有承载,当然就卖不出去,即使勉强买了,回家之后也不佩戴,因为戴着实在与当下文化不符,套在手上,又要做饭,又要敲电脑打字,于是对于多数女性来说很不方便,你说那就卖给那些能雇佣保姆的有钱太太,可是这样这种产品就难普及。

买了之后只能扔在家里,当一件艺术品,又很少佩戴,就缺少实用价值。

那导游说那就请个貔貅吧,能保佑你发财,或者请个观音吧,能保佑你平安,这对于古代文化来说一点错都没有,可是1949年之后,多数人都是唯物无神论者,这种说法也显得不那么现代,真实程度可待考证。

就像牛顿三定律都发现了,宗教的统治必然会被动摇,因为神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人来解决了。

于是这些工艺品就显得位置尴尬,批量制作之后,由于文化断裂,很难衔接上,出路何在?!至于以后能不能成为古董,就更加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