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486500000019

第19章 雍也第六(2)

【章旨】

此章论澹台灭明,亦见古人心目中的人才。行不由径,则办事必不偷懒;非公事不至长官之室,则必为正直忠良之辈,所以子游视之为人才。

十五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释】

孟之反不伐:“孟之反”,人名,鲁大夫,出孟孙氏。《左传》作“孟之侧”,盖其名。“伐”,自夸。

奔而殿:“奔”,军队溃败而逃。“殿”,殿后,在最后。

策:鞭打。

【训译】

先生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军队溃败奔逃的时候,(他)跑在最后。快进城门的时候,(又)鞭打他的马(想走在前面),(而对人)说:‘(我本来)不敢跑在后面,因为马不向前。’”

【章旨】

此章赞孟之反。奔而殿,有生命危险,是舍己为人的表现。将入门而策其马,是不想让人看到自己殿后。此种之人,可谓不伐。

十六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释】

不有:即无有、没有。

祝鮀之佞:“祝鮀(音驼)”,人名,卫大夫,字子鱼,善辞令,《左传》作“祝佗”。“佞”,口才、辞令。祝鮀之佞,指善于外交辞令之人。

而有宋朝之美:“而”,却。“宋朝”,宋公子,以貌美善淫出名。

难乎免于今之世:指卫灵公及其太子言。“免”,指免于受辱。“今之世”,当今世界,指春秋乱世。

【训译】

先生说:“(身边)没有祝鮀的口才,却有宋朝的美貌,就难免在当今的世界上(遭受侮辱)了。”

【章旨】

此章孔子本就卫事而发,言人才之重要。《左传·定公四年》:“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子鱼曰(数百言)……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于盟。”是卫侯因祝鮀之佞而免辱。《左传·定公十四年》:“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太子蒯聩献孟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貑?’太子羞之。”是因有宋朝之美而受辱。一反言一正言,皆因人,故《论语》编者取之,以明佞之有益而美之招祸。

十七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释】

出不由户:“出”,出室。“由”,经过。“户”,门。

何莫由斯道:“何”,为何。“莫”,犹无,没有人。“斯”,此也。“斯道”,指自己所创立的出俗入世之道——学。

【训译】

先生说:“谁能出屋不经房门?为什么(想出世却)没有人经过这条道呢?”

【章旨】

此章劝人学而后出世。出室有其门,出世有其道。出室必由户,出世何不由道?

十八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

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文”,与质相对,文雅、有文采。“野”,粗野、粗俗。

文胜质则史:“史”,本指史官,形容书生气。

文质彬彬:“彬彬”,均匀相杂而又各自分明之貌。

君子:有知识、有教养之人。

【训译】

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雅就粗野,文雅胜过质朴就书生气。(只有)文雅与质朴均匀地搭配起来,才算得上君子。”

【章旨】

此章论君子。君子需要文,亦需要质,二者不可偏废,亦不可偏胜。真正的君子,应当文、质搭配,当文则文,当质则质。今以“文质彬彬”为文雅之貌,非本义。

十九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释】

人之生也直:“生”,活者。“也”,表示原因。“直”,正直、直立于世。

罔之生也幸而免:“罔”,借为“枉”,曲,指不直之人。“幸”,幸运、侥幸。“免”,免于死。

【训译】

先生说:“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他正直。邪枉的人之所以(也)活着,是因为(他)幸运而免死。”

【章旨】

此章教人以直为德,莫做邪枉之人。邪枉之人老天不容其生,生,皆因幸运。反映孔子好直恶枉,爱憎分明。

二十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

知:知道、了解。

好:喜好、爱好。

乐:如字读,快乐、以为乐。

【训译】

先生说:“了解它的不如爱好它的,爱好它的不如以它为乐的。”

【章旨】

此章论学习态度。对于知识、技能,知之者必不如好之者知之深,好之者必不如乐之者知之切,唯乐之者能迅速得到较高造诣。

二十一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释】

中人:中等智慧,或中等水平之人。

语上:“语”,读去声,告诉、教给。“上”,上等、中等以上的知识。

【训译】

先生说:“中等智慧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上等知识;中等智慧以下的人,不能告诉他上等知识。”

【章旨】

此章论因材施教。中人以上语上,可以理解接受,故可以语;中人以下语上,则无法理解接受,故不可以语。

二十二

6·22樊迟问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问仁,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校】

按:二“智”字旧皆作“知”,从皇本、唐写郑本改今字。

又:“先难而后获”前旧有“仁者”二字,与后重复,语不通,当衍,今以例删。

【释】

樊迟问智:“樊迟”,见2·5注。“智”,指从政者之智。

敬鬼神而远之:“敬”,敬奉、不亵渎。“远”,远离、不亲昵。

务民之义:“务”,从事、致力于。“义”,宜也。“民之义”,百姓以为宜者。旧或释为“使人民走上义”,非是。

先难而后获:“难”,艰难、受磨难,指为百姓而受磨难。“获”,获取、获于民。

【训译】

樊迟问(从政者怎样才算)智,先生说:“致力于百姓认为合宜的事,敬奉鬼神而远离它,(就)可以算是智了。”

(又)问(怎样才算)仁,(先生)说:“先受磨难而后获取,(就)可以算是仁了。”

【章旨】

此章论从政者的智和仁。对于从政者来说,百姓之义为当务之急,故能务之乃为智。鬼神不可不敬,然近之则为愚。仁者爱人。先难必有益于人,其后获亦不为害人,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二十三

6·2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校】

按:三“智”字旧皆作“知”,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所引改今字。

【释】

智者乐水:“智者”,智慧之人。“乐”,旧音要,做动词,谓乐于、见之则乐,故旧释喜爱。下“乐山”同。

动:谓好动。

静:谓好静。

智者乐:“乐”,乐观、快乐。

仁者寿:“寿”,长寿。

【训译】

先生说:“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乐观,有仁德人的长寿。”

【章旨】

此章论智者与仁者之性情表现。水时深时浅、时大时小,似有智慧,故智者乐之。山出万材为人所用,似仁,故仁者乐之。各以自比,故乐其乐,所谓物以类聚近是。乐水,故动;乐山,故静。动,故乐;静,故寿。

二十四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释】

齐一变至于鲁:“齐”,指当时齐国所行的霸业政策、功利制度。“变”,变革。 “鲁”,指当时鲁国所行的崇礼尚信之制。

鲁一变至于道:“道”,指先王之道、王道政治。

【训译】

先生说:“齐国(的政治制度)一变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标准);鲁国(的政治制度)一变革,就能达到王道(的标准)。

【章旨】

此章言齐不如鲁,鲁不如王道。王道乃文王、周公所创,行于周。伯禽封鲁,传周公之教,故近王道。太公封齐,本传王道,而桓公称霸,管仲兴功利之法,故其政近鲁而远道。

二十五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释】

觚不觚:“觚”,音孤,一种酒器,犹今之酒杯。字从“角”,是本为角质。孔子之时觚以青铜为之,故云。

【训译】

先生说:“觚不是觚。觚呀!觚呀!”

【章旨】

此章孔子借觚说事,感叹一切有名无实或名不副实之事。觚本当为角质而作成了青铜,已失其实,故曰不觚。

二十六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人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校】

井有人焉, “人”旧作“仁”,以音误,从唐写郑本注(经缺)及朱熹《集注》引刘聘君说改。

【释】

井有人焉:“井”,水井。“焉”,兼词,于是(其中)。旧作“仁”不可通,井中焉得有仁?

从之:“从”,随、跟着。“从之”,跟着跳下井以救之也。

何为其然:“其然”,指告其井有人焉。

逝:借为“折”,摧折、摧残。

陷:陷害。

欺:欺骗。

罔:古网字,罗网。《汉书·刑法志》:“以死罔民。”颜师古注:“罔,谓罗网也。”此做动词,谓用网套,今所谓下套子。以网套人人不知,等于陷害。旧或释愚弄,以意说。

【训译】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井里面有个人’,他会跟着跳下去(救)吗?”先生说:“为什么那样做?有仁德的人(你)可以摧残他,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不可以给他下套子。”

【章旨】

此章论仁者不可陷、网,用人当有限度。仁者必有忠厚之心,只知爱人而不提防人,告之井有人焉,必从而救之。然从之必不得活,是告其井有人无异于陷之、网之,故孔子言此。

二十七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校】

按:此章文字旧亦见《颜渊》篇,唯首无“君子”二字。《经典释文》云:“一本无‘君子’字,两得。”说非,有“君子”胜,彼当涉此而衍。

【释】

君子:指在位者。

博学于文:“文”,文献、文化。

约之以礼:“约”,约束。

畔:指畔换,跋扈、横暴。《大雅·文王》:“帝谓文王,无然畔换。”郑玄笺:“畔换,犹跋扈也。”旧读为叛,非是,文、礼与叛无关。“畔”、“换”叠韵,语急而省“换”字也。

【训译】

先生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如果能)博读文献,(再)用礼法约束他,也就可以不跋扈了呀!”

【章旨】

此章言文、礼可以改造人。博学于文则知识广,受其熏陶,必得儒雅之风,纵有一时之怒,又受礼法约制,亦必无跋扈暴横之行。

二十八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校】

按:“悦”字旧作“说”,从皇本、唐写郑本改今字。

【释】

南子:卫灵公夫人,作风不佳。

夫子矢之:“矢”,借为“誓”,以言语相约束、约定,今曰发誓。

予所否者:“所”,犹若。“否”,不、非。“者”,语助词。盖孔子已先言其见南子之故,子路不信,故孔子复有此誓。

天厌之:“厌”,讨厌、厌弃。“之”,指己。天厌之,即让他死。

【训译】

先生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先生向他发誓说:“我若不对,(让)老天爷厌弃我!(让)老天爷厌弃我!”

【章旨】

此章明孔子之诚。孔子为表示自己清白不惜发重誓,说明其本不说谎。

二十九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释】

中庸之为德:“中”,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者。“庸”,用也。中庸,即用中,凡事皆以中为标准,行中、持中。“德”,德行、品德。

其至矣:“至”,至极、到顶。

鲜:少。

【训译】

先生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大概最好了吧!(而)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章旨】

此章赞“中庸”为至德。做事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是为中庸,故曰至矣。

三十

6·30子贡曰:“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校】

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下旧有“有”字,衍,从定州简本删。

【释】

博施于民:“施”,施恩、施惠。“民”,人。

济众:“济”,救济。句末省“者”字。

何事于仁:“何”,如何,怎么。“事”,犹置,古音同。

必也圣乎:“圣”,指圣人,德行最高尚之人。

尧舜其犹病诸:“病”,以为病,忧痛。“诸”,“之乎”合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夫”,指示代词,那。“立”,立身于世。

己欲达而达人:“达”,腾达。

能近取譬:“近”,就近、从自身。“譬”,比也。

可谓仁之方:“仁”,指行仁、做仁事。“方”,方术、方法。

【训译】

子贡问:“假如广泛地施恩于人,又能救济大众,怎么样?能叫做‘仁’吗?”

先生说:“怎么能把他放在‘仁’的行列?如果一定要放,应放在‘圣’一类吧!(因为那些事)连尧舜恐怕也会担心做不到吧!那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身就先让别人立身,自己想腾达就先让别人腾达。能够就近从自身做比方,可以算是行仁的方术了呀!”

【章旨】

此章论仁者先人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近取譬。己欲立,人不欲立乎?能近取譬,故先立人。己欲达,人不欲达乎?能近取譬,故先达人。立人、达人皆是为人,故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