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486500000042

第42章 尧曰第二十

【题解】

此篇旧分三章,今别旧一为八章,共十章。前三章分别引述舜、汤、武王之言;四论周人分封,第五、六、七三章皆述武王之事;第八章言君德;第九章言君子行政之法:皆为国君立言,反映编者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末章言编书宗旨,有似书之结语与后序。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释】

咨:发语声。

天之历数在尔躬:“历”,过也。“天之历数”,自然排定的位次,指帝位言。“躬”,身也。

允执其中:“允”,允当、恰当。“执”,掌握。“其”,指治理天下的方法。“中”,中正、标准。

困穷:陷入困境。

天禄永终:“禄”,福也。“天禄”,大福,指做天子、有天下。

舜亦以命禹:按上四句亦见今《尚书·大禹谟》,原文曰:“(舜)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是舜亦以命禹。

【训译】

尧(对舜)说:“喂!你舜:按上天所排定的次序,(帝位)轮到你身上了!(你要)恰当地掌握治理天下的正确方法,(一旦)四海陷入困境,(你的)大福就永远终止了。”舜(后来)也用这话告诫禹。

【章旨】

此章述尧禅位于舜时的叮嘱之言,当是传录孔子讲《书》之语。

20·2汤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毋以万方;万方有罪,在朕躬。”

【校】

章首“汤”字旧无,从朱熹《集注》说增。

在朕躬,“在”前旧有“罪”字,后人所增,从汉石经、皇本、正平本等删。

毋以万方,“毋”旧作“无”,今从定州简本。

【释】

汤:商立国之君,名履,又名天乙。

予小子履:汤自称。

敢用玄牡:“敢”,谦词。“玄”,黑色。“牡”,公牛。用黑牛做牺牲。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昭”,明也。“皇皇”,显大之貌。“后”,君也。“后帝”,即上帝。

有罪不敢赦:“有罪”,指夏桀。

帝臣不蔽:“帝臣”,上帝之臣。“不蔽”,不加隐瞒。

简在帝心:“简”,借为“鉴”,视、察也。

毋以万方:“以”,及也,谓连累之。“万方”,泛指天下众方国。

【训译】

汤(向上天祷告)说:“我小子履大胆地用一头黑公牛做祭品,冒昧地公开向伟大的上帝报告:有罪的人我不敢赦免,上帝的(好)臣子(我)不敢隐瞒,(一切)都明察在上帝心里。我自身有罪,不要连累天下方国;方国有罪,(责任)都在我一个人身上。”

【章旨】

此章记汤灭商后祷天之辞,亦当是录孔子讲《书》之语。今《尚书·汤诰》载汤诰万方有众曰:“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与此异。

20·3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释】

大赉:“賚”,赐也。“大賚”,包括分封在内的大封赏。《诗·周颂》有《赉》篇,《诗序》曰:“《赉》,大封於庙也。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人也。”

善人:包括诸侯及“乱臣十人”之属在内的重臣。

【训译】

周朝有大封赏,所以善人都很富裕。

【章旨】

此章论周人之封赏,与《诗·周颂·赉》有关,当是孔子因诗而发。

20·4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校】

按今本《尚书·泰誓中》载武王曰:“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则此上当有“武王曰”三字,今盖脱。

【释】

周亲:至亲。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百姓”,众贵族。“予一人”,周武王自谓。

【训译】

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人。贵族们有过错,都怪我一人。”

【章旨】

此章述《书·泰誓》武王之言,论治国方略,亦当是录孔子语。

20·5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矣。

【校】

四方之政行矣,“矣”旧作“焉”,非,改从皇本。又此章亦说武王事,章首宜有“武王”二字。

【释】

谨权量:“谨”,严也。“权”,指衡制;“量”,指量制。

审法度:“审”,详也。“法度”,指度制。

修废官:“修”,修复。“废官”,被罢废之官,指专司度量衡之官。

四方之政行矣:“四方”,指殷四方。《逸周书·世俘》:“武王遂征四方。”“政”,政令。

【训译】

(周武王)严格规定衡制、量制,仔细审查度制,修复被罢废的官吏,殷四方的政令(就)畅行了。

【章旨】

此章说武王灭商后在商地行政的措施,亦当是节录孔子语。

20·6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校】

按此亦孔子语,故《公羊传·宣公十七年》注引此节文上冠“孔子曰”,《文选注》引亦冠“子曰”。

【释】

兴灭国:“兴”,起、恢复。“灭国”,被灭亡之国,指商。

继绝世:“继”,续也。“绝世”,已经断绝的世系,指尧、舜、禹等。

举逸民:“举”,举用。“逸民”,前朝遗存之民,指箕子之类。

【训译】

(周武王)恢复已被灭亡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的世系,举用前朝的逸民,天下的百姓(就)归心于他了。

【章旨】

此章说武王灭商后所采取的措施。

20·7所重:民、食、丧、祭。

【释】

重:重视、看重。

食:粮食、吃饭。《逸周书·大聚》:“贵食贱货,是不知政。”

【训译】

(周武王)所看重的是:百姓、粮食、丧葬、祭祀。

【章旨】

此章亦指武王说,盖节录孔子述《书》语。今本《尚书·武成》载武王之言:“重民五教,惟食、丧、祭。”似以“民食”连读,非是。

20·8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民悦。

【校】

按:“宽则得众”后旧有“信则民任焉”五字,后人据《阳货》篇(17·6)误增,今从皇本、正平本、定州简本及阮元《校勘记》说删。

公则民悦,“民”字旧脱,从皇本、正平本等增;“悦”旧作“说”,亦从皇本改今字。

【释】

宽则得众:“宽”,宽厚。

敏则有功:“敏”,勤勉。“功”,业绩。

公则民悦:“公”,公正。

【训译】

(君主为人)宽厚,就能得到民众;勤奋努力,就会有业绩;办事公正,百姓就会高兴。

【章旨】

此章亦弟子节录孔子语,可与《阳货》篇“子张问仁”章对阅,皆为君主立言。

20·9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校】

出纳之吝,“纳”旧作“内”,从宋元诸本改今字。

按《汉书·艺文志》注云:“(《古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如淳曰:‘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已下为篇,名曰《从政》。’”即指此章。

【释】

从政:管理政事。

尊五美:“尊”,用同“遵”,遵守。“美”,指好的品行、作风。

屏四恶:“屏”,屏除。“恶”,指坏的作风、毛病。

惠而不费:“惠”,施惠于人。“费”,耗费。

劳而不怨:“劳”,使之劳。

泰而不骄:“泰”,自大。“骄”,骄傲。

因民之所利:“因”,依、就也。“民之所利”,百姓认为有利之事。

无众寡,无小大:“无”,无论、不分。

无敢慢:“慢”,轻慢、不敬

尊其瞻视:“尊”,尊贵,使动用法。尊其瞻视,言不苟且乱视。

俨然:庄重貌。

不戒视成:“戒”,告诫。“成”,结果。

慢令致期:“慢令”,不抓紧号令。“致”,尽也。“致期”,截止期限。

犹之与人也:“犹”,借为“欲”,音相转。“之”,语助词。“与”,给也。

出纳之吝:“出纳”,偏义词,指出。“之”,犹“是”。出纳是吝,吝于出手也。

有司:具体办事人员、小管家,形容小气。

【训译】

子张向先生请教说:“怎么样就可以从政了?”

先生道:“遵守五美、屏除四恶,就可以政了。”

子张问“什么叫五美?”

先生道:“君子给人好处(自己)却不耗费,使人劳动(人)却不怨恨,有私欲却不贪婪,自大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问:“什么叫给人好处(自己)却不耗费?”

先生道:“就着百姓认为有利的事而使他得利,这不是给人好处(自己)却不耗费吗?选择可以使劳动的人而使他们劳动,又有谁会怨恨?想要仁而得到仁,又贪什么呢?君子对人不论多少、不分大小都不敢轻慢,这不是自大而不骄傲吗?君子整齐自己的衣冠,不苟且自己的瞻视,庄重得人远远望见就敬畏他,这不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叫四恶?”

先生说:“不教育就杀戮,叫做残虐;不告诫就看成果,叫做狂暴;不抓紧号令而(突然)截止期限,叫做害人;想给人东西的时候舍不得出手,叫做小气。”

【章旨】

此章言君子从政临民治国之道,为治国平天下者立言。

20·1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校】

孔子曰,定州简本及朱熹《集注》本无“孔”字。

【释】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知道、懂得、了解。“命”,天命。“无以为”,不能成为。《季氏》篇(16·8)孔子曰:“(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不知礼,无以立:“礼”,礼仪、礼法。“立”,立身。

【训译】

孔子说:“不了解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了解礼法,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了解(一个人说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

【章旨】

此章所言三事互无关联,有似全书首章所言“学而时习之”等三事,亦借孔子之言而偏有所取,重在末句 “不知言,无以知人”七字。既不知言无以知人,则欲知孔子及其弟子,就必须读《论语》也。可见是编者明编书宗旨,以劝人读其书。定州汉墓出土竹简本以双行小字书此章于末简之下端,亦可见其以此章为结语。凡例论语通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