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邹韬奋作品集(1929)
14866000000069

第69章 师友夹持

友人某君近得某丝业公司经理的延揽,任该公司要职,该公司经理原由股东某甲担任,近以身体不健,在家作长期的休养,一切事务均由某君主持。某君者精明干练,勇于负责,惟对于丝业之经验,不及某甲之丰富,对于办事之魄力,不及某甲之稳定,因此易受刺激,易趋消极。他自己对我说,有好几次因办事棘手,心灰意冷,跑去见那位经理,表示消极,但受他一番鼓励,顿觉精神振作,很高兴的再往前干。他很觉得每次和那位经理去谈一番,精神便为之振作起来,意志便为之坚决起来。最近又发生一件事情,他为该公司卖出所存的四千包人造丝,卖掉三天之后,市价倏增,算盘一打,四千包的人造丝竟因早卖了三天,少得四千两之巨。于是这位朋友心里又大不舒服,觉得自己办事不行,好几天寝食都不自在。有一天又去看那位经理,他笑了起来,说盈亏是商家常事,自己眼光看得不准,多看几次,便有了经验,倘若因为看不准而不高兴干,那还有干得好的日子?那位经理对丝业原有很丰富的经验,对办事又有很长久的磨练,所以他对此业眼光如炬,巨细俱悉;其中应有的困难和所以对付困难的程序,都逃不出他的胸臆,所以能够这样坚定,所以能够这样安详,我的朋友经他鼓励一番,开导一番,现在又是精神饱满,欣欣然的往前干去。

我还有一位朋友是在某机关主持统计的事情,统计要注重实际调查,所以他那一部分的办事员有四五十人。说到调查,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蹙眉头的时候,别人往往对你阴阳怪气,给你一个白眼,答你几句冷话,怪难受的。于是我这位朋友每星期不得不向这几十个办事员打一次“吗啡针”。打什么吗啡针?他分班谈话,叫各人说出他们的困难,他一一为之解释,为之讲明统计之重要,及调查所能贡献之价值,使他们的精神为之振作起来,使他们的兴趣为之焕发起来,据说结果非常之好。我们对付事情全恃自己先有了正当的态度,然后不至受外境所震撼,好像船有了舵,就是遇有风浪,还可以不碍事;若自己的态度先错误,自己的心绪先恶劣,什么都干不好。

我在上面所举的两桩事实,都表明更事少的人,经历少的人,磨练少的人,易受挫折所摧沮,易为困难所惊动,有了更事多的人,经历多的人,磨练久的人,觉得挫折可以再接再厉,困难可以攻守兼施,用不着灰心,用不着胆寒,在旁提醒,在旁开导,在旁鼓励,乃至在旁协助,便可不至趋入歧途,渐达康庄大道。

这种原理,不但限于事务的应付,就是学识的切磋,品性的砥砺,也有同样的原理。人类究是动物,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弱点,要增加优点而减少弱点,在乎修养,个人修养往往有时因为识见所限,思想所限,不能不恃有贤师良友的夹持,辅助其所不足,提醒其所未悟,援助其所未能。所以昔贤往往不远千里寻师访友以自益。

此外多多阅读有益的书报,融化他人的学术修养和经历思想,亦可受其伟大人格及渊博学问之感召,藉以开拓心胸,砥砺品性,获得无数卓识,振作自己志气,在实际上也可以由此收到良师益友夹持的结果。此与良师益友之交游可并行不悖,遇着良师益友不易获得的地方,更是补救缺憾的良法。

我国有许多人一离学校而入职业界之后,便束书高阁,对于新出版的良好刊物更不问津,但将宝贵的光阴,消磨于酒食征逐之中,对于研究学术,毫无趣味,怪不得清明在躬之精神,几于消灭无余,昏乱糊涂,同流合污,日趋于腐化而莫由自拔。昔贤顾亭林先生(明末大儒,入清不仕,著述甚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其生平精诣之作),答友人论学书,曾经说过:“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少闻则无约也,少见则无卓也。”又说:“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按二人均孔子弟子)之贤,终无济于天下。”他的意思是说人们倘非博学多闻,决没有精卓的识见,倘不博览群书,虽贤如子羔原宪,还是弄不好的。所以他“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见潘次耕所作《日知录序》),“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亦见潘著《日知录序》)。如今的人往往把任事与读书截分两撅,所以思想少进步,事业亦因之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