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邹韬奋作品集(1938)
14866700000001

第1章 答案一束

记者十二月中旬在桂林的时候,曾和几位朋友去参观广西学生军,承他们提出许多问题讨论,当时因时间匆促,只由我们做简单的答复,答应他们在本刊上再加以较详的解释,同时也因为感觉到这些问题也许不仅是广西学生军的青年朋友们所注意的。有些问题在时间性上没有再讨论的必要的,在这里便不再赘述了。

一 抗战过程中应当怎样调剂民众的生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几点来研究:(1)必须设法维持民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必须制裁阔官僚阔绅士们的奢侈的生活。我们常听到“有力者出力,有钱者出钱”的口号,这口号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力”这个东西也是要有最低限度的生活才能支持得住的。倘若纵任一般大众啼饥号寒,民不聊生,已有的力要消失,将来的力也无法培养起来。阔官僚阔绅士们的钱,仅仅向他们用哀求的方式是没有多大效力的,必须一方面有严密法令的规定,一方面有严厉的舆论对于奢侈生活作不容情的制裁。(2)中国是众所认为产业落后的国家,生产方面原来就有积极进行的必要,要提高大众生活的水准,必须在后方有整个的战时生产计划,容纳大量的人力。我认为大规模的民众训练工作,大规模的宣传及教育工作,必须和大规模的战时生产兼程并进。

二 怎样联合全中国的知识青年参加这神圣的民族斗争?

全中国的知识青年在组织全国民众与训练全国民众的任务上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试想像上面所说的大规模的民众组织训练与战时生产同时兼程猛进,要使全国的知识青年忙得怎样厉害?但是要这样做,就联合青年方面说,必须在政府领导之下先有关于青年的健全的组织,选择尤其优秀的青年分子做干部,把训练已足够的青年有系统地有组织地分派到全国各乡村里去做工作,同时使训练尚未足够的青年受短期的相当的训练(这训练当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分为种种部门),训练后也有系统地有组织地分派到全国各乡村里去做工作。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那便是鼓励青年参加正规军的训练,例如政府的军官学校招生,无论是陆军或空军,我们应该从种种方面鼓励青年投考,使新兴的军事力量充满着活泼奋发的青年的新鲜的血液。

三 改革政治机构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为充实政府抗战的力量,所以有改善政治机构的呼声,最重要的条件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与适应国防的需要。同时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下层政治机构的刷新,因为下层政治机构与下层民众组织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的。

四 怎样巩固民族统一抗战阵线?

首先我们要用种种方法使各党各派乃至各个人彻底明白中国目前所应争取的只有一个利益,那就是整个民族的利益,再说得具体些,就是要群策群力,使中国不至沦亡于日本帝国主义;这民族利益是高于任何党派任何个人的。在这个大原则下,任何党派或个人都应该抛弃自己的成见与狭隘的立场,共同起来巩固统一的局面,团结御侮,不要再迷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的局部的利益了。其次是大家不但同意于言论上的主张,同时还应该共同起来使言论上的主张见诸事实,如此才能使一般人更信仰全民团结在抗敌救国上的实际功效,自然更能引起一般人对于巩固统一阵线的热诚。

五 中国目前的民众为什么还没有觉悟起来捍卫国家?

我们看到战士在前后方的努力奋斗,不能说民众完全没有觉悟起来捍卫国家,但在事实上,直到现在,还偏于军事的作战,而没有充分使民众的伟大力量和军事力量配合起来,这却是事实。这个缺憾的基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已往民众宣传教育的工夫做得不够,一方面是没有鼓励并领导民众真正组织起来,尤其是下层的广大的民众,至少是做得太浮面太不够了。既然没有健全的广大的组织,又缺少充分的教育工作,人民虽多,仍然不能表现出它的应有的伟大的力量。此外下层民众的生活太苦,未有相当的改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六 汉奸如麻的原因在那里?

中国是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在上层里面含有买办性的分子,混在官僚及奸商里作祟,还有满清封建余孽中的遗老遗少分子,殊途同归的成为大汉奸的来源。此外有许多穷苦的老百姓,被敌人威迫利诱,做小汉奸,一方面因他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都顾不了,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平日并没有受到教育的机会,穷苦与无知合并起来,便造成“汉奸如麻”的可痛现象。

七 在什么条件之下可以展开中国的民众抗日运动?

中国的民众抗日运动要大规模的展开,要政府出来作坚强的领导,同时要尽量消除阻碍民众运动的障碍物。这障碍物有两个,一个是包办,一个是更坏的,那就是包而不办。所谓包办,是只由少数人紧紧把持着可以发动民众运动的机构,害怕大量民众的参加,不许民众有自动的组织与行动。这也许是误会领导的意义。领导和包办不同之点,是在:领导并不妨碍民众自动的组织与行动,并不抛弃或压抑社会中可以加入救亡运动及充实运动力量的种种力量,不过要接受领导,使不违背政府所规定的抗战国策而已。包办则不然,包办只是由少数人做一些不能深入民间的浮面的工作,譬如有人说起在有些地方的“抗敌后援会”的工作只限于大门里面,这虽说得不无过甚,但是包办的流弊,必然要和广大的民众脱离关系,必然不能运用民众的伟大的力量,徒然使可以发动民众运动的机构成为衙门机关,只有若干什么委员和办事员憧憧往来,做些官样文章而已。至于包而不办,那当然更坏,不但不能与广大的民众接近,更说不到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的工作,连少数人都不过是挂个空招牌,彻底做到完全有名无实的地步。在包办和包而不办的状况下,人民一有开展民众运动的行动,就不免有被诬为“反动”甚至反对政府的罪名。所以我们认为政府一方面要有动员民众的整个计划,一方面却要尽量消除阻碍民众运动的障碍物。

八 抗战与政治上之民主集中有什么关系?怎样达到民主集中?

民族解放的抗战,要达到最后的胜利,必须发动整个民众的力量,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原则,民主集中就是要实现这个原则的主张,所以与抗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民主,在抗战时期,是要能反映大多数民众的意志与要求;所谓集中,是要有集中的权力来执行大多数民众所愿望的要求。至于要达到民主集中,必须有相当的健全的政治机构,适合于民主集中的政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