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恩润致东荪
东荪先生:
先生在二十二日贵报上说直译不达,以《社会改造原理》作例。直译和意译各有长短,这个确是一个尚待讨论的问题。但新中国这篇文章里面,错字多至二十余字,句读也有错处,漏字也有,这是不免晦涩的大原因;为对于读者很抱歉的事。至于其中要义,尚无大误,只看解放与改造颂华先生所译这书首节的大意和这译文相似就明白了。
邹恩润
本校的优点与希望
我拿本校的优点与希望做题目,恐怕读者一看见,就以为这不是老生常谈,就是作谄谀语。然而我取这个题目,的确自信有些恳切的意思,愿以诚挚的态度,与爱护本校的诸君谈谈。做人有好也有坏,因为天地间没有绝对的美善,我们说某某有什么好处,这意思并不是说他没有一点坏处。我现在说本校的优点,意思也是如此。而且我不单说优点,而说优点与希望,就是对于这些优点,虽表赞成,还希望他们再能圆满。简括说起来,我的本旨是要促进本校黾勉向上,而非逢承他。这是我这篇的动机,所以不厌麻烦,把他郑重申明一番。否则“誉之或流于自矜”,我的罪就不小了!
我所想说的第一优点是名誉制度(Honor System)。那些已经采用过这个制度的同学,自能晓得什么叫做名誉制度。现在为未采用过这个制度的同学与校外读者起见,我不妨下一个简括的定义。名誉制度,是指凡遇考试时候,教师无须监察学生有无舞弊情事,由学生凭个人的良心署誓言于卷面,以明自负其责任。这个制度的最大好处,能使学生增加自治自尊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能使学生完成其人格。然而倘若没有应具的某限度之自治自尊的精神,实行这个制度,就不免弊窦丛生。转过来说,倘若实行了这个制度,的确能够得其圆满效用,而丝毫无弊,这种学生的自治自尊的精神,可就令人钦敬。现在我们既已实行了这个制度,而且既已证明的确能够得其圆满效用而丝毫无弊,我们这个自治自尊的精神,岂不可贵吗?倘若能把这个精神扩充出去,将来社会上热诚无私的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医学家,实业家,以及其他种种社会改造家,都大多数出自本校,也是意中事。我说这话,并非喜欢自矜。我的一点诚意是觉得这个精神可贵,很恳挚的希望同学扩充这个精神,各尽所能,奋勇前进,去做到热诚无私的各种专家。至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名誉制度,固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优点。但是比较美国有名大学,却还有望尘莫及之势。据我的兄弟恩泳对我说,南洋公学最近由美国聘到一位教授,这位教授谈及美国大学所行的名誉制度,说美国教授竟将题纸于考前发与学生。学生非将功课温好,不肯自己展阅题纸。这位教授亲眼看见一个学生,恐怕自己不及格,把教师发出的题纸放在身上袋里,拚命把功课用心温习,研究三日,这三日内虽心中很怕,始终不肯把题纸抽出偷看一下。末后他把他研究所得,向他的教授谈过一遍,问这教授以他所研究的程度,可以答他的题纸,不至失败否。这教授听后,对他说可不至失败,他然后才把题纸展阅应试。这样自治自尊的精神,诸君以为怎样!我希望我们的名誉制度,将来也要做到这样地步。还有一层,本校目前所行的名誉制度,仅限于高级上级。为审慎起见,初行的时候,自然不能不渐进。现在这个制度的结果既然很好,我希望中级下级不久也采用他。于是大学全体都用这个制度,使这优点成为普遍的,而非局部的。
第二优点是时间制度(Credit System or Hour System)。每学期内每周上课一小时,就算一时间的学力(One Hour Credit),每科毕业的期限,以读完所规定的若干时间的学力为止,这是这个制度的大概。不过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时间制度,较美国大学普通所行的时间制度,有一个很大不同的地方:我们的时间制度,每周最多不得逾二十二小时,最少不得在十五小时以下,在这最多与最少的中间,可以随意增减,但是毕业年限仍旧不能因此缩短;美国大学普通所行的时间制度,就没有这些限制。故就美国大学普通所行的时间制度而论,大概有三样便利。第一:学生与教师商议后,可以自由选择若干时间的功课。智而且勤的人,可以依其能力,多选择时间,增加负担,以缩短其卒业年限。身体孱弱的人,可以减轻负担,延长年限,以维持健康。第二:各科成绩可以独立,不相影响,成绩好的科目,不至受成绩坏的科目所累,使并陷于降级的悲境;成绩坏的科目,亦不能为成绩好的科目所助,使存侥幸升级的妄念。第三:采行这制度以后,当开夏季讲习会时候,使学力不足的人,可于暑假时补习其不足,学力丰富的人,亦可于暑假时预习,以缩短其卒业年限;因为这制度只问时间的学力,学生得以夏季讲习会中所得的时间的学力,抵消校中的时间的学力。明白了这三样便利,就可以取为批评我们时间制度优点的广狭。于是从这里面,就可以生出怎样使得我们的时间制度进步的希望。我们时间制度,因为有了最多与最少的限制,对于第一样便利,简直可以说没有。我们只能够在四年之一定时间里面,还要在最多与最少的时间范围里面,才可自由选择若干时间的功课。不能够依智能而缩短年限。缩短卒业年限,并非以速得文凭为志。我觉得倘若果有过人的智能,让他先行卒业,他可多出时候去研究再高的学术,或早出其所学以济世,于人才经济方面,似乎不无小补。至于第二样便利,我们的时间制度的确完全得到。我所以算他是一种优点,也是因为他还有这一样的便利。从前有两样以上的科目不及格,就老实不客气请你留级。譬如有人于好几样科目都很好,因为有了两样以上的科目不及格,就要强他将所有功课完全再学习一遍;这于时间经济及精力经济,都讲不过去。现在我们采了时间制度,就把这个弊病除掉,岂非一种优点吗?说到第三样便利,我们的制度也享受不着这个原因与得不着刚才所说的第一样便利是相同的。凡是着手初办的事情,总不能立刻完全,这也无足为怪。我所希望的就是常有进步,使臻完全的地步。
第三优点是清晨早操与旷野散步。我恐怕读者诸君看见这句话,不免觉得这小事算得什么,也值得小题大做,堂哉皇哉,算作优点!咳,……我们同胞不注重体育,我已于《约翰声》中《吾国国民体育怎样可以增进》一篇上面痛言一下。我觉得这事很关紧要,所以这里特别又把这个优点提出来谈谈。清晨早操(柔软体操)这件事,颇有同学心中很不喜欢的,——以严冬为尤甚。钻在被窝里头,如何舒服!一听见吹号,就要从安乐窝中抓起来,——“要冷煞哉”,如何讨厌!有的时候,操得辛苦,有好几十个同学一方面操,一方面一致同声叫出“哼!”“哼!”弄得大家笑起来;有的时候,到了操场,却碰着不点名,就有人顿足叹口气说:“咳!……嗡!嗡!勿晓得多困一歇!”;有的时候,睡得实在快活,实在舍不得起来,索性“拆烂污”,不起来,情愿吃一顿“点心”(卜先生的大菜票是正式大菜,其他的菜票是随意小酌,所以只好算点心)。其实我们要晓得清晨空气新鲜,在这新鲜空气里面,操了二十分钟,精神爽快,终日受用。比较那军操,不晓得好得几十百倍。而且还有一层理论,我们应该晓得的,心理学上所谓“心纳不西”(Synapsc)是陶铸品性与增进学识的枢机,而这“心纳不西”很受体中血液之清浊及废料之有无所影响。要想血液清洁,废料排除,清晨早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简明说起来,这事与品性及学识不无多少间接的关系,我所以堂哉皇哉算他是一种优点,我并且希望同学毕业后也把这个优点维持下去,不要钻在被窝里头,抓不起来。以上把清晨早操的事说完了,现在请说旷野散步的事。清晨早操是校章所规定的,是被动的;而旷野散步却是同学于每日课毕四点钟至七点钟随意去行的,是自动的。这件事的好处与刚才所说的清晨早操的好处可谓彼此相同,我可不必重说一遍。我但希望同学诸君将来把这个好风气灌输到他们自己的小家庭里边去。我常于旷野看见外国夫妇双双携手散步,心中很羡慕他们。而且我想中国家庭,常有以赌博为消遣的毛病,我有时出去访朋友,常听见他们邻舍叉麻雀牌的声音,很为痛惜,那里及得到这事的清雅有益。我很恳挚默祷同学诸君于学业成就以后,各娶一位性清温淑,雪肤花貌的如意夫人,于明媚春光,莺声悦耳的佳辰,携手舒怀于绿茵青丛之中,缓步密语,笑容可掬,把这清雅有益的消遣法,输入融泄和悦的新家庭,那真是无上的幸福哩!
第四优点是男女同学的基础。诸君不要以为我是“弄白相”,老老实实说句话,我实在是存正正经经的精神,用正正经经的态度,说出正正经经的意思。我旷观世界民族里头,其文化程度愈高,男女愈落落大方,其文化程度愈低,男女禁锢亦愈甚,我相信世界文化的前途,只会渐渐向高处走,不会反而向低处走。所以我相信世界教育的前途,最后总会达到男女同学的地步。然而我有一句要紧的话要郑重申明:男女同学是文化已高的结果。我们要想办到男女同学,先要从促进文化着手。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先于普遍提高男女纯洁品性及高尚学识一层,确确实实弄个基础。然后才有把握。所以我对于立刻实行男女同学这件事,不瞒诸位说,心中觉得有些怀疑。然我一方面却深信男女同学自身是一件好事,又深信将来因文化的进步,男女同学的事终要办到。所以我对于本校男女同学的基础,爱他,重他,赞美他,希望他,真诚虔敬拥护他。将来机会成熟时候,我敢说真正的男女同学,一定要让我们的“弟兄姊妹校”——圣玛利亚与圣约翰——做个先锋,因为我们早已有了这个基础。怎么说我们早已有了这个基础呢?一则校址毗连,地理已好。二则精神上的感情极好,彼此极相尊重,人和也好——关于这层,我确有颇多例证,现因限于篇幅,不能数出,俟有机会时候再详说出来。我的朋友刘凤生君尝言:“本校与圣玛利亚女学,虽地点不甚悬隔,而防范之严,有如两军对垒,非若羊祜陆抗,使命常通,外间所揣测者,误也。”(见旧年年刊)这话诚然是实情。然而我以为基础不在乎形式,而全靠精神。既已有了精神,只要等到机会成熟,形式自然来了。所以我说这个基础是一种优点。这种优点实在是很有价值,我本想把他放在第一,因为这事的实行是属于将来,所以把他放在末了。
我的话说完了。这篇所说的话,与其说是数出优点,不如说是批评优点。我记得某君说“现在的学生,要有批评的眼光”。我忝为学生,胡乱用了一点批评的眼光,说出许多噜苏的话,请读者诸君不要见笑。
邹恩润致石岑
石岑先生:
现在从事译述的事,颇有蓬蓬勃勃的气象,这是一件极好的事。但我近来看见译者往往把他人已经翻译的书,拿来重译。我以为这事于精力上太不讲经济之道。正当知识饥荒的时代,能把有价值的著作译饷国人,愈多愈好。应当分途并进,不宜彼此重复。有了重复,首译的人和继译的人的精力都不免不经济。现在国内对于有价值的译述,既需要甚切,欧美有价值的书又很多,有译述能力的人何不选择未经译过的书来译呢?我以为同志每要立意译某书的时候,当先留意杂志上或其他出版物内已否有此译述,然后此病可免。倘先生赞成这个意见,请将此信登入通讯栏,俾得间接与国内有志译述的商榷。
邹恩润 六.二.
我对于张俞舒三君《致共学社诸君书》底意见本报今天登了张东荪俞颂华舒新城三君底《致共学社诸君书》,对于译书体裁与印刷格式有点商榷。我对于他们的提议,也有些意见,现在把它写出来,以供诸君讨论。
一 我以为地名人名不可不把音译出来。因为译书本是预备未读过西文的人看,如果不把音译出来,要他们看西文名字,很觉得困难。懂得西文的人,自然以真写名字原文,觉得直截了当,反以译文底噜囌为可厌;但是一点不懂西文的人,看见就觉头痛。或者有人以为现在略懂西文的人已经很多,此层似不足虑。然而我们总不敢保个个阅者都一定略懂西文,所以此处不可不替普通读者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过译音底底下都附原字,必然做到,以便审查。但是我以为只要当一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时候,须把原字写在下面的括弧里。第一次以后,便可直写译音,不必再注。因为第一次既晓得所译原文何字,便足审查之用,此后尽可省掉,免得累赘。
二 据三君底主张,的字有两个用法(原信说有三个用法,想第三用法或者是指我的你的之的字,然既说此与形容词一样,则只有两个用法)。一是形容词,一是和英文的of相同。我以为凡遇英文中的of,不如用底字译他,似乎更为清楚。虽则依三君所主张的印刷格式,的字前后都空一位,不至和形容字底的字相混,然这两种的的字,极易相混,印刷时候,恐怕难免把他们位置弄错,就是常把形容词的的字前后空一格,或把of之的字前后不空一格。所以我主张不如迳用底字,似乎更无相混之处。
关于底字用法,我还有点意思,就是可免的地方尽可免掉,不必呆照英文,凡有一个of,都当译以底字,以免一句中多了许多“底”“的”字眼,使人看了觉得麻烦。例如“我们今天有些关于译书体裁与印刷格式意见”,已甚明白,不必写作“我们今天有些关于译书底体裁与印刷底格式底意见”。
三 每句之后要空一格,这法固然很好。三君又说“……但每行之第一格若不是另外一段,我们以为可以不空”,则他们似乎主张每段第一行顶上只空一格。我以为每段第一行顶上只空一格,易与每行后的空一格相混,不如每段第一行顶上索性空两格,更为清楚。如此办法,则每行之第一格即不是另外一段,亦可以空一格,以趋一律(即每行后皆空一格)。
以上是我对于三君提议底一些意见,究竟对不对,请三君及贵社诸君指教。
八.二十九.
提高知识程度
我看先进国的普通人民,常识固是很好,而尤为特色的是任何一种知识或艺术里面,都有几个泰山北斗的人才,任指导启迪之责任,为全国人民所企仰。譬如有专门发展天赋才能,以从事工程建筑的人,为工程建筑界宗仰之人物;有专门鞠躬尽瘁于教育的人,为教育界宗仰之人物;以至于有专门竭精阐思于其他种种特殊知识的人,为各界宗仰之人物。凡是这种人才都是一国精华,足以自豪的。他们影响于社会的进步,实在大得很。返观国内情形,便觉惭愧得很。不要说普通人民大多数还是无知无识,连几个字都认不清楚的人还不知有多少,就是知识阶级的人,亦何尝不是大多数徒窃皮毛,配不上说有根底。我们试闭目想一想,有几个以精心深造某种知识,配得上于其专门知识作发纵指示,为人心悦诚服的人物。他们看见何界有利可钻,便弃其专业违心去干,简直没有一个肯对于自己的专业持忠实的态度。如此那里望得有专门学者?那里望得有深造专才?一国知识程度又从那里提得高起来。虽则平民政治的趋势,要得着大多数平民有常识,不在乎少数出类拔萃的学者。然而没有出类拔萃的学者发纵指示,改风移俗,则许多人民都在混沌之中,从那里做起?所以我希望中国快点产生专门学者。所谓专门学者,并非增加“贵族的”阶级;摆点臭架子,乃是发展个性,就其性之所近,择一专业,极深研究,务得必到精粹。不为势利所诱,不为外界所迫,强毅坚忍,聚精会神,忠实于他的专业。然后以其所得,贡献于世。庶几专才愈多,社会进步愈速,有了实实在在的种子,然后才能够想法生长,使大多数平民的知识亦从而提高。不然大家都以半生不熟,一知半解的知识乱闹一阵,究竟弄不出什么好结果来。我说这一段的意思是很希望同志里面有特别天才的,应该自己觉悟,把定了舵,向这条路走,则不仅个人的荣幸,社会亦受福不浅,否则混混沌沌,终无所成。望有志的人常常猛醒,以提高知识程度为己任。
妇女解放
妇女解放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几乎令人听惯,而实际上究竟有何成绩,简直说不出来。我以为要想这件事前途弄得好,全恃女界自己成群结队起来,实实在在进行一番。进行的手续多端,最要紧的是现在那些躲在家中,过“千金小姐”生活的诸位女士,当极力向父母求得求学的权利。有了知识,有了自立技能,便可做堂堂的一个人,谁也不敢蔑视。这真全恃女界同胞自己觉悟啊!而且还有一层意思,大家不可误会。中国重男轻女,自古已然。因此前此女子简直没有教育可言。因此他们的天赋良能,也摧残埋没,几至无余。故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男女才能相差颇远,换句话说简直觉得女子的才能不及男子远甚。其实不然。是乃摧残埋没之过,并非本来如此。我暑假听见朱胡彬夏女士演说,据说她的长兄胡敦复君所开的大同学院里面,男女同学,女学生十一人,其中成绩最优者竟达十人,男学生中成绩最优者则仅一人。可见女子天才本来不差,国中女同胞亦可以猛醒了。
妇女觉悟的曙光
朱胡彬夏女士又述敦秉文君面谈,关于南高暑期学校里两件事,我听了很有感触。据说此次暑假有两位女士由安徽(省名我已记不清楚)逃往南京,入此暑期学校。家中父母本来不答应,这两位姊妹竟因求学心切,相偕逃出。父母随后追来。两女士到南京下关客栈时,被父母追着。两女士急用电话向南京高师学校求援。校中急派人往,再三疏通始允。又有一位女教习,她在福建某处当教师,每月仅赚七元。此次暑期预支三个月束修,冒险入此暑期学校,回去时候竟至盘川无着。我听了这两件事,感触无穷。最大感触有两点可以说一说。第一:现在妇女求学心之切,于此可见一斑,此实很可乐观之事。第二:国中女子学校之缺乏,实在可怜,有教育之责者,当亟筹补救之实际的办法。男子自身之事,尚顾不了,我本不应该于女界之事多所挢嘴。不过我听了朱胡女士的话,不免有些感触,乘此机会说说罢了。
学问与人生
读者骤睹吾之题目,得毋以老生常谈哂之。盖人生当需学问,当求学问,当珍视学问,当奖励学问。斯义也,虽极寻常,极无学识之人,犹深知之。以如此彰明较著,无待赘述之常理,吾乃以是作吾文题,阅者即以老生常谈哂之,亦何足怪。
然吾实确有感想,非欲徒拾唾余,以荧听也。而欲拣一切当题字,足以涵吾题义,颇觉不易,则姑以常题冠吾斯文。但冀吐吾所怀,于愿已足。若于题义果有广狭不尽符合,则吾固自承其失,非所计也。
青年在校挟书听讲,退则自修,此固专心致志于研究学问之期也。及其一旦毕业,入社会任事,无论所择何业,以吾所观察,大多数除料理处置其每日应为之职务外,往往束书高阁,遂无求进之心。甚则妇人醇酒,消磨精神,樗蒲征逐,乱其思虑。先进各国之教授讲师,常各出所学,扶其精微,每年以良善著作贡献社会而增人智慧者不知凡几。而吾国则无闻焉,即有之,亦凤毛麟角,不数数觏也。此其故无他,亦身入社会任事之后,学问二字非所计及,其流弊所至,势必如此。学界特其一端耳,凡百职业,罔不如是。然则谓学问与学校实永远相依,学校之外,或为学生生涯之外,即与学问绝缘可也。呜呼!学问诚与人生有关系,则人生之范围固不仅限于学生生涯,奈何学问之进境竟与学生生涯俱去也。吾固谓学问与人生之关系乃彰明较著无待赘述之常理,而实际现象则竟若彼,岂不令人滋惑耶?
就社会福利而论,徒见任职务者之故步自封,时势与潮流俱变,而彼尤瞆瞆然遵循故例,毫无吸收新方法、新学识、新机缘。社会效率之损失,殆非巧历所能计算。就个人福利而言,终日昏昏扰扰于营利,是图精神上之抑郁,有非言语所能具状,乃犹无丝毫学问之乐趣,使其心思逍遥于青霄白云之外,徘徊于月朗风清之域,一涤尘凡浊气,其苦为何如耶?
即在一家庭中(合于理想之小家庭),苟其男女主人皆有学问乐趣,则研究谈论,融成之气益为盎然,其愉悦欢欣之状态,真乃可以神会,不可以言传。岂若吾国目今大多数之家庭,索然无生气,其愚滞气象至足令人憎厌乎?
呜呼!学问与人生果无关系耶,抑吾人尚未得其乐趣,因而不知领略耶?静思澄念,意味正长。安得以老生常谈忽之!
怀疑与夸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斯语也吾人习焉,不察久矣。然惟其庸常,其中所含之真理,往往反湮没不彰,闻者亦漠然置之,不加思索也,其实“思”之一字,实为凡百科学之母,凡百发明之源。吾侪试瞑目澄念,追忆科学发明之迹,复以历史上事实相印证,必益坚其信心,而叹“思”之作用若是其不可测也。然思亦有其必不可缺之条件焉,非偶然所能骤致。昔哥仑布发现美洲之故事,虽三尺童子,类能道之。然当时何为不为他人所发明,而独为哥仑布之空前绝后事业耶?据史书所载,哥仑布当时盖常见腐草废物自远洋飘流而至,乃益信有新地之迹可发焉。然当时见此腐草废物者何可胜数,何为必哥仑布始能利用之以坚其信心?此其故无他。他人见之,淡然不措意,但一触其感觉而已。除此感触之外,即如云散太空,无复痕迹矣。质言之,无怀疑之念萦回于其脑际也。惟其无丝毫怀疑,故不动心,惟其不动心,故无思索之机会。夫既无思索之机会,则虽苹果落地,蒸汽冲壶,与引力学说,汽机发明,盖若风马牛之不相及。此哥仑布牛顿瓦特之所以成其为哥仑布牛顿瓦特,而世界上“蠢物”之所以终其身为“蠢物”也。
因思之发动恃乎怀疑,于是思潮愈高之时代,即怀疑愈甚之时代。思潮绝巅之时代,即怀疑极峰之时代。思潮之消长,与怀疑之程度,盖若辅车相依,不能分离。故当思潮绝盛之时,新理趋势,有如澎湃。一切旧制度,旧学说,旧风俗,以及其他等等,无一不在重新估值之列。适者生存,劣者淘汰。此诚社会上好现象,而吾侪沐浴馨香虔诚以欢迎者也。然以吾所观察,以为现今青年往往以怀疑与夸大相混淆。其结果足致无实在知识而徒增浮嚣之气。履霜坚冰,其来也渐,是以君子慎之。夫夸大与怀疑,其异点果安在耶?吾不欲多作想像,试以实例证之。设有友焉,语吾以某种理论或学术,吾于其所言不能尽信,非经自己考察实验或推理不敢下断语,是乃近乎怀疑。如吾先存成见,妄自尊大,一切抹煞,以无价值无讨论之余地而排斥之,是乃近乎夸大。故在怀疑,并不遽下肯定或否定,必俟经过考虑,经过实验,然后决取舍焉。在夸大,则无论内容,先下否定(或依某种情形而下肯定)。怀疑则引人研究,启人思路;夸大则故步自封,滞其进境。怀疑为判评精神所自来;夸大则訑訑之声音笑貌,拒人于千里之外焉。
吾国现在新文化新思潮之声浪可谓甚嚣尘上矣。吾常闻青年嚣然曰,某无学问,某无知识,而自身知识何若,方针何在,方法何在,则反不复措意。凡遇理论或著作。辄未加研究,而先肆诋诽,切实研究之工夫反因此不无多少之漠视焉。“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又不思,其害更将若何,此真不可不深长思也。吾以此自省,并以谂吾同志。
批评的真精神
什么是批评?简单说起来,批评就是鉴别一件事情(一物或一人)的优点或劣点。抉出优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优点能够永久保存,并且使得别人知所观感。抉出劣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劣点不至无改良的觉悟和机会,并且使得别人不至蹈其覆辙。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批评是要顾着所批评的题目,鉴别他的优劣,不可于题外东拉西扯,溢出范围,作无谓的噜囌;并要知道批评的本旨无论在积极方面或在消极方面,都是心存好意,欲求存善去恶,不可藉为攻讦之工具,以泄私人的仇恨。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够得上说批评的真精神。
我看见过的批评文字也还算不少,但往往看见于题外生枝,大骂而特骂。譬如有一个人批评一件事情,他不专在这件事情上考虑考虑,却牵及对手私人的本身而大肆攻击,教看的人实在觉得这种人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并且凡是遇着这种谩骂的人的批评文字,满纸都是虚骄恶毒之气,好像专为骂人来的,并不对于所欲批评的事情,平心论断,使人明白什么优点当存,或是什么劣点当去。
失了批评的真精神,便失了批评的真价值。何以故呢?有了批评的真精神,可使是非明白,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反使是非混淆。有了批评的真精神,可以长进研究者缜密心思和审慎态度,没有批评的真精神,反使谩骂者长其恶毒之心,增其凌人之焰。所以知批评的可贵,尤当知批评精神的可贵。
教育群众的责任在那里?
中国全国人民号称四万万,据教育部统计,全国男学生仅四百一十一万三千三百零二人,女学生仅一十八万零九百四十九人。今全国人口数目姑凭民国六年海关贸易册,计四百三十九兆四十万零五千人,以现在全国学生数目四百二十九万人算起来,百人中仅得一人还有些不够!咳!教育普及!教育普及!真真天差地咧!
国民是国家的重要分子。分子的教育程度,就是国家强弱的标准。这是人人晓得的道理,不消说得的。现在既有了许多无知无识的群众,我只要问一问:教育群众的责任在那里?
或者有人听见这个问句就要诧异道:“叫教育部在各处多开些学校就是了,用得着问些什么?”但是我以为在最近之数年或十年以内,要教育部多开学校,简直是作梦。一方面许多无知无识的群众却仍在那里阻滞国家的进步、社会的改良,我们就眼巴巴的随他拖过去就算了吗?照我的意思,有力量进学校的人,有机会求学的人,当然用不着我们费心。我们所当注意的,就是那些在下等社会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和许多没有能力和机会受相当教育的那般小孩子。倘若有知识的阶级——指中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种专门高等和大学的教师学生——都有这种自觉,肯出热烘烘的血忱和极恳挚的诚意,大约每一校无不立一个夜学,把极紧急的知识,极实用的技能——如卫生识字写信阅报等等——输与他们。由教师学生轮流担任,人才既无可虑;利用学校的课堂,单应晚间一二小时之用,经济又可无虑。最好能使教师教年长之失学者,学生教年幼之失学者(因为年长的人往往不愿受青年学生的教导),尤为便利。又使农业学校因此和农人不无多少的联络,商业学校因此和商人不无多少的联络,其利益更不可胜计。如此办法,曹家渡一镇(譬如说)便受了约翰大学无量的益处,徐家汇一镇便受了南洋大学无量的益处。推而至于全国各处,这种事业的结果,就大可惊异了!这真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捷径而又基本的办法所难的——最难的——就是难得有知识阶级里面大多数人有这种彻底的自觉心和力行的毅力精神罢了。高谈主义很容易,如果要着实做去,便要缩颈胁肩逃掉。所以我劝有知识阶级的,常常念着教育群众的责任在那里?
改造家庭之两大观念
自从欧战以后,全世界都有改造社会的问题发生。但是要改造社会,一方面固然要顺世界潮流,一方面还要明白自己社会的毛病,然后对症下药才有结果。就说到家庭问题,在西洋是小家庭制度,在中国是大家族制度。所以,改造家庭在西洋社会上不大要紧。如果要改造中国社会,改造家庭问题就是一件极紧要的事情。中国因为有家族制度,所以大多数家累很重,一个人的精力大半消磨于家事,没有余力同精神出来谋社会的发达。社会上在人才经济两方面都受很大损失。又因为有大家族制度,所以婆婆媳妇弟兄妯娌之间常有意见,大多数家庭都是淡漠得很,一点没有乐趣。于是乎男子空的时候不得不出去玩。社会上嫖赌种种不道德的事情因而多得很。又因为有大家族制度,所以妇女嫁出之后,无异进了一所监牢,受种种束缚,甚至于受种种苦痛。妇女解放的问题因此更难解决。所以我们可以见得在中国改造家庭实在同改造社会有密切关系。但是照鄙人所观察,如果要改造家庭,一定要先改造家庭之两大观念,因为这两个观念是中国黑暗家庭的根源,不把根源断绝,要想改造,断然没有效力。什么是两大观念呢?第一观念是组织家庭是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子。第二观念是组织家庭是替祖宗传后不是替社会上增加健全的分子。现在请先研究第一观念。
第一观念就是组织家庭是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子。这句话听的人或者以为很奇怪,以为儿子的妻子就是父母的媳妇,怎么说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子。其实这里头很有道理。父母娶媳妇是以父母为主体,自己娶妻子是以自己为主体,如果是把自己做主体,男女自己两方面的性情学问风采都应该有极明白的了解,极圆满的同意,不应该第三个人在里头干涉。鄙人有一个朋友在法国留学,住在一个法国的小家庭里头,这一家有个儿子已经自立,恋爱一个女子。他的母亲也另外看中一个女子就告诉他的儿子。后头晓得他的儿子已经有了情人。虽然这个母亲觉得自己看中的女子比他儿子的情人好得多,因为儿子已经钟情他的情人,就送一个花篮去送他的情人,非常爱她,这才是自己娶妻子,才是根据于真爱情的家庭。讲到我们中国的风俗,除极少数开通的父母以外,完全同这个相反。鄙人亲身看见一位旧同学,已经得了专门的学问,同一位女士很好。两位性情极相合,都有意定婚。但是男的父母说这位女士不像有福气,他们自己已经看中了一个女子,一个大块头,说她长得很有福气,一定要他儿子娶她,这件事情至今还没有解决。其实以父母做主体的婚姻如同买彩票一样。我们做朋友也要性情智识相近。才做得成好朋友。现在把素不相识的人拉拢来叫他们百年偕老!这岂不是极不合理的事情?而这种的病根就在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子。因为这个观念,就把好家庭的根本破坏。根本既然弄坏,娶过之后,还是不了。夫妻感情不好固然是不得了,就是碰到好的也得不到好家庭。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中国做婆婆的人,大多数有个不可解的心思。如果觉得儿子同媳妇过于要好,就以为儿子得了老婆就忘记了母亲,心中总觉得不大高兴。俗语所说的娶了一个媳妇丢掉一个儿子。于是乎就生种种意见。老子帮着母亲,儿子帮着媳妇,再加以姊妹妯娌的挑剔,一家就要弄得乱七八糟,好家庭从那里出来!这个毛病的根源也是从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的观念来的,而且这个观念的恶果不但精神上受种种痛苦,就在经济上也有种种痛苦。因为娶妻不是自己的事是父母的事,自然不等到自己智识能力经济能力充足的时候,就贸贸然娶起老婆来。在父母方面,把娶媳妇一件事算作自己生平一件应做的大事,自然也不等到儿子有充足能力时候,就贸贸然娶起媳妇来,于是乎家累增高,经济不免困难,等到儿子自己勉强能够自立已经儿女成群,甚至于还要帮助父母主持大家族的生计。弄来弄去,从不外一个经济困难毫无乐趣的家庭。好家庭又从那里来!所以从各方面观察,我们可以断言,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子这个观念在精神上经济上都不免种种痛苦。要改造家庭,先要改造这个观念,要改造这个观念,只要做父母的人明白自己的责任是把子女的智育德育体育发达。这层办到,有才有德的男子不怕没有好妻子;有才有德的女子不怕没有好丈夫。做子女的人要明白自己要报答父母的方法很多,不必把嫁娶的事归之父母,因为徒然使父母增高家累反而受了种种痛苦。
第二个观念是组织家庭是替祖宗传后。中国人看传后一件事情是最重的,以为没有后就是作孽的报应,以为祖宗因此断绝了香火,就要做饿鬼。死了之后,如果没有儿子,亲戚朋友也要赶紧在他的讣闻上先弄一个儿子的假名字。传后的观念既然如此之深。所以做父母的人极想早早看见孙子,于是乎等不到儿子能够自立,就急急的娶起媳妇来。以为娶媳妇是替祖宗办事,那里有子女主张之余地!因为这个缘故,就是很穷,有了儿子,媳妇是不可不娶的;不娶就要害得祖宗断绝香火,这个不是好玩的事情!所以中国人能够老而不死,亲眼看得见四代同堂,就算福气好得了不得,这不过是因为绝后的危险可以减少一点。于是成功大家族,早婚问题,共产问题,同居问题,倚赖问题,怄气问题,统统从此出来。好家庭从那里来?在个人方面。因为牢牢的存了这个观念,就是能力不充足,也要勉强成立家庭,别的事情都不要紧,养儿子是最要紧的事情!有很多成了这种家庭;自己还在壮年,就叹气说,我自己不行了,只有希望我的儿子将来好好读书,做点事业出来。把现在的自己看得很轻,把将来的子孙看得很重。一个家庭要有希望才有乐趣,这种淡漠无望的家庭,愉快在什么地方!将来儿子大了,又把这个观念的恶果重演一遍,所以弄来弄去,也都不免精神上经济上受着种种痛苦,好家庭从那里来?所以要改造家庭,必先改造替祖宗传后的观念,要改造这个观念,只要明白生子不是替一家一姓制造传后的货品,是替人类社会增加健全的分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先把自己做成社会上健全的分子,如果除了成就自己之外没有余力,就绝后也不要紧。有功于世界人类的学者如斯宾塞、斯宾挪莎、霍布士、陆克福禄特尔、奈端,都是没有妻子儿子的。他们虽然没有替祖宗传后,却都是有益世界流芳百世的人!就是要替社会增加健全的分子,断然不可不先希望现在的自己,却去希望将来的子孙,不但把自己的家庭弄糟,反而害了子孙,害了社会。
所以在结论,我们可以断言以上所举的两大观念:一个是组织家庭是父母娶媳妇不是自己娶妻子;一个是替祖宗传后,实在是黑暗家庭的根源。中国社会上不知有几千万的男子受着这种观念恶果所束缚,不能发展他们的天才。更不知有几千万女子婉转哀痛于黑暗家庭之下,令人痛心。现在果所束缚,不能发展他们的天才。更不知有几千万女子婉转哀痛于黑暗家庭之下,令人痛心。现在我们既然晓得改造家庭是改造社会里头一件最要紧的事情,又晓得这两大观念是种种恶果的根源,有志改造家庭的人就应该极力改造这两大观念。有了健全的家庭,才有健全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