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到荼蘼花事了:陆小曼作品精选集
14867100000014

第14章 关于王赓

最近读到了沈醉先生在《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期第八十页所写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文中有一段:“在一二八上海战争期间,便有一个旅长王赓和死去了的名诗人徐志摩的爱人陆小曼闹恋爱,陆当时为上海的红舞女,王追求陆挥金如土,最后因无钱可花,而带着地图去投日本人。”这一段写得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我想将事实谈谈。

先谈一下王赓这个人。他是美国西点陆军大学毕业的,对军事学识有一定的修养,据说对于打炮尤特有研究。但是他的个性怪僻,身为武夫而又带着浓厚的文人脾气,所以和当时军界要人的人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因此始终郁郁不得志。我十九岁时,在“父母之命”之下与他结了婚,但感情一直不好。沈醉先生那二篇文章所提的一二八事件的时候,我已经与王赓离婚了好多年,并且已与志摩结婚多年了。就是那一年里,志摩乘飞机在山东遇难的。我那时正因病缠绵床笫,在四明村卧病了好几个月,也没有去过礼查饭店。(因为那时外界也有谣传,说我避难在礼查饭店。)更谈不到甚么上海红舞女云云。至于一二八王赓那件事,据我所知是这样的:

王赓那时并不在正式部队里,而是应宋子文之请主持盐务缉私的军警事宜(是甚么名义,我已记不清楚了)。十九路军因为抗日的需要,尤其是因为缺乏良好的炮手,所以向宋子文把他借了过来的。在战斗期间,开炮是一直由他负责的。但是,当时由他指挥打向日本总司令部的炮,老是因为发生一点小差错而不能命中目标,他自己因此感到十分愤急,所以那天他是急匆匆地到美国驻沪领事馆去寻他在西点军校同班的一个美国同学——同是好炮手的那位朋友去研究一下。他那同学是一等参赞,名字我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就是那名闻全球的辛普森太太(Mrs.Simpsom)的丈夫。那天王赓为了去寻他,坐了一辆破旧的机器脚踏车。谁知道开到外白渡桥上,车子就坏了。他想反正下桥转弯就到了,就走过去罢!王赓平素非常粗心而且糊涂。其实那时美国领事馆早已搬家,原来的地址已经是一个日本的军事机关(甚么名字我也记不得了)了。王赓是一个深度近视眼的人,那天正在心不在焉地想着开炮的事情,等到一直走到门口才抬头,想问问那位同学是否在家,谁知道一抬头,看是个日本军在那儿站岗;他一惊慌,扭过头去就往回跑。那是正值天寒,他的军装外边加了一件丝棉袍子,跑起来飘动了下摆,就露出了里面的军装裤子;因此一跑反启日军的疑心,注意到他的军服,他们就立刻如临大敌,结队在后追捕。他一时无目标地乱跑,跑到了礼查饭店的厨房间,正在恳求那些外国厨子让他躲藏时,厨子不答应,一定要他立刻出去。正在争吵不休声中,日军就冲进来将他扭住。他当时就向日军声称,不用硬扭,走是一定跟着他们走,但是必须到左边的捕房中去转一转,因为当时租界上是不能随便逮捕人的,所以他们就一同到了虹口巡捕房。王赓的主要目的就是到了巡捕房就可以要捕房工作人员将他手里的公事皮包扣留下来;因为其中确有不少的要紧文件,不能落在日军手内的。因此,捕房内的中国人就答应将皮包代为保藏。外界流传的带了作战地图去投日本人这句话,就是因此而起。又加上在他被捕后没有几天,日军就在金山卫登陆,所以外边的流言是更加多了。事后不久就由美国领事馆向日军将他要了出来,由蒋介石加以监禁、审讯。由于各种的证明及虹口捕房的皮包等证件才算查清了这件案子,始予释放。

这件事是由王赓亲口告诉我母亲的(因为我母亲一直是同他感情很好的)。同时,我也听到官场中的亲友们来纷纷同我讲起。我认为这段经过情况是比较可靠的。

《小曼日记》是陆小曼前期散文的代表作。常见的《小曼日记》(出版本)是陆小曼根据当时的出版需求,调整并有所删减而成,时间跨度从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共计19篇。而《小曼日记》(稿本)指的是虞坤林先生于陆小曼手稿中发现的日记,且在陆小曼生前未曾发表过。日记时间跨度从1925年3月11日至1926年3月7日,共计58篇。相比出版本而言,稿本更加真实地记述了她的闺房之苦、思念之情以及她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