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昙。上午得有麟信。午后寄绍原信。寄小峰信。寄医学书局信。下午易寅村来。得小峰信并立莪信,又翟永坤信及文稿。夜雨。
二日晴。上午刘肖愚、黄春园、朱迪来,未见。午蔡毓骢、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1],午后去讲一小时。得小峰信。下午往内山书店买《芸术と社会生活》一本,价五角。晚刘肖愚等来。达夫及王映霞来。复有麟信。寄淑卿信。夜食蟹。
三日晴。上午得季野信,十月廿六日发。午后雨。晚寄还劳动大学讲稿[2]。寄季野信并稿一篇[3]。汪静之赠《寂寞的国》一本。
四日晴。上午得易寅村信。元庆来。得霁野所寄《莽原》。得淑卿所寄《语丝》。下午雨。晚衣萍、小峰、漱六来。夜出街,买《日本童话选集》一本,三元四角。
五日晴。午后同广平往内山书店,见赠《青空之梢》一本。得有麟信,四日发。夜同三弟及广平往奥迪安大戏园观电影。
六日星期。晴。上午丏尊来邀至华兴楼所设暨南大学同级会演讲[4]并午餐。午后阅书铺,买石印《耕织图》一部,一元,又杂书数种。下午得绍原信并稿。
七日晴。上午得矛尘信,六日发。得淑卿信,十月二十八日发。李秉中及其友来。午后往劳动大学讲[5]。语堂来,未见,留赠红茶四瓶。晚往内山书店买《文学评论》一本,二元。得有恒信。
八日昙。午李秉中、杨仲文来,并邀三弟及广平至东亚食堂午餐。寄矛尘信。寄绍原信。寄小峰信。
九日晴。上午得有麟信。午后李秉中来。郑伯奇、蒋光慈、段可情来[6]。下午得小峰信。得淑卿信,三日发。夜食蟹饮酒,大醉。
十日晴。午后李秉中来。下午大夏大学[7]学生来。小峰、衣萍来。中华大学[8]学生来。晚邀衣萍、小峰及三弟往东亚食堂夜餐,餐毕往内山书店买《文学论》一本,《外国文学序说》一本,《日本原始绘画》一本,共泉七元六角。夜濯足。
十一日晴。晨得立峨信。得梁式信。季市来。午邀季市往东亚饭店饭,又同至内山书店买书二本,共泉四元。寄立峨书二本。寄小峰稿[9]。下午得季野信,四日发。得陈炜谟所赠《炉边》一本。王方仁来。
十二日晴。上午达夫来。得绍原信并稿。午后同三弟往北新书局访小峰。在广学会[10]买英文《世界文学》四本,拟赠人,共泉五元。得翟永坤信并文稿。
十三日星期。晴。上午钦文来,午同至东亚食堂午餐,并邀三弟。
十四日昙。午后钦文来。季市来。往劳动大学讲。晚季市邀往东亚食堂夜餐,并邀三弟及广平。
十五日晴。上午得李秉中信片,十二日长崎发。午后寄小峰信。寄绍原信。寄立峨信。寄淑卿信。晚得小峰信,附杜力信,又泉百,书二种,即复。
十六日昙。下午往光华大学讲[11]。得秋芳信十三日绍兴发。夜食蟹。
十七日晴。晨得绍原信并稿,附致小峰函。午得有麟信。午后寄小峰信,附绍原函。寄梁式信。寄有恒信。寄水电公司信。下午往大夏大学演讲[12]一小时。收淑卿所寄书三包,共十八本。
十八日昙。上午得绍原信并稿。午后朱斐、李立青来。下午往内山书店买书五本,共泉八元八角。买布人形[13]一枚赠晔儿。晚得淑卿信,十三日发。
十九日雨。上午得秉中信。得淑卿信,九日发。午后寄翟永坤信。寄淑卿信。下午郑、段二君来。晚邀孙君烈、许希林、王蕴如、三弟、晔儿及广平往东亚食堂夜餐。
二十日星期。雨。午后往内山书店买书三本,四元四角。
二十一日晴。上午寄绍原信。午元庆来。午后得小峰信及《语丝》。得李秉中信片。下午得小峰信。
二十二日晴。上午复秉中信。得有恒信。午后寄小峰信。寄立峨刊物四本。下午往内山书店买《思潮批判》、《コゴオ》、《爱兰情调》各一本,共泉三元七角。得淑卿信,十五日发。得江石信。夜寄小峰信。寄璇卿信。
二十三日晴。下午得小峰信,附真吾信。得璇卿信并书面画一枚。晚得田汉信,夜复。
二十四日晴。午后寄小峰信。
二十五日晴。午后往内山书店买书四本,十元二角。下午绍原来。
二十六日晴。下午小峰、衣萍、铁民来。绍原来。晚小峰邀往东亚食堂夜餐,同坐共六人。夜往内山书店买《マメリカ文学》一本,泉二元。托三弟往中国书店买石印本《承华事略》一部二本,一元。
二十七日星期。晴。上午得立峨信,十九日发。黄涵秋、丰子恺、陶璇卿来。午后托璇卿寄易寅村信。下午望道来。晚李式相及别一人同来。雨。
二十八日昙。上午寄崔真吾信。下午方仁来,赠以《克诃第传》一部。
二十九日晴。上午得叶汉章信。晚得小峰信并《语丝》及《北新》。
三十日晴。午后往内山书店买《英国文学史》、《英国小说史》、《版画作人》各一本,共泉十元二角。托三弟往有正书局买《汉画》两本,价一元三角,甚草率,欺人之书也。晚邀王馨如、三弟、晔儿及广平往东亚食堂夜餐。
注释
[1]往复旦大学演讲讲关于革命文学问题,讲稿佚。
[2]即《关于知识阶级》的修改稿。
[3]即《略论中国人的脸》。后收入《而已集》。
[4]至暨南大学同级会演讲。暨南大学,初名暨南学堂,一九〇六年创立于南京,主要招收华侨子弟。次年改名中学堂。一九一一年停办。一九一八年复校,名“暨南学校”。后在上海建筑校舍,一九二七年夏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该校中文系只有一年级学生,故以“同级会”名义邀请鲁迅演讲,主要讲关于文学创作和读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讲稿佚。
[5]往劳动大学讲应劳动大学校长易培基之邀,在该校开设文学讲座课。每周讲授一次,至一九二八年一月十日辞职。
[6]指创造社代表来谈联合作战事。郑伯奇等是日及十九日访问鲁迅,商议共同恢复《创造周报》问题。鲁迅表示同意。不久因创造社与太阳社同鲁迅发生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此议未实现。
[7]大夏大学一九二四年六月厦门大学师生三百余人,因不满当局压迫,退出该校,来沪组成大夏大学。一九二七年时校长为王伯群。
[8]中华大学应作光华大学。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圣约翰大学学生为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遭到该校美籍校长的压制,全体离校,另立光华大学。
[9]疑为《唐宋传奇集》校样。
[10]广学会英美基督教传教士于一八八七年创立于上海的文化机构,除宣传基督教义外也介绍西欧学术文化。
[11]往光华大学讲主要讲关于文学与社会的问题。记录稿发表于《光华周刊》第二卷第七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12]往大夏大学演讲讲稿待查。
[13]布人形日语:布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