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8节雪中送炭的温暖助力——再贴现政策
2001年9月11日,在恐怖分子撞毁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几个小时之后,尽管远在瑞士开会的格林斯潘因为禁飞令依然无法回到美国,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还是立即宣布向美国各地的银行运送现金,以保证银行的支付,即贴现政策。为了保证整个美国的银行系统和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恐怖袭击后的第二天,美联储已经向美国银行系统补充了382亿5000万美元的特别临时储备资金;9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再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放款812亿5000万美元,相当于恐怖事件发生前3天向商业银行放款总额的16倍。
于是,一场本来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支付危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冒头,就被成功地化解了。在危机爆发后的30天里,在美国,没有一个城市发生挤提存款事件,没有一家银行因为支付危机而倒闭,甚至也没有一家银行出现支付困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央行的再贴现政策给市场送去了信心和温暖。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再贴现政策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又包括两种: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长期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长期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另一类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再贴现政策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
2.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
3.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当然,再贴现政策效果能否很好地发挥,还要看货币市场的弹性。一般说来,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尽管如此,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仍有较广泛的影响。
【相关词语链接】
再贴现 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
再贴现政策 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